序言
人人都喜欢住豪宅、开豪车、坐头等舱、用奢侈品,都喜欢漂亮姑娘、俊朗小伙,住高级酒店,吃美味大餐。
这些都是好东西,喜欢谁都喜欢,但能享用的还是少数人。
因为贵。
为什么好的东西都普遍贵?
因为少。
如果人人都能喝上茅台飞天,以茅台的有限生产区域及产量,恐怕撑不了多久就得关门;
如果人人都能开上玛莎拉蒂,满大街跑的车都大同小异,郭美美也不会被扒得体无完肤。
欧洲发达国家热衷于手工打造、私人订制的物品,一辆劳斯莱斯要将近18个月才能生产出来,一块百达翡丽要将近5年才能生产出来,慢工细活,所以产量少,少,就贵。
但高价背后真正折射的,还是身份。
身份就是阶层的显性表达。
社会是个金字塔,绝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努力从低端往上爬,但真正爬上去的,还是少数人。
真正优质的资源是稀缺的,第一批到达塔尖儿的人,体味到稀缺资源的宝贵,会不断加码提高进入塔尖的门槛,防止自己的地盘被侵占之外,也进一步垄断更多的优质资源。
这是马太效应的雏形,更是人性。
当然,这些都也由客观条件决定——资源是恒定的。人越多,自己分到的就越少。
所以而今,非但塔尖儿的那极少部分人,往下每个阶层的准入门槛都在不停地高企。
回想一下近三十年来的小中产阶层准入门槛吧:
三十年前,10万;
二十年前,万;
十年前,万;
现在的话,0万也勉勉强强。
抛去货币贬值的因素,大概率的还是门槛高企——有钱人多了,以前大家都不及格,你考60就是高分;现在大家都能考80分了,你即便90分也没什么安全感。
本质上的原理也大同小异——比你优秀的人,往往比你还努力。因为他们明白,一旦阶层滑落,意味着功亏于溃。
毕竟常言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见过光明的人,通常是再也无法容忍黑暗。
抵达高阶层的人,拼命也要保住自己的地位。
后来者发现,即便付出数倍的努力,阶层跃升依然遥不可及。
以前是一分钱难倒男子汉,现在是一份阶层入场费,难倒举国一大片。
大抵上,阶层入场费更像是阶层的一道金线。
越过去,就高人一等;越不过,也只能屈居人下,继续默默努力。
阶层入场费的硬指标,不讲人情,没有道理,就是一个字,硬。而且硬得寒气逼人。
史学大家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回来时,去拜访前辈夏曾佑——就是那位写就皇皇巨著《中国古代史》的史学大师。夏曾佑就很羡慕陈寅恪,意思是你们年轻人出国留学,学会了外文,真是人生幸事。
陈寅恪不解,说前辈您已经是学贯中西,名满天下了,还羡慕懂外文者如何?
夏曾佑老先生就叹气说,不会外文,就不能读外文书啊。
陈寅恪就说,那就看咱中国书嘛,也是浩瀚如海呢。
夏曾佑幽幽来了一句,读完了。没得读了。
你看,书都能读完,就类似于充话费充满一样,是不是过于狷狂呢。
当然不是,在这些大师眼中,真正能称之为“书”的,确为有限,是可以读得完的。
好书,一定是有限的。
以前小学生写作文,总喜欢说哇哦,好好享用这清新的空气吧,因为它不但免费,而且是永远都用不完的。
近些年雾霾肆虐,才发现好空气也是有限的。
十年前的年,在高希希导演的热播剧《甜蜜蜜》里,邓超饰演的雷雷曾经对孙俪饰演的叶青说过一句话:我的爱,就像我身上的血,就这么多,流完了,就没有了。
爱,当然是有限的。
只要稍稍读过霍金,或者认可基本的唯物主义科学,都应该清楚,世间一切,皆为有限。
爱有限,精力有限,生命有限。有限就会珍惜,珍惜就会把一切有限之物,更多交付给值得托付之人,或事。
顶针儿的说法是自私,归拢说来,其实就是偏爱。
杠精们最乐于讲我佛博爱,殊不知博爱的终质是慈悲。慈悲的源泉是教会世人学会爱,感召爱,而不是佛陀之爱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要不然你如何解释心诚则灵,如何阐述慧根佛缘?
所以纵是博爱如佛陀,也偏爱带慧根、有佛缘的人。
所以纵是圣人,孔子也无法对七十二门生一碗水端平,他偏爱的是颜回。
所以纵是改良派领袖、一手缔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的梁启超,一生中也是对大女儿梁思顺偏爱有余。
所以纵是可以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明宪宗朱见深,一生所爱也仅限于万贞儿。
佛也好,圣也罢,领袖也好,皇帝也罢,时间、精力与爱,况且有限,遑论凡夫俗子。
晚明文学家张岱在《祁止祥癖》开头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虽说这话总被拿来当作万金油揩,但本质上也在说,人呐,性存偏爱、癖好才是常态。
无欲无求、无欢无喜的,众生如子、博爱如一的,那还是人么?
所以回过头来看,偏爱实在是人性最为正常的一面。
即便邻居家的孩子比你家孩子优秀一万倍,你也断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扔一边不管,去偏爱邻居家的孩子。
同样,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是:老师们总是偏爱好学生,实在是不公平。
你看,这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好学生谁不喜欢呢?老师放着好学生不喜欢,难道要去喜欢那些到处惹是生非的熊孩子?孔子尚且偏爱颜回,普通老师偏爱好学生哪里有问题?
爱是有限的,爱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在支配爱的时候,一定会把更多的爱投向好的、美的、善的、给自己带来愉悦感受的。这都是人之常情罢了。
但正如爱一样,好的、美的、善的东西,也都有限。不可能人人得之。
就好比,大家都偏爱面容姣好、肤如凝脂、身材曼妙、举止优雅的姑娘,但这样的姑娘毕竟是少数,谁能最终迎娶这样的姑娘呢?
就好比,大家都偏爱好房子,但好房子就那么几处,谁应该享有它呢?
或者换言之,好姑娘、好房子应该偏爱哪些人呢?
姑娘吧,还好,毕竟有感情的因素在,没准儿也会选一个用情至深的穷屌丝,但大概率上,她应该会选一个高帅富。
但房子,不是人,没有人性、感情的因素在,它只能冷冰冰地划定一个粗暴的标准,抬起一个高企的门槛,符合条件的,就能来住。不符合的,再见了您呐。
这个粗暴的标准,高企的门槛,其实就是阶层。
纵观诸如此般的门槛,在社会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好房子、好车子,好学校、好医院,乃至好的生活用品,都如影随形地伴随着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线的价格。
价格越高的东西,往往带来对等及至超值的投资回报比,好房子能让人享用更好的居家、生活、休闲、娱乐,甚至睡眠质量都有提高;好车子让人更安全,更舒适,人前更有面子;好学校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大幅度提高孩子成才的概率;好医院能让人多活很多年……
这些东西都非常有限,甚至稀缺,物尚且以稀为贵,所以价格高企是必然。
也唯有价格,能够相对简单高效地过滤和淘汰低层次的人群,乃至阶层。
所以有些人期待的天下大同,本质上是反市场、反人性的。
试想,如果有人靠努力打拼才获得的优渥条件,懒汉们不费吹灰之力也能享受,那谁还去奋斗和打拼呢?大家都坐享其成就行了,反正结果都一样。
人人平等是理想状态,三六九等才是现实常态。
有人的地方就会江湖,有江湖就会有高下,有高下就会分阶层,有阶层,才会“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你没能耐,你就走你的独木桥,我有能耐,我就走我的阳关道。只有这样,才会有相对的相安无事。
就如《北京折叠》里的三个空间,第一空间是权贵阶层,第二空间是中产阶层,第三空间,也就是文中主角老刀所处的空间,是底层阶层。
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有的一套生活方式,互不干扰,也不可谓不是一种和谐。
且要记住,只要好的东西是有限的,阶层就一定会存在。
杠精们会说,扯什么阶层,不就是钱么。
不全是。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钱人坐飞机,就去得快;没钱人走路,就去得慢。这当然是金钱主导的阶层分化。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他都不用挪窝,就可以享受罗马的风光和繁华。这,也是阶层。羡慕吗?天生的。
英国的贵族阶层,乃至整个欧洲的贵族阶层,一般都主要由王室、教会和世俗贵族组成。王室和教会就是“生在罗马”的主儿,那都是天生的,普通人就别想了。只有世俗贵族,才是努力的方向,也就是真枪实弹凭借个人努力奋斗发家,依靠强大的财富积累,挤进上层阶级的贵族。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要想实现阶层跃升,得到更多的资源,享用更好的条件,财富持有量,几乎是不可能绕过去的一个槛。
既然万变不离其宗,倒不如直截了当一点,看一看世俗贵族,是怎样炼成的。
01
学校当然分三六九等。
这是李大力吃饭时说的第一句话。
李大力在豫北一个农业重镇开了一家规模相当的面粉厂,后来延展到各种农产品加工,在全省十一个地市都有分厂。
所有人都说,李大力这些年挣了不少钱。
所以当李大力的独生子李小康考高中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说,反正小康学习也不太好,干脆就让他随便混几年算了,回头接了你的班,家大业大也不愁了。
但李大力根本不甩他们。其实从小康幼儿园开始,李大力都给他选最好的学校。因为在当地,很多关系,李大力是能梳理通的。
花点儿钱嘛。李大力点上烟说。
但是到考高中这一环,李大力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了。
唉,都说大力出奇迹,现在不是那个莽撞的年代啦。李大力站起来给大家倒酒。
在那场饭局的撮合下,李大力出资余万,为当地最好的省级示范高中捐了一座图书馆,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给李小康争取一个实验班的名额。
据说,这万,几乎是李大力当时的极限。
李小康顺利进入全省排名靠前的实验班。但学习成绩,显然是一万分的跟不上。
李小康到处跟亲戚们哭诉,说土包子爹就知道瞎砸钱,根本不遵循客观规律。
到后来,李小康干脆找班主任哭诉,班主任于心不忍,出面让李大力去学校谈谈。
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跟李大力聊了半天,大抵上都是围绕着什么强扭的瓜不甜、什么子孙自有子孙福、但天分不在此、什么成绩垫底儿反而会让孩子从小失去自信心等等。
李大力全程笑着听完,然后给班主任撂下三句话:
我让孩子来这里学习,真不是为了他能提高多少成绩;
他确实不开窍,笨,但是他的同学都是顶级优秀的啊。他再不行,也可以近朱者赤、耳濡目染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人处世习惯;
他将来考不上好的大学不要紧,但他的同学可以啊,将来踏入社会,他的同学肯定很多都比他强,如果同学之间能互相帮衬下,做事情不是更省劲儿吗?
当初的那个班主任,就是我妈。
李小康其实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
算起来,这是十五年前的一个小插曲了。
03
我至今没有见过传说中的李大力,也就是我们高中图书馆的捐建者。
但我跟李小康却早已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李小康虽然是富二代出身,但身上的毛病却少得惊人,反而比我们普通家庭孩子更早熟、谦逊。相比而言,李小康除了学习不开窍,其他方面,都远比我们同班绝大多数同学要灵光得多。
有一次全校大扫除,一位同学偷懒,把垃圾倒在隔壁班的垃圾桶里。但隔壁班其时已经打扫完了,正准备把空垃圾桶抬到教室内,结果出来一看,又是满满一大桶垃圾,当时一帮人就气势汹汹地来找我们班,出口不逊,偷懒的那位同学吓得更不敢承认是自己干的。
看阵势马上要打起来,班长就让人跑到宿舍去喊正在负责打扫宿舍卫生的李小康几个人,大家都以为李小康肯定认识不少社会上的人,震一震就行了。结果李小康过来问清原委,当场表示,垃圾是自己倒的,因为自己着急去宿舍打扫卫生,误以为隔壁班后门的垃圾桶是自己班的,一再向对方鞠躬道歉,然后表示,这桶垃圾他一个人来倒,并且作为惩罚,以后负责为隔壁班倒一个月垃圾。对方听完也就没再说什么。
李小康向大家挥挥手,说该忙啥忙啥吧。然后径直走过去,一个人环抱着近一米高的脏兮兮的垃圾桶,向楼梯口走去。这个时候,那位始作俑者才想起跑去帮忙。
那位偷懒的同学表示自己可以代替李小康帮对方倒一个月垃圾,但是李小康拒绝了。理由倒不复杂:既然跟对方保证的是我,犯事儿的也是我,那就应该由我来倒。
此后一个月,李小康老老实实地帮隔壁班倒了一个月垃圾。把我们全班给感动的那叫一个稀里哗啦哟。到后来隔壁班也清楚了事情的原委,纷纷主动和李小康交朋友,称兄道弟。
至于那个偷懒的同学,当然是分分钟都央求李小康收自己当小弟。
这次倒垃圾事件以后,我对以往富二代的印象有了根本的改变,但这并不足以促使我一个高冷癌的学霸去跟李小康交往。
李小康也知道自己学习不开窍,所以基本上也不会表现出刻苦学习,乃至成天做习题、问问题的样子。偶然一次夜自习放学,李小康破天荒地走到我跟前说,我有几道题想跟你请教一下,不知道你方不方便?
我有点儿愕然,但也故作镇定地说,啥问题?
李小康挠了挠头说,一会儿就该熄灯了,你看要是方便的话,我们边走边聊,我正好和你顺路。
我想了想,还挺窃喜。
因为家住得离学校还不近,以往晚上我都是跟我妈一起回家。今天我妈正好去省里开会去了,我正愁着一个人走夜路有点儿害怕,但因为自己平时太高冷,独来独往惯了,也不好意思张口跟同学凑单一起走。
然后他推着一辆自行车,我们边走边聊,但除了东拉西扯哪个老师讲课有意思,哪个课程非常无聊之外,李小康并没有问一个真正的问题。
我一开始还以为他这种学渣吧,要么是什么都不会,但怕问出来丢人,所以不问;要么是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问题。直到到家了,我才恍然大悟,人家本身就是为了送我一程。怕我不好意思,才绕弯子这么请教。
因为我到家后站在二楼阳台上,看着李小康骑着自行车往回走了。
事后也证明,李大力为了李小康能专心学习,专门给他在学校门口租了房子。
也就是说,李小康早就注意到我一个女孩子家一直跟妈妈一起上下学,而我妈前一天开班会时无意中提到要到省城开会两天,班里有什么事情找物理老师咨询。
果不其然,第二天晚自习下课,李小康又来了,这次他找了个新的借口,而且无法回绝。
李小康挠着头说,不知道当不当讲,我爸明天来看我,我租的房子里连一本像样的学习辅导书都没有,你学习这么好,家里一定有不少辅导书吧?能不能借我几本充充门面,明天他一走我就给你带过来。
我噗嗤一下笑了,你看,多可爱的一个大男生啊。
那一刻讲真,我还真有点儿青春期的特殊萌动。
我说嗯好,我借给你,走吧。
这一次我主动说,别推着车了,你骑上带着我吧,快。
那一段两公里的小路,我在心里大概走了半辈子吧。
回忆起来,倒垃圾事件是李小康最为人称颂的一件事,也由此给所有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赢得所有同学对他的好感。而类似于送我回家这等小事,多半儿同学认为是李小康有眼力劲儿,会来事儿,那么多姑娘一个人走夜路回家,他咋没注意到?还不是因为你是班主任的千金?
但不管如何,李小康人聪明的一面,是很早就体现得淋漓尽致的。
一个除了学习差点,在各方面都无情碾压同龄人的孩子,上天当然会给他一些恩赐。
04
高考将近,那个骑自行车载我的晚上,让我在心里走了十万八千里的李小康,很快就淡出了大家的视线。毕竟,谁也不会在此刻赌上前途。
李小康当然也很知趣,大家伙都热火朝天地冲刺时,他只做一件事情:服务。
班级里的卫生全包圆儿,一天三顿帮来不及打饭的同学买饭,中午自己掏腰包请大家吃冰棍、喝饮料。哪个同学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他带着去看医生……
时隔多年,我还是特别想由衷说一句,李小康到底有多聪明才会做这么多苦力活啊。
要知道,他在家里基本都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公子生活。
不出所料,我们那一届,一大半儿的同学都过了本科线。
想必诸位并不关心谁考上了北大清华,都在关心李小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