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香飘飘,即使你没喝过也一定知道它那句相当洗脑的广告语:“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6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X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N圈。”这句广告词是所有80、90后的青春回忆,那个年代,一杯香飘飘或者优乐美,就是青少年时期我们的星巴克。和男神女神嘬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空气里飘荡的都是荷尔蒙的味道。
这么多年过去了,星巴克还是那个星巴克,而“奶茶们”除了嫁给京东老大的那位之外,却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登堂入室的。失去了80/90后们的宠爱,又得不到00后青年一代的青睐,想轻轻地问一句奶茶们:你们过得还好么?
自年起,香飘飘曾在6年间三次冲击IPO,每次都因不同的原因折戟沉沙。虽然和大环境时运不济有所关联,却也反映了软装饮料整体行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不仅消费市场上的表现江河日下,资本市场也对其未来的前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年6月6日,证监会公布香飘飘通过审核,磕磕绊绊闯关六年后,香飘飘终于成功登陆A股,成为“奶茶第一股”。
那么,上市之后的香飘飘能够顺利成为中国本土的联合利华吗?小编将从以下几点进行相关探讨。
单一业务发展VS产品多元化
成功登录A股虽值得大书特书,但仍旧有一堆问题等着管理层去解决,产品过于单一首当其冲。香飘飘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招股说明书主要竞争对手一栏里,除了主打单一品类的河北养源智汇(“六个核桃”为其拳头产品)之外,还出现了联合利华、统一这样综合性的食品饮料企业。做快消品的企业,几乎都有一个成为联合利华的梦。那么香飘飘与联合利华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我们不妨简单地分析一下:
创立于年的联合利华,最开始是由英国的肥皂制造商Lever和荷兰的人造黄油制造商Unie合并而成。经过余年的发展,联合利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主营业务横跨食品、家用和个人护理产品领域,其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冰淇淋、茶饮料、人造奶油和调味品生产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除味剂和大众护肤产品生产商之一。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带给了它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成就了它令人瞩目的市场地位。联合利华年度的营业收入是惊人的亿欧元,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联合利华表演了一出“大象也能飞”的好戏——如此庞大体量的公司,在过往三年里营业收入拥有平均每年8%-10%的复合增长率,具体如下表所示:
反观香飘飘,虽然其年全年实现23亿元的营业收入,但其中杯装奶茶贡献了98%的份额,产品高度单一化,严重限制了其未来的成长空间。另一家享有盛名的软装饮料行业家族式企业“娃哈哈”,虽然屡有爆款产品问世,却也绕不开软装饮料这个圈。在推出营养快线系列产品之后,娃哈哈也遇到了发展壁垒:找不到新的赢利点、老款明星产品销量下滑却仍在苦撑业绩、企业营收连年下滑。随着消费升级,娃哈哈未能跟上市场变化,显现出产品老化、品牌老化及营销模式老化等问题,是导致其市场表现每况愈下的根源所在。
人才发展与股权架构
香飘飘能够在杯装奶茶市场上独占鳌头,靠的是她大量广告投入和单一产品所撑起的公司业绩,而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却为人所诟病。事实上,香飘飘带有浓厚的浙北家庭式作坊的生产痕迹,凭借其家庭主的敏锐市场洞察力、良好的商业执行能力以及节俭、勤奋的品质,在选对细分领域的前提下,往往能够凭借前期小体量、灵活的优势摄取一定的利润。但是这种家庭式作坊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公司体量的增长,早期的营销策略不可能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领导者没有能够及时引导公司完成转型,那么很可能出现利润额的断崖式下跌,甚至危及到企业存亡。
香飘飘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创始人蒋建琪在早期的大胆决策,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他先后在湖南卫视等各大电视台进行了广告轰炸,并且一下子成功轰开了中国的杯装奶茶市场。所谓“一招鲜吃遍天”,直至今日,香飘飘依旧坚持着这一营销策略,在年到年间,香飘飘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广告投入高达10.46亿元,占三年营业成本的比例为28.81%,意味着香飘飘每一块钱的收入中有近3毛钱需要用于广告支付。杯装奶茶市场的这一波红利,最终将香飘飘抬进了A股市场,但是随着杯装奶茶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瓜分宣告结束,有限的增长空间、单一的产品线以及高昂的广告成本,无一不限制着香飘飘未来的发展。而过于单一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线背后,“暗藏”着企业家对企业绝对的话语权。香飘飘招股说明书中显示,发行前蒋建琪及妻子陆佳华持有香飘飘80.46%的股份,女儿蒋晓萤持股5%,蒋建琪的兄弟蒋建斌持股10%。发行后,蒋家合计持股比例仍高达86%。值得注意的是,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股东中,除持股9.71%的宁波“志同道合”外,其余全部为自然人股东,而这家唯一的法人股东也主要是由蒋建琪家族出资设立。香飘飘可以说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
世界另一端的联合利华,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及股权分化、稀释,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据联合利华年年报所披露,其股东持股比例居前两位的分别是BlackRock,Inc.及TheLeverhulmeTrust,持股比例分别为6.86%、5.37%。BlackRock作为全球最大资产投资集团,对联合利华持股属于投资行为,而TheLeverhulmeTrust作为联合利华创始人Lever的家族信托,持股比例之低,从侧面反映了创始人在集团多元化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稀释股权用以吸引、稳定人才,从而实现业务多元化。
此外,联合利华于年推出了全球员工持股激励计划,联合利华的全球雇员均可以通过自有资金购买联合利华的流通股(购买额每月不超过英镑),在满足连续持有时间超过三年的条件之后,公司将按照每三股赠送一股的方式进行额外份额的赠予。这一激励计划推出后效果显著,联合利华扭转了前一年营业收入下降2.7%的颓势,年全年营业收入增加逾8.8%。
产业难以平稳过渡给继任者,是很多家族式企业的通病。当能人经济中的能人老去,接班人是否有足够能力肩负企业继续前行。如若不能,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管理,同时布局多元化市场、国际化市场,是降低企业业绩下滑风险的最佳选择。于产业多元化、国际化的前瞻性重视程度不同,是香飘飘与联合利华之间最本源的差距,这种差距最终反映在企业对于人才的布局力度上。缺乏优秀人才的推动,企业就很难突破既有的发展模式。适当地稀释股权用以吸引人才,实际就是用现有利益换取企业未来。那么,中国快消品行业中的A股上市公司有多少家企业意识到这一重要性从而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这一“金手铐”用于稳定和吸引人才呢?小编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带您一探究竟。
中国A股快消品行业股权激励现状
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属于快消品行业类别的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根据Wind数据显示:
注:以上数据来自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止于年1月31日。
上述数据显示,“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股权激励实施比例合计为20.68%,低于全部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比例,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股权激励实施比例仅6.70%,可以用“惨不忍睹”形容,实施过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只有3家,仅为全行业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而香飘飘的行业分类正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其家族成员在公司股权结构中过高的持股比例,正是行业不健康状态的一个缩影。
香飘飘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时称,“众多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的企业加入饮料行业竞争,中小型企业一般不注重对研发的投入,创新意识欠缺”。其实这不单单是中小型企业的顽疾,而是国内快消品行业的通病。在过去野蛮生长的二十年里,快消品行业已经吃透了传统门店铺货带来的红利,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消费升级、需求多元化的市场,仅仅由“能人领导+线下地推”这样简单粗暴的模式很难再开疆拓土,甚至守都尚且乏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众多软装饮料细分行业的寡头们,想要成为中国的联合利华,势必要突破现有发展思路,通过多元化发展开拓新的疆土。
那么,问题来了:“香飘飘”的家长们,你们是否做好准备去拥抱稀释股权稳定和留住人才的阵痛了呢?
你所不知道的回购型激励!市场中的1%
股权激励数据抢先看
11月9日发行部:首发审核关于股份支付费用最新口径
宝武重组新启航,宝钢股份推出第二期限制性股票计划
郑培敏:大文化产业中的投资机会(下)
郑培敏:大文化产业中的投资机会(上)
股权激励:孤岛卖鞋与盖房子的故事
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区别
新政下新IPO公司如何选择股权激励公告时点?
深交所关于股权激励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修订内容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新旧规定对比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股份支付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关于荣正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证监会授予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机构),由郑培敏先生创立于年,是一家以国际规范的投资银行理念与组织结构组建的、同时深耕中国土壤的股份化、知识型、并向合伙人制发展的智慧型“投资银行精品店”(InvestmentBankingBoutique)机构。公司总部在上海,并在北京、深圳、成都、广州、武汉、美国硅谷等地设有办事处。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