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伤胃,华人伤心,多元文化受打击。中餐正逐渐占据西人的饭桌并受到好评,可是,一名西方食评家近日却被中式自助火锅“惹恼了”,随后,华人也上火了。
而在抱怨味道之前,这位著名的美食家雷纳面对桌上的一堆餐具,就看傻了眼。“这顿晚餐就像一场考试。菜单上有一页厨具说明,包括七种东西:温控器、取生食的夹子、捞熟食的东西……光看这些就吓到我了。”
“把牛肉片、鱼丸、香菇、方便面放进去,涮出的东西很快就一个味儿了,满嘴都是‘不够优雅’的咸辣味……我最后嚼了点碎豆腐,剩下的一些尝起来就像鞋皮。”
“你要做一种混合蘸料,调料有芝麻酱、腐乳、鲜辣椒酱和辣椒油。不管我多费力地尝试不同的比例,我调出的蘸料永远只有一种味道。”
这些尖刻的评价是英国人杰伊·雷纳(JayRayner)在伦敦一家自助火锅店吃完后写下的。这家火锅店的店名为ShuangShuang。从其桌上餐巾来看,中文名为“爽爽”。
虽然店里提供了50种不同的食物,但雷纳显然没吃饱,他和同伴跑到附近大吃了一顿“放满腊肉的比萨、美味的凯撒沙拉和一款圣代冰淇淋”。在西餐店饱腹之后,雷纳觉得找到了中式自助火锅“真正的问题所在”:“在伦敦这个菜品如此多样的区域,有那么多手艺好的厨师可以做给你吃,晚餐不应该是(自助)这样的,而且价格高达镑。”
这位尖刻的美食家曾出版了一本大热的美食评论书籍,并引进至中国,中文名为《吃遍全世界》(原名:THEMANWHOATETHEWORLD:INSEARCHOFTHEPERFECTDINNER)。但是,众网友可不买这个账,一场挺和扁火锅的麻辣火锅端上来了。
正方
1、围观小不列颠土鳖。吃火锅不优雅?火锅最装B,真正的高大上。不信?你换青铜鼎,只允许着古代盛装试试。
中国古代的祭祀都是拿鼎煮肉,然后再分食,那是最古老的火锅,神圣而庄严。肉煮出来切的时候,切歪了是很严重的事情。所谓钟鸣鼎食:就是边听音乐边吃火锅,是中国古代贵族们才有的排场。
乾隆皇帝在宁寿宫和皇极殿举行“千叟宴”就是上的火锅。当时皇帝组织的千叟宴大体相当于正式的国宴。
2、不会吃啊,多吃几次就习惯了:火锅味道在口中峰回百转,不可言传,只能意会,中国人吃的就是这么玄!不爽别吃!
就怕歪果仁的味蕾被那些黑暗料理糟蹋完了,或者还没进化到能欣赏中国复合味的地步。
3、吃惯了三明治和烤牛肉的“英国绅士”能品味火锅配红酒?来点儿面包蘸老干妈得了,最多尝一下瑞士的奶酪火锅(cheesefondue):在冬天,用面包蘸着融化的热奶酪吃。
4、要是法国人、意大利人吐槽一下还过得去,英国人?
英国的烹饪,美国的历史,德国的笑话,意大利的战争,是四大笑话。
5、讲个笑话:一中国人请英国人吃火锅,未及上菜,先出门接电话去了,转回见盘光锅尽,问英国人味道如何。答曰:肉太生,汤太烫。
6、虽然火锅不能代表我大吃货帝国的精粹,但总比你那个“炸鱼薯条”要有意思的多吧?!何况,家人朋友围炉吃火锅,丰俭由人,边吃边聊,这个写意又熨贴的场景,西人是如何能体会的到?
反方
1、火锅的确是最缺技术含量的中国乱炖之一:色香味形,没一样能摆上台面。
2、这家餐馆在定位上有点问题。火锅是接地气儿的餐饮方式,不太适合搞成高大上的ZB料理。如果价位下调一些,恐怕就不会招致这么大意见了。
这家餐厅标注的价格:70至英磅,两人份,包括饮品和小费。光锅底就17英镑,最便宜的红酒就27英镑,还没往汤里放东西呢,60多英镑就没了。
巴蜀火锅看锅底,北京涮肉看羊肉,这家店一看就是吃的装修……
3、其实不怪这位西人美食家。对异域食物及食用方法抱怀疑和拒绝态度,古今中外皆然。第一代华人移民就很少有习惯吃西餐的。而且,每天准备和享用一日三餐的过程,也是下意识重申民族身份的过程。例如:
法国人老尼克在《一个番鬼在大清国》中提到国人食用燕窝时写道:“罐头里这些明胶状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只大燕子,消化后吐出来的某些海草的渣滓!”
18世纪时在广州传教的嘉类思神父,因为使用刀叉吃饭,被当地人看作是“犯人”。
民国时的西餐厅都供应煎牛排这道菜,可国人吃不惯三四成熟的牛排,所以“多数人只将外面一层熟的吃掉”。
4、七种餐具,自己调味和下料?头一回知道吃中餐还需要智商:老子是来吃饭的,不是来做饭的。要是以后出去吃饭都要这样DIY的话,我还不如去多伦多DownTown搭个帐篷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