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药材行业发展热点问题
依据网络 1、栽培中药材外源污染物问题
随着野生中药资源的枯竭,栽培中药材已经逐渐成为中药资源的主力。根据现有资料进行分析,栽培中药材外源污染物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过度施肥和使用膨大剂。因盲目追求产量,加上栽培技术落后,过度使用化肥和滥用膨大剂的现象较为普遍。人参、大黄、柴胡、防风等许多中药材在人工栽培后,出现质量下降的现象。栽培柴胡引种混乱,据报道药用柴胡有25种、8变种、3变型,药用情况非常混乱。栽培防风在药材表面颜色、根头部形态、质地、断面、气味和显微上均有较大区别。
(2)病害严重导致农药施用过量。人参、三七、地黄、丹参、苍术等中药材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黄芪、甘草、金银花、板蓝根、丹参、人参、三七等在种植过程中常会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为了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药农将各种农药混合施用、反复施用和过量使用,从而导致中药材农残超标,使用地上部分的花类和叶类药材更容易出现农药残留问题。
(3)部分药材有硫磺熏制现象。黄芪、党参、当归、山药、白芍、牛膝、山药、枸杞子、金银花、菊花等药材存在硫磺熏制的现象。一些中药材为植物的肉质根,干燥周期比较长且容易霉变;还有果实、花类含淀粉、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较多容易霉变、虫蛀、变色;还有质地脆弱不易保存的药材,对此类药材有硫磺熏制的传统,易导致二氧化硫的超标。
2、中药材“掺杂使假”问题
人为造假不仅会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还会严重损害中药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目前,中药材“掺杂使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化药材外观包括对药材染色、漂白等,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药品的“卖相”。另外,为了掩饰中药材的霉变、质次等缺陷。诸如西红花、黄柏、乌梅、丹参、五味子、朱砂、酸枣仁、山萸肉等药材,经常存在染色现象。
(2)增加药材的重量包括添加淀粉、糖、盐类、砂子等。比较严重的就是红花、金银花、鸡内金、蝉蜕等较轻中药材的增重问题。紫河车、蕲蛇存在严重的掺假增重现象,而在海龙、海马腹内,则灌入糊精、水泥等,虫类药材如全蝎、土鳖虫等腹中也常添加各种杂质。
(3)以次充好主要包括: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低规格药材冒充高规格药材等,平贝母冒充川贝母、山麦冬冒充麦冬、锁阳冒充肉苁蓉,以其他小蛇充金钱白花蛇等。部分药材存在被提取过后再出售的情况。如人参、西洋参、苦参、黄连、黄柏等。
3、中药材重金属超标问题
(1)加工不当引起的重金属毒性中药矿物药约有80种,常用的有30余种。许多有毒性的矿物药仅用于外用,炮制加工过程要求非常严格,如果炮制不当,可能导致重金属超标引起中毒症状。
(2)配伍不当矿物药与西药化合物的络合问题,如四环素族、左旋多巴类与铅、铁等络合会增加毒性。含有汞、砷等有毒元素的中成药与碘化钾、碘、亚铁离子、亚硝酸等共用,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中毒现象。
4、中药材质量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监管困难
中药材资源是生物资源,且拥有比农作物更为复杂的来源、漫长的生长周期和苛刻的生产条件。多来源、品种、产地、生态环境、采收加工、包装运输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1)中药材存在多来源现象
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造成一药多源现象,并且进一步导致中药药效的复杂性。如《中国药典》收录淫羊藿4种原植物,收录川贝母6种原植物,不同来源间的差别导致标准统一困难。
(2)品种变异对中药材品质也存在影响
同一来源的植物,由于其长期栽培变异,分化成多个栽培类型。不同栽培类型间产量、质量存在差别。如普通参、边条参、石柱参、白条参、红条参等,这些栽培类型也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3)产地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药材自古强调其“道地性”,现代研究也证明产地对中药质量至关重要。如薄荷、丁香、肉桂等含挥发油的药材,其挥发油含量随纬度下降而逐渐升高;苍术挥发油的含量越向北越递减。
(4)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生态环境对中药材中药品质的影响。海拔、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大气等环境因子都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三七需要遮阴70%以上;穿心莲在强光环境下生长,不仅植株生长旺盛茁壮,穿心莲内酯含量也比在荫蔽环境下生长的植株高约10%~20%。
(5)采收加工是中药管理的真空地带
中药材采收的季节、时间和采收方法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霜桑叶必须在霜降后采收,丹参需要在旱时采收,花类中药则多在花蕾期采收。中药材加工过程中的阴干、晒干、烤干等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中药材采收加工环节则是中药材质量监管的盲区。
(6)包装贮藏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
包装储藏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却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包装不当会引起芳香类药物的药效散失;贮存不当会引起霉变、虫蛀、变色、泛油等问题。
四、中药饮片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1、中药饮片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中药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是连接全球华人的纽带。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质量关系到中医药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药饮片作为我国传统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悠久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在我国广大群众中拥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基础。
(2)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
从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的通知》开始,国家出台了系列产业政策,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使得此前一直受到挤压的中医药行业发展速度呈加快趋势。
(3)健康意识的提升加大了对中药产品的需求
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直接导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中药产品的支出。
(4)中药饮片享受医药超福利待遇
1)不在药品降价范围内
近年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不断下降,部分地区医保基金入不敷出。为缓解医保压力,降低药费、控制医保费用支出成为医药行业持续利空。各省市在医药采购上实现集中招标采购,药品招标价格降幅较大,各类药企面临沉重业绩压力。然而中药饮片由于在储存、运输和分销过程中存在霉变、损耗等因素,并且中药饮片品类、质量、等级繁多,难以实行统一定价,因此不在各地药品集中采购降价范围内。
2)不取消药品加成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逐步推行医药分离,取消医疗机构实行的药品批发价加成15%销售政策,实行药品“零加成”销售制度。但中药饮片不受该政策影响,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在化学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医院有加大中药饮片销售的动力。
3)外资禁入
中药饮片是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多年来一直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始终属于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因此不受外资冲击。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规定禁止外商投资“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并且禁止出口“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年和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申上述禁令。
2、中药饮片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中药饮片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首先,生产原料药材来源混乱。多数饮片生产企业的原料药材购自药材市场,这样可能造成药材产地不明、采收时间不清,甚至基源混乱。
其次,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医院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品种在种左右,饮片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会采取小而全、多而杂的生产方式,而这恰恰阻碍了饮片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生产线。
再次,生产工艺不规范,缺乏科学可控的质量评价标准,甚至部分企业存在违规行为。中药饮片加工炮制过程是保证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虽有1多家饮片生产企业获得GMP证书,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直接从药农手中采购饮片,或者采取“贴牌”、“走票”、“客片”等方法降低成本。更有甚者,有些中药饮片企业采取染色、增重、掺假等办法非法获取利益,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2)中药饮片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现有传统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经营模式通常是由政府提供交易平台,以个体户或商业公司共同组成的集贸市场中进行药材交易,政府以管理中心形式进行管理。该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局限性:
1)交易成本较高
这种集散式的交易使得货物多次往来运输、储存,造成仓储、运输、管理等成本较高;交易周期往往较长,造成经营者存货周转和资金周转速度较慢;市场经营主体非常分散,无法实现大规模的交易信息化,导致信息成本较高。经营者较高的成本通过各种方式转嫁,最终导致中药材成本提高。据统计,中药材流通环节成本是成药流通成本的两倍以上。
2)价格波动较大,中药材产销脱节,价格传导机制失效
大多数中药材品种的价格决定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而目前现货交易的特点,缺乏对未来交易价格的合理预期和避险手段。药农以现在的药材价格作为判断依据实施种养,而一年甚至数年后药材收获季节实际交易价格往往出现巨大偏差。药农在没有任何价格保障的情况下,承担了极大的风险。大多数中药材品种都是在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价格剧烈震荡。这同时也助长了市场投机炒作的风气,不利于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药材市场从业人员自律性不强
长期以来中药材缺乏能够量化的质量标准,目前摆摊设点式的现货交易更是崇尚眼见为实,长期以来无法形成质量等级和标准。部分市场交易参与者职业道德低下、法规意识淡薄、见利忘义,导致质次、掺假伪劣药材混迹市场。
4)缺乏信用和监督体系
当前在中药材交易中现款现货还是主流,市场普遍缺乏信用体系。除极少数大厂家外,中药材的经营者还没能树立品牌经营思想。虽然近年来政府极力推进地道药材和中药材GAP基地的建设,但优质并不总能保证优价,也极大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信用缺乏还体现在金融的配套支持上,在大宗商品仓单抵押融资普遍实施情况下,由于中药材产品估价困难,很难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
(3)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引起行业广泛 目前,按照国家有关法规,中药材被归到农副产品管理,而饮片在生产、流通和应用中又被作为药品管理。由这种错位的管理方式所产生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行为屡见不鲜,最终导致饮片质量得不到保障。
目前,中药饮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以伪品、混淆品冒充真品,如以木薯片冒充天花粉片,以棉花根冒充黄芪等;二是人为掺杂使假,如在天麻中插铁钉,在海马体内灌水泥;三是以生代熟,对某些饮片不经炮制就直接销售使用;四是以次品替代正品,如火麻仁和柏子仁严重“走油”,鹿茸片骨化严重,厚朴皮薄、气味不足等。中药饮片质量低劣,无法保证中成药及大健康产品的质量,更严重威胁着中医临床处方疗效,成为阻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障碍。
更多蓝皮书相关章节请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北京白癜风手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