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各位亲,好久不见!最近社长比较忙(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抱歉未能常更新。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咱纯正的本土社工博士,徐选国的成长心路历程。从他的经历我们能看到,很多中国本土博士有着脚踏实地的社会情怀,他们走进社会,亲近人群,将社工研究与丰富的实践,与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起来点个赞)
年考入山西医科大学学习社会工作专业
年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读社会工作研究生
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攻读社会学(社会工作方向)研究生
年6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学、社区社会学等。
本科期间,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发表论文5-6篇。本科期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以及多次获得优秀成绩一、二、三等奖。
硕士期间,参与了陆士桢教授主持的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务院课题、以及民政部重点研究课题,跟随陆老师多次赴新疆、四川、云南、深圳、南京等地进行了有关社会工作发展的调查研究。依托相关课题和实践经验撰写并发表了10余篇论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青少年导刊》等全文转载。
博士期间,参与了徐永祥教授主持的相关课题10余项,结合有关课题研究,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等转载。博士期间获得博士生宝钢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多次获得高水平期刊论文奖和相关学术论坛的优秀论文奖。博士论文:《嵌入性治理:国家、组织和城市社区建设--基于深圳市Z街道的经验研究》。
博士后期间,在合作导师吴柏钧教授,何雪松教授的指导下,顺利主持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民政部(3项)等7项研究课题,并主要参与了徐永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17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社会学文摘》等权威期刊和网站转载刊发,并与徐永祥教授合著了《宜城模式:县域城市社会治理新常态》(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年版)。
在国内读社工博士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徐选国
以前时不时有一些期刊同仁向我约稿,但基本上都像完成“命题作文”一样的去写某个主题的学术论文;年前“中美社工合作社”社长也向我“约稿”,说是要介绍一下类似我这样的国内“土鳖”博士是如何炼成的?也希望通过合作社来传递一下国内社工博士的体验和经验。不过由于各种事务,拖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实在有点对不住社长的厚爱,只好多写点内容,以示歉意。
今年是我结缘社工的第十二个年头,在年博士毕业后,继续专注于社工教育与研究工作。今天以“中美社工合作社”为契机,就给大家讲讲在国内读社工博士的一些体验,或许能给向往社工博士却又迷茫纠结的你一些希望,也或许能给艳羡社工还能读到博士的你一些忠告。当然,单纯截取一段博士历程来说自然是不完整的,要说清博士如何炼成,就要回到博士之前;要检视博士炼成之后去向何方,还要说说博士之后。
1.大学之前:社工,那么远,又那么近
我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某乡某村,在外人看来,我们那边都是大山,所谓“身居大山之中”,其言外之意就是穷、闭、落。穷,当然是经济意义上的欠发达或者不发达,实话说,打我记事起至今,农民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明显富足。近些年外出打工者倒是比原先在家种地时的收入增长了许多,当然这也符合当下的新型城镇化趋势和规律,但在一幢幢看似光鲜的改造楼房或新建楼房背后,是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没人住,或者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居住的剧痛事实。所以,穷者,符合我们老家之发展现状判断。闭,有两层含义,一是交通相对不发达,二是信息相对不畅通。相较信息而言,近几年交通上有了很多改善,至少算是村村通公路了。但就信息而言,却没有实现村村通网络。因而我每年回家都不能利用网络来办公,仅能通过手机与外界联系(记得年前后,我回家过年时,与大家联系都需要跑到屋顶上去)。所以,就客观而言,这些年的新农村建设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已经不算是十分封闭了。落,自然是落后之意,这里主要指的是文化和教育意义上的,这种情形与整个西南农村的现实应该是共通的,这么多年推进的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撤村并校”,但实质上,教育质量提升收效甚微,要通过现行教育来改变家庭命运、村庄发展,似乎越来越不是正道。这也印证了学术界的主流理论观点:贫困的文化再生产。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交代一下我的出身背景。我成长在一个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四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极为重视我们的教育,在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当然我们都没有享受过)以前的岁月里,每年兄弟姐妹四人的学费,以及各种税、费是一年中最大的事情,曾几何时,出现过要交这些款项却又捉襟见肘、不交就没学上的情形,现在回想,仍历历在目。好在父母想尽办法,让我们都有学可上。家中长姐上完初中后读了幼师,长兄上完初中后无意继续读书,所以早早回到了农耕队伍之中,二姐与我一道共同读完了大学,毕业后就先就业了。唯我读完大学、又上了研究生、继而又念了个博士,算是我们家乡方圆数里唯一的博士了。实际是否为真,不得而知。
回到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议题上来,我高中以前,天性虽不聪慧但也还算活泼,应该用调皮更为恰当;但初中考试之后,成绩不上不下,进入了县级二中,通过成绩分班勉强进了当时所谓的“尖子班”,但排名却基本在最后,记忆中应该是第69名,所以学号也是69。这个数字深深印在当时还不算懂事、但却十分要强的我的内心里,所以,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承受着多重压力:一方面,被贴上的落后标签如何能够换成正向积极的标签,以不至于始终作为“最后”的代表;另一方面,上了高中,自然知道高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所以,高中三年来被上述压力驱动着,从此变成一个“好学生”,就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太会玩,也不太会看小说什么的,尽管如此,我依然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而是以与当年(年)一本线相差7分的成绩考入了山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系。与此同时,高中三年造就了一个性格极度内向、交际圈子极其狭窄的我。
说到社会工作系,肯定有人要问我为何选择读社会工作专业?关于这个问题,对于我而言,是无解的。因为,那个时候,社会工作对于社会而言其认知度是极低的,要想以一个像经济学、金融学、法律学等显专业来衡量社会工作专业,似乎太过于理想。所以,我之所以报考了山西医科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纯属无意之举,在填报志愿时,家里人希望我未来当个医生,但学文科的我要从事医生行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还是听了他们的话,专门去找与医学相关的学校,并结合自己能报考的专业名录,在其中就发现了社会工作这个既陌生、但似乎又与我有着深刻缘分的专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陌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当我进入大学,首次接触社会工作(听学院王院长对社会工作的介绍)时,就觉得这就是自己认定的专业了。所以,我与社工的结缘,与其说是顺其自然,到不如说是机缘巧合。我想,这与就读着/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很多同学应该能形成共鸣。
2.回望大学:在寻求改变中不断超越自己
记得第一次在前往太原报到的路上,因为没有出过远门,加上胆子较小,家中人不放心于是亲自送我而至。在去太原的飞机上,与我同排的一个乘客与我交流(忘记具体说了什么内容),我竟然回答不上来,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说过普通话,但又不能用方言来回他,所以,憋了半天硬是没说上话来。这种感觉比一个老外对着一个不会说英语的你问路,你却一无所知更加难受。因为,后者而言,你可以摇摇头什么的予以回应,而我遇到的情形让我当时备受打击(这也是吃了中学时代没有讲普通话的亏,但更重要的仍是自己内向性格所致,所以没敢开口说话),于是,从此刻起,我立志从大学起做个全新的自己,必须改变自己诸多方面的不足。
大学,那是一个令我向往的地方,向往它能让我变得强大、向往它能让我实现梦想、向往它能带我走向远方。是的,我的大学确实让我实现了上面的目标。我进入大学之后,不失时机与同学交流,哪怕他们认为我怎么这么“low”,我也觉得无所谓,因为我要改变现状。为了提高自己说话的水平,与一名同样普通话不好,但却胆子很大的四川同学一道加入了“演讲与口才协会”,从小小的宣传干事做起,在招生时节,每天晚上自习回宿舍之后还要用毛笔写上数份宣传海报,以动员吸引更多同学加入;每天早上六点多起来顺着学校的宣传栏贴上一圈,哪怕北方的寒风再大,似乎也阻断不了我要改变自己的脚步。竞选班委、担任班干部也是一种非常锻炼自己的途径,所以,大一新学期竞选班委时,我犹豫着、挣扎着要让自己也上讲台去参加竞选,但就是迈不出去,在16名同学自信满满地陈述了对班长、团支书等各种职位竞选意向之后,我终于鼓足了勇气走到讲台,用粉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希望参选宣传委员,记忆中,有同学说没太听清我当时说了什么,可能因为我写的字还不错,最后有半数以上同学选择了我。所以,班委选举成功,我又有机会可以进步了。
在大二阶段,我迎来了另一个重要的契机。我们学校迎来教育部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学校将此事当做头等大事来抓,方方面面必须有序进行,不能出丝毫差错。这样的指令当然是层层向下,最后还是要通过各学院、各专业来落实。在这样的情形下,为了更好地做好班级各项工作,辅导员提出要从男生中增选一名班长,以协助其开展相关评估事宜筹备和检查工作。在增选班会上,由全班同学匿名投票,结果大家高票选择了我。这令我兴奋不已,因为论能力,有大把同学在我之上。为什么大家还要选择我呢?这是一种认可,还是一种被我一年来的自我改变行动所折服?具体不得而知。对我而言,顺利成为一名增补班长,增加了很多可以在同学们面前通知一些事情、在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做点事情的锻炼机会,这无疑又是让自己改变的一大良机。另外,在社会实践方面,除了参加之前的协会以外,大二以来我还与同学一起经营了一个更大的协会,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这个协会顺利承接了国家疾控中心、山西省卫生厅等部门资助的几项“第三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项目实施领域覆盖山西省各大高校,太原市一些社区,以及部分艾滋病孤儿聚居区。参与这些实践,与同学之间形成团队、合作共事,在此过程中增进了我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以参加过的实践为契机,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发表了几篇论文。
说这么多细节之事,主要目的在于呈现大学时代的我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变、一步一步成长的活生生的故事。我之所以没有强调我在专业上取得什么重大成就,是因为,大学时代,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应该是“一体两翼”的。对于社会工作而言,更应该从实践之中来体悟专业精神和理论要旨。所以,我既没有因为专业陌生而驻足,也没有因为社工专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而迷茫,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实践行动之中,没有太多去考虑现实行动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联,唯先让自己各方面不断成长进步,方能有更多选择的资本。所以,大学四年中,我形象地将自己在大一阶段的状态视为处在“0”起点的水平线之下,是完全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境地;大二阶段在一些方面有了进展,才上升到水平线上,而这时同学们可能已经到了“1”或“2”的位置了。我一直在追赶,与其说是追赶他人,到不如说,不断让自己奔跑,所以,大三阶段在很多方面总体上赶上了多数同学,直到大四结束,总算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四年下来综合成绩排在本专业全年级第3名,加上发表的一些论文,我觉得大学四年算是功成圆满了。
说到这里又需要向前退一步说,在专业学习上,我是如何做到前后连续的呢?其实,进入大学不久,我就因为自己与社会工作的契合性而深深地喜欢着它。除了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之外,平时就是做各种实践。在此基础上,到了大二也需要对未来有一些规划和准备,对我而言,继续学习社会工作成为十分确定的意愿,所以,早早地定下了继续读研究生的决定。在当时有限的信息通道里,我只知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是非常好的,并将它作为我的目标学校。所以,对我而言,在思考大学之后向何处去的问题上,或许并不能给其他人太多参考,因为我较早认定了这一方向之后就没有再变过。尽管是大二就确定好的方向,但我并没有早早地为考研而刻意去准备什么,我继续着之前的事情,继续做着一系列实践项目,只是到了大三下学期开始,才正式进入考研的备战阶段。与其他考研的同学(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选择社会工作)在考研路上相互支持,也同时通过当时在读研究生师兄的帮助下,顺利考上了中青院的社会工作研究生。这算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目标。
3.硕士掠影:以坚定的步伐行在社工路上
一般而言,考研究生时,多数同学都会提前了解不同导师的研究领域以此作为自己选择导师的依据。我也不例外,在了解了中青院硕士导师们的信息及研究领域等信息后,便对陆士桢教授情有独钟,并寄希望于顺利考上之后能够跟着陆老师学习。在备考过程中通过邮件联系过陆老师,她积极鼓励我好好复习,但跟不跟她那是考上以后的事情,所以,我将重心放在复习之上。可喜的是,考研结果如预期所料,确实达到了国家线和中青院的复试线,所以,我有机会去参加复试、面试了。这时,我再次向陆老师报告了考试情况,并继续表达了跟随她读研的意愿,但依然没有得到她明确的答复。后来我顺利通过了复试,并正式收到中青院的录取通知书,再次告知了陆老师我的录取结果。得到的答案是,等开学来了再说(哈哈,欲哭无泪)。真正到了研究生开学之时,我到了北京,向陆老师汇报了行程,她安排了一个在读师兄见我(后来得知,陆老师交代给师兄:“你去看看,如果你觉得行就要,不行就算了!”这话听了多伤心呐,还好师兄体恤我,把我收了)。就这样,我经历了山重水复,终于柳暗花明,如愿地跟上了陆老师。我想如果每个跟随陆老师的学生都有如我这般“遭遇”,那我算得上是十分庆幸的了,毕竟最终愿有所实。
接下来就谈谈我的硕士是如何过的。除了正常上课以外,最主要是经历了几个相互关联的事情:
一是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进入研究生之后的第一个课题是陆老师在研的有关儿童性侵犯的研究,在师兄师姐们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引领着我们如何从寻找访谈对象、设计访谈提纲、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转化访谈录音等一系列细节方面不断试错、不断成长,这是研究生入学以后收获最大的一个过程。该课题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不仅顺利结项,而且形成了最终研究报告顺利出版。后来,我又陆续参与了陆老师主持的儿童福利研究等课题。从研二时起,我试着更多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治疗白癜风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