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遗传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浅议“中医养生之整体恒动观”
朋友些经常在一起谈论什么是养生?如何养生?
其实很简单:道法自然。简单点说就是:依道而养。依:依从、顺从。道:法则也、规律也、自然也。
记得第一次拜访青城山圆明宫至中道长时候,我就虔诚的寻道,而至中道长则给我说:自然就是道。这让我莫名的想起了朱自清写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不知道是失落,还是有所顿悟,一时说不出来的滋味。
时至今日,我若有所悟的样子。是呀,自然而然,就是大道。也许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无知、无欲、无求、无我”吧。所以,这又让我想起至中道长常说的要在自己身体上找“药”。这又让我对“药”有了更加深刻和不同大流的认识。这个药可以是内治的,也可以是外治的,可以是酒锭汤露,也可以是食疗药膳,还可以是针灸推拿,更可以是太极八卦,以及五音疗法和气功打坐等等,一切为身体健康所用者,皆为药兮。
今天,与各位师兄和道友分享,希望能跟随大家一起修炼、一起进步。正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中医养生之整体恒动观》。这也许是我所想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觉得道和术这两个层面的东西,虽然都很重要。但是,还是需要先悟道,以道御术,方成正果。
为什么在这里,一来就要先谈《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因为这是中医的核心观点、中医的核心思想、中医的核心思维,中医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的最精华部分。脱离了整体恒动观的指导思想,那就不是完整的中医或者说不是中医的所为。
而平常,我最爱把“中医的整体恒动观”称为“中医的时空观”。二者的内涵可能差不多,都有整体性和恒动性。只是后者更直观,浅显易懂(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与现代医学的“还原论思维”比较,可能还有一定的“更和谐、易懂的成分”。这个“时空观”的想法,最早是我年游学新疆,看到新疆人吃馕和黄瓜。
而我却不“适应”这种吃法,还有大串大串的羊肉串。我就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有“道地药材”的“时空性”问题。我觉得“道地性”更多地是指“地理标志”。比如成都的麻辣火锅,福州的人不一定觉得好吃(因为太麻太辣了)。当然,还有更多的四季养生、节气养生的内容。我想中医的整体观、三因制宜、辨证论治这些观点的提出,都是在直接或间接说明“时空性”。
再举个例子:搞药的朋友都知道,提取的中药药液一般都是需要“静置过夜”去沉淀,为什么不直接用“静置12小时或者16小时”呢?这里面就蕴含了一个“阴阳消长”的问题了。还有前面说到的“馕与黄瓜”?都不是我的菜?为什么呢?后来,我又想如果我生活在新疆,再过二十年,或者两三代人以后,是否就适应这种吃法了呢?!原因很简单“时空在流转”。
自伏羲创八卦以来,术数众多。但都脱离不了一个说理工具,“阴阳五行模型”(包括八字立柱、九宫八卦阳宅学等等)。
我是中药药理专业毕业,以前做过动物实验,我还是比较喜欢用“模型”这个词。至于这个“模型”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是古人对天候、气候、物候、病候的长期实际观测和经验总结得来。拿《黄帝内经》的话就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古人先贤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北斗七星的“勺尾”指向的变化,与四季的春夏秋冬季节不谋而合。正如《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象(数)思维”。(今天我们不谈这个,以后有时间再分享。)
象(数)思维方式是易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中华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它不仅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而且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不仅渗透到最深层面的民族心理结构,而且渗透到外显层面的实用操作技术;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而且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各学科。拿中医来说,天人相应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法象药理或者药象思维、藏象学说等等,都采用了“象(数)思维”。
中医的整体观:说大,就是“人与自然混为一体”;说小,就是“人自身就是一个整体”。
把人看成自然界的一份子,或者万事万物中的一个生灵,是古人的大智慧。并进一步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我们个体(这里我不谈人体,因为说到人体,容易让人想到现代医学对人体的一种认识,而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详细的解剖内容,为什么摒弃呢?古人自有他的道理……又是否拿起?何时再拿起?如何拿起等?皆拭目以待?),这种整体观思想在几千年的生活(这里,我们抛开临床一说)中,得到了不可尽数的成功印证。比如今年庚子年,金运太过,容易金克木,除了春季和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的时候,要注意肝病的发生发展外,在下半年,因为阳明燥金司天,恰又逢五之气(9.22-11.22)阳明燥金,这个时段除了注意肺病高发外,也需要注意肝病的发生发展。这个在外受到了五运六气的影响,在内也受五脏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影响。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正常情况下脏腑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维持机体的“阴平阳秘”。
又比如:肝主升而归属于木,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存在木克土的关系。正常的“木克土”是维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环节,但木太过或土不及,这种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木乘土”;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处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土自身不足(如己亥年年,土运不及),就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土虚木乘”。尤其是上半年(初之气更甚)厥阴风木司天,可见上半年气候风气淫胜,也就是风大,人容易犯什么病呢?第一、心胃疼痛,上连两胁,这是说心窝下闷痛,扯着两侧的肋骨都疼;第二、膈咽阻塞,饮食不下,舌根硬强,食入则吐,食不化为冷泄、腹胀大,这是说人不想吃东西,吃了也吐,吃下去的东西也不消化,要么吃什么拉什么,要么不拉就堵在中焦,腹部胀得很大很难受;第三、气结成瘕,小便不利,这是说气不通畅,水湿聚集在一起变成痰饮,痰饮凝固而成肿瘤,气不通,毛孔不开,膀胱没气压,小便拉不出来或者尿得不痛快,滴滴答答,这都是风木克脾土之故。(简单点说:易发疾病:土虚木乘,脾胃疾病发病率将增加,吐泻呕恶、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病常见,向来脾胃虚弱者以及老年人及小孩,务必多多留意,节饮食,慎劳逸,注意忌口才好。)
另外,《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传(既病防变)的观点。《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指出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这是五脏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与传变的体现。《素问·玉机真脏论》亦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就是说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必须照顾整体,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所以脱离了整体观的中医,肯定不是真中医。
当然,这里还包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一个地域的整体性。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徐灵胎也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无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这就充分说明中医求取疗效,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个体的体质、疾病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也包括了一方一俗,尤其是饮食文化的影响。
前面我们说了“天候、气候、物候、病候”的关系,这里就不难理解了。前面提到了考虑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五运六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和民俗),人个体的五脏五行平衡关系。我们再举个例子:这也是一个中医用药的问题,那就是“司岁备物”。今年庚子年,金运太过,对于物候,金气(燥气)太过,对于种植/采收中药材,又有哪些影响和需要准备呢?
1、植物性中药材种植/采收:宜燥湿类中药材(金运太过之年嘛,注意是根据主运、主气为主,客运、客气为辅)。另外,对于短期成熟的,还需注意司天在泉为:阳明燥金(即以主运、主气为主,司天在泉左右间气加临为辅)的影响。燥湿类中药材如:苍术、桑白皮、半夏等。在运用气化方面,还应注意一方面要利用有利的气化条件种植,另一方面还应防避不利的气化条件的损害。因此,应充分掌握中药材的五行属性与天时气化的关系,从而利用期间的生克关系进行驾驭。
2、动物类中药材养殖/采收:其原则是动物的五行属性与运气相同,则得其助而有利于生长发育,所谓“同者盛之”。反之,如动物的五行属性与运气相异,则不利于生长发育,所谓“异者衰之”。动物的五行归类:毛虫属木,羽虫属火,倮[luǒ]虫属土,介虫属金,鳞虫属水。除了司天、在泉之气的影响之外,岁运对动物的影响更大。介虫类(甲壳类)如:海蛤壳、龟板、鳖甲、牡蛎、珍珠母、穿山甲等。
不同年份主司气运或偏寒凉或偏温热,各种植物类和动物类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成熟也随之会产生变化。我们实际运用“司岁备物”时,可以以岁运有余为主,司天和在泉之气为辅,最后参考客运、客气加临的情况,这样择时种植(驯养)、采收、储备的专精岁物,对制药和提高临床用药疗效意义重大。我想古人强调依五运六气择时种植(驯养)、采药,得岁气相助,则药物功力倍厚,这与现代提倡之“精准用药”义同也。(以后有机会再专门探讨“司岁备物”)
另外,至于恒动观,表达的意思就是“运动观”(有运动、变化的意思)。
这也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重要区别所在。现代医学可以千人一方或者一药,而中医却不是这样的。除了中医师技术高低因素,一个中医开的方往往是“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因证等多因素而不同,古时候的“三”,不是实数二+一=三,而是“多”的意思)。我觉得也可以叫“三才制宜”,也就是“天地人”三因素,这样更直观易懂。现在都在提“精准医疗”、“精准用药”,那您说哪个更加精准呢(当然中医也需要向纵深发展)?简单的拿时间来说,中医就有四季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等等,在时辰上的用药,恰恰又和现代医学的“时辰药理”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见,几千年前的智慧,到现在依然是“大智慧”。
科学,也具有时空性(时代的烙印),今天的科学,明天有可能就不是科学了。所以中医有很多东西和方面都需要未来的科技、科学去发展、印证和求解。
对于今天我所分享的“中医养生之整体恒动观”,就是说要把握人与自然的大整体和人自身个体的小整体两个重要方面来养。所运用的工具就是“天人相应观点”和“阴阳五行模型”,并随着时间(包括年份、季节的春夏秋冬、24节气、12时辰、年龄等)、以及空间(如地域性、流动性)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养生调整,以达到动态的平衡(或者叫阴平阳秘)。这个平衡有与自然的大平衡,也有个体(包括不同体质等)的自身的小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和前面师兄所讲到的小周天任督二脉打通的道理是一样的),即《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就是“道法自然”。只有顺应“道”:天道、地道、人道,方成正果。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很多都是我自己粗浅的体悟,不妥之处,请各位师兄、各位道友批评指正。谢谢。
西蜀山人:杨川
庚子十月二十八亥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