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编

稻田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

稻田小龙虾生态种养技术模式就是通过对稻田必要的工程改造,营造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既种稻,又养虾,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一、稻田准备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附近水体无污染,旱季不干涸,雨季不淹没,保水性能好的一季熟中稻田。田块土质为壤质土,田底肥而不淤。面积十几亩至上百亩均可。稻田选好后,要进行必要的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开挖环沟,加高加宽田埂,完善进排水系统、建设防逃设施以及环沟布置。

1.环沟开挖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供克氏原鳌虾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的环形虾沟。环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8%~10%。一般面积30亩以下稻田,环沟宽2.0~3.0米,深1.0~1.2米;面积30亩以上稻田,环沟宽3.0~4.0米,深1.0~1.2米;面积亩以上稻田,除环沟继续加宽外,稻田也可适量开挖田间沟。

2.田埂整固

利用开挖环沟挖出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均要进行夯实,做到堤埂不裂、不跨、不渗水漏水,以确保田埂的保水和防逃能力。改造后的田埂,其高度应高出田面0.8米以上,能关住田面水40~50厘米。埂面宽3.0米,田埂内坡比要等于或大于1:2。

3.进排水系统建设

稻田应建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使稻田干不涸、雨不淹。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格局,确保灌得进,排得出。

4.防逃设施建设

用石棉瓦或网片沿田埂四周围成封闭防逃网,防逃网高40~50厘米,四角转弯处成弧形,避免克氏原鳌虾沿墙夹角攀爬外逃。

5.环沟布置

稻田改造完成后,环沟内要进行消毒和水草种植。消毒用生石灰50~75公斤/亩带水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致病菌,预防克氏原鳌虾疾病发生。水草种植包括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种植,如菹草、马来眼子菜、水葫芦、水花生等,种植面积约占环沟面积的1/3~1/2。漂浮植物移植在水面上,勿接触土壤,以避免疯长。亲虾投放前,在虾沟内投放一些水蚯蚓(0.3~0.5公斤/平方米)、田螺(8~10个/平方米),河蚌(3~4个/平方米)等有益生物,以净化水质和提供克氏原鳌虾天然饵料。

二、亲虾放养

1.亲虾质量

(1)雌雄性亲虾都要求附肢齐全,无损伤,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

(2)体色暗红或深红色,有光泽,体表光滑无附着物。

(3)雌雄性个体体重35克以上,最好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

(4)每4~5年引进一次亲虾,实行种质改良。

2.繁殖配比

雌、雄亲虾的性别比3∶1。

3.亲虾投放

第一年养殖克氏原鳌虾稻田,当年9月上旬,在中稻收割前往稻田环沟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亩投放22~25公斤,投放时间越早,养殖效果越好。第二年养殖小龙虾稻田,每亩留下规格25~35克的克氏原鳌虾20~22kg。其操作方法:在虾沟中,每亩环沟放置2米长地笼30条,当成虾产量低于0.5公斤/条以下时,即停止捕捞。捕捞7月中旬前实行捕大留小,7月中旬后实行捕小留大。

4.亲虾管理

(1)投喂。亲虾投放后,一是此阶段稻田内小龙虾密度较小;二是稻田内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如稻田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周丛生物以及水草,中稻收割后,稻田有未收净的稻谷,稻草稻蔸内藏着大量农业昆虫和卵等,一般不必另加投喂。

(2)水位调节。亲虾放养后,稻田管理按常规水稻种植进行,仅在水稻收割时,先将田水快速下降到田面10~20厘米,然后缓慢排水,最后保持环沟水位30~40厘米,以方便水稻收割和促使克氏原鳌虾在虾沟中下部掘洞繁殖。

(3)防敌害。肉食性鱼、鳝、鼠、蛇、蛙、鸟以及水禽等均能捕食小龙虾,为防止这些敌害动物进入稻田,应采取措施加以防备。鱼类和鳝可在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将其拒于稻田之外;鼠类可在稻田埂上设置鼠夹、鼠笼等加以捕猎;蛙类夜间进行捕捉;鸟类及水禽及时进行驱赶。

(4)越冬管理。亲虾越冬期间的稻田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增减水位来控制稻田水温,促使稻田环境更适合小龙虾的生存和繁育。一般气温下降,水位宜加深,保持水温缓慢下降;气温上升,太阳照射强,水位宜变浅,让水温迅速上升。白天有太阳时,水位可浅些,让太阳晒水以便水温尽快回升;晚上、阴雨天或寒冷天气,水位应深些,避免水温突降。水稻收割后至越冬前,保持田面水深20~30厘米,越冬期,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加深水位至40~50厘米。

三、幼虾培育

亲虾投放稻田后,9-10月,稻田中可见自行繁殖的虾苗。苗种投喂。中稻收割后,将稻田中的稻草尽可能多的留置在稻田中,并呈多点堆积还田,随即灌水,使稻草没于水下浸沤,稻草稻蔸被水淹没后,稻田内可滋生大量各种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供雉虾摄食。水色较瘦的稻田,可适量施放腐熟的有机草粪肥,培肥水质;水色较肥,水草较多的稻田,也可不投放水草和粪肥。9-11月,一般每个月投一次水草,施一次腐熟的牛粪或鸡粪,水草每亩投放公斤,牛粪或鸡粪每亩投放50~公斤。若发现有较多幼虾活动而天然饵料生物又不足时,需加强对幼虾的投喂。投喂方法:每周可适当加投鱼糜、绞碎的螺蚌肉、屠宰厂的下脚料等人工饲料,人工饲料的投量按虾体重的2%~5%加减。当水温低于12℃,可不投喂。越冬期间,气温较低,克氏原鳌虾密度相对较小,一般

不需另外投喂饲料。

越冬后,当水温上升到16℃以上,要加强投草、投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一般每半个月投一次水草,约~公斤/亩;每个月投一次腐熟的猪、牛粪或鸡粪50~公斤/亩。稻田内水草较多,水色较肥时也可不投水草和粪肥。有条件的每日还应适当投喂1次人工饲料,以加快克氏原鳌虾的生长。可用的饲料有饼粕、谷粉、小龙虾专用饲料,以及砸碎的螺、蚌及动物屠宰场的下脚料等,投喂量以稻田存虾重量的1%~2%加减,傍晚投喂。

四、成虾养殖

虾稻共作是指田间工程完成后,9月投放亲虾,9-10月中稻收割后,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翌年4月开始捕捞大规格成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中稻种植后,将未达规格的克氏原鳌虾在稻田中继续养殖,直到7月底结束捕捞。如此循环往复。

1.虾种投放

放种模式。有三种模式。

(1)7-8月份,稻田放养亲虾;

(2)3-4月稻田投放幼虾;

(3)9-10月稻田投放人工繁殖幼虾。

2.质量要求

幼虾规格为~只/公斤;人工繁殖幼虾规格体长2~3厘米。均要求体质健壮,活动力强,附肢齐全,无病无伤。同一块稻田应放养同一规格虾种,并一次放足。

3.放养密度

第一年养虾的稻田,亩放亲虾20~25公斤,或幼虾1.0~1.5万只,或人工繁殖幼虾1.5~2.5万只。养虾一年以上的稻田,可根据稻田虾种存量进行适当补苗。当苗种严重不足时,补苗量可按第一年养虾稻田苗种投放量的40%~50%进行。

4.投放方法

虾种一般采用干法保湿运输,离水时间较长,放养前需进行如下操作:先将虾种在稻田水中浸泡1分钟左右,提起搁置2~3分钟,再浸泡1分钟,再搁置2~3分钟,如此反复2~3次,让虾种体表和鳃腔吸足水份。其后用3%浓度的食盐水浸洗虾体3~5分钟,具体浸洗时间应视天气、气温及虾体忍受程度灵活掌握。浸洗后,用稻田水淋洗3遍,再将虾种均匀取点、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水中。

5.饲料投喂

成虾饲料投喂时间从3月下旬开始,至7月底结束,其余时间一般不需投喂。3月下旬,经过越冬期的克氏原鳌虾,身体瘦弱,食量大增,当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应投饲料进行喂养。投饲量一般为:3月份,投饲量占虾体重的4%左右,投饲时间为下午4~5时,每天投饲1次;进入4月份后,应逐渐加大投饲量,每天投喂量从占虾体重的5%逐渐增加至10%,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投喂量占日饲量的30%,下午5~8时,投喂量占日饲量的70%。饲料可选用米糠、菜饼、豆渣、大豆、蚕豆、螺肉、蚌肉、鱼肉以及虾专用饲料等。与此同时,还需适当补充青饲料,如莴苣叶、黑麦草等。投喂时,尽量做到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青饲料的合理搭配,确保营养均衡、全面。搭配方式为:精饲料占70%~80%,青饲料占20%~30%。在精饲料中,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各占50%。饲料应均匀投放在虾沟内,或虾沟边沿,以利虾养成集中觅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6.日常管理

水位控制。3月份,为提高田内水温,使虾尽早出洞觅食,稻田水位应控制在30厘米左右;4月中旬以后,为保持稻田水温始终稳定在20℃~30℃,以利虾生长,避免提前硬壳老化,稻田水位应逐渐提高至40~50厘米;6-8月共作期间,除水稻栽秧时保持田面水深10厘米,分蘖期晒田排干田面水外,其它时间水位均应保持在40~50厘米;9-11月,水稻收割前7天,田面水排干,虾沟蓄水30~40厘米,收割后田面水位再适时提升至30厘米,以保证稻蔸能露出水面10厘米左右,使部分稻蔸再生,避免因稻蔸全部淹没水下,导致稻田水质过肥缺氧,影响虾的生长。

五、水稻栽插及田间操作

1.水稻栽插

(1)品种选择。养虾稻田一般种植一季晚稻,水稻品种宜选择叶片开张角度小,抗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紧穗型品种,如y两优2号、汕优系列、协优系列等。

(2)栽秧时间。插秧宜提早10天左右,秧苗移栽一般在6月中旬完成。

(3)栽插密度。栽秧时,可充分发挥边坡优势,移植密度应不少于1.1万穴。

2.田间操作

(1)田面整理。整田时,田间还存有大量的虾,为保证稻田留下的虾不受影响,一是采用稻田免耕抛秧技术,即水稻移植前稻田不经任何翻耕犁耙。二是采取围埂办法。即在靠近虾沟的田面一边,围上一周高30厘米,宽20厘米的土埂,将环沟和田面分隔开,以利于田面整理。同时,留好农机进出通道。整田时间要求尽可能快而短,以免环沟中的虾因长时间密度过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要施好施足,保证水稻中期不脱肥,后期不早衰。插秧前的10~15天,亩施有机粪肥50~80公斤或复合肥25~35公斤,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水稻生长期间,一旦发现脱肥,及时追施生物复合肥(施用量参照使用说明),严禁使用对虾有害的化肥,如氨水和碳酸氢铵等。施追肥方法:先排浅田水,让虾集中到环沟后再施,以助肥料迅速沉淀于底泥并被田泥或稻禾迅速吸收。

(3)科学晒田。晒田总体要求轻晒或短期晒,晒田标准:田边开“鸡爪裂”,田中稍紧皮,人立有脚印,叶片略退淡。稻田晒好后,应及时恢复原水位,尽可能不要晒得太久,以免环沟中的虾因长时间密度过大而产生不利影响。

六、成虾捕捞

成虾捕捞时间最为关键,除为抢占市场或降低稻田载虾密度需要提前捕起部分外,一般要求成虾达到较佳规格后再大量起捕,以延长成虾的生长时间,提高产品规格和质量。

1.捕捞时间

成虾捕捞时间4月初开始,7月底结束。集中起捕时间应在6月中旬插秧后,起捕规格要求在30克/只以上,未达到规格的继续留在稻田内养殖。

2.捕捞方法

开始捕捞时,稻田不需排水,直接将虾笼置放于稻田及虾沟内,隔几天转换一个地方,当虾捕获量渐少时,可将稻田中水排出,使虾落入虾沟中,再集中于虾沟中放笼,直至捕到的商品虾降为一定量为止。在收虾笼时,应将捕获到的虾进行挑选,将达到商品规格的虾挑出,将幼虾马上放入稻田,并勿使幼虾挤压,避免弄伤虾体。7月中旬前,捕大留小,7月中旬后捕小留大,以确保亲虾存田量每亩不少于20~25公斤,以留足来年繁殖的亲虾。

3.捕捞网具种类及规格。

成虾捕捞网具主要是地笼。地笼形状、大小可以各异,但尾袋网目应增大,以便于小规格虾能够自行穿越地笼尾袋返回稻田。捕捞规格30克/只以上的商品虾,一般可采用尾袋网目规格为2.0~2.5厘米的地笼。

七、病害防治

1.预防措施

克氏原鳌虾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都很强,虽然目前大规模发生疾病的情况不多见,但仍要注意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措施有:

(1)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消毒环沟,杀灭稻田中的病原体。

(2)运输和投放苗种时,避免堆压等造成虾体损伤。

(3)放养苗种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5~8分钟,进行虾体消毒。

(4)饲养期间饲料要投足投匀,防止因饵料不足使虾相互争斗。

(5)加强水质管理。稻田定期加注新水,调节水质。有条件的可定期用生石灰泼洒环沟。

2.常见疾病治疗

小龙虾常见疾病治疗如表4-2-1,在治疗过程中,严禁使用渔药禁用清单中的药物。

表4-2-1小龙虾常见疾病治疗

名称

症状

治疗方法

病毒病

病原体为病毒。患病个体多为大、中虾;鳌足无力,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解剖可见肝胰腺肿大,颜色变深,甚至坏死;空胃、肠拥堵。

1.聚维酮碘或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0.3~0.5mg/ml,沿环沟泼洒。

2.二氧化氯0.2~0.5mg/ml,沿环沟泼洒。

3.板蓝根、鱼腥草、大黄煮水拌饲料投喂或用三黄散拌饲料投喂。

甲壳溃烂病

此病由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引起。感染初期病虾甲壳局部出现颜色较深的斑点,严重时,后斑点边缘溃烂,出现较大或较多空洞。

1.发生此病,每立方水体用15~20g的茶粕浸泡液全田泼洒。

2.每亩稻田用5~6kg的生石灰全田泼洒,或每立方水体用2-3g的漂白粉全田泼洒。注意生石灰与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

纤毛虫病

该病对幼虾危害较严重,成虾多在低温时候大量寄生。病原体为聚缩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虫体附着在成虾、幼体的体表、附肢、鳃等部位,大量附着时,体表面覆盖一层“毛”。妨碍其呼吸、游泳、摄食和蜕壳机能等。

1.常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同时使用克氏鳌原虾脱壳专用饲料,促进长有纤毛的旧壳尽快脱掉。

2.用3%~5%的食盐水浸洗虾体,3~5天为一个疗程。

3.用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0.3~0.5mg/ml,全田泼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gq/6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