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基本介绍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多种原因,各地区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应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在安徽省亳州市。
药材认识,旨在收集全国中药材品种。各药均按名称、来源、形态、生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制剂等编写,并附以彩色图。内容丰富,资料较准确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进行研究,可供科研和临床的参考。[1]
折叠编辑本段药材成分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各种药材又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折叠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折叠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折叠无效成分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折叠组织物质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大多数中药制剂是复方,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通常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上,其处方的组成几味至几十味药不等,成分复杂。浸取就是要尽量提出发挥药效的成分,并尽量避免浸出过多的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但随着中药科学的发展,“无效”和“有效”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过去认为是无效的成分,现在却发现它有生物活性,应根据不同组方的成分变化,确定浸取过程中的最佳提取工艺。
采收原则(一)植物药
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幼果。种子类药材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
(二)动物类因原动物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也不相同。以成虫入药的,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
(三)矿物药类全年均可采收。
中药材典籍《诗经》中暗藏的中药材[]
“采采苤苜,簿言采之。采采苤苜。簿言有之。”
这是一首妇女们采集车前子时唱的山歌。车前子是一味常用中药,有清热利尿、清肝明目等功效,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等症。
“果裸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螨蛸在户。”
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种植瓜蒌的习俗。瓜蒌为葫芦科植物,能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止痛、润肠通便。其根茎果实皆可入药,可谓集观赏、药用于一身。
“于以采萍.南涧之滨。”
萍即浮萍草,古人祭祖时,常用其作为祭祀菜肴。浮萍有紫萍和青萍之分,能发汗祛风,利水消肿,对风寒感冒、小便不利等症有效。
“桃之夭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是一首贺婚小曲,诗人借桃花的艳丽娇媚来赞美少女的美好年华。桃树属蔷薇科植物,且全身皆是宝。未成熟的干果名曰碧桃干,有敛阴止汗之功,多用于治疗盗汗、自汗等症;桃仁活血化痰,润肠止咳;桃花导泻逐水;桃叶驱虫杀虫。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小巧玲珑的木瓜作为爱情的信使,传递于情人之间。木瓜含皂甙、苹果酸、维生素C、鞣质、柠檬酸等;木瓜酒能祛风除湿;木瓜丸和胃止吐,疗效显著。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人想像他的情人正在采艾,炽烈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艾草性温味苦,温经止血,能宣理气血、除湿开郁、祛风散寒。至今,艾灸仍是中医常用的理疗方法。
参考资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