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祛风止痛方药功能与应用

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yw/140708/4421713.html

凡具有祛风胜湿的功用,用来治疗湿症的方药,叫做祛风止痛药或祛风止痛方。风湿痛也叫痹症,它的发生是受风、寒、湿、邪互结,阻塞经脉、肌肉、关节而引起关节、肌肉疼痛和运动障碍。

发病后的表现是:腰背强拘,四肢活动不灵,皮肤紧硬,肌肉紧绷或发抖。卧地难起等。

本病虽为风、寒、湿邪互结所致,但因畜体强弱不同,三邪(风寒湿)感受亦有轻重之别,如风邪较重的叫风痹,表现四肢疼痛,游走不定,因此也叫行痹;如寒气较胜的叫寒痹;表现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所以也叫痛痹;如湿气较胜的叫湿痹,表现痛虽不甚,但肢体沉重,活动不灵,所以也称为痹;如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则迅速化热而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时,称为热痹。如痹症经久不愈,必然波及脏腑,出现心悸、水肿等。

祛风止痛方药,大都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湿、止疼痛、舒筋骨的作用。但在使用这些方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其他药物,如风邪重,应配合解表药,使表邪从肌表而解;寒邪重,可配合祛寒药;湿邪重,配合燥湿药;内热重,宜配合清热化湿药;若病邪已入筋骨,则宜配合活血通络的药物,使气血流行畅通,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类方药性多燥烈,所以对于阴虚、血虚的患畜应慎用。

(一)祛风止痛药

羌 活

羌青。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为独活的一种,出于古代西羌,故名。干燥根供药用。

切片,生用。

辛,苦,温。入膀胱、肝、肾经。为发散风湿兼祛上部风湿的主药。

项背及前肢湿痹作痛,腰背板硬,颈项强直,外感风寒等。

①羌活配防风、香附子、柴胡、肉桂、前胡、芍药、人参、甘草(解肌散),用于外感风寒。②与独活、川芎、防风等配合,用于风寒湿邪在表之证。

马、牛15~60g,猪、羊3~12g。

血虚脾痛者忌用。

①含挥发油。②煎汤或酒浸,可以治疗颜面神经麻痹。③对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独 活

独摇树。

本品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一茎直上不为风所摇动故名。干燥根入药。

切片,生用。

辛,苦,温。入肝、肾、膀胱经。为祛四肢风湿痹痛兼散风寒的主药。

腰胯、后肢痹痛及四肢风湿疼痛等症。

羌活、独活一般虽多同时应用,但羌活气味猛烈,性燥而散,多用发散表邪,为风湿初起常用之药;独活气味较淡,性亦缓和,能治筋骨风湿痹痛,故为风湿已入筋骨时可选用之药。

独活配当归、川芎、白芍、地黄、党参、茯苓、甘草、杜仲、牛膝、桑寄生、秦艽、桂心、细辛、防风(独活寄生汤),治肝肾阴亏、风寒湿袭于四肢而引起的四肢痹痛、苔少舌绛之症。

马、牛15~45g,猪、羊6~9g。

阴虚血燥者慎用。

①含挥发油、植物甾醇、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油酸等。②能扩张血管,兴奋呼吸,通经络,祛风湿。③挥发油有镇痉止痛和抑制真菌的作用。④羌活、独活皆可用于风湿痹痛,但就部位来说,羌活善治上部风寒、风湿,独活多用于下部四肢风湿痹痛。

秦 艽

秦交。

本品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因出秦地(今之陕西)而根互相交织故名。干燥根供药用。

原药水浸软,切片、晒干生用或酒炙用。

苦,辛,平。入胃、大肠、肝、胆经。为祛四肢风湿兼内热的主药;还有凉血、清虚热之功。

四肢湿痹,阴虚发热以及尿血等。

①秦艽配独活、桑寄生、防风、细辛、当归等(独活寄生汤),用于风寒湿痹、筋骨拘挛。②配鳖甲、地骨皮、知母、乌梅(秦艽鳖甲丸),用于阴虚发热。③配瞿麦、当归、赤芍、蒲黄、黄芩、山栀、大黄、花粉、车前子、竹叶、甘草梢(秦艽散),用于治尿血症。

马、牛15~45g,猪、羊3~12g。

①本品含秦艽甲素、秦艽乙素、秦艽丙素三种生物碱。②秦艽甲素通过神经系统刺激垂体,间接地促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有消炎之功,可用于治疗关节炎。③实验证明,本品确有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对于实验性关节炎,其作用与水杨酸制剂相似,所以前人认为秦艽为治痹症必用之品。④体外对炭疽杆菌、流产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等皆有抑制作用。

櫜 本

高本。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形如藁杆。药用其根茎。

原药洗净,待根茎软弱后切片晒干生用。

辛,温。入膀胱经。为去头颈风寒、风湿痹痛的主药。

①櫜本与白芷、川芎等配合,用于外感风寒。②与羌活、防风、川芎等配合,用于风湿痹痛。

马、牛30~90g,猪、羊15~30g。

产后血虚者忌用。

①本品挥发油能麻痹中枢神经,有镇痛、解痉作用。②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木 瓜

宣木瓜,陈木瓜。

本品是蔷薇科落叶灌木而果实如小瓜故名。产于湖北宣城色紫肉厚的为佳。陈木瓜气味酸湿而极芳香,故入药以陈木瓜较好。

生用或炒用。

酸,涩,温。入脾、胃、肝、肺经。为舒筋活络,偏去后肢风湿痹痛,并为后肢痹痛的引经药。

后肢湿痹作痛,腰胯无力,以及结后五攒痛等。

①木瓜与牛膝、威灵仙、川芎、当归、羌活配合,用于风湿痹痛、腰胯紧硬。②与吴茱萸、茴香、生姜、苏叶配合,用于感受暑湿及湿困脾阳所致的呕吐、腹痛、泄泻等。

马、牛15~45g,猪、羊6~15g。

真阴不足者忌用。

①主要成分为皂甙、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黄酮甙及维生素C等。②本品之舒筋活络、祛风止痛,可能与缓和四肢肌肉和胃肠平滑肌痉挛有关,水煎剂对小鼠蛋白性关节炎有明显消肿的作用。③临床观察认为木瓜有显著止小便频数之功。

苍 术

茅术、赤术。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干燥根茎供药用。

用清水或米泔水浸润切片,生用或炒黄用。

辛,苦,温。入脾、胃、肝经。为健脾燥湿,发汗祛风之药,还有止痛明目之功。

麻黄、香薷、葛根,苍术都有程度不同的发汗之功,但作用稍有不同,如风湿发汗用苍术,暑热发汗用香薷,风寒发汗用麻黄,风热发汗用葛根。

①苍术配陈皮、厚朴、甘草、生姜、大枣(平胃散),用于治食少、泄泻,脾湿有余,胃呆不纳,舌苔厚腻。②配柴胡、黄柏等(苍术散),用于治腰胯肢节疼痛。③与石决明配合,用于治夜盲症。④配龙骨、牡蛎可治幼驹佝偻病。

马、牛15~60g,猪、羊6~15g。

阴虚内热者忌用。

①含挥发油,其主要为苍术醇、苍术酮及大量维生素A和B1(比鱼肝油的含量超出10倍,白术的含量仅为苍术的1/8)。②本品可治疗维生素缺乏症,如夜盲、软骨病、皮肤病等。③小量则引起中枢神经的麻痹。④为祛湿的主要药物,除治内湿外,对外湿也可应用。⑤烟熏消毒,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五加皮

本品分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两种。南五加皮为五加科,落叶灌木,根皮供药用;北五加皮为萝藦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杠柳,根皮有毒,慎用。

生用或炒用。

辛,温。入肝、肾经。为祛周身皮肤水湿、风湿之药;还可强筋壮骨。

皮肤水肿,寒湿痹痛。

①五加皮与松节、牛膝、木瓜等配合,用于风寒湿痹、筋骨不健、关节肿痛。②配大腹皮、茯苓皮、陈皮、姜皮(五皮饮),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

马、牛15~60g,猪、羊6~15g。

阴虚火旺者忌用。

①南五加皮主要含挥发油、维生素A和B(比鱼肝油的含量大二倍多)、鞣质;北五加皮含强心甙、生物碱。②本品为一种强壮性的镇痛剂,故对肝肾阴亏兼风寒湿痹所致的筋骨疼痛可以应用。南五加皮药性缓和,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偏于湿肿作痛的常用之药;北五加皮因含强心甙,故有强大的强心作用,对于心脏的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甙相似,但有毒性,较少应用。③有镇咳和祛痰作用。④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威灵仙

灵仙。

本品是毛茛科多年生藤本,其根供药用。

原药切碎生用或炒用。

辛,咸,温。入膀胱经。为去经络风湿偏于四肢风湿的主药。

四肢拘挛,骨节疼痛,屈伸不能自如等。

威仙灵味辛善行,故多用于经络风寒湿痹,血淤气滞而属实者,如为气血血虚止痛宜投补剂。而本品只可作辅助之药。

①威灵仙与羌活、独活、五加皮、香附、枳壳、没药、防风等配合,用于马、牛风湿腰胯痛。②与生乌头、五灵脂、桃仁、红花配合用于四肢麻木疼痛。

马、牛15~60g,猪、羊3~12g。

气虚血弱、无风寒湿邪者忌用。

①含白头翁素,白头翁醇。②实验有镇痛和麻醉作用。③对于慢性四肢风湿性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④有抗利尿作用,但不降低血糖。

桑寄生

桑上寄生。

本品为寄生科桑树上寄生的寄生植物。

生用或酒炒用。

苦,甘,平。入肝、肾经。为平补肝肾祛风湿的主药;还有安胎下乳之功。

腰脊无力,四肢痿软兼寒湿痹痛,胎动不安等。

①桑寄生与独活、秦艽、防风、川芎、肉桂等配合,用于风湿痹痛、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的腰膝疼痛。②与续断、当归、阿胶配合,用于肝肾亏虚的胎动不安。

马、牛30~60g,猪、羊6~15g。

①含寄生甙(属黄碱素)、槲皮甙等。②对肝、肾虚亏引起的腰腿痿软无力,湿痹作痛有消肿止痛之功。③试管内对伤寒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④有短暂的降低血压的作用。⑤寄生甙有显著的利尿作用。⑥该植物除寄生、枫香寄生、黄皮寄生等不同品种。其中桑寄生和槲寄生长于滋补肝肾,养血祛风,其他寄生多用于祛风止痛。

乌 头

川乌、草乌、乌喙。

本品为毛茛科多年生宿根草本,为附子之母,形如乌鸦之头,故名(亦即附子之母根称乌头,附乌头而生的子根称附子,附子而生的幼根叫侧子,不附生子根的乌头叫天雄,状为两歧为乌喙)。干燥根茎入药。

将干燥根用生姜拌煮,取出闷软,切片晒干用。

辛,甘,大热,大毒。通行十二经。为散全身寒湿,偏于寒邪(痛痹)较重之药。

全身寒湿痹痛,四肢拘挛等。

乌头、附子都为一物,而乌头为散全身之寒湿,附子为温命门之火而壮全身之阳。古人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

乌头配麻黄、黄芪、杭芍、甘草(加味乌头汤)。治风寒湿而以寒邪为主的四肢痹痛。

马、牛15~24g,猪、羊3~6g。

①主要成风为乌头碱、乌头次碱、乌头原碱。②有强心作用,但有毒性,如生用或过量容易引起中毒。③有镇痛和麻醉作用,如1%紫草乌碱溶液的表面局部麻醉作用相当于可卡因的二倍。④乌头分川乌、草乌二种。草乌为野生的乌头,毒性和功效都较川乌为强。⑤乌头碱的含量比附子多,故镇痛作用比附子强,但强心及祛寒作用则不及附子之力大。⑥乌头中毒,可用绿豆、生甘草煎汤内服以解毒。

防 己

汉防己、木防己、粉防己、广防己。

汉防己是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木防己为马兜林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因能防止水湿止疼痛故名。根供药用。

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苦,辛,寒。入膀胱、脾、肾经。汉防己苦寒,主利下部水湿,为渗湿利水之药;木防己辛寒,主散上部风湿,为祛风湿之药。

汉防己治四肢下部湿热浮肿及关节疼痛,木防己治上部风湿性疼痛。

汉防己产于陕西汉中,根粗坚硬多粉质,又叫粉防己;木防己质轻如木,产于广东、江浙一带,故又名广防己。

①防己配黄芪、白术、甘草(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湿痹病。②配白丑、款冬花、桑白皮、陈皮、甘草、知母、黄柏、木通、杏仁(防己散),用于水湿停蓄的实证。

马、牛15~45g,猪、羊6~12g。

阴虚而无实热者忌用。

①木防己含木防己甲素、乙素、丙素,汉防己含汉防己甲素、乙素等。②本品具有明显的镇痛和利尿作用,汉防己还有一定的解热、消炎之功。③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土鳖子

木别子、土木鳖。

本品为葫芦科多年生藤本,其子核形扁如鳖壳故名。木鳖的子核入药。

去壳纸包,压去油用,或去壳热水浸灸用。

风湿痹痛,疮黄肿痛,疥癣等。

①有毒,内服宜慎用。②木鳖、番木鳖、土鳖皆名为鳖而各不相同。木鳖为葫芦科藤本植物木鳖的种子,形扁平而稍圆,缘有不整体的突起,外壳坚硬,其状如鳖,子仁呈灰绿色,有毒,能散风消肿,偏治疥癣、疮黄、风湿痹痛;番木鳖又称马钱子,为马钱科马钱的成熟种子,呈圆形或纽扣状,表面灰色有大量丝光状绒毛,有大毒(因含番木鳖碱),药用必须去毛,能散血热,消肿痛,偏治湿痹作痛,胃呆不纳;土鳖即土鳖虫或地鳖虫,为蜚蠊科昆虫,因状如簸箕,又称簸箕虫,有小毒,能破淤消肿,主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马、牛3~6g。

①含木鳖子素、皂素。②有镇痛、消肿、杀虫的作用,但毒性较大,宜慎用。

祛风止痛药归纳简表

img23

(二)祛风止痛方

独活寄生汤(出《千金方》)

桑寄生30g、杜仲24g、牛膝24g、秦艽24g、桂心24g、当归30g、川芎24g、芍药30g、熟地30g,党参30g、茯苓30g、炙甘草15g、独活30g、细辛15g、防风24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

肝肾阴亏,复被风寒湿邪侵袭引起慢性四肢痹痛。

本方是通治风寒湿痹的方剂,包括两类药物;一类以祛邪为主,独活、细辛、防风、秦艽、祛风湿而止痛;另一类以扶正为主,党参、茯苓、炙甘草、熟地、、芍药、当归、川芎,即八珍汤去白术,有双补气血的功能,其中四物汤又有活血的作用,具有治风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意义,再加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壮筋骨、桂心暖下焦而逐寒外出。因此,本方用于体质较虚,四肢痹痛,屈伸不利者最为适宜。

乌头汤(出《金匮》)

川乌21g、麻黄45g、芍药60g、黄芪g、甘草24g。

共为末,引黄酒ml。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祛风逐寒,固表和营。

风寒湿邪所致的四肢痹痛,皮肤筋肉紧硬。

本方所治为寒邪较重的痹症,方中以辛甘大热大毒的乌头温散全身寒湿;麻黄发散全身风寒;以黄芪、杭芍固表和营;乌头得麻黄散内外之寒湿;麻黄得芪、芍发汗而防脱;甘草健脾燥湿以扶正;酒能引药深入而至筋骨,因此本方用于治寒邪所致省痹症多有效验。

本方配合暖土胜湿的肾着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名加味乌头汤,治疗全身风湿痹痛,亦多取效。

羌活胜湿汤(出《内外伤辨惑论》)

羌活24g、独活24g、防风15g、櫜本15g、川芎18g、蔓京子18g甘草15g。

共为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投服。

发汗祛湿。

风湿在表,腰脊僵拘,肌肉疼痛,走动不灵,恶寒微热,苔白脉浮者。

方中羌活、独活祛风湿,利关节;防风,櫜本疏肌表而发汗;更加川芎、蔓京子祛风以清利头目。甘草和中。合用具有发汗祛湿之功,故宜于治疗风湿在表之证。唯服本方发汗,以微汗为宜,使风湿之邪得以并去,病乃痊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hq/3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