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上方“画廊联盟”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原石石刻图片(局部)
《石门颂》摩崖是汉隶之上品,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杨守敬评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云:“《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与略阳《郙阁頌》、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原石石刻图片(局部)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石门颂》称为草隶,始于康有为。他认为,汉隶有“篆、楷、行三体,《郙阁》、《夏承》等为隶中之篆;《张迁》、《孔彪》等为隶中之楷;《杨孟文》(即《石门颂》)等为隶中之草。”可见汉隶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更趋成熟。同时,也可从此碑中看出这时的书法上承篆隶,下启行草的时代过度特点。
为便于逐步深入学习《石门颂》,本篇讲解一下《石门颂》的临习,分为实临和意临两个部分,也是临写的两个阶段。
第一部分:实临
01
所谓实临,即对着帖实实在在地临习,力求写像原帖,第一步必须如此作。下笔之前最好认真读读帖,找找点划、结字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盲目性,提高临写的效率。下边就《石门颂》的点划、结构及临习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分别予以剖析。
02
一、点划的特征及书写要领
《石门颂》虽为东汉刻石,但其用笔基本为篆法,除个别撇捺外,大多以中锋行笔,逆入平出,无明显提按,也无一般隶书之“蚕头燕尾”,因此,其点划乍看起来并无显著特征,而此却正是《石门颂》的特征及妙处所在。若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横、竖、撇、捺、点、钩、折,很少雷同,这种不同不是其自身形态的不同,而是其势的无穷变化,这种千变万化的“势”无处不有,随字而生,又极其协调统一,从而造就了《石门颂》的独特风貌,而这种独特风貌决定了它的独特的用笔方法。
03
1、横划:
《石门颂》的横划并不完全平直,常有起伏变化,大多是极细微的,难以尺度衡量,也无法用言语恰切描述,所谓妙不可言者也。学者须细心琢磨,慢慢体会,时间长了自可悟得个中三昧。起笔要注意逆入藏锋,所谓欲右先左,不必顿笔即可接着右行,即起笔与行笔在纸上的着力相近。个别横划起笔稍有顿驻,形近于方。行笔要稳,做到管竖锋正,不可偏欹,要迟送涩进,以增加线条的内涵和力度,免生流滑。收笔不必笔笔回收敛锋,大多将锋慢慢离纸即可,除个别主笔外,一般不必顿笔作燕尾状。这里,慢是关键,绝不可猛然离纸出锋。
04
2、竖划:
《石门颂》竖划的特征及起收行使与横划基本一样,不同处是较之横划的起收更少顿驻,尤其收笔处多以轻提空回处理,几无锋芒外露,显得圆浑含蓄。一字中若有多处竖划,则或相背或相向,不拘形式,却呼应得体,相映生姿。若无平正一路汉隶功底,很难如此随心所欲。
05
3、撇划:
一般汉隶的撇划有两种,起笔处与前述横竖划并无二致,区别主要在收笔处。一种仍为轻提空回,一种则向上方转锋,同时有程度不同的加力,然后回锋收笔。《石门颂》撇划的处理大多属前种,后一种很少。还有一种撇法其它汉碑很少见到,即撇划将到尽头时,转向前上方继续以中锋行进,而不是在转的同时顿笔回收,其行进的多少不定,一般很短即轻提收笔或回锋收笔,而无顿驻。这种转向是极自然的,不可硬折上去。
06
4、捺划:
《石门颂》的捺划也有其独特面目,极少如一般汉隶的捺脚,(即行笔到将尽时顿笔,其力偏向下方,之后慢慢转向右上提笔出锋,形成隶书的标准捺脚,所谓燕尾。)而是如其特有的撇的处理,不过方向反向右下而已。因此,练好了撇,捺则不难解决,只是在将到末尾转向后上方行笔往往要长些。
07
5、钩法:
《石门颂》的钩与其撇近似,有时转钩处稍有折意或稍有轻顿,但极少如一般汉隶的转后顿笔向上回收。其反钩则与捺近似。
08
6、转折:
一般称“折法”,这里称“转折”为的是区别于楷书,因为汉隶的折笔除了以折法处理外,还有转法。《石门颂》的折法与一般汉隶基本相同,或提笔折过,或以接笔为之,这种接笔往往有意错开,不准确衔接,以丰富其变化。其转法则与其它汉碑不同,或转中含折,或纯以转为之,无论如何转,均不加提按,线条显得更加洒脱而富于弹性。
09
7、点:
《石门颂》的“点”姿态颇多,然其笔法并无特别处,无非是横、竖、撇、捺的缩短而已,无论是上点、下点,或是三点水、火字点,概莫能外。换句话说,常将“点”变作“划”来处理,此法也常见于其它汉碑。知道了《石门颂》点划的基本特征和书写要领,就可以大胆落墨,如法炮制了,功夫到了,自可运用自如。当然,如果有时间练练篆书,当会更好。前边已经讲过,《石门颂》的笔法大体属篆法,这是其不同于其它汉碑的一个要点。
10
二、结字的特征及临习要点
1、以方为主,因字立形:
汉隶结字多呈扁形,《石门颂》字形则近方,原因之一是不像一般汉碑那样强调波磔和横划主笔,其二是点划之间特别是横划之间比较宽松,其三是字的下部往往处理的很开阔。所谓因字立形,则是根据每个字的点划多少、结构特点,或扁或方或长或短或大或小,随其自然,不拘一格。这些特点,对于初临者较难把握,要多读多临,时间长了,便可悟得规律。
11
2、点划呼应,收放有致:
举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此乃《石门颂》又一突出特点。“公”字的捺向右上方飞起,处理得极大胆,与向左下取势的撇遥相呼应,整个字顿时活了起来;“截”字捺写得极短小,与左半部的宽大形成鲜明对照,整个字既有奇趣,又非常稳实;“焉”字的右折转放得很开,成一个大弧,里边四点天地广阔,全字显得豪放宕逸。类似例字俯仰皆是,读者慢慢把玩,自能体会妙处所在。作为临习,此点更难掌握,特别是要收放呼应得恰到好处,单有一般的用笔、结字办法远远不够,要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构图能力,才能把握好分寸。这只有勤于临池,苦苦磨炼,别无它途。
12
3、偏旁多姿、相映生趣:
过去有汉隶的偏旁多呈独立存在之说,这大概是与行草书相对而言。其实,每一偏旁的处理都要考虑与其相对部分的关系,而作相应的调整,这在《石门颂》中显得尤为突出。譬如“诚”字的“言”旁,“口”有意向左下拉出,这样单看“言”本身就失去了重心,但与右边“成”的取势恰成呼应,使整个字显得稳而不板;“明”字的“目”旁下部明显向右倾斜,而“月”却有意向左取势,使全字既稳住了重心,又顿生妙趣;“凿”字的“殳”写得很扁,下部形成的空显然偏右,而“金”大胆地补入空中,再用撇放捺敛的特殊手段救之,包括下部几笔一同向左取势,使整个字斜而不倒,奇趣横生。此类例字随处可举,无须一一罗列,其关键所在是有意制造矛盾或者说是造险,而后解决矛盾或者说收拾险情,从而写出新景象。当然,这种本领更要慢慢锻炼体验,不可操之过急。
13
4、松而不散,洒脱大度
此点是《石门颂》的最显著特征。由于其点划瘦挺,体势宽博,线条之间便不那么紧密;又由于其结字富于变化,便显得少严谨之“规矩”,而这种“松”和“乱”恰恰是其姿态万千之所在。譬如“履”、“益”、“城”、“永”等字,好多点划有意断开,笔势相左,但就整字看,搭配极得体,若把其排列规矩,笔笔粘合,则顿失情趣。
14
当今,写《石门颂》者不多,写得好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时候,出现了散乱欹斜,那就更谈不上洒脱大度了。所以前边提到临写此碑前,最好能在平整规矩一路汉碑上先下下功夫,原因即在于此。
15
第二部分:意临
顾名思义,取其意临之即为“意临”,要临出意趣,写出性情。这要有很好的“实临”基础,要达到能够“背临”的程度,即不看《石门颂》范本,凭记忆随意取碑中字,均可将其点划形态、位置结构写得准确。“背临”犹如中学生背课文,合上书不可掉字丢句。而“意临”则如朗诵不是一般的背读,要把诗文描写的情感表达出来。由“实临”至“意临”,在学书过程中是一步很不容易的升华,蕴含着质的飞跃。
16
一、意临的方法和要点
1、把握整体,不失大意:
所谓大意,一是指碑帖的线条、字势的主要精神,二是指碑帖所表现的主要意趣、情调。因为有了熟练的实临功夫,应该说已养成了正确的用笔习惯。因此,这时的临习不应该再把注意力放在起收转折的一个个动作上,而完全可以靠实临时养成的习惯,下意识地完成正确的用笔,余出的主要精力则可放在线条质感的营造上。因为有了熟练的实临功夫,应该说碑中的字形已谙于胸中。因此,这时的临习也不必再多注意点划位置的经营,而应多去着眼于大局。当然,这个“大局”只是相对而言,现阶段也仅指注意体势的把握,着意于《石门颂》宽博恣肆的动态结构,与进入创作阶段时所要考虑的大局自有不同。
17
2、对照检查,周而复始:
意临一段时间之后,“意”的成分会逐渐减少,而“随意”的成分则会逐渐增加。即《石门颂》的特征、风格会被不自觉地扭曲,而临书者个人的习气会不自觉地滋生出来。这时就非常必要对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予以纠正。如此一遍遍地认真临,一遍遍地认真查,当会发现每次都有新收获。
18
这里,“认真”很重要。认真,才能发现问题;认真,才能解决问题;认真,才能不断感悟。不少人在实临阶段能够认真,一旦开始意临,便濡毫泼墨随意挥洒,把实临时学到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必须清楚,意临的目的是写出《石门颂》的精神风貌,而不是“脱帖”,还未到创造自家风格的时候。
19
3、体味规律,举一反三:
所谓规律,主要指特征。抓住了特征,便大体掌握了规律。凡流传有序的碑帖均有其自身规律,只是有些显明,有些隐晦。《石门颂》因其变化丰富,规律较难把握,而正因为此,更需认真体味,多下功夫。掌握了规律,可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20
前边讲过,《石门颂》用笔属篆法,其点划少提按,瘦劲圆浑,这便是其特征、其规律。然而,仅此还不够,还出不来它的意趣。这就要细心观察其微妙,比较与一般篆隶之不同,发现较一般篆隶线条之丰富处,并慢慢体会其表现手法。结字亦如此,无论再变化,也有其内在规律可寻。可按不同结构的字,分成若干种类型,再反复比较其异同,自可慢慢发现规律所在。
21
二、常见的弊病和问题
1、有意颤抖,故作姿态:
《石门颂》的点划大多起止无迹,又无明显提按,笔力弱者常将线条写得单调乏味。于是,一些人行笔时便有意颤颤巍巍或扭扭曲曲,认为如此便丰富了线条的内涵。这些人只知症状不知病因,下药自然要错。造成此弊还有个原因,就是对碑刻的错误理解,将长年风化剥蚀的残缺,误为本来面目,刻意追摹而致。如果读帖仔细,自可剥去假相,还其庐山真面。解决线条质感的唯一办法是笔力的磨炼,是逆入平出、迟送涩进的正确笔法,无巧可取。当然,《石门颂》的线条变化的确丰富,不是平铺直叙,但那是极自然而微妙的,学书者稍不注意便会过头,成为故作姿态。
22
2、点划相左,组合散乱:
这个问题最易在临写《石门颂》时出现。《石门颂》宽博恣肆的特征,取决于其点划组合的宽松自然,而宽松自然的点划组合又建立在高度协调的美的构图规律之上,因此,总给人以松而不散,姿态万千之美感。如果把握不住这种内在的规律,而一味追求宽博自如,就必然导致点划相左,组合散乱。因而,我一再强调初学汉隶不宜以此作范本,而应从规整一路汉碑入手,意即在此。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基础是牢靠的,对构图规律的感悟和把握,也会水到渠成,不期然而然了。
23
3、变形过分,结构怪异:
这是当今不少人常常出现的问题,不仅写《石门颂》,写其它碑帖,写任何书体,都常出此弊端。他们或有意将点划移位,或有意夸大一部分,或过分变化墨色,等等非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先人很少有此问题,因为他们都是循着写字的规律一步步来,他们不存在急于参展、发表的问题。显然,此症之主要病因是求成心切,这些人多半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临帖有时,应该变了,该是创造自己风格的时候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如何变,更不知道如何创,因为他们的功夫还远远没有下够,他们的审美水平也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一变就必然离谱。
24
临帖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地照着前述的步骤按部就班地临习,把握其规律,掌握其技巧并不难,由临习到创作的转化也完全是功到自然成的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有些人常感到临习时学的本领用不到创作中来,或者索性临是临,创是创,把二者完全脱离甚至对立起来,以至出现临摹作品很可观,创作作品如出他人之手的怪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临习没有下够功夫,便是方法不得当,后果是一个:未能把《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熟练掌握,结字规律谙于胸中。因此,一旦离开帖进入创作,写出的点划就变了味,字的结构也不知该如何安排了。
25
另外,还有一个整体把握的问题。在临习的后期,要适当注意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养成大局观的习惯,锻炼处理大章法的能力。所憾,《石门颂》整体拓片很难见到,影印出版者常常分成数页,且多是经过了剪裁拼贴,难以窥得全貌和体味章法,我们只有多看看其它碑刻、摩崖,以资借鉴。好在隶书章法变化不大,可将其视为次要问题,留待以后慢慢解决。
26
《石门颂》介绍
(原文和译文附后)
《石门颂》为东汉摩崖刻石,高三二七公分,广二五四公分,二二行,行三O或三一字不等。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内容为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事。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立石,未署书者姓名。因镌刻在陕西褒城县褒斜谷石门崖壁上,故名《石门颂》。
27
一般认为初学汉隶不宜以此作范本,而应从较规整一路汉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这就要对隶书有一个历史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才好结合自己情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28
一般言及隶书,便自然地想到两汉,这是因为隶书至汉代,尤其到东汉已完全成熟,非常完美。若就现有资料看,隶书的出现则应上朔到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青川战国木犊,已有明显隶意,有人称其为“古隶”,因为还保留着浓重的篆书成分。之后的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简,乃至居延、敦煌等简书,显示了一个清晰的隶变过程。学隶者对此不可不知,因为我们需要丰富文字知识,增加表现手段,就必须朔本求源。这些大量的战国、秦、汉简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窥探文字由篆而隶的演变轨迹、形体由来,而且由于大多是下级官吏的手迹,信手写来,饶有天然之趣,其笔墨行使转运清晰可辨,也非翻刻、传摹者所能及。
29
东汉盛行刻碑铭功记事,以广天下,传后世,这就不同于简牍大多作为一般记载、传递功能的文字,需要操办者认真对待,此大概是隶书达到辉煌时期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存留下来的佳刻甚多,凤翥龙腾,各极其致。《石门颂》、《杨淮表记》圆劲纵逸,《衡方碑》、《鲁峻碑》方严雄厚,《礼器碑》、《史晨碑》凝炼典雅,《西狭颂》、《郙阁颂》宽博奇崛,《张迁碑》、《鲜于璜碑》古朴凝重,《曹全碑》、《孔宙碑》峻秀宕逸,《华山碑》、《乙瑛碑》谨严平实……可谓不胜枚举。其中的大多数碑刻由于风化剥蚀,又平添了一份天然情趣和金石气息,这种自然和岁月所赋予的美,是人工难以企及的。汉代之后的隶书渐趋程式化,虽时见书刻,多不足取。直至清代,随着碑学的振兴,隶书才得以复苏,取得较高成就者有邓石如、郑簠、金农、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超越晋唐,直取先秦两汉,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也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30
临习是学书的必由之路,犹如绘画之素描、写生。临习又是从书者毕生功课,至老不可舍弃。当然,不同阶段之临习自有不同的目的,所用方法也各自不同。譬如,入门初学必须一笔不苟地忠于原帖,如此方可得其形体,悟其笔意,练得法度,养好习惯;有了一定基础则取其意临之,或者取所需临之,如此方可心领神会,意到笔随,逐渐蜕变为自家面目;及至书有所成,仍应不断临帖,时时以古法修养手性,免得流俗之弊偷入腕底,以臻“熟后生”之高境界。
31
附:《石门颂》原文、注释和译文
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
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犍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犍为”:郡名。“杨君”:指杨涣,字盂文。犍为郡武阳县人。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字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
32
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注释:“坤”,《说文》:“地也”,与“乾”所代表的天相对。“股躬”,有人认为应即“股肱”,古代“躬”“肱”通用。也有人认为“股”指四肢,“躬”指身躯。“余谷”即“斜谷”,宋欧阳修《集古录》云:“以余为斜,汉人皆尔”。斜谷,指今陕西终南山之山谷。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北口曰斜,在郿县西南。《括地志》云:“斜水源出褒城县西北衙岭山,与褒水同源而流派。”《汉书·沟洫志》:“褒水通沔,斜水通渭。”“隆”:盛大、高起。“城”:益州领域。“充”:《隶释》:“以充为冲”充,充足。
译文:像神灵一样的乾坤早以将位置排定,这里是河川和水泽的胜地。泽均有所流注,川亦有所沟通。斜谷的河川,其水泽在南郡变得十个盛大,通向四面八方,充盈于整个益州。
33
原文: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于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宇)秦。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后以子午,途(途字别写)路涩(别写)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阂(碑作骸垓)隔(别写)尤艰。
注释:“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曾“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汉中市)。”〔见《汉书·高帝纪》)可见汉中是其发祥之地。“道由子午”:指子午道。《前汉书王莽传》:“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师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出散入秦”:散,指散关,出散关,即可进入秦地。“围谷”“堂光”:皆地名。汉中至秦川共有四条通道,除子午道和褒科道外,尚有城固至周至的谠骆道和沮县至陈仓的陈仓道。“围谷”和“堂光”分别在此二道上。
译文:昔日汉高祖刘邦接受项羽之封.由汉中起家,经过子午道和出散关进入秦地,建立和奠定了称帝的基础。汉朝的名称,也由此确定下来,。后来由于子午道路途艰涩,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但这四条道路都存在隔阂.通行都极困难。
34
原文: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上则悬(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写)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碑为写字)输渊。
注释:“永平”:东汉明帝年号,“四年”:公元61年。“诏书开斜”:永平四年的诏书失载。但《搐君开通褒科道》石刻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可能即指这次诏书。“元二”:有人释为“元元”,误。应指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公元—年)。《后汉书.邓君传》云:“永初元年夏.凉郡畔羌,摇荡西州,诏骘将羽林五校士击之,(二年)冬班师,迎拜为大将军”。与下面“西夷虐残”相合。实际这只是开始,动乱持续达十年之久。“循”:依照,遵守。“冥”:昏暗、深沉。
译文:到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皇帝下诏,开通褒斜道、凿通石向。中间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共元-年)的动乱。西夷十分虐残,桥梁被破坏而断绝。复用子午旧道。上面悬崖峻峭,屈曲细流淌漾于巅峰;下方则深入冥渺,倾泻输注于深渊。
35
原文: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木石相拒(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别写)碍(别写)弗前。恶虫弊(别字)兽(碑作狩字),蛇蛭泰螨(别字)。末秋截霜。嫁苗禾(别写)残。终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注释:“阿”。丘陵、曲隅。“晏”:“温也,阳也“磨”:磨砺。“确”;坚固。“盘”:厚重的巨石。“枪砀”:抵碰、摔跌。一说为“枪唐”,即利器。“履尾”:《易·履》“履虎尾,(啮咬)人凶。”“恶虫葬兽”:“虫”:《说文》“一名蝮”。是一种毒蛇。恶虫当指此类。“弊”一说即“憋”。《广雅*释制》:“憋,恶也。”可见弊兽亦即恶兽。“蛭”俗称马蟥,喜食人血。“螨”,一说通万,“万”,《说文》:虫也。亦即毒蛇之类。螨,现在一般指螟铃虫。与此处所说”恶虫”不符,前人已有辨说。“匮”:乏也;竭也“馁”:饥也。“楚”:“辛楚,痛也。
译文:不管是平地或者丘壑,均已陷于泥淖。常年阴暗,鲜见阳光。残破的木架与石柱相互抵拒,尖利的技桠和巨大、坚固的石面相互摩擦。面对这样的险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模到了老虎的尾巴,令人心惊胆战。即便是空车单骑,也被阻滞,不能前进。这里有恶虫凶兽横行,有剧毒的蛇蝎之类出没。来到秋季,已降霜雪,庄稼很早就已夭亡,终年不得收获。贫困、饥饿的灾患,使平民们十分痛苦,尊贵之人也深感不安。其愁苦之状,真是难以说得周全。
36
原文: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敞而晏平。清凉调和,烝烝艾宁。
注释:“司隶校对楗为杨君,厥字孟文”等情况见篇首所注。“伉”:强也.健也。“有司”:指主持会议的人。“子”:指子午道。“度经”:谓褒斜道再度可以经行。“晏”:安也。
译文:于是我明智的同乡、原司隶校尉、犍为武阳的杨君孟文,以深厚、执著的忠诚之心,多次上奏皇上(建议重修褒斜石门)。主持会议的官员提出反驳意见,杨君则据理力争,百官司僚都被说服,皇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子午道才被废止,(褒斜道)再度开始通行。其功这是如此重大而显要:使此道(由败坏凋敝到)宽敞明亮、安全平坦。清凉调和之气充溢,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喜人。
37
原文: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犍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
注释:“建和”为东汉桓帝年号、“二年仲冬上旬”。相当公元年12月中旬。“王升”为杨孟之同乡,时任汉中太守。
译文:到了汉桓帝建和二年的十一月上旬(相当公元年12月中旬),时任汉中太守的犍为武阳人王升字稚纪,跋涉山道(视察褒斜道),推本溯源,感叹杨君的明智和仁贤之举,刻石歌颂其德行,昭明其功勋。其词如下:
38
原文:君德明明,炳(别写)焕弥光。刺(别写)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碑作衙)强(碑作别写)。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别字)雅以方。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
注释:“八荒”:八方荒远之地。见贾谊《过秦论》。“奉魁承杓”:指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崇隐云:“斗,第一天之枢。第二旋,第主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长七为杓。合而为斗。“绥”,《说文》:车中把也。“亿”:安也。“绥亿御强”:意为把握好方向,即可平定强暴,使世事安康。“蒸庶”:众人。“乾”;天也,见《易卦传》。
译文:杨君的德行明明白白,好像明亮的火光一样。他指刺过失、拾缺补遗。治理好八方荒远之地。他上顺天意,合于北斗的旨趣;下制强暴,使世人平静安康。他宣喻圣恩,像春天一样和煦,贬斥丑恶,如秋霜一样严厉。他公正不偏,心胸坦荡。贞洁文雅,行为端庄。使庶众宁静、为政磊落,通于天乾。辅佐主人,匡正君王。遵循礼仪,持之有常。
39
原文: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恹(别写)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谋合朝情。释(别字)艰即安,有勋有荣。
注释:“匪石”:《诗邶·柏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揆”:推测、筹划。“卓”:明也,高也。“释”;解也。
译文:他通晓地理,懂得伦理纲常。言必称忠义,人心非石,岂可随意转移。其恢弘的大节,通过其正直的谠论而更加鲜明。他借古明今,与朝廷之情不谋而合,解决了难题,就会得到安宁。真可谓有功勋又有荣光。
40
原文:禹凿龙门,君其继踪。上顺斗(别写)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说雍、商人咸西嘻,农(别写)夫永同。春秋记异,今而纪功。垂流(别写)亿载,世世叹诵。
注释:“禹凿龙门”:《淮南子·修务训》:“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流河,凿龙门,辟伊阙。”“斗极”“坤皇”见前注。“雍”:和也。“记”:同喜,悦也。
译文:传说大禹治水,曾凿开了龙门。今天杨君(重开石门),是继承了禹的行踪。此事上可顺应北斗七星的意旨,下可答谢地皇坤神的安排。这样就可以从南到北,四海通行无阻。君子们得以安居乐业,庶土之民亦都十分高兴。商人欣喜,农民的心情亦都相同。《春秋》对天气多记其异常的变化,今天对杨君,应把其卓越的功勋。此功应流传万载、世世传诵。
41
原文:序曰:明哉仁智(碑的知字),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注释:“序曰”:此为全篇总结之语。“休”:吉庆、美善、喜乐。
译文:总而言之,杨君的明智,十分清楚,事情的难易,他早已预知。测度天道,本是安危所系。他以勤恳和竭诚,才终于得到此美善和荣誉。
42
原文:五官椽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碑为别字)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别写)字文宝,主。
注释:“椽”:佐助,引申为属官的通称。“属”:托付。“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汉制州郡及诸曹皆有书佐。“主”:调主其事.即负责这项工作。
译文:五官的属官南郑人起邵,字季南,委托褒中人晁汉强,字产伯和书佐西城人王戒,字文宝者.主办此事。
43
原文:王府君闵和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韩(别写)朗(碑作别字)。字显公、都督椽,南郑魏(别写)整字伯玉(碑作王)。后遣赵诵宇公梁,按(碑作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碑作别字),万世之基。或解高阁(碑作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焉作别写)。
注释:“王府君”:指汉中太守王升。“石积”:即石仓,用以盛来、薪。“阁”:即栈道之阁楼。
译文:汉中太守王升,因怜悯谷道的危险和困难,分别设置了六个道路桥梁。特派遣行丞事西城人韩朗字显公,和都督椽属南郑人名整字伯玉,从事其事。后来又派遣赵诵宇公梁和按察中曹名卓行者,制作了可盛粮食和柴草的石仓,这是万世可用的基础建设。又解决了高处阁楼的问题,使它们在向下行走时变得容易、行路者看到这些变化,无不感到欣慰。
44
原文:伯玉(碑为王字)即日徒(碑作从)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注释:“伯玉”:即前述都督掾南郑魏整,他当时要迁官。此事与修路无关,属顺便提及。“署”:署理。“行”;官衔兼摄。大官兼小衔.称行。“守”:官吏试职,称守。又,官阶低而暂任高官职,时亦称守。“丞”:副职。
译文:伯玉(魏整)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试职担任安阳县令。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图文源自网络,真假自辩。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本文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
▼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