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蛰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度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万物长。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
雷对应震卦,震卦与春季一样,五行属木,有生发之象。春雷隐隐,看似惊醒了冬眠的各种虫蚁,其实也是天地阳气复苏,草木、虫蚁都恢复了活力。许多花开,娇艳芬芳,春色满园关不住,正是时也。
惊蛰三候
1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粲然而花华。
2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
3三候,鹰化为鸠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仲春时节,春和景明,气象万千。春风更加温暖和煦,桃花红,梨花白,黄鹂鸣,燕飞来,鸟语花香,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田野里日渐丰满的小河边,风姿绰约的垂柳打扮成待嫁的新娘,羞答答地站在那里,心事在初春的枝头优雅生长,每一个绿色的眉眼中,绽开的都是满满的笑意。
在这万物繁衍生长的时节,曾经喜欢捕杀的大鹰,感受生育之阳气,也变得慈眉善目起来。
古人传说,惊蛰过后,大鹰就会发现自己的嘴变得柔软无力,利爪也变得纤细柔弱,失去了捕杀的念头,变成了准备预报播种的布谷鸟,默默等待着用叫声呼唤人们耕种。
春回九九艳阳多,一声惊雷蛰虫醒古人认为,到了惊蛰节气,天气回暖,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万物开始复苏。
在古人的想象中,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他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
惊蛰平地一声雷,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古时候人们在此日,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处角落,用香味来驱虫和去除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后世“祭白虎化解是非”和“打小人”的习俗。
谚语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春天进入温风如酒的醉人时节。
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民们常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时节,春耕之后,要挑选各种作物的种子。一个种子就是一个希望,一个种子在秋天的时候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一个种子就是天地间的一个生灵,它会在今后的风雨里,艳阳下,把自己的生命征途上演,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告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人类的辛勤劳作。
我们也合着自然规律的节拍,随着时光的流转,用充满希望的心,创造美好的生活。
沉潜蓄势待时机,龙蛇蛰以存其身惊蛰不但在物候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节气,而且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振聋发聩的启发意义。
人不可能生来就有超人的才能和智慧,都有一个沉潜学习的过程,炼成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思贵专一,学贵沉潜。十年磨一剑,才能“十步杀一人”!
沉潜的过程,按《周易》上的说法,叫做“潜龙勿用”“君子藏器于身”。一旦有了超人的才能和智慧,还要等待时机,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蓄势待发,按《周易》上的说法,叫做“待时而动”。
古人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人要懂得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
沉潜和待时的过程就是“蛰伏”,《周易》上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人在低处,要懂得蓄势蛰伏,保全自身之后才能有大的发展。
伏久飞高应时动,一鸣惊人龙在天《菜根谭》:“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蛰伏”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水滴石穿;“蛰伏”不是贪图安逸,而是磨砺自强;“蛰伏”是为了将来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一旦时机来临,“蛰伏”者应时而动,应势而为,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施展抱负,放手一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种状态在《周易》上叫做“飞龙在天”。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物蠢蠢欲动。在这草木勃发的节气,在眼前这样的大好时光里,在身边这个写满奋斗的日子,我们画出心中的美妙画卷,重拾青春年少的心,把自己的人生路大步走下去,直到理想的彼岸,心中的天堂!
人生的惊蛰,是这样的时刻:回眸红尘世事的繁华落尽,品味无法捕捉的楚楚动人,陪伴至美至深的简静无言,邂逅一份真实的优雅美丽,诠释一种心动的春暖花开!
惊蛰民间习俗1祭雷神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在台湾,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2惊蛰吃梨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3客家“炒虫”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还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饭、或做芋子饺吃,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惊蛰节气开运指南阳历的年3月5日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之中——卯月之开始,亦为一年之中木气最旺的一个月。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节气正处乍暖还寒之际,冷暖空气交替,也是阴阳二气交替变化频繁之时,因此无论在个人运势上还是健康养生方面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1调整情绪惊蛰前后,木气盛旺,人的肝阳上升,比较易怒,因此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非常关键,不要让无名的怒火烧毁了自己的理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灾祸。刚刚萌发的新芽、因风吹皱的春水、披上绿装的山野、争春的野花,都是能帮助我们在欣赏之余去舒缓心情的。
2整理家居惊蛰期间,是细菌、虫子、蚊蝇等开始活跃的时候,历经一冬,家中有的地方会存在死角,或堆放杂物、旧物之处,选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与家人一起全面清整家里的卫生,消毒、擦拭家具,可以用艾草将家中的死角熏一熏,清楚秽气和阴邪之气,将蛰伏的蚊虫等消灭干净,不用的该扔的扔掉,保证通风、干爽。当然,如果能结合家人命理重新调整家中的风水布局则更好。
3事业规划春天震卦为雷,主动,主进取,是一年的事业的开始,假如想创业的朋友,特别是以木、火为用神的朋友,看好机遇,该动就动,不要犹豫,因为这是一年之中比较适合投资创业的最佳机会。已经事业有成的朋友,不要坚守现状,特别是身处木、火属性的行业中的朋友们,要用这个时间,敢于创新,发展,走新路。在原来事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不要害怕短时间的困难。因为你的主动播种进取和辛勤的付出,相信你的未来收益,一定更加丰厚。
4健康养生健康是人们的第一要素。要是没有健康的身体,别的什么财富、事业等等都是零。进入惊蛰,万物复苏,包括有害的病菌。微生物同样也开始活动,我们要防止有害病菌的侵袭,首先要增加我们的免疫能力,最好能够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适当的进行一些饮食、药物的养生。
古人还有“春捂秋冻”之说,就是说进入春天,天气渐渐转暖,减衣服要慢一些,千万不要感到天一热,马上把厚衣服脱掉,这样非常容易感冒或感染流行疾病。特别是老年朋友们,面对忽冷忽热的天气,多穿点衣服,热点不怕,我们的祖先已经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养生经验,一定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健康。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春日的暖阳普照,朋友们,行动起来吧,用积极阳光的心态、缜密有序的行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蓬勃向上!
惊蛰节气如何养生《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春天的三个月,万物复苏,应当早卧早起,悠然地缓步行走,减少杀伐,多付出——“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勿生气、发怒,以应春天生发之气。
由此可以看出,惊蛰时节养生应该是在天气好的时候进行如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活动,切忌过度劳累。活动或锻炼的时间也以午时前后(中午11点到13点)比较合适,因为此时外界阳气较为旺盛,其一能补充人体的阳气,其二感受风寒之邪的概率也会减少。
惊蛰各种小虫子也醒了,起居上要注意防过敏。
1疏肝养气做拉伸日常伏案工作,可以隔一小时起来做做。这个动作可以拉伸两侧的肝胆经络,对精神压力大的上班族有很好的减压、降火功效。
站起来,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手臂伸直,紧贴双耳,腰往左侧弯到极限,感觉整个脊椎向左侧拉伸,好像风吹过大树。保持这个伸展的姿势15秒,放松,再换到右侧,同样保持15秒钟。
呼吸要缓慢而且有节奏,做伸展时不可以闭气。如果你发现伸展的姿势让你不能自然呼吸,那就不是真正的放松,记得把身体往回调一点,好恢复正常呼吸。
2补充阳气晒后背经常晒太阳是最简单的从自然中获得阳气的方法。
晒后背30分钟。可在中午下午时段,背对太阳晒后背及命门穴,如果衣服较厚可将衣服往上掀起,露出命门,同时做深呼吸,让阳气从口鼻和命门进入人体。
3眺望远方护眼睛看看远处一棵绿色的树,是保护视力很好的方法。大脑皮质和眼睛的视网膜组织比较适应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适中的绿色,远眺又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既要有眼睛上的远眺,也要有心理上的远眺。
学习或工作之后,倚在窗口看看远处一棵绿色的树,5~10分钟。紧张的神经顿时放松,眼睛的疲劳也会很快就消失了。忽略掉过去的烦心事,朝向着未来的目标吧。
4惊蛰养肝先注重睡眠保持充足的睡眠状态有益于养肝。道医认为,肝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藏血。一部分滋养肝脏以保证自身功能的发挥,一部分调节全身血量。若滋养肝脏的血液不足,人就会感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凌晨时分,肝的气血最旺,正是养气血的最佳时机。因此,睡眠是最好的养肝方式。
常熬夜至凌晨方才入睡?这才是对肝脏的伤害极大的!保证睡眠质量最佳,您最好在晚上10点以前入睡;对于晚上睡不着的人,可适当午休作为补充。
5惊蛰养肝需调节饮食惊蛰时节,天气变暖,饮食上以清肝降火旺为主,应选择清淡,少食油腻的食物。可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蔬菜水果中,菠菜、芹菜、苦瓜、木耳、油菜等可清热去火;也可多食山药、莲子等,有滋阴补肾、健脾胃的作用。这时节气候干燥,人易感冒咳嗽,应多吃梨,有润肺止咳、清热的效果。
6着装宜捂不宜冻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也就是气候刚转暖的时候,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
“春捂”并非盲目地多穿衣服,而要“捂”,尤其需要保护这些部位:背、腰、腹、足底。
01.背部:背部关系到人的脊椎和背部经络,与心肺相通,如不保护好,容易让风寒之邪透过背部侵入,引发疾病,多穿一件背心就能很好地保护背部。
02.腰腹部:同时,不能忽视腰腹部位的保暖,腹部特别是肚脐不能受寒,由于这个部位特别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一旦受凉,腹痛、腹泻便在所难免。
03.足底:另外,下身的保暖工作要做得更好。通常人体的下半部血液循环要比上班部差,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特别是膝盖。
而道医还有“寒从足下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足部位于人躯体的末端,血液供应少且皮肤薄,因此保暖能力差,脚掌易受凉,这也会造成寒邪容易入侵,导致疾病。
总之,“春捂”应掌握好尺度,“捂”过头了也不好。
7饮食要多甜少酸春天是一年之始,年初身体没有调养好,到了中午、年尾就会生病。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味甘,以养脾气。”春天对应的是肝,肝气旺会伤脾,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饮食调养既要根据节气变化,考虑每个人的体质,又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适当多吃温补阳气、抑肝养脾的食物。
01.吃梨:因此,惊蛰时节要注意多吃甜、少吃酸来养脾。我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者性寒、味甘,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且富含丰富的果酸、铁质、维生素A、维生素C等。
在惊蛰气候仍然比较干燥,细菌开始活动繁殖,易使人们患呼吸道疾病的情况下,特别适合食用。但梨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会反伤脾胃。
02.时令瓜果蔬菜:另外,大家还可以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多吃蔬菜,以韭菜、菠菜、荠菜为宜。
8运动巧健身,慎防风惊蛰时节,生机盎然,人体阳气上升,各个器官组织机能想要充分活跃起来,就需要均衡得法的运动。
具体来讲,人们不只是简单地动起来,还应各种运动相结合。比如慢跑、打球,锻炼身体四肢;下棋、打牌,锻炼头脑清醒;听音乐、唱歌,愉悦一下内心。全身心地动起来,不知不觉间,气血便运行畅达,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健康无恙。
平时按揉三个穴位,以提高身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01.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可治疗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发烧
02.足三里穴: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处,调和脾胃、补气养血、清热化湿
03.太冲穴:脚背上大拇指和地2趾间往后约3指宽处,平肝息风、活血通络、明目解热
道医讲“风以百病之长”,惊蛰后虽气温明显回暖,但阴寒未尽,早晚温差大,所以应注意流行疾病的预防。
做好以下三点,谨防生病:
1、多开窗通风;
2、避免急躁、易怒情绪,保持心平气和,养肝护肝最关键;
3、早睡早起,避免高血压、中风、心梗等疾病。
9春季宜多食枸杞枸杞入肝经,能补血,入肾经,能滋阴,是平补阴阳的好东西。30岁以下的人,多少岁就吃多少粒,年龄大的每次吃三四十粒即可。年轻人火力壮,最好用水煮,可让枸杞药性有沉降之力,能补到肝肾里,既补得踏实又不会上火。
吃枸杞要把水和枸杞果都吃了才好。眼睛干涩、疲劳精力不济时可以吃一段时间。春天其实不需要特别补什么,脾胃和畅、气血流通就是最合适的补。
惊蛰安康!文章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图文为公益分享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有争议,请联系删除。
万物一体,命运相连,从今天起,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为这个世界祈福,送出你的爱、慈悲、希望和祝福。
心之力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天籁梵音:《彼岸》听即解脱咒
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故事!
徒儿,师父真的没欠你什么!
修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前世修行过的人的特征,看看你有没有~~
绝密《化性谈》全文,难得一见,曾救度无数人!
一曲《醒来》,空灵唯美,犹若天籁!
公益活动,诚邀您的参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