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杰博士山东安丘设施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设施生姜高产栽培是安丘生姜产业发展的一项创新实用技术,已在安丘市推广种植1.1万hm2(16.5万亩)左右,通过采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三膜覆盖万式,创造了每m2产量.5kg的高产纪录。

山东省安丘市生姜栽培历史悠久,从万历年间就有种植的记载。“安丘大姜”在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丘也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姜蒜之乡”。安丘生姜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1万hm(16.5万亩)左右,年总产量万1,生姜产值古种植业总产值的33%~40%,从事生姜加工的企业达到多家,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品种由传统的密苗型安丘小姜、安丘黄姜,发展为疏苗型安丘大姜,主要包括山农1号大姜、莱芜辅育1号、泰国无丝姜、金昌大姜等高产优质新品种,保护性开发了安丘红芽姜等地方名优特色品种。栽培模式也由露地栽培演变为地膜覆盖、地膜小拱棚、大中拱棚多膜覆盖等多种栽培形式,安丘市现以地膜小拱棚和大拱棚多膜覆盖栽培为主。地膜小拱棚栽培4月5日前后播种,提前1个月催芽,10月20日左右收获,全市栽培面积hm(7.5万亩),每m2产量~kg,每m2产值2万元以上;大拱棚多膜覆盖栽培3月10日前后播种,提前1个月催芽,10月底前收获,全市栽培面积hm2(9万亩),每m2产量~kg,每m22产值3万元以上,年生姜大拱棚三膜覆盖超高产栽培创造了每m2产量.5kg的高产纪录。设施生姜高产栽培已在安丘市全面推广,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实用生产栽培技术。

1栽培设施结构

方式,充分利用设施的增温保温作用,有效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利于茎叶养分向块茎转移,从而大幅度提高生姜产量。大拱棚于冬前构建好,宽度12m,南北向建棚,采用水泥立柱,棚顶用竹竿连接。顶柱高(棚高)1.8~2.2m,边柱高1.0~1.2m;预柱与边柱之间的中柱高1.70~1.75m。每排采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三膜覆盖栽培立柱南北间距1.5m,东西间距3m。覆盖3m宽的棚膜6幅或2m宽的棚膜10幅,纵向用8~10cm粗的竹竿,横向用4~5cm粗的竹竿,塑料棚膜用0.1mm厚的农用聚乙烯膜。定植后架设小拱棚和铺地膜。用2m长的拱条和2m宽的塑料膜构建小拱棚,方向亦为南北向;塑料膜一侧用土压实,另外一侧不压实,以便于揭盖。

2深耕施肥,培肥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高产创建的基础,实现超高产的地块一般有机质含量1.5%左右,碱解N~mg·kg,速效K~mg·kg,有效P70~80mg*kg。因此,宜选用土层深厚、地力肥沃、通透性良好,保蓄能力强,3a(年)以上未种过生姜的沙壤土作为高产栽培的土地。并且,于冬前结合深耕每m2施人优质腐熟鸡粪kg左右。一般深耕30cm以上,以便于冬季熟化土壤,创造良好的土体结构。

3土壤熏蒸消毒

严重的地块,宜采用氯化苦或垄鑫棉隆进行土壤熏蒸消毒。生姜于10月中旬收获后,姜瘟病、姜茎基腐病、线虫病和杂草发生危害立即清洁田园,深翻土壤30cm,旋耕整平,并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0%左右,采用化学药物对土壤消毒。若采用氯化苦消毒,可用专用机械将氧化苦施人土壤,每m2用量25~30kg:若采用棉隆消毒,将棉隆均匀撒在地面上,每m2用量30kg,旋耕人土。药物施入土壤后,迅速用无破损的厚0.04mm以上的聚乙烯塑料膜覆盖、密封,密封时间25-30d(天)。去膜后15d(天)以上方可整地种植。由于土壤消毒效果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效果越好,一般要求在土壤熏蒸消毒期间尽量保持土壤温度在15℃以上。因此,大拱棚栽墙应在10月20日前对土壤施药、密封结束,并视温度情况加盖大棚膜。其他栽培模式的土壤消毒处理可在翌年3月上旬进行。

4变温催芽,培育壮芽

大拱棚多膜覆盖栽培一般在立春前后开始催芽。首先从姜窖取出姜种,选择大而饱满、黄皮黄肉、无病虫害的姜作种,严格剔除具有黑色或黄褐色圈纹的病姜块。然后把生姜掰成80g左右的种姜块放人催芽室进行火炕催芽。火炕底部铺设厚8-10em的麦秸,把姜种堆放在火炕麦秸上,姜种堆放厚度以80~cm为宜。姜堆上面盖1层3cm厚的草苦,在草苫上再盖1层棉被保温。每隔10d(天)左右,把已被浸湿的麦秸取出晾晒后再回填或更换新的友秸。催芽采用三段变温催芽法:前期高温催芽,温度以28-30℃为宜,促芽萌发;中期平温长芽,当芽长接近0.5cm时前期高温催芽阶段结束,之后将温度控制在25~28℃,实现平温长芽,以利形成粗、短的壮芽;后期低温炼芽,当芽长1cm时要逐渐降低温度,进行炼芽,温度由25℃降为16-18℃。经30d(天)左右,待芽长1.0~1.5cm时即可播种。

5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大拱棚多膜覆盖栽培适宜播种期在3月10日前后,地膜小拱棚栽培在4月5日前后,当10cm地温连续5d(天)达15℃以上即可播种。

每m2用种~kg,在整平粑细的地块上开沟起垄,沟距70~75cm,沟宽23~28cm,沟深13~17cm。栽植密度:行距70-75cm,株距20~25cm.每m2栽植~4株。将姜种平放在沟内,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播种后覆土厚3~4cm,然后浇蒙头水。浇水量不宜过大,以停水后3~5min(分)沟内明水迅速下渗为宜。

6化学除草,覆盖三膜

播种前15d(天)覆盖大棚膜,以利提温播种后,土壤未进行药剂熏蒸处理的地块每m2用33%二甲戊灵乳油~mL兑水60kg,土壤湿润时均匀喷在姜沟及周围地面上。喷施除草剂后,覆盖地膜和小拱棚膜。

7合理调控设施温度

生姜对温度反应敏感,不耐寒冷,也不耐霜冻。不同的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①播种后出苗前,以升温保温为主。通过提高棚内气温,带动地温的快速提升,促进生姜快速出苗。白天棚内气温可以控制到40~42℃,夜间压紧压实各层覆盖塑料膜,尽量防止热量散失,以维持较高的温度。

②出苗后至“三股杈”阶段,即生姜地上茎从1个到3~4个阶段,生长中心是根系和地上分枝。一是要维持较高的温度,白天棚内温度保持32-35℃,夜间尽量保温,维持25℃以上为宜;二是要保湿,不但要维持土壤有足够的水分,而且要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如果不能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必须架设遮阳网为姜苗遮荫。

③“三股杈”至封垄阶段,即从“三股杈”到培土结束这个阶段,生长中心是以地上茎叶为主,其次是地下根系和块茎。温度调控以白天28~30℃、夜间18-20℃为宜。由于此阶段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进人高温高湿的季节,因此,在具体农事操作上,应通风降温与保温并重。一是当棚内夜间最低温度高于15℃时,及时撤除大拱棚内的小拱棚.在第1次培土时撤除地膜;二是前期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揭膜通风和盖膜保温;当温度超过30℃时开始通风,随着温度升高加大通风量,当夜间最低温度高于15℃时,可除去大棚膜,自然生长。

④封垄(培土结束)至收获阶段,是姜块旺盛生长期,管理措施应以促姜块膨大为主。姜块旺盛生长需要大量积累养分,要求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温度24~29℃、夜间17~18℃最适宜。

此阶段由于天气由高温高湿逐渐转为凉爽,特别是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生姜的生育进程与气候比较吻合,撤除遮阳网,在温度管理上顺其自然,无需人为调控。

8合理浇水,分次培土

8.1水分管理。在浇蒙头水的基础上,出苗前不浇水,苗期要浇小水,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保持土壤手攥成团、落地散开,避免忽干忽湿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姜苗矮小、新生叶片不能正常伸展而呈扭曲状。出苗后至“三股权”阶段,观察土壤商情,姜沟上部2/3土变白,下部土发黑,即姜垄土壤干到2/3时就应及时浇水。立秋前后进人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大,一般每7d(天)左右浇1次水,保持土壤湿润;暴雨之后应及时排水,以防田间积水。

除去降雨外,全生育期浇水10~15次,最好采用微灌或喷灌,以利于提高地温和降低地表以上气温,收获前2-3d(天)浇最后一水,要浇透姜垄,以利于收获。

8.2培土。生姜的根茎需生长在黑暗、湿润的环境中,见光即停止生长。因此,应随姜的生长进行多次培土。如果培土不及时,根茎暴露于空气中,会严重影响姜的质量和产量。培土应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培土宜少、宜浅,以促进姜块发育粗壮。

第1次培土,又称“小培”,在“三股杈”以后撤去小拱棚,一般在6月中旬进行。可将生姜种植第1次培土,行两侧的垄土平人沟内。培土厚度为1-2cm,此次培土不可过厚,否则容易造成生姜根生长困难,影响产量。

第2次培土,应在“小培”后约20d(天)进行,培土厚度为2~3cm。此时,可将生姜种植行两侧的垄用小锄或钩子等整平,或留下少量垄土,土壤平人沟内。此次培土也不可过厚。

第3次培土,又称“大培”,在第2次培土后15~20d(天),即大暑前后进行,培土厚度以7~8cm为宜。这时需将原来垄上的土全部培到种植沟上,使原来姜株生长的沟变为垄,原来的垄变为沟。这次培土是决定姜块发育的关键措施。如果培土浅,则姜块短、粗;若培土厚,则姜块生长细长。以后,若发现有大量姜芽露出,也应及时培土,保证姜块正常生长。

9测土配方,合理追肥

施肥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配方施肥。除结合冬前深耕施用优质土杂肥外,在姜沟起垄时每m2施用腐熟豆饼或大豆kg或有机肥kg、硼砂0.5kg、硫酸锌2kg,也可施复合肥(N-P-K为25-15-5)10~15kg、硼砂0.5kg、硫酸锌2kg。

生姜幼苗出齐后每m2冲施生根型水溶性有机肥(N-P-K为2-0-10,有机质为60%)10-20kg,促姜发根。苗高15-25cm、有1-2根分枝时,随水冲施复合肥(N-P-K为20-10-15),每m22用量20~30kg。“三股杈”时期,结合破膜除草分2次追肥,间隔12~15d(天),每次每m22追施有机肥(有机质60%)70~kg,复合肥(N-P-K为20-10-15)75-80kg,6月中下旬至7月,结合培土分2次施肥,间隔15~20d(天),每m22施用复合肥(N-P-K为15-10-20)-kg。进人9月以后,分2次随水冲施智利生产的硝酸钾肥,每次每m22冲施35~40kg,间隔20-25d(天),以促姜块膨大,防止早衰。

10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病治虫

中旬始见中心病株,9月中下旬为发生盛期,炭疽病7月开始发病。虫害主要是蓟马、姜蜗和甜菜夜生姜病害主要有斑点病和炭疽病,斑点病8月蛾,蓟马在5、6月发生严重,姜螟在5月上旬、甜菜夜蛾在7月上旬进人为害盛期。

斑点病,在发病初期用申达作物科技甜生产的25%嘧菌酯悬浮剂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倍液喷雾防治。隔6~7d(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炭疽病,在发病初期用25%咪鲜胺乳剂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申达作物科技出生产的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倍液喷雾防治。隔8~10d(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蓟马,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6~7d(天)喷1次,防治2~3次期每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10g,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50ml,兑水喷雾防治。每姜螟、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在幼虫孵化盛隔7~10d(天)喷1次,防治2~3次。

11收获与贮藏

生姜不耐0℃以下低温,收获期以霜降前后、气温降至8~10℃时为宜。收获前2~3d(天)浇1次水,使土壤湿润,有利于收获,而且生姜色泽好。收获的姜块保留2cm左右的地上茎,随时人窖,不能晾晒。

姜害应选址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常年地下水位至少在6~7m。选址后,首先垂直开挖6m深的井,在井底部水平开掘1~2个洞,洞口高1.5~1.7m,宽1.5m左右,深度视储量多少而定。将收获的鲜姜平放于洞内,姜芽向下放置,每2层姜铺1层1.5~2.0cm厚的湿沙,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为宜。

生姜一般堆放7层,洞穴上部要留出50~60cm的空间以便于通风换气。生姜人窖后,开放井口,保持井窖内外的通风换气,以利散失窖内水分,降低洞穴内姜堆的温度。至12月上中旬,当姜窖内洞口处温度连续5d(天)稳定在12~13℃时封闭井口,尽量保持姜堆温度在15℃左右,可贮存2-3a(年)时间。

作者:王顺明、游宝杰、高中强、余宏军、蒋卫杰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安丘市农业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经编辑整理,版权为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农业生产托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有9种形式!

?从番茄现代化生产解析荷兰温室优质高产的原因

?缺少资金,如何干农业?打造“4+1+N”农业产业融资模式,值得借鉴!

?地方国有农业平台公司如何引领带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

?以色列农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商业模式全解读!

?重磅:新疆设施农业区域布局及其生产功能区划分!

?农业农村部:从财政扶持等7个方面,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6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