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美洲大蠊美洲大蠊的药用考证,从

蜚蠊的名称考证

现有的很多文献沿用蔡邦华先生对蜚蠊名称渊源的阐述。王俊潮和杨定()对蜚蠊的名称来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研究认为早期记载的“蜚”最初指的是蜻类害虫,这个观点与邹树文《中国昆虫学史》中的观点一致,该书中指出“蜚”可能指的是蝽。

但是,与蝽相比,蜚蠊目昆虫几乎不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更不可能因在北方农业生产中泛滥成灾而被记载。“蜚”字最早见于《春秋》,后有《左传》记载为“为灾也”。汉代何休解注“蜚者,臭恶之蟲也,象夫人有臭恶之行”。

“蠦蜰”是“蜚”的别名,取其意“圆形”,起初也指蝽类,由此可见,《春秋》和《尔雅》中记载的都不是蜚蠊,而是蝽。

自汉代刘歆开始,“蜚”与“負蠜”混淆﹔自唐代以来“蠦蜰”常与“蜚蠊”混淆。虽然早期典籍记载的名称所指不同,但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早期典籍的错误注释、民间俗称的记载使得蜚蠊的称谓五花八门,这些名称已然混用,全被用于指代蜚蠊目的昆虫。

“蜚蠊”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自汉代以来《神农本草经》有多个版本,其中“蜚蠊”有多种写法:飞蠊、蜚蠊、飞廉。

蜚蠊是传统的动物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以“蜚蠊”之名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后世本草多沿用此药名。

除此之外,蜚蠊有众多异名,如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此虫,味辛辣而臭,汉中人食之,言下气,名曰石姜,一名卢蜰,一名负盘。”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形似蚕蛾,腹下赤,其味辛辣而臭,汉中人食之,言下气,即南人谓之滑虫者是也。”因此蜚蠊又有“滑虫”之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蜚蠊、行夜、臭虫三种,西南夷皆食之,混呼为负盘。俗又讹盘为婆,而讳称为香娘子也。”

清代《尔雅义疏》以蜚蠊气味释名,载:“此虫气如廉姜,故名飞廉。”从其形态释名“雌虫圆薄如盘,故名负盘”。此外,蜚蠊在民间俗称蟑螂、脏螂、蜚、灶马子、偷油婆等。

现代多认为“蜚蠊”一名更能反映其显著特征,该虫因能散发出廉姜(植物名)的气味,称“蠊”;因会飞,故称“蜚”,同古语“飞”。

蜚蠊的物种考证

有关蜚蠊的描述最早见于汉末的《名医别录》:“生晋阳(今山西太原境内)及人家屋间,形似蚕蛾,腹下赤。二月、八月及立秋采。”《本草经集注》记载“蜚蠊,形似■虫而轻小能飞,本在草中,八月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尔,有两三种,以作廉姜气者为真,南人亦噉之”。

这表明蜚蠊形态与■虫(即土鳖虫)有相似性,认为有“廉姜气”的蜚蠊为正品,且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食用。现代药用的土鳖虫为雌性成虫,体卵圆形、无翅,与蜚蠊形态差异明显,而雄性成虫有翅两对,更符合蜚蠊“形似■虫而轻小能飞”的特征。

后世多部本草,如唐代《新修本草》、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均引用《本草经集注》说法。然而,唐代的《本草拾遗》指出蜚蠊“状如蝗”,并且也记载“蜀人食之”,即在四川地区蜚蠊为食用昆虫。

明代《本草纲目》对蜚蠊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蜚蠊,今人家壁间、灶下极多,甚者聚之千百。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喜灯火光,其气甚臭,其屎尤甚。”以后古代本草均沿用李时珍的记载。清代《奇效简便良方》记载:“手足肿痛,盐梅二个(去核),蟑螂三个大者(白颈者良),共捣。”

由上可知,古代本草有关蜚蠊的描述各异,表明药用蜚蠊并不止一种,而“腹下赤”“腹背俱赤”“两翅能飞”“气臭”等描述符合蜚蠊目蜚蠊科多种昆虫的特征,加之历代典籍均指出其生境与人类生活起居密切,这与现今的美洲大蠊、澳洲大蠊、东方蜚蠊的特征更为相符,此三种即现代中药本草著作《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蜚蠊的来源物种。

其中,“白颈”即美洲大蠊特征形态。随着相关药物研发的深入,目前,《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年版)、《湖南省中药材标准》(年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年版)已将蜚蠊的主流种美洲大蠊单独收录其中。

蜚蠊的传统药用考证

蜚蠊的药用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味咸、寒,生川泽,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此后历代本草多有入药记录。

《名医别录》记载“通利血脉”。《吴晋本草》记载:“主妇人癥坚寒热,由为有理。此物乃血药,故宜于妇人。”《新修本草》记载“下气”。

《本草纲目》记载:“立夏之先,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则西南夷食之亦有谓也。又《吴普本草》载神农云主妇人癥坚寒热,尤为有理。此物乃血药,故宜于妇人。”

《分类草药性》记载:“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伤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陆川本草》记载:“祛风解热,通血脉,治小儿伤风感冒(煎水服),并治偏身不遂(与瘦肉捣肉饼煎服),肿疡(外敷)。”

现代《中华本草》记载:“散瘀,化积解毒。主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喉痹,乳蛾、痈疮肿毒,虫蛇咬伤。”

《中药大辞典》记载:“破瘀,化积,消肿,解毒。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疗疮,喉痹,痈肿,蛇虫咬伤。”

《中国药用动物志》还指出蜚蠊的入药形式,同时记载其具有活血散瘀、消疳、利水消肿、解毒等功能,主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脚气水肿、疔疮肿毒及蛇咬伤等。

现代多部地方标准明确了美洲大蠊的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用于癥瘕积聚、小儿疳积、咽喉肿痛、虫蛇咬伤、疮痈肿痛及痔疮出血,用于口腔、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用消肿生肌,用于烧伤、烫伤、褥疮。其用法与用量为:3~9g;外用研末,灭菌后调敷。多制成溶液剂、胶囊剂或注射剂。

各民族医学也积累了蜚蠊入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用法,美洲大蠊在彝医中称为“灶马虫”,见于《明代彝医书》,用作草乌中毒的解毒药。

美洲大蠊还用于“蜈蚣咬伤”(布依族),“慢性扁桃体炎,皮肤瘙痒,淋巴结炎”(侗族),“无名肿痛,疔疮,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小儿疳积,竹刺入肉”(哈尼族),“小儿遗尿”(壮族)。

同时,美洲大蠊在傣族、佤族、土家族也有药用记载。东方蜚蠊用于“小儿疳积,脚气水肿,无名肿毒,疔疮,蜈蚣咬伤”(佤族),“咽喉痛,疱疔”(傣族),“原发性肝癌,食道癌,胃癌”(土家族)。澳洲大蠊在苗族、瑶族、壮族也有作药用的记载。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7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