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姚颖(宣城市宣州区种植业局)
杨洁(宣城市宣州区农业农村局)
余护(宣城市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这几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快速发展,其中,安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例,一窥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1、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本情况
这几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猛,年,种养面积突破16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5万亩,稻鱼虾亩,稻鳖亩,稻虾蟹亩。水稻主要种植品种丰两优一号、南粳46和桃优香占,亩产水稻kg,亩产水产品kg,其中小龙虾亩产kg,总产值约10亿元。稻渔稻米产量突破8万吨,各类水产品产量2万余吨,产值突破16亿元,稻渔种养产业已成为宣州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创新模式之一,在培育农村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宣州区稻渔种养产业从九十年代起步,由稻鱼、稻鳅逐步形成了稻鳖鱼、稻虾(小龙虾),目前全区90%以上稻渔种养模式为稻虾种养,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已形成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物流餐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据测算,年宣州区稻渔全社会经济总产值约28亿元,比年增长.6%,其中小龙虾全社会经济总产值突破20亿元,比年增长.2%。其中,养殖业产值约8亿元,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约2亿元,以餐饮、流通、休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10亿元。实现了渔业增效、农业增收、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年宣州区从事稻渔生产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近个,稻渔全产业链从业人员约1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近人,从事稻渔加工等第二产业人员近人,稻渔(小龙虾)三产约人。
2、稻渔产业主要种养模式
目前,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模式有稻虾综合种养、稻鳖(鱼)、稻虾(青虾)鱼、稻蟹种养模式等。其中,稻虾(小龙虾)综合种养为各地主要稻渔养殖模式,此模式可细分为稻虾连作、繁养分离、一稻两虾模式。
(1)稻虾连作繁养分离模式
繁育苗田约占稻虾种养田总面积1/4-1/5(20-25%),苗产量kg/亩,养殖田苗放养量25-35kg/亩。1亩田繁苗量可以满足4-5亩田养殖。5月底6月初繁苗田结束商品虾养殖,达到商品规格虾出售,达不到商品规格虾转移到养殖田继续养殖,清塘消毒。水稻秧苗移栽后15-20天,即6月15-20日按照25-35kg/亩的量投放,约-只/亩,开展育苗养殖。第二年3月中旬,虾苗规格达40-50尾/kg时,适时捕捞,分到养殖田养殖,每亩放养25-35kg,开展商品虾养殖,亩产商品虾kg,亩效益元左右。
(2)稻虾蟹种养模式
通过优化放养密度、生态设施、水草栽培、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等关键技术措施,亩放大规格幼蟹只、小龙虾苗种0尾,5月底6月初栽种水稻秧苗,一般可亩产河蟹75kg、小龙虾kg,亩均利润0元左右。
(3)稻鳖种养模式
适宜早中稻,当稻秧30cm以上,亩放半斤以上的中华鳖只,天然放养,大量投放螺蛳、浮螺,少量投喂全价饲料混合鱼糜,成活率80%,亩产量75kg左右,亩利润0-元。
(4)稻鱼虾(青虾)种养模式
在稻田完成插秧后20天左右开始放养,可放养花鲢鲫鱼春片鱼种养殖成鱼,也可放养花鲢鲫鱼夏花养殖鱼种,7月搭配青虾。放养规格没有严格限制,可根据不同的放养品种来确定放养规格,一般亩利润-元。
(5)虾(小龙虾)稻幼蟹种养培模式
3月初亩投放小龙虾50斤,4月中旬起捕,4月下旬插秧,5月初亩投放大眼幼体2-3斤,全程投喂软颗粒饲料,一般亩利润-元
3、销售模式创新
稻渔综合种养农产品和水产品目前主要是经纪人营销和农贸市场、专业市场销售,但随着市场的发展,经营销售模式不断创新,以京东、阿里巴巴、美团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鲜活水产品”经营模式,全面布局鲜活水产品销售市场。宣州区鲜活水产品以微商、京东、叮咚买菜等鲜活水产品交易平台为主,年鲜活水产品交易额近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4、消费方式提升
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主要农(水产品)是有机稻米、小龙虾、青虾、甲鱼、河蟹等,有机稻米线上消费、超市配送、小区门店扫码自提。
小龙虾、鳖等水产品的消费,一是传统的夜宵大排档;二是品牌餐饮企业的主打菜品;三是互联网餐饮,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小龙虾、酸菜鱼外卖。由于小龙虾生产季节性强,其消费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年,小龙虾消费旺季始于4月份,5-8月份最盛,9月份随着河蟹上市开始逐步淡出。由于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一段时期线下销售遇阻,线上销售火爆,有效推动了小龙虾等鲜活水产品餐饮消费向深度发展。
以小龙虾为例,从消费者年龄结构看,小龙虾的消费受众以20-39岁的年轻群体为主,50岁以上消费群体和19岁以下消费群体占比相对较少。其中,外卖小龙虾则以80后、90后、00后为主流消费群。从消费渠道来看,70%的小龙虾通过堂食渠道(包括夜宵摊)售卖,30%的小龙虾通过互联网渠道售出。小龙虾上市供应期较为集中,季节性分化明显,市场价格受上市供给量影响较大。据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监测,-年,小龙虾批发价格峰值都出现在春冬上市淡季,价格谷值都出现在夏秋上市旺季,年3-4月份小龙虾批发市场价格较高,一般为70-元/kg,5月下旬至6月底价格短期回落,低位运行在30-40元/kg,7月上旬开始回升并一路走高,达60-70元/kg。
5、品牌与市场建设
近年来,宣州区着力打造了稻渔综合种养区域公共品牌—南漪湖系列水产品牌,因小龙虾养殖发展快,规模大,为解决龙虾河蟹销售难问题,利用宣州区每年现代渔业发展资金支持建设龙虾销售市场,支持企业创办小龙虾虾仁虾尾加工厂、虾蟹食品加工,为小龙虾、早熟蟹、残蟹等水产品滞销时期拓展了销路,增加种养收入,群策群力,打造优质品牌。年组织成立了宣城市南宣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注册“南漪湖牌”稻虾米和“南漪湖牌”系列水产品品牌,并代表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连续五届参展至年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分获博览会金奖、创新奖、绿色发展奖。
6、种苗繁育技术
年以来,在安徽省“产学研推”战略的推动下和虾蟹体系首席、岗位专家指导下,宣州区通过开展小龙虾繁养分离科技攻关,完善种养结构、亲虾选购、水质调控、水草设置、孵化方式优化等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繁养分离小龙虾苗种繁育的质量和产量,全区创建3个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重点推广“小龙虾稻田繁养分离生态繁育”、“小龙虾土池温棚繁殖养殖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基础上,在稻田小龙虾亲本强化培育技术和小龙虾温棚规模化繁育技术研发中取得突破,小龙虾苗种年生产能力达到吨以上。与宣城市安康龟鳖养殖公司合作开展中华鳖省级良种场建设,在省龟鳖学会专家的指导下,极大地提高了中华鳖苗种的成活率和产量,保障了稻鳖种养推广的物质基础,中华鳖苗种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只以上。
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创新
宣州区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需要,邀请、组织省虾蟹体系首席和岗位专家重点研发与集成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稻渔生态种养新技术,主要有稻虾繁养分离、一季虾一季稻、虾(小龙虾)稻虾(罗氏沼虾)、虾(小龙虾)稻鱼(鲈鱼、鲫鱼、鳙鱼)、虾(小龙虾)稻蟹(大眼幼体),通过构建稻渔连作与共作系统,发挥系统生态学效应,减少了稻田除草杀虫等劳动力投入和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效减缓了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秸秆焚烧工作力度,实现了一地双业、一水双用、一田双收,促进了稻渔的绿色、高效、生态发展。
8、政策扶持
宣州区积极创新了稻渔种养金融支持服务方式,开展稻田养殖小龙虾农业保险,发放稻渔种养扶贫贷款,鼓励支持种养户购买“农业养殖保险”,对新发展的种养基地统一投保,保费由区财政承担50%;通过持续发力在洪林、养贤、五星、狸桥等乡镇创建了12个各类型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其中洪林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该示范区“基础设施先进、养殖模式高效、产品质量卓越、产业融合发展较好”得到省市领导专家的充分认可。养贤、狸桥等十个基地被认定为全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多年来共帮助一万余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二、存在问题
1、稻渔种养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稻渔综合种养繁养分离标准化程度不高,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相对落后,生态循环化养殖工程不够完善。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工程建设有待继续规范,田间沟渠挖掘不合理、不科学,田埂高度普遍偏低,宽度普遍偏窄,稻田保水、进排水闸口及防逃等基础建设还不完善。
2、稻渔种养产业种业体系尚不健全
稻渔种养产业苗种繁育规模化、工厂化程度低,良种场、保种场建设滞后,专业化商业化育种体系、品质改良体系严重匮乏,自繁自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繁育技术规范,稻渔种养产业良种场急需科学布局和创建。水产种质资源调查需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不到位,种质资源库建立尚未完成,遗传育种基础研究不深。
3、稻渔种养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稻渔种养供给季节性明显,季节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但加工比例低,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加工企业少,普遍规模小,精深加工技术和工艺落后,综合利用不够,附加值开发不充分。品牌不响,加工产品结构趋同,市场认可度不高。
4、稻渔种养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水平不高
稻渔种养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粗放式养殖、小规模养殖仍是主流,缺乏统一的生产规范和标准,限制了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化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行业协会、大型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培育不充分,数量少,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还应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有待提高。
三、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趋势
1、养殖生产继续增加
宣州区稻田和水资源丰富,适宜开展稻田养虾的低洼田、冬闲田以及适宜开展稻渔种养模式的稻田尚存巨大发展空间,随着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的支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也将进一步提升,年全区稻渔综合种养新增2.5万亩。旺盛的市场需求、积极的政策环境、坚实的产业基础、较大的发展空间为宣州区稻渔种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未来几年,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和产业融合必将保持同步持续快速增长。
2、消费市场持续火爆
由于稻渔农(水)产品消费热情持续高涨,从路边摊位到高档酒店,从网上外卖到家庭厨房,有机稻、小龙虾等鲜活农(水)产品将继续在消费市场“攻城拔寨”。由于小龙虾、河蟹等鲜活水产品自带的社交属性,以及集中供应季与夜市旺盛期重合的特点,以小龙虾、河蟹鲜活水产品为主题的品牌餐饮店和夜宵大排档等消费场景将持续火爆。随着消费习惯的蔓延和市场影响的不断扩大,城市向乡村,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等消费热度也将不断提升。
3、价格维持高位
稻虾蟹鱼等精深加工产品及其衍生物的应用价值正在逐渐显现,经济开发价值空间巨大,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虾蟹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但受早期苗种供应限制,苗种供给量少,价格高,此外养殖投入品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增加。成本“地板”的高抬、市场的“扩容”、消费的拉动将倒逼虾蟹鱼等鲜活水产品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
4、产业融合不断增强
随着稻渔产业的不断发展,消费热情的持继升温,宣州区对稻渔产业将更加重视,将其作为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两强一增的一个重要抓手。以稻渔产业为主题,宣州区积极探索包含稻渔生态旅游、休闲垂钓、虾蟹争霸比赛、美食品鉴、生产体验、龙虾节、丰收节等各种活动的文化节庆,目前宣州区已举办洪林龙虾节、水阳河蟹节、朱桥河蟹节、宣州丰收节,并成为当地乡镇一项民俗节庆和地方特色品牌。稻渔产业作为带动多产融合发展的明星产业,使宣州区小龙虾、虾尾、虾蟹酱、酸菜鱼成为火爆网红产品,稻渔产业的“星味”将越来越浓,必将推动宣州区稻渔种养产业不断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