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为什么考上985让我们一无所有

题图来源:CindyShebley/CCBY-SA知友|熊希灵《、让人一无所有》的刷屏套路并不新鲜:拼尽全力进入了名校(名企、仕途),结果却发现自己从闪耀的金子埋没成了一颗沙子的失落。对于这种现象我不打算做任何评价性的解读,矫情也好鸡汤也罢,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人也经历过相同的心理感受,否则文章不会激起共鸣也很难火遍朋友圈。我想谈谈造成这种感受的可能心理因素:1.向上社会比较产生的自卑焦虑Festinger早在年就系统提出了「社会比较」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即为社会比较(Festinger,)。后人跟进的研究又将社会比较分为「上行比较(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和「下行比较(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邢淑芬俞国良,)。有意思的在于,个体对比较目标实现可能性的预期会对上行比较的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如果预期自己难以通过努力达到比较目标的状态(如比较目标是富二代),就会有一种对比效果(contrasteffect),个体就会萌生一种自卑感,产生更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的状态(如比较目标是很努力的学霸),就会有一种同化效果(assimilationeffect),提升其自我价值感(邢淑芬俞国良,)。此外也有样本为中国某高校学生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会调节这种向上比较的效应,自尊水平高的参与者更容易产生对比效果,出现社会比较导致的社交焦虑(黎琳,徐光兴,迟毓凯,王庭照,)。再对照回去看,一方面标签抹杀了内部的差异,而且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水平往往还是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比如本科毕业生起薪1W),势必让的大多数人都在做上行比较;另一方面,在大学里对个人评价的维度变得多元化,不仅成绩不再是主要评价标准,而且一些可控性不高的因素更容易成为社交体系中的评价谈资——比如颜值、家庭经济地位、特殊才艺。两者一结合,普通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感觉自己「一无所有」。说到可控性与社会比较的关系,就不得不提人类一个重要的心理资源——控制感。2.控制感被剥夺引起的习得性无助刚考上的大学生最容易感到受伤的不是别人都比自己优秀,而是别人的优秀自己通过努力也遥不可及。高考之前阶段的评价体系是存在一个系统性反馈的——尤其对于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而言,努力很容易看到卷面成绩上的收获。然而到了大学,课程上的系统性指导少了(较高中而言),开始要独立面对很多以前没遇到的问题(动态的社交圈、高流动性的复杂人群)。在遭遇到大量这类不可控事件之后,个体会把这种行为反应与行为结果之间的非关联预期泛化到其他情境中。当面临一个新任务时,个体会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掌控这个情景,因而选择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最终造成恶性循环,有的同学就会如同Seligman实验笼子中的那只狗,发现自己做什么努力都无法跳出笼子不受电击,只好放弃抵抗,将失败归因为自己的无能——「非典型」学生的自嘲。而这种「非典型」的自称,则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需要讨论的心理因素——社会排斥。3.社会排斥引发的消极悲观从偏远地区考入高校的学生最容易遇到这样的尴尬:在大学里,与见惯世面的大城市同学相比,自己无论穿衣打扮还是见识文采都显得「土鳖」而难以融入他们的社交圈子;回到家乡,与整日价喝酒打牌的发小们聚会却又因为自己不喝酒不赌牌而显得清高,失去了与发小们交心的接地气感。这种个体没能得到团体的接纳,被排斥在这些关系之外,个体的归属需求受到阻碍的社会现象,就是社会排斥(BaumeisterTice,)。关于社会排斥后果的研究心理学不胜枚举,无论是从自我报告、行为层面还是神经层面上而言,社会排斥对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均产生了消极作用,例如泄气行为、社会逃避及负性情绪增加,亲社会行为和身心健康水平降低(史燕伟,徐富明,王伟,李燕,刘程浩,)。我们不难注意到,上了「、」这个标签其实是很多人自己贴的,却不是外人硬加的,贴这个标签的人往往还会在前面有意突出一个「非典型学生」——自己就已经否定了这个标签的团体应该接纳自己。综上,考上、的部分人客观上当然并非一无所有,甚至在外人看来他们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但其实他们自己内心早已被掏空——控制感被剥夺、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旁观者尽可笑骂他们矫情,但请不要用「无病呻吟」来形容——这两种心理资源长期损耗真的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例如抑郁。尽管「考上变得一无所有」背后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个体要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感受,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去掉自我标签,先忘记自己学生的身份,少做消极的上行比较;多从一些可控的小事做起,比如锻炼身体,把失去的控制感一点点找回;最后,多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相信自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去面对。Reference:Baumeister,R.F.,Tice,D.M.().Point-counterpoints:Anxietyandsocialexclusion.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9(2),.Festinger,L.().Atheoryofsocial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
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pf/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