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高校毕业的土鳖博士,出于对生命科学的浓烈兴趣,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科研这条路上坚持着,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总是一步一步夯实了基础。今天我特别想跟身边太多和我一样不容易的科研青椒们分享一下这些年的心路。
我的求学之路比较顺利,一路过关斩将,高考、保研、直博。博士毕业时,回首这些年辛苦求学路,发现自己是真的喜欢做科研。我矫情地展望了一下未来的大学教授人生,义无反顾地决定留校任教。然而现实是:当我拿到一名光荣的大学讲师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单时,上面那个令我无比惊讶的数字还不及单位周边30年的筒子楼每平米单价的二十分之一。那一刻,我心肝乱颤,想想今后的人生,娶妻生子,孝敬父母,忽然觉得压力特别大。我认真地权衡自己是否应该活得这么自我,我决定给自己三年的时间,为自己喜欢的科研拼一把。如果三年内能够在科研上有所突破,那么就继续做下去;否则就去生物技术公司为日后的生计奔波吧。
我无比羡慕地看着海外镀金归来的同龄人带着各种光环的人才奖励计划:直接给实验室,给人才奖励补助,给人才安家费,给几百万的启动经费,直接招收博士生。说实话,国内科研环境给予土鳖科研狗的支持,真的非常残忍。除了自我的坚持与不羁,我基本什么都没有。如果想获得同行的认可,必须跟这些条件优越的海归人才同场竞技,我知道我的科研前路漫漫而艰辛。冷静下来,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我的形势:我的母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软环境已经跟国外相差不大,加上导师多年来的辛苦培养,而我自己在科研上也一直在努力积累。我认为我已经具备了独立科研的能力,如果我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我应该可以产出同行业的一流水平成果。当然,我所面临的现实是,我并不符合任何的人才资助计划,单位的领导目前还不认可我的科研能力,虽然我自视甚高。
既然要好好拼一把,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接受目前的现实,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地推进我的科研产出。当我获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我想系里的领导会对我有不同的评价。我特别愿意和科研青椒分享以下的几点努力:
①首先,我花了1个月的时间,翻阅了药学领域顶级杂志最近3年的文献,理清了我所从事领域的最新进展与热点。
②我仔细分析了一流杂志在文章发表方面,对于故事完整性的数据要求,对于科研立题的偏爱,尤其是最近1年的研究热点。
③结合自己的科研背景及技术优势,考虑如何切入到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一点体会,对于自己实验室没有把握的技术,以及目前国内不成熟的技术,在科研青椒阶段,最好不要设计拿来解决自己的课题。
④寻求导师的帮助,与系里的教授合作,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和仪器,和他们联合培养研究生,迅速地推进了自己的科研项目。
⑤时间上的投入,我那两年基本上每天早9点到晚11点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尤其夸张的是,除了过年的几天我没有出现在实验室,我几乎每天都到实验室。
⑥最后,实验是不能够等条件具备了再做。如果某些实验仪器,本单位没有的,那么就查找北京市其它高校。找到之后,就背上瓶瓶罐罐,跑遍北京城去测量相关的数据。
经过自己的努力,我很快在科研项目上找到突破,并且继续深入推进,整理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前前后后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接下来我就开始整理相关的文章,准备发表在行业内一流期刊。
⑦关于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我的一点体会是:一流期刊除了要求科研立题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对于文章的可读性是有要求的。在论文写作方面,虽然我能够写出清晰流畅的英文论文,但是我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写出具有可读性的英文,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的论文发表档次。我尽量借助一切有效资源,在这我也由衷地感谢爱布诺论文编译公司帮助我进行的高质量英文润色。经过他们的帮助,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我留校1年半的时候顺利发表在药学领域的一流期刊上。
现在4年过去了,我也收获了6篇大大小小的文章,顺利地评上副教授。当我看到系里贴出来的职称评选公示,我的内心还是小小感动了。最后,希望处于劣势科研环境的青椒科研狗们,在负重前行的科研道路上,能够顺利找到可以的突破角度,早日登上科研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