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为理血剂,此方剂出自《医林改错》,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是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经典名方。此方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主要用于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医林改错》原书主治:“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补阳还五汤的原方组成为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本方剂用大量的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此方评论说:“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本方其实就是桃红四物汤去熟地,而加入大量的黄芪和小量的地龙。桃红四物汤在现代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以活血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桃红四物汤去熟地,相当于去掉一个滋阴补血益髓的要药,换上的大量黄芪,由于黄芪是益气升阳、补气助阳之药,再加上少量地龙,地龙通经活络,善于奔走,将黄芪之气周行全身,将赤芍川芎等活血祛淤之效带至需要之处,整个方子的治病指向便改变了。桃红四物汤去掉熟地,还有五味药,这便是本方补阳还五汤名称的由来。此方首味药是黄芪,重在补阳益气,其余诸味,主要是活血通络。根据现代运用此方的经验,此方尤其适宜于脑梗塞后遗的半身不遂等证,可以说基本上具有通治效方的特色。
王清任之所以重用黄芪,他认为此证“元气亏损,是其本源。”此方又有多种活血通络药,也有利于脑梗塞的通栓作用。另外此方剂还包含有临床上常用的当归补血汤,具有补血的功效,符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应当急固,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补气而生血,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以滋生化之源;当归养血和营。故补阳还五汤,从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此方剂有其特殊的临床特色。如果是脑出血,黄芪用量不要太大,一般不宜超过30克,活血通络药也应适当控制,应该在处方中加入化瘀之品,如土鳖虫、苏木等药。这就提示我们治疗脑梗塞与脑溢血,虽同属杂病中风,而在治疗方面同中有异。
总之,本方既是益气补血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适量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不遂为主的,可酌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语言不利的,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的,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的,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1,《温病条辨》中的一方,是表里双解,肺感寒燥的通剂
2,张仲景的一方,由六味药组成,可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3,此方剂只有三味药,可加减化裁诸多方子,特别适用于夏季
4,张仲景治疗癥瘕积聚的方法,有扶正和祛邪两方面
5,五运六气解密年的气候现象,真的不想告诉你
6,《金匮要略》中的一方,药味不多,用之得当,确有出奇制胜之妙
众兴药材您的赞礼就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