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妈妈亲身经历,告诉你她眼中的澳洲私立

很多家长对于让孩子读澳洲的公校还是私校纠结不已,坊间对于公校和私校的比较和传言也是五花八门。今天澳锦君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一位在华人妈妈和带两个孩子在墨尔本读私校的亲身经历。

读私校的孩子都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都是有钱人吗?什么是有钱人,这本来每个人心中的评判标准就不同。我的两个孩子都是从墨尔本男校的pre-prep开始读,目前都还在小学,一年学费两个共四万。能付的起这个的家庭肯定不穷。但是不是很有钱?——不一定;都是贵族?——肯定不是。一个班20多个同学,可以划分为几类:少数A类:两到三个孩子来自非常有钱有名的家庭,几代人都是私校毕业。孩子的爸爸经常会出现在电视上,经营的公司澳洲人都知道等等。这些妈妈基本不工作,举止很优雅,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花钱也不眨眼。看见她们,什么“澳洲土鳖不用名牌”的话立马失效。相反她们把名牌发挥到极致,举个例子,有个妈妈喜欢收集Cartier的各款手表。这类绝对是小众,但是她们一般都在学校里面担任一些角色,孩子在学校的活动里曝光率也高一些。

中间类:就是人数最多的中产阶层,律师、医生、会计师、家族生意的经营者、大公司的高层。这些妈妈有的工作有的不工作,日子过的很殷实,但是需要操心钱,特别是孩子多了的话还是要计划计划。表现在holiday一年不要过太多,从学校买买二手的校服什么的,Chanel打折时也是愿意去排队的。少数B类:两三个孩子的家长属于普通工薪阶层,也许祖父母愿意帮衬,也许父母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孩子也从pre-prep就开始读私校了。这几位都是西人家庭。还有一类比较特别,就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家庭经济条件肯定是非常好,但是好到什么程度在中国什么背景就没有深入了解了,大概是经商的吧。几位妈妈都很nice,但是语言上好像比较吃力些,文化程度貌似不是很高那种。不管孩子来自那一类的家庭,但是这四类的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度是一致的,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第一重要的大事。因为这个前提,第一类的父母愿意天天出现在校园为孩子和老师服务,第二类的家长宁可少赚钞票也要陪孩子学习陪孩子玩,第三类的家长自不用说,第四类的家长夫妻分居两地也得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因此,具体表现在家长对孩子校内校外的活动参与度很高。在教育这一点上,妈妈们的共同话题非常多。至于网上大家常争论的话题,读私校划算不划算,没有听到过。因为已经决定来读了,这就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接下来就可以说说大家经常给私校背的黑锅“私校爱攀比”

攀比这事儿我想东方西方人都会吧,程度不同,攀比的标的物不同而已。公校私校都是社会的小缩影,自然无法免疫了。我孩子的学校里是没有孩子比穿着的,男孩子嘛大部分兴趣不在这儿。低年级的孩子处在卖萌阶段,对有意识的攀比还不太会,但是不等于没有。过去几年里我遭遇过孩子两次的攀比事件。第一次严格来说也算不上,也许是我太敏感。那时孩子还在学前班,morningtea时段由学校提供食物,但是家长轮流要去帮忙准备。新学期的第一个星期里有一天轮到我了,厨房连着教室,我手里干着活,耳朵竖着听着教室里的动静。老师坐在教室中间,孩子围成一圈坐在地上。老师提问假期里大家是怎么过的?小嘴七七八八说什么的都有,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不在墨尔本过。我心里一紧,因为这个假期比较短,我正常上班没带孩子去哪儿玩。每天下午外公带着他们去附近公园骑自行车和踢球而已,孩子要是说哪儿也没去是不是显得我们当爸妈的不够上心呀。

轮到儿子说的时候,他回答的是Iwenttobeachwithfamily.Wehadgreatfun.然后有几个孩子囔囔wedidtoo.老师又问道didyouswim?儿子说nopeitwasabitcold.那几个孩子也应声说yesitwasquitecold。我这才想起了,钢琴老师住海边,假期上琴课时天气特别好,上完课回家之前就去那儿转了转。我心里觉得有点儿对不起孩子,因为孩子既没有跟老师抱怨自己哪儿没去每天都得练琴,也没说每天下午去localpark踢球,而是这么回答的。

不知是不是我想多了,我觉得孩子潜意识里不想比其他孩子过更无趣的假期。这个小事件后,我开始注意给孩子安排丰富的假期,基本做到每年回一次中国,去一次澳洲其他城市,和一个其他国家。但今年爸爸身体不好,一整年就哪儿也没去了。第二次是孩子在学校都玩footycards。我给孩子规定了每天要练琴,阅读和几件家务。完成了的话可以得分,分分累计够了可以到我这儿换一张footycards。在孩子学校,这是一件很popular的事,就像我们小时候集画片邮票一样,早上上学人手一本footyalbum。

有一天老二回家义愤填膺的找我要一个serioustalk。他说他在班上做了调查,全班二十多个小朋友只有他和A同学需要在家完成任务积分去换卡,其他的孩子什么都不需做想买爸妈就掏钱。其中还有XXX等三人在过生日时爸爸把一套都给全了。这场谈话持续了半个小时,老二步步紧逼义正言辞的机关枪式发言,说真的我觉得理屈词穷了,最后靠耍无赖才结束。

儿子的中心论点是他和别人一样是妈妈的儿子,平时表现又很好,为什么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却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因此我觉得攀比是一定有的,六七岁有将来还会有,关键家长如何疏导,这需要智慧和经验。但是如果父母没有淡定的心态和认识的高度,自己心理上已经过不了这一关,那引导孩子就更难了。

孩子生日会家里有小学生的父母可能都经历过这个。说真的,私校孩子的花费在这方面的开支是很多的。不仅仅是西人,东方的家长也很热衷。两个孩子班上都有生日会,四个term里基本上每月两个,有时三个四个,一年下来二十多个邀请。本着友谊第一的精神,我基本都去。所以周日很多时候都是陪孩子去生日会,孩子一块儿玩,家长就在一块儿聊。

在过去几年中,从来没有家长在公园里或者是麦当劳等快餐店里举办过生日会(it’samatteroffact.Nooffense)。我参加过的party花样之多都可以开贴说了,档次都差不多。办一个生日会每个小朋友的场地费40左右,假如16个小朋友出席的话就是,每个孩子的回礼袋10元,再加上蛋糕食物气球等等,是要的。我两个孩子就是。另外参加孩子的生日会,礼品加贺卡一般都是50左右,一年去20个,这就总共了。大家可以松口气的是,生日会是没有攀比的,这个已经是公认的行情,照着这个价钱做就行了。但是对这笔钱和耗进去的时间是要有心理准备的。

家长开的车和行头

我个人对车是没兴趣的,就是一代步工具。不过私校特别是低年级班家长基本上是好车。从家长们的谈吐来看,对豪车是喜欢的,但是对其他人开什么车是不大理会的,特别是妈妈们在一起很少谈车。不过我亲眼看见过高年级孩子的家长开很破很破的车,停在离学校有一段距离的小街里,孩子自己走去学校。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很坏的,因为真的没必要。

开家长会妈妈们的包包之丰富确实可以上美容版,不过你不用名牌也没人介意。可是如果你邋遢没教育一定会被人后面嚼舌根的。儿子班上的家长我认为总体素质都是不错的,很少以貌取人,对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很少提及,当然不排除个别的,对他们你可以直接忽视因为太少了。最重要是保持平和和自信的心态。

聊了半天没用的,那私校到底教育怎样呢?有必要从小就送吗?

我眼中私校的教育:

德LZ截至目前对这一项非常满意。从孩子进学校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喜欢上了,放假后每次的开学都很期待。私校对孩子洗脑过程也就是西方价值观的输入是充满正能量的,这点从校训可以看出。上次学校openday展示了低年级孩子合作做的一本书,这是一个关于如何理解友谊的故事。以下是摘录的是孩子们对Friendship的理解:Treatothershowyouwanttobetreated.ItiscalledtheGoldenRule;Lookaftersomewhoislonely.Askthemiftheywouldliketojoinyourgame;Encourageandpraiseothers.Youcouldsay‘goodgameorgoodjob’;Youneedtoco-operate.Includeothersandworkasateam;Keepcalmanddon’tgetupsetwhenthingsdon’tgoyourway;Talktoeachothersoeverybodyknowstherules;Itisgoodtotaketurnswhenplayingagame.Sothatmakesitfair;Bekindtootherpeople.Kindnessiscatchy;Respectothers.Everyoneisdifferent;Itdoesn’treallymatteraboutwinningorlosing.Itisabouthavingfun;Ifsomeoneishurthelpthem.Getateacherandlookafterthem;Let’sshare.Youcanshareinsidetheclassroomandoutsideaswell;私校对孩子的behaviour是管理的很严格的。我家老大一直很乖不用操什么心,但是老二很麻烦,是家长们公认的最捣蛋的学生。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提到他的行为问题,今年终于对我们下手了。首先老师从校图书馆给我借了三本书,让我先从理论上研究研究;然后学校的心理辅导师和我谈了话,给了我很多积极有效而具体的建议。另外老师从今年二月开始给儿子做了一个表格calledIndividualBehaviourContract,把每天分成三段,专门考核他的行为。符合行为规范就得一个小星星,值得表扬就得一颗大星星,如果有问题会专门写下来,每天孩子放学后带回家给我看后第二天再带给老师。老师写评语的口气和措辞和我平常看的儿童教育书籍是非常一致的。这是这周的:

经过近一年的跟踪,可以明显感觉孩子的是非观建立起来了。虽然有时还是管不住自己,但是干了不该干的事后会有些不好意思,行为举止也真的进步很多。不用说,全家对这位老师都心存感激。其他的孩子部分也用过这个表格,但是貌似没有我儿子执行的长。汗。。。。

很多家长的纠结之一是“从小学就送私校浪费钱,学不到什么东西”。我个人觉得,这要看父母期待孩子在私校学到什么。如果花出去了银子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当然是失望的。我和LD都是不重视成绩的另类家长。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我的想法是要优先培养那些孩子长大了再补就很吃力的东西,比如好的品质、知道每天要锻炼身体、练琴和定时阅读、得体的行为举止、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等。这些东西从小没有做到,大了想做就比较难了。从这一点看,私校和我们家长配合的不错。

在我家的这个thingstodo清单上,学业是最后一位的。我对孩子的要求是能跟上大部队就可以了。我也买了不少补习书,不过我只是自己看,看完了消化了再融入生活中不知不觉的给孩子用一用,免得给他们繁忙的生活增加负担。我儿子读的是男校,在我这个不重视功课的妈妈眼里,学校做的还是不错的。

学校老师最重视的是阅读,根据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每周发五本书带回家,父母要监督并做记录。除此之外,每天早上有老师和志愿家长在教室里带领孩子阅读,每周有图书馆课,课后孩子要自己选三本书带回家读。大一点的孩子要写简单的读后感,老师每周会检查。私校的图书馆是非常好的,书籍很全,家长孩子随时可以借,假期也不例外。单词拼写每个孩子有一个本子,每周背写五个单词。我儿子拼写算比较强的,所以每周背写7个,哎,什么也不说了,澳洲速度。。。。让大家见笑了。数学的教学基本进度和其他学校也没什么区别。根据孩子的不同进度,分为easygroup和hardgroup。儿子今年终于进了hardgroup,开心的回来告诉我,才知道他在easygroup混了N年。现在每周作业会带回来两份,easygroup和hardgroup的都要做。作业的内容我每周都看,一般每次15至20道题,难度不大但是和NAPLAN考题非常相似,所以理解为学校提前补习了?这样就不难理解孩子学校的NAPLAN成绩不错——都是平时训练的结果。HardGroup的题目就比较难了,都是需要思索的,不是那种拿起笔就能开始算的,更像一个小小的Project。比如有一次的是,一个餐馆准备开张,买了20个小方桌,每张可以坐四个人,桌子可以任意拼起来。餐馆经理需要满足可以接待四人、六人、八人、十人的顾客。问怎么摆才可以满足顾客合坐在一起的要求,餐馆最多可以接待多少顾客。说实话,我当时有点晕。

就我所知,儿子同学中有补习的,周末上补习班,私人老师上门教,甚至用专家教。我儿子刚进学校时,英文很差,老师每次见到我都要让我去见speechpathologist。我去了一个学期,每次元。虽然孩子的英文有很大进步,但是我还是停了,毕竟小贵。但是在那儿碰到了儿子班上的同学,他一直在那儿专家当英文老师用,一周去两次,可怜天下父母心哪真舍得砸钱。我个人来说对学校的“智”方面的教育比较满意,因为我要求不高。但是确实听到家长(一位爷爷)抱怨说,花了那么多钱,才学这么点儿东西,真浪费。他自己的孩子当年可是一路私校全奖上来的。Blabla….

其实,我都不知道写什么。孩子还小,一周只上两节体育课,其他没有任何活动或比赛。除了学校的体育设施不错之外,也没感觉到什么特别的。不如吐槽一下他们的游泳课吧,简直就是扯。一个学期十周,掐头去尾只剩八周。二十多个同学分成四个泳道,一周只有一节课。家长们除了可以看看孩子们的水平以外,很难学到什么东西。学期结束体育老师写评语时就知道写“建议校外去上游泳课”什么的。

每天放学后一个小时的课外活动班有体育选修课,很基本的球类项目,需要额外付钱,大概一节课10刀。然后就是发小广告,告诉家长这儿可以学网球,那儿可以学篮球什么的。最后孩子的体育我们基本上都是在校外自己弄,平添了不少麻烦。不像scotchcollege或者MLC,体育项目基本都不用出校门,家长免去接送烦恼。

对美育我的定义是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课和美术课。私校的孩子学乐器是很普遍的,一个班大概三分之二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学一至两门。每个term学校都有一个小型音乐会,学乐器的小朋友都会踊跃参加,不是比赛而重在参与;每个semester有一个比较大型的音乐演出,每个孩子都要上台,演出道具和水准都像模像样。

全校全职和兼职的音乐老师有近三十位,水平很高。美术更是学校的重头戏,从pre-prep开始孩子每天都会带回家他们的作品。对我妈称之为“垃圾”的这些东西,孩子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忱,视为珍宝。乃至我们家车库里的“垃圾”一箱又一箱,越堆越高!

学校里长期对孩子的美术培训,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家里人过个生日什么的,两个孩子立马就能自己动手画出贺卡,图文并茂,比我小时强啊。

虽然是男校,孩子经常有烹饪课。孩子们自己设计recipe,自己制作,然后自己设计广告宣传的poster,到学校组织的market去推销,非常有趣。本来看到作业布置时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烫着了怎么办?放错了ingredients怎么办?但是最后吃到他们烘培出来的饼干蛋糕,觉得什么都是可能的。

做家长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不要小看他们的能量。至于设计海报以至于推销自己的产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和现实生活脱节,也是不错的。

完结篇

最后谈谈大家经常提到的所谓到私校去提升交际圈,建立人脉的一说。我觉得那只是一个传说。

学校里的社交圈无非分为孩子的和家长的。对家长圈来说,刚进去时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的,时间越长就越分为小圈圈了。我在一个帖子里提到了四类家长,通常都是A类的家长一块儿玩,B类的家长和B类的一块儿玩。不同类却走得很近的有,但是太少了。

背景越相同价值观生活习惯越接近的家庭,他们的家长就走得越近,家长走的近孩子也就近,然后Sleepover,holiday,birthdayparty就会搞在一起。反之,决不会因为是同班同学就有人脉了。就好像ABC孩子周围的好朋友基本上都是ABC,商业移民的后代最后在私校里最好的朋友还是商业移民的后代,这就是人的本性,物以类聚。如果抱着建立人脉这个目的上私校,最后会让你失望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为了这个目的上私校的话,那就得乘早。因为家长的圈子是由家长的背景定的,而孩子的圈子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谓发小发小,关系自然是越小越铁,他们之间的友谊很多是由共同的爱好决定的,建立在许许多多共有的童年回忆上的。

私校的孩子如果从幼儿园就建立了友谊,那么后来再进私校的孩子很难融入这个发小圈(当然也有例外),这就是为什么我听到有的家长抱怨从小读私校的孩子抱团排外。我相信孩子们不是故意的,是天性使然。

(作者信息:新足迹,ID:jhjhjhjhjh)

赞赏

长按







































哈市白癜风医院
白蚀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pf/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