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杨海林微小说四题
?1、青花瓷瓶里养着的爱情
?2、王老师
?3、豹目
?4、生意
?5、必读篇目:戴眼镜的农民(文/薛钟)
1
青花瓷瓶里养着的爱情
文/杨海林
自从一场大火夺取了彭宇一双眼睛,餐桌上的青花瓷瓶就随之黯淡了下去。
彭宇以前非常喜欢这个青花瓷瓶,总是把它擦了一遍又一遍。
那时候,晓玉爱花,隔三差五地就会买一束回来。
彭宇接了花儿,把它们放在青花瓷瓶里养。
青花瓷瓶原是彭宇母亲的心爱之物,据说乾隆年间的老物件:青色缠枝莲花轻绕瓶身,胎质洁白如玉,釉水清亮厚足。
果然是好东西。
有人要买。
会不会很值钱?有人让彭宇拿给专家鉴定一下——可别让那些想买的人占了便宜。
彭宇住的是一间逼仄的老屋,可是他很自足,他常常对晓玉说:“这里虽然老旧,却很雅致,台阶上摆着我的青花瓷瓶再合适不过了——瓷瓶里养着你花儿,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晓玉就笑:“可是人家都说,明明是我一朵鲜花插在你这个牛粪上呢!”
晓玉和花儿一样美,彭宇很知足。
彭宇在一次出差途中遭受意外,被燃烧的大火灼伤了眼睛。
看不见晓玉,彭宇常常面无表情地呆坐着,那个青花瓷瓶,明明就摆在他身边,他也无动于衷。
晓玉也没了心思买花。
没有花的青花瓷瓶显得落寂、清凉,慢慢地蒙上了一层薄尘。
经过一段的时间,彭宇开始适应黑暗,他摸索着买菜、烧饭、打扫卫生。
还学会了按摩,找了一份推拿的工作。
生活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但不知为什么,彭宇总是觉得心里空得慌。
晓玉下班时间越来越迟。
“我们单位有一个去北京深造的机会,领导有意让我去。”晓玉说得好像漫不经心。
彭宇的心里一振。
“多久?”
“半年。”
彭宇轻轻叹息一声:“很好呀,这是个机会。”
晓玉上前拥住他:“谢谢你。”
“你躺下,我来给你按摩按摩吧。”自从学会了这个手艺,他一直想为这个家多挣点钱,还从来没有给晓玉按过。
晓玉趴在床上,彭宇熟练地推捏按拍,从头到脚,打开了晓玉全身细胞,她不知不觉舒服地睡了。
彭宇听着晓玉均匀的呼吸声,心微微发颤,他习惯伴着晓玉的气息入睡,他怕,怕有一天再也感受不到晓玉的气息了。
去北京深造期间,彭宇从不主动打电话给晓玉。
晓玉起先还隔三差五地打电话回来问问,后来,电话越来越少。
没事时,彭宇就在家默默地坐着。
什么都不想。
有人说在北京的一个茶吧里见到过晓玉——那时她和一个男人在一起。
“那个男人很帅……”说话的人吞吞吐吐。
“什么意思?你什么意思?”彭宇咆哮着把这个人撵出门外。
“我是好心提醒你,让你早点有心理准备,免得晓玉一回来向你提出离婚,你承受不住。”那个人嘟哝,“你不信,就当我没说好了。”
莫名地,彭宇隔三差五地带回一束玫瑰,摸索着插到青花瓷瓶里。
晓玉已经两个月没有打来电话了。
彭宇撕掉挂在墙上的最后一张日历。他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一缕淡淡的甜香悠悠地钻入鼻息。
门口传来钥匙开锁的声音,彭宇坐着没动,他知道晓玉回来了。
王老师
写这篇小文时,我下意识地把题目写成《王老师》,可是写着写着,已经居住到黄山市某个乡村的王老师一次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她对我说:“海林,你像别人一样,叫‘王姐’,行么?”
我一直称呼她为老师,内心里真实的想法是这样能表达我对她的感激和尊敬。
年青时在乡下代课,看到《淮海晚报》副刊的责任编辑中有王老师的名字,便冒昧地给她投了稿。不久王老师就给我寄了样报,上面写的是“杨海林君”。
我抚摩着那个圆珠笔写的“君”字,觉得王老师是在高看我——内心怯弱的人其实更为敏感,我第二次投稿时就开始顺带着夹了一封短信,称她为老师(第一次投稿时只寄了一篇文稿)。
后来我到短小说杂志社打工,儿子又转到附近的北京路小学,因为离家较远,我们的中午饭便成了问题,王老师茹素,她平时不太喜欢赴朋友们的饭局,可是有一次她突然打“海林,中午和几个朋友小聚,你和你儿子一起来吧。”
我们一到,王老师就会招呼大家开席,我和儿子吃得快,吃完了又不好意思先走,王老师看出了苗头,便跟大家解释,一直把我送到门外。
因为王老师此后中午的饭局越来越多,王老师的朋友便成了我的朋友,吃罢了饭,我也好意思跟大家告辞了,可是她仍然要把我送到门外。
我以为是王老师客气,后来才听人说王老师怕我不哼不哈地替他们结了账——我哪里付得起哟。
有一段时间王老师在文庙开了个茶吧,她发现我周六周日经常去文庙转悠,问一问,知道我对古代瓷片感兴趣,但是我闲钱不多,一般也就只是看看而已。王老师对古代瓷器也不懂,但是她好像也感起了兴趣,让我给她讲一讲古瓷片的知识。
说老实话,那时候我对于古瓷片的了解也不多,但是王老师喜欢听,我认为这是个回报她的方式,很乐意和她交流,后来,我还把一些玩瓷片的朋友介绍给她。
我们说哪一块瓷片比较有意思的时候,王老师就会跟卖瓷片的人谈价钱,我以为她是想用古瓷片装饰自己的茶吧,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就会变向地把那些瓷片送给我。
我有时会写一些关于瓷片的文章放在QQ空间里,王老师认为写得有意思,想把它们放到自己和朋友编的一本内刊中,我担心里面有的观点不专业,王老师便鼓励我:“越是自己不太有把握的观点,越要和别人交流——我们的杂志就是几个文学爱好者编着玩的,发一发你的文章,说不定会引起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