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不能治得好 http://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凤凰印象
轻尘
一洞一桥一沱江
一宅一家一祠堂
一宫一楼一边墙
小小的凤凰,是沈从文笔下反复吟叹的绝美边城,是黄永玉画中描摹不尽的碧波潋滟,故土风情,是匆匆步履想就此流连停驻的梦里湘西。
置身凤凰,你无法抵抗建筑与山水和谐共生的巨大魅力,没有依江而建、并肩而立的吊脚楼群,沱江不宽不急,平平常常。没有绕山而过,静默无语的沱江,哪有晨光初露时的碎金点点,楼影摇曳,哪有夜色柔波里的浆声灯影,浅唱低吟。水因楼而顾盼生姿,柔媚万千,楼因水而愈发古朴典雅,檐壁生奇。走在江边,你会怀疑自己是否穿越到了清末民初,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群背靠青山,面临碧水,绵延数里不见尽头,有层叠起伏的山峦作背景,凤凰古城就像一幅妙手写意画,随意泼墨,意蕴天成。
一座座吊脚楼依着山势稍稍起伏,面朝沱江,静时是工笔细描的画卷,待得炊烟初上,小轩轻启,苗族人家的日子就如这四季不断的秀水一般汩汩流淌。裹着头巾,背着竹篓的苗家阿婆大多瘦瘦矮矮的,面目清秀,无论是穿青衣还是白褂都好看,头巾衣襟上一点苗绣就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她们坐在石桥边,门槛上,手一刻不停地忙活着,有时是缀着晨露的鲜花,大丽菊、鸢尾、小雏菊,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三遍两折就成了花环戴在姑娘们的头上;有时是半成品的刺绣,一只鸳鸯,半朵牡丹,回字图样,红绿紫黄黑,异样地夺目,一丝一线细细密密地绣着阿婆的牵挂。竹筏篷船上的梢公大多是壮实的汉子,一支竹篙拨清波,斗风浪,虽晒得黝黑,笑得憨厚,唱起山歌来嗓音亮堂堂,唱落了日月,唱亮了灯火,唱醒了沱江柔波荡漾,唱得阿妹羞红了脸庞。
这样的山水养育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蕴生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晕染无数凤凰情结。如果没有文人商贾云集,湘西便失却了大半的意味。走在窄窄的石板街,只留一线天的亮光,有些阴暗,两边的木质吊楼在雨季散发湿漉漉的味道,甚至有逼仄的压抑感。走三两步,跨入一个平常的湘居四合院,这里是沈从文故居。从腼腆少年到翩翩才子,从沱江渡口到异地他乡,他的一生从墙的这边开始,那边结束。第一张照片是幼年的沈从文站在母亲的身边,那时他是听着母亲的故事滋养好奇的懵懂娃娃。最后一张照片是晚年回故乡在张家界金鞭溪家人抓拍的,他的三三为他整理衣领,两个人对着镜头浅笑,纯真得像对孩子,仿佛从未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他爱过,穷过,疯过,但从未松开张兆和的手,这样长情的浪漫是比《边城》更动人的。凤凰被称为邂逅之城,大约是因为大家都期待在这小小的城里遇见自己的真爱。
凤凰是浪漫之城,也是艺术之城。且不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如何精雕细刻,独具匠心。整座城就是恢宏的艺术,可远观,可近玩,一步一景,步步欣喜。华灯初上,楼宇璀璨生辉,闪烁的霓虹倒映在水里,再折射到岸上,水里有摇晃的楼和路,路上有摇晃的节奏和音符,酒吧里有摇晃着的酒和眼神,眼神里有摇晃着的期待和追寻。这里有很多还未被闪光灯发现的好声音,唱着别人的歌,循着自己的梦,凤凰的夜因为寂寥的梦而轻盈,也因寻梦的执着而厚重。虹桥两边的廊房里,有卖画的,卖鼓的,卖软陶人偶的,但他们都不招揽顾客,只安心地做着自己的事,熙熙攘攘的人潮仿佛一阵风,吹不乱专注的眼睛,他们沉静得就如廊桥下的水,波澜不惊。夜深了,街两边的木门次第关闭了,灯火如困倦的星渐渐眯起了眼睛,巷子深处有零星的吉它弹唱,回响悠长……
太阳升起,凤凰古城还没有完全醒来,又一群旅行箱的滑轮叩响青石板街,晚归的人还未将梦做完整,寻梦的已经启程。我们都是过客,谁是这里的主人?只有沱江水从跳岩间轻快地流过,亦如往昔,日复一日……
湖南之行
轻尘
远游,就是把熟稔连根拔起,扔进陌生的山水方言里,重新认识世界,找寻自己。——题记没有去过湖南,但混杂的记忆里却有固执的印象:说着湖南话的湘妹子都水灵,仿佛一根雨后的青葱,一股子麻辣的脆劲儿。湖南的男娃子都清秀,肚藏锦绣,口舌生花。等飞机从云端直降长沙,那些青山秀水红泥从远景变为近景再置身其中,我的细胞已被唤醒,并安装了雷达,准备搜寻一切异于故土的风情。第一站长沙旧城虽是湖南的省会城市,街区并不显得特别繁华,也许是因为下雨天,感觉路窄楼旧,到处湿哒哒,泥坑坑的。从主干道岔开去的小街里挤着很多老房子,梅雨季节里墙上挂着绿茵茵的苔丝,一股子霉味儿。我怎么嗅不到湖南的味道?安顿好行李,一行人循着百度地图,顶着雨丝在长沙城里兜圈子找吃的。等坐定了,周身的疲乏稍稍褪去,菜也上齐了。嗬,红艳艳一片剁椒!什么菜里都有。伸出去的筷子在空中迟疑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找到一盘不辣的,欣然下筷。啊,麻死了!定睛一看,盘子里铺着厚厚一层生姜。我狐疑地看看服务员,很想问问她:这就是你说的“微辣”?我想我吃饭的样子一定像极了一条狗,不停地咧着嘴,吐着舌头,吃一口菜就“哧溜”吸几口气,灌几口茶,再用手扇扇嘴巴,真不明白湖南人怎么那么爱吃辣,难道他们的嘴巴有防辣套吗?(????)??嗨,湖南,我尝到了你的味道!第二站橘子洲头坐公交,逛长沙,一路上各种麻辣酸爽的湖南话让我如梦初醒:这座面目模糊的城市真的是离家千里远的湖南。车驶出旧城,视野渐渐开阔。远望湘江穿城而过,江心一带碧绿就是久负盛名的潇湘美景——橘子洲头。车渐渐近了,绿荫丛中,亭台楼阁依稀可见,这片湘江冲刷沉积的小洲因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而声名鹊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红碧透,百舸争流。”春有杨柳拂堤,莺歌燕语;夏有荷叶婷婷,流水蝉鸣;秋看霜染层林,橘红点点;冬赏凌寒剪冰,江风戏雪。我们赏的是四季美景,只叹自然的神奇。有志之士抒的是胸臆,改天换地的豪情在激昂的文字里初见端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当而立的毛泽东故地重游,风发意气就要跳脱纸笔直冲云霄而去,响彻寰宇。橘子洲头因纵贯江心称奇,以如画美景称秀,更因诗书情怀留名。白帆绿洲在车窗外倒退成记忆中的风景,耳畔一遍遍回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三站湖南大学带着这样的豪迈,我们向着湖南大学进发。湖南大学,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美誉,前身是创建于公元年的岳麓书院,我们来到的是富有代表性的位于岳麓景区的南校区。漫步于浓荫密布的香樟大道,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心情十分惬意轻松。循着路走,想要看看千年学府该有怎样气势非凡的大门?是不大却古朴雅致的牌楼还是炫人眼目的新式建筑?结果就只寻得两根旧石柱,旁边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湖南大学”,校园内的红房绿瓦、亭台幽径一眼可见。沿途经过九舍、自卑亭、机械院院楼,右侧是岳麓景区来往的游人,左侧就是大学校园,没有围墙阻隔,设计者是想让象牙塔内的学子读圣贤书也闻天下事,同时也彰显湖南大学开放办学的胸怀。“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一所大学的灵魂可能源于一个人的一句话,一群人做的一件事,思想的传播、沿袭、推进慢慢铸就一种氛围,浸润其中,园圃也生异辉,砖瓦也显灵气,行走的人眉目之间的那点精气神那,也令旁人肃然而生敬意。一路上都是风景,都说湖南的妹子水灵,有了诗书的滋养,香樟大道上的女孩个个都美得令人侧目,随意的牛仔白T,挡不住的青春活力,也有长裙及膝或拂地的,黑发飘飘,肤白如瓷,一对剪水明眸闪过,空气也荡起微波,美好的东西都带有梦幻般的特质,有这样的女孩走过,细雨后的寻常街景成了精心预设的电影,怎么拍都唯美。第四站岳麓书院有一种地方,无论你携几万风尘而来,站在它的面前都沉静成一洼浅水,在浩瀚的历史前照见自己的苍白。这里,沉睡着湘楚大地几经洗礼依旧繁茂昌盛的中华文明,栖息着文人志士一脉相承彼此交融的济世情怀。一草一木,一碑一石,穿越千年流光,历经盛世战火,屹立于现在,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我把脚步放得轻一些,再轻一些,生怕遗失时间的耳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书院建了毁,毁了建,听导游的介绍就像回望时光时按下了快进键,来不及欣喜又跌入了叹息,如此几番,再看眼前的几进院落,目光变成心疼的手,怜惜地来回摩挲。“岳麓书院”的门额是宋真宗亲赐的御匾,门两边有出自《左传》和《论语》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可见岳麓书院古时的学术地位。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青瓦白墙,滴水沟头,空花屋脊,卷草云纹,典型的汉族书院建筑风味,威仪大方。穿过二门来到“赫曦台”,据说南宋朱熹、张栻在书院“会讲”时在岳麓山顶观日出,论理学,遂筑此台,朱熹题字“赫曦台”。明代王守仁曾有“振衣直上赫曦台”的诗句,台虽不高,名士的足迹熠熠生辉,临台远望,思接千载,脚下的这方土地因为思想的传承而格外厚重。写到这里,时隔长沙之行已经两个多月。我在想,是什么可以不畏时光的淘洗,历久弥新?恢弘精美的行宫别院?一把火,一次震动瞬间灰飞烟灭。利用人海战术在地球表面刻下的雄伟印迹?时间最终会将它们一一抹去。但是,居住在文字里的华夏文明无声而异常坚韧地在时光里穿行,在你我说的话里,行的事里,不自知的思维模式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岳麓书院其实只是数次翻修的几进院落,后人缅怀的是曾经在这里停留过的高贵灵魂,从这里启程的湘楚文化。被要求有的民族自豪感在这里自然地苏醒。
张家界游记
轻尘
在平原人的印象里,够栖居一层又一层野花碧树,鸟语虫鸣飞溅旋起的地方都可称为山。南通的山够温和,平缓而上几百级石阶,壮阔的江景就推开胸襟,伸个懒腰,身后的层叠绿意直入肺腑,再悠悠吐出,山的味道在吸纳吞吐中被记住。
去张家界的途中,我不断与山相遇。烟雨朦胧时,山的线条那么柔和,是谁蘸取青碧黛墨在远空间随性涂抹,再晕染开去,那些边界模糊的轮廓有时流畅地游走,有时隐没在云里欲说还休。车在前进,山牵着手倒退,好像调皮的少女与你开个玩笑再跳着逃走。云低低的,在山顶徘徊,山腰间停留,还有山脚下一闪而过的半亩荷塘,似一幅墨迹未干的山水画卷铺展到远方。
(一)天门山
这里的山可不都这么温婉。夜谒天门让我见识到山的肃穆。远远的一叠山影,它孤绝傲立,不可亲近。只看见升腾的云雾里一面面直通九霄的石壁峭然巍立,少见植被,大概种子也害怕这样的奇崛。天门山冷冷地站着,月亮渐渐上来,雾气缭绕,渐渐聚成了云,云流成了眷恋,依在山的侧畔,山还是兀自矗立着,却已不那么拒人千里。夜色越来越浓,从山林里吹来的风湿湿的,凉凉的,混杂着不同植物的芬芳在云雾里飘散。在山的怀里,我只是虫子一样微小的存在,松涛涌来,月色无边,溪水在山崖诉说寂静,峰峦在夜幕酝生黎明。云遮雾罩藏名山,天门洞开仙人来。夜幕中模糊的一瞥已经让我惊艳。
在雨中,我们想登临天门山顶!俯瞰云海,体验一番腾云驾雾的感觉。坐上缆车,瞬间化身侠女飞腾于竹林松海之上,缆车徐徐向上,百转千回的盘山公路慢慢变成了蜿蜒的绸带,迂回的曲线,断续的银丝……我们穿过一层又一层云,缆绳还在往上攀爬,另一端浸没在雾气里望不见头,心离地太远,开始恐慌,脚悬着,没有安全感。只看见拥挤的各色树刚从云里冒出来又很快被吞没了,简直让人怀疑山的顶是不是在天的尽头。脚落在山顶的那一刻,有点迟疑:这不是平地?再从悬崖边望下去,倒吸一口气:我们离地已有一千五百多米。本来登上天门山除了观云海还有最重要的乐趣是听恐高的人们能喊出多少惊吓的调子。可惜现在他们谈笑风生,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并不是有了什么灵丹妙药,是天气不巧,整个山顶沉在雾海里,从悬崖上往下望,一片浓雾,恐惧也无处着陆,全当是在一马平川的雾里走了一回。回避了惊恐,也错失了美景。下至山腰,回望山顶,乌压压的一团厚云,我们就刚从那云团里下来,淋了一身的雨,看来这神仙也不太好当,高处不胜寒。一路舍弃所有下山的石阶,乘着扶手电梯在山的胸怀间穿行,天门山四季的美景在两边的灯箱上依次放映,还未离去,就已经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这个地方,我还要再来。只可惜,遇见他的雨却遇不见晴,遇得了他的夏,却错过另三季,然而深居在这山中的人大概觉得世界哪里都是这个样子,早已心如止水,好吧,就此释怀,山就在那里,一次相遇,只留惊艳的余味在心间,这样的远近刚刚好。
(二)金鞭溪
其实没有遗憾,从第一天进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就被这里的山惊到了。我很怀疑自己是不是还在地球上,怎么到处有一股怪异的科幻气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直刺云霄,孤绝而立,岩壁就是岩壁,满布时间的凿刻痕迹,什么人工的巧设在群山面前都是蚍蜉一样的存在,所以张家界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杰作,即使是成熟的景区,依然天然去雕饰。这些山已经孤傲地屹立了亿万年,除了时间,它没有什么可敬畏。我们在山的脚下行进,重新温习泥盆纪时期的地球记忆,用脚丈量大地颤抖时的频率,用手触摸岩层经历的变迁,用眼记录山峰的姿态。人被山团团围住,把脖子很费力地拗过去再拗过去也看不清它们的脸,只感觉一面面石壁有时远离有时逼近,对于山的印象是压迫感。幸好有一条活泼的溪,但不小,蜿蜒十一里,使这群枯净的山多了好些欢欣。刚开始是静水深流,微波不惊,溪底的鱼啊,石啊印上斑驳的光影,悠然在溪水里沉静。慢慢地流,把两岸浓浓淡淡的绿啊、黄啊、赭啊揉在一起,摇啊荡啊,向前,再腾空跃出去,砸成一地碎玉,扬起一帘轻雾,在浅滩圆石间环绕汇聚出千堆雪。水绕着山转,一环又一环,静时山水相依,闹时石欢鸟鸣,一屏翠绿一屏喜,一溪清亮一溪云。待跳出山的围拢,水拐道弯又折回山中,只留一道白亮的背影渐渐消失在绿荫深处……
(三)袁家界
我不知道要怎样描摹那些山才不算失真,远看是一片高耸的绿,渐渐走近,绿也开始层次分明:水边摇曳的凤尾竹是水润明亮的前景,整山整山的松林杂树把你能想到的深浅不一的绿都汇聚到了一起,调和满目的葱郁飘逸出山林的气息。岩缝里探出头来的蕨类一点不觉得憋屈,被岩壁上丝丝山泉洗得清亮清亮的,闪着喜悦的光。在树们的脚下是藤蔓的世界,奇奇怪怪的各种样子,偶尔有粉紫、雪白的小花闪现,与身旁的险峰峻壑比起来要人间得多,平实的欢喜也能扎根在云里。
沿着盘山公路攀升,在山腰间环绕几圈,比坐过山车还要刺激。千岩竞秀,碧水东流,云雾缥缈,鸡犬相闻,眼睛忙来不及,人呆掉了。就在这个时候,身子感觉要被甩出去,赶紧死死抓住扶手,原来车子要绕弯了,却丝毫不减速,有时转到一半时对面突然冒出个车头,我们就一边被甩着一边惊呼着,看两辆车在弯道上擦肩而过,当时,两只反光镜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厘米。窗外的仙界美景安静地流着,车里的惊恐忐忑间歇地涌着,一起往上、往上,越来越期待,越来越惊喜。
下得车来,我们要走一段不现代的路,高低宽窄都没有被合理地设计过,所以脚有点不适应,鞋子也不适应,一会儿就灰头土脸的了,再一会儿身子也不适应了,累成狗。走一段就有几个小摊,清一色的葛根粉,山峰蜜,蛇泡酒,太惊悚。第一次看见的时候以为脏兮兮的木板上摆着几块大肥肉,白腻腻的,上面盯着一层黑乎乎的嗡嗡的苍蝇,走近一看:原来是蜜蜂,才知道那几块白色的是蜂蜜,但还是恶心。一抬头:妈呀,玻璃罐子里弯着几条蛇,脸也吓红了,魂也飞了。接下来再有摊儿,我都把视线放空,像坚贞的烈士一样走过。也有可爱的叫卖者。沿途有山里的孩子或老人背些自家长的桃子、李子、黄瓜来卖,蔬果都水淋淋的,瘦瘦的,而且都是良心价。背着背包,满脚泥泞的我们看到了就两眼放光,纷纷买来啃着,借机坐在石凳上歇一歇。走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再往上,沿路开始出现观景台。奇峰三千齐聚眼前,秀水八百绵延十里。这样的风光是一册活页词典,在不同的观景台,一页一页地掀:拔地而起,刀辟斧削,石峰攒簇,页页写着奇、险、密。“云雾缭绕,花香鸟语早,南国奇峰何处找,袁家界上独好。千峰穿云高耸,万顷松杉葱茏,石林百态千姿,幽谷碧水淙淙。”道出了游人们的惊叹。说山奇还真是奇,就像从地底下很着急地冒了出来,这样突兀地直冲云天,仿佛它的出现只是为了刺探云层之上的世界,山顶几棵孤然挺立的苍松因这奇崛的山颇有了几分仙风道骨,是我们误闯了仙人的世界。说山险还真是险,山与山并不相连,一色的陡直,是剑,是戟,似柱,似锥,无从攀援,鸟兽不栖,他们在云海里沉浮,任风霜将石壁间的沟壑重塑。这样的险峰密密匝匝,号称三千,冷峻又不孤寂,林立但不温情,云在这里不是柔美,只是为了衬托峰的威仪。在不同的观景台,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有时是一座山的特写,有时是一群山的掠影,有时只看到峭壁上一棵树,有时只是陡崖上一道泉。云在幽谷间环绕,在峰顶徘徊、聚散,有时低低地罩下来,山色就暗了,湿润的雾气里可以滴出水来。在高山之巅的云里行走,好像也沾了些仙气,脚底竟有点飘飘然起来。刚才还是山雨欲来的阴沉模样,只见云缝里闪出一道亮光,投射到对面的岩壁上,渐渐地,整座山峰都亮堂了,就像有位仙人站在云端举着硕大的镜子把深谷中的山峰都照了过去,光亮从这座山蹿到那座山,变戏法似的跳来跳去,云层渐渐薄了,阳光都跳出来,“刷”一下暗淡的幕布全部被撕开,烟雨朦胧的写意山水秒变油画,饱满明丽的色彩还未干透,绚烂得那么新鲜。
坐缆车下山,在刚才远望的绿色山谷之上滑行,天色越来越清丽。蓝的天,白的云,清的溪,还有四处流淌着的绿,眼睛好舒服。行至山腰,再坐环保车在山之间穿行,峰回路转,刚才是在画中游,现在是赏画,随着车的行进,巨幅画卷徐徐铺展,目送曾经到过的地方消失在车窗的后方,有满足也有惆怅。
回家后读到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适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不由慨叹:唯恐疏漏的细细描摹不及寥寥数十字的洒脱。
不枉一游,是为记。
那年普吉
希秋
普吉沉船的消息铺天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