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含金量rdquo十足,

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305593.html

好厉害~好厉害~

咱巴中的这个人继今年年初登上《人民日报》

今天又再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小M君猜,小伙伴们肯定在想

这个人是谁呢?

他叫李国芝

▲李国芝

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李国芝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今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文《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再次报道李国芝在反贫困战场上的战斗。

人民日报刊文截图,头版头条刊登了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李国芝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头版头条刊文《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再次报道李国芝在反贫困战场上的战斗。

点击“阅读原文”

年6月,瑞士日内瓦。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庄严登上发言席,代表全球多个国家,就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发表联合声明。

这是全球与贫困斗争的历史上,中国人刻下的一座里程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

这是党带领人民用短短30多年让7亿多人脱贫,并将在未来3年让多万群众走出绝对贫困的伟大决战。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未来余日,决战进入倒计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镌刻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的时代画卷。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不能安之若素

山西吕梁,中国最贫瘠的土地之一。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13个县(区、市)中还有10个尚未脱贫。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晋绥抗日根据地在此创立。

穿越时空八十载,几位当年参加对敌斗争的老战士清晰见证,从反侵略、大生产、闹土改,到如今的脱贫攻坚,党带领人民谋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

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他们中间。此时,中国反贫困斗争决战鏖战正酣,脱贫攻坚进入重点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阶段。

吕梁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一个心愿——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这里,他发出坚强有力的动员令——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贫困如影随形:多灾多难、饿殍遍地的记录不胜枚举。尤其是西方列强的欺辱、难以计数的赔款,让中国戴上更为沉重的苦难枷锁。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与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相伴,摆脱贫困落后,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铭记于心的使命、扛在肩头的责任。

从土地革命、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仅历史性铲除了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制度根源,更不断创新思想和方略,带领中华民族向着千年小康梦想奋勇进发。

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近百年的历史坐标下,中国反贫困斗争使人民生活天翻地覆。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此时,中国反贫困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

非常之阶段,需要非常之谋划、非常之举措。4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去得最多的是贫困地区,牵挂最多的是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他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

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最嘹亮的号角吹响,最艰难的冲锋开始。

江西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村干部制作好脱贫攻坚作战图,牢牢钉在墙上。

贵州乌蒙山,迤那镇五星村,扶贫工作队完成一笔一画绘制的扶贫作战图,小心揣进怀中。

相隔千里,两份作战图上,描绘的是不同的山川与村庄,勾画的却是一个个同样醒目的红色标注:那里代表贫困。

一张巨大的决战图,已迅速在中国大地铺开——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这是跨越中国中西部广阔版图的主战场;

“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责任书,这是指挥高度统一的大会战;

19.5万名第一书记驻村,77.5万名干部帮扶,这是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突击队;

……

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上的各层“链条”全面转动。

每年脱贫约万人,意味着每月脱贫要达到近万人,每分钟脱贫约20人,这是一场进入读秒时间的决战。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只有真正了解有着广阔疆域、苦难历史的中国,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反贫困斗争的艰巨。

一些贫困村、贫困户连找到都很困难——

贵州武陵山区腹地,一口刀村,村民田桂花家。

远远望去,仿佛挂在尖刀的刀背上。

举目皆是山,遍地都是石。即使是巴掌大的石缝间,也被栽下一棵玉米苗。家门口的1.5亩水田,是田桂花所在高毛组唯一一块水田,34户村民轮流耕种。

石头缝里求生存。村民们世代辛劳,世代贫苦。

一些贫困千年未解甚至被认为无解——

甘肃定西,千沟万壑,旱渴荒凉。

“陇中苦瘠甲天下”,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那声叹息至今仍回荡在历史的长空。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给出的仍是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

相比于自然条件,另一种贫困则集中于最难改变的思想观念领域——

云南滇西边陲山区,苦聪人寨子。

上世纪50年代,解放军从原始森林中找到这个拉祜族支系时,苦聪人一下子从刀耕火种、衣不遮体的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千年一瞬的巨变下,苦聪人转变观念仍在路上。

直到年,这里没人好好读过书,绝大多数不会说汉语,全村6岁至14岁的26个儿童全部失学。

“让娃读书吧!”帮扶干部黄素媛挨家挨户动员。

“娃还要砍草喂猪哩。”村民们难为所动。

黄素媛给村民们送来一台台34英寸彩电,条件是收了电视的家长得让孩子去上学。

终于,村里开始有了第一批学生,老师从教他们洗脸、洗脚开始。孩子们一点点开始汲取知识,家长们也越来越主动送孩子上学……

从历史中走来的决战,唯有以创造历史的坚毅才能攻坚,唯有以继承历史的奉献乃至牺牲才能打赢。

柴生芳,甘肃定西临洮县原县长。年8月15日,在连续工作超过17个小时后,45岁的他和衣睡在办公室里,再也没有醒来。身上的被子只盖了一角,一旁的萝卜只咬了一口。

这个戴着眼镜、本可一路顺风进高校、当教授的海归博士,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最终选择用生命为“苦瘠天下”的家乡亲人奔出一条脱贫之路。

在临洮的3年里,柴生芳转如陀螺:

个行政村他走遍个,写下29本工作日记;

偏远贫困的苟家山村,到县城来回需颠簸数小时,他去过11次;

临洮县贫困人口,从他来时的11万人,减少为不到5万人。

柴生芳走了。苟家山村村民从几十公里外赶来,与万人一同上街,为他送上最后一程。“县长来我家11次,连一口水也没喝过……”一位村民痛哭流涕。

李和林,四川南充市大林镇李家坝村原村支书。查出胃癌晚期后,依然与死神竞速般高强度工作,家里除了一台21英寸的老式彩电,一贫如洗,英年52;

姜仕坤,贵州晴隆县原县委书记。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立下“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的誓言,但常年高负荷工作,却最终让这个硬汉倒下,年仅46;

蒋富安,四川美姑县四峨吉村原第一书记,劳累猝死,告别26岁的青春。送别时,村民泪流满面:“你不是说好今后有了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儿园么?”

……

至年间,多名共产党员牺牲在反贫困斗争的决战场上,用生命与付出铺就百姓致富路。

乌江滚滚,在武陵山中逶迤蜿蜒。峡谷间,一艘艘小船正浮于江面,逆流而上。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一口刀村的村民们带着被条、猪油、斗篷……彻底搬离这座困住他们的大山;

六盘山下,定西在这场艰苦的鏖战中,“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走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新路;

吕梁山深处,一座座新村迎来易地扶贫搬迁的新主人,告别深山沟的乡亲们带着希望开始建设他们的新生活。

……

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竭尽拼劲、韧劲和闯劲,以伟大的决战标注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有一种精神叫“不屈”,推开甘肃定西扶贫开发纪念馆的大门,它扑面而来。

定西,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踟蹰的放羊人,是人们最深的记忆。风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出人们脸上的皱纹沟壑一样深。

难道这里的土地只能生长贫穷?

定西人不信!

干旱缺水,定西人就发明“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万眼水窖;降雨少,小麦不行,就摸索种土豆,成了全国土豆三大主产区之一;冰雹多,地上庄稼常遭灾,就种根茎类药材,发展成全国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交易的重要基地。

有一种信念叫“不甘”,它鼓舞着人们铆足一股劲改天换地。

贵州省织金县核桃寨地处群山深处,无路,背篓伴随这里每一个人的人生。

娃娃在背篓里长大,又继续背着背篓起早摸黑在大山里讨生活。一条布满脚印的山中小道,当地人走起路来大都是身子向山壁一侧倾斜,脊背微拱,一手扶着土石树木,一手反背在后,托着背篓,抬头望向前方——这个姿势仿佛成了历史的定格。

背篓太小,装得下几口人的生计,却装不下一家人的幸福。山里的好东西运不出去,山外的好日子也背不进来。村民好不容易喂大的猪,准备赶到山下卖个好价钱,常常还没等赶出山,猪便累死在半路。老人对年轻人经常说的就是“有本事就出去别回来”。

村里出去的年轻人还是回来了。年春节,一个叫杨文学的青年揣着在贵阳用背篓挣下的13万元,回来装修新房。酒菜摆好,杨文学招呼大伙儿坐下来“摆龙门阵”:

“从小当‘背篓’,背了10多年,还是这么穷!”

“外面的路这么好,什么时候咱这也能有路?”

“难!怕是这辈子等不到了。”

……

你一言,我一语,几杯米酒下肚,愁云笼罩心头。

杨文学“腾”地站了起来:“不修房了,钱拿来修路,谁愿一起干?”

“干,再苦再难也要刨出一条路来!”饭桌上的人先是一愣,然后异口同声。

无路难,开路更难。热火朝天地干了两个月,毛路还没见影儿,没钱了。寨子里22名年轻人凑在一起喝了顿酒,第二天背上背篓再次出发“闯贵阳”,发誓“背条大路回故乡”。

杨文学们背篓筹钱时,“背篓哥修路”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开来。人们被这些年轻人的梦想深深感动着:有捐钱的,有捐砂石的,寨子里越来越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回来出工出力……

一千多个日夜,抹平了最后一块水泥,一条紧贴悬崖、跨越河谷、穿寨入户的两公里连寨路竣工了。

一通百通,核桃寨的“小康路”越来越宽。通路两年多来,寨子里盖了30栋新房。当年当“背篓”的年轻人放下背篓回来搞起了养殖和特色种植,产业已成规模。

脱贫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人就有多拼。

杨文学们“背”出一条路的脱贫故事,在千里之外的定西、井冈山、秦巴山区,在全国每一个贫困角落上演着,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正不断在人们的脚下伸向远方——

30多年前,定西顶着脱贫的巨大问号;30多年后,定西人把这个问号变成了巨大的惊叹号:贫困人口由年的万人下降到年底的37万人,贫困面从78%下降到1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元提高到年的元。

90年前,井冈山的乡亲们手捧着分田地后收获的玉米,唱着《十送红军》送亲人;90年后,井冈山全市多贫困户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快顶不住时,就躲在屋里哭一场,哭完后,继续干活。”回忆起自己的脱贫路,井冈山荷花乡高陇村49岁的村民梁清香感慨万千。她身后,竹林掩映中的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盖起这房子,她用了12年。

丈夫截瘫、公婆多病、儿女年幼,她从不叫一声苦,从下地种田上山种树,到养猪养牛,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改变着贫困的现状……

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自己的战场。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一幅写在篱笆墙上的标语,字迹歪歪斜斜,却振奋人心。

“为啥想到写这幅标语?”

“为栽花椒树,去年我在山坡上砍荒,到处是荆棘,双手流了很多血。但是,要想脱贫就不能当懒人。种花椒树跟红军打仗一样,剩我一个人也要打赢。所以我在墙壁上写了这八个字。”四川省通江县柳林村贫困户李国芝说。

柳林村,位于秦巴山区深处的一座山顶上,山下是通江县两河口乡。年,红四方面军挺进四川占领两河口,迈出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当年革命精神的继承,是今天反贫困战场上人民群众的坚守。

改革是重锤。与贫困斗,唯改革者赢,唯改革者进

王洪梅,河南省滑县大子厢后街村党支部书记。

年12月12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天有点阴冷,人们仍然热火朝天地在村里葡萄园干活,一座座现代化的葡萄大棚慢慢露出了雏形。这一切,都源于村里搞土地流转……60岁的王长发土地流转了,还长期在葡萄园打工,一年能挣近2万元。村民高兴,我心中也是美滋滋的。”

“土地流转”,这一载入中国反贫困史册的新词汇,标刻出当代中国又一新的巨大变革。

这不由让人们又想起了30多年前的那个冬夜——

安徽小岗村的一间旧屋内。

35岁的严金昌和另外17户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在白纸条上按出一片红手印,把村里土地包产到了户。第二年,严金昌等村民家的院子里第一次堆满了粮食。

30多年后,严金昌又一次按下红手印,将家中的10亩土地流转出去。第二年,他家年收入第一次突破10万元。

两次红手印,两次巨变,印证了同一个历史逻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贫困斗,唯改革者赢,唯改革者进。

从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见证着改革的勇气,推动着反贫困斗争一步步走向胜利。

这是一场仍从土地入手的历史性变革——

“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吕胜勤老汉这样讲述土地流转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我现在是到地里上班了。”他说,“干的活轻松,离家还近。”

吕胜勤是山东菏泽市孟庄村人,他去年把家里全部5亩多地流转到牡丹专业合作社,开始收租金、给合作社当工人。

“5亩多地一年租金就是多元。”吕胜勤脸上一直挂着笑。

土地流转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本”。截至去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71亿亩,超过耕地总面积35%。全国农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超过.8万家。

从山下的土地延续到山上林地,与土地流转“二重唱”的是林权改革。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方式的农村土地改革,没有延续到山上,山林一直属于集体所有。

回忆起那段日子,福建省武平县捷文村的村民李桂林感触颇深:“全村户村民守着2.6万亩林地,却过着穷日子。”

年12月30日,李桂林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转过年来的初夏,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到武平调研,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指示,林权改革在福建全面推开。年,这项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

所有权明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农走上了致富路。

这是一场涉及干部责任的制度性变革——

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扶贫开发成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在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县考核结果全省挂末。对此,县委、县政府集体深刻检讨,作为县委书记和全县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我负主要责任。”

年5月,贵州省天柱县委书记陆再义,在一次全省的大会上作出公开检讨。

看GDP,天柱并不差:在全省处中游,在所属自治州处上游,但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因为贫困人口识别退出不精准,在这次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考评中排名垫底。

在大会上作检讨,让陆再义深受震撼。“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

县里四大班子专门建了“知耻后勇脱贫攻坚”   我现在不管走到哪儿都要携带两个充电宝。打电话买鸡的太多了,很多搞餐饮的一买就是几十只。有人第一次买,我就用   刚创业时很忙,不过那时属于瞎忙活。我大学学的是养殖专业,年毕业回南江后没多久,就大着胆子办养鸡场。仗着科班出身,就没做市场调研。心想普通肉鸡生长快、饲料单一,不到两个月就能出栏,肯定稳赚。东拼西凑6万多元,都花在这上面。

  现在想起来,纸上谈兵真害人。肉鸡出栏后,我信心满满,往各渠道去推销,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超市的肉鸡都从大型养殖场收购,每斤不到10元;餐馆是太肥太瘦的都不要,价格同样压得特别低……

  搞养殖的都知道,如果出栏时卖不掉,越养越亏。第一栏肉鸡两三个月才卖完,最后一算,不仅没赚1分钱,还倒贴了不少。就这样硬撑了两年,养鸡场实在入不敷出,我甚至有了申请破产的念头。

  心灰意冷时,县农业局的几位专家到村里来做生态农产资源普查,建议养殖巴山土鸡。他们告诉我,巴山土鸡是我们山区特有品种,山地散养,吃天然的草、虫和五谷杂粮,市场价值更高。不过,缺点是生长慢,7个多月才出栏。

  这个点子让我的心思又活了。后来,我找了不少农业专家,心里有底后,拿着仅有的一点钱,买了多只巴山土鸡鸡苗。大半年的出栏期熬人啊,然而上市后的反响让我喜出望外。尽管每斤30多元的高价,但不到半月就销售一空,远在省城的几位同学看到我在   然而,散养土鸡对场地要求很高,单打独斗难以为继。正好县里成立了巴山土鸡研究院,我跟院里专家一合计,决定专门做鸡苗孵化和育雏。散养土鸡对鸡苗要求很严格。比如,每一批鸡苗安全出壳后,都要马上给小鸡颈部皮下注射马立克氏疫苗,注射深度、入针角度很严格,一不注意就会伤及神经,鸡苗脖子扭了可不行。另外,为了保证土鸡血统纯正,还采取各种手段防止种鸡和外来鸡种交配。

  如今,我的土鸡孵化培育场每年能为50多户养殖户提供1万多羽鸡苗,利润10多万元。按县里借鸡还鸡扶贫模式,我把鸡苗“借”给贫困户,产蛋高峰期后,再以市场价回购。其间,每枚1.5元,从贫困户手中收购土鸡蛋。有个贫困户借只鸡,1年多时间,纯收入就能增加1.6万元。

  现在,我正跟几家大专院校谈合作,希望引入更多技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缩短土鸡出栏期。到时候,争取用电商平台,把巴山土鸡卖到全国。

“最美护林员”景祥俊

▲景祥俊

景祥俊出生于巴中市通江县铁厂河泥地坪工区一个普通的林业世家。20个年头,育林、护林,跋涉12万里,栽树30万株,守护的林子没有发生一起险情。创造这片绿色的景祥俊,是“左肾消失、右肾萎缩”的半病之人。植树10多年,成林10万株;一片片荒坡在她手中披上绿装......

点击“阅读原文”

 群峰叠翠,霞光静美。大巴山北部、米仓山南麓,是四川省通江县铁厂河国有林场。记者在林场见到景祥俊,这位普通护林女工俊俏的脸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在她身后,是茂密的丛林,她亲手栽种与呵护下成长的一棵棵大树……

  20个年头,育林、护林,跋涉12万里,栽树30万株,守护的林子没有发生一起险情。创造这片绿色的景祥俊,是“左肾消失、右肾萎缩”的半病之人。

  植树10多年,成林10万株;一片片荒坡在她手中披上绿装

  景祥俊出生于巴中市通江县铁厂河泥地坪工区一个普通的林业世家。年,林业技校毕业的她到林场实习,找到了人生坐标:把一生献给林业,从此成为家族的第三代林业工人。年的一次工作中,24岁的景祥俊被马蜂群蜇咬,因治疗不彻底留下肾病后遗症。2年,景祥俊的左肾开始萎缩,医生告诉她:“你要好好保养,不然只能活5年。”年,医生下了诊断:景祥俊的左肾已经消失、右肾萎缩。

  老公张志才担心景祥俊寻短见,从此夜不能寐,紧盯着她,就连去方便也不放心。景祥俊对老公说:“别说傻话,我才不会主动到阎王那里去报到呢,我还想多看几年大森林,想多陪陪你。”

  景祥俊偷偷流过泪,但她没有向病魔屈服,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一把长柄砍刀,一只铁皮水壶,一双磨掉了齿痕的黄胶鞋,一只装干粮的挎包,简洁的工装套着瘦小的身躯,身上松脂的斑痕和星星点点的草屑隐约可见……她没有因病而退缩,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拥抱绿色、守护大山。

  自信和乐观让景祥俊的生命出现了奇迹。三个5年即将过去,她像亲手栽种下的青松,蓬勃向上地挺立着。

  工友们都说:“景祥俊一个弱女子,胜过许多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患者。”

  冬天,大雪降临前的清晨,天边刚刚露出一丝鱼肚白,景祥俊就动员丈夫,上山奋力挥锄挖树窝。他们躬着身子,大铁锄在腰身一伸一躬的节奏中,扎进泥土,“咔咔”的脆响,划破大山的沉寂。寒气往身体里灌,景祥俊口里吐着白雾般的热气,额头浸出细密的汗珠。

  景祥俊说,自己是在和大雪抢时间。洁白的雪,在景祥俊眼里不仅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是孕育绿色的希望。山上缺水,树窝能积雪,多挖一个坑,等于多积一桶水,就可能多活一株苗。

  一个冬天下来,景祥俊累瘦了一大圈,对着镜子,她用长满血泡、结满老茧的双手摸摸瘦削的下巴,很有满足感。

  林场干部算了一笔账:景祥俊植树10多年,成林10万株。这一连串数据的背后,藏着景祥俊的倔劲。小树苗难挡严酷的霜冻,会有40%被冻死,景祥俊负责的向阳坪那片荒坡,成活率更低,栽上的树苗要死一大半。景祥俊不服输,顶着春寒再上山,拔了枯苗栽新苗。再枯,再拔,再栽,直到每个树窝里都挺立一株绿。

  为了让树苗多存活,景祥俊在一道道关口费心力。

  采种,她宁可多跑路多爬坡,也要到老林子去采集优质种子。育苗,她选择向阳、肥沃的土地。下种前,她把种子倒进一只渗着水的大黄桶里,把浮上水面的不饱满的种子清除掉。

  育苗时,她也很讲究:地要深耕,土要培细;每亩苗圃,用足斤种子;每块苗箱不超过1米,方便除草时伸手可及。景祥俊说,除草也是一个精细活,杂草刚刚冒出一拃高就得清除,草高根子扎得深,除草容易拉松土层,影响树苗根系发育。

  工友们说,景祥俊爱树胜过爱自己,为了植树,景祥俊把心智发挥到了极致。

  景祥俊栽种的树多为刺杉、柳杉和青松;她把成活率从不足60%提升到了80%以上。

  把林场的植树任务完成,景祥俊又把目光投向林场周边村子的几百亩撂荒地。她满怀喜悦,一路植树一路歌,唱着自己最喜爱的《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欢喜和悲愁、痛苦和快乐,景祥俊都以一颗淡定的心态去对待,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养了10多头牛,80多只羊,等赚够了钱,医院好好治一治病。

  林场唯一的一线女职工,奔走12万多里,用砍刀劈出一条护林路

  景祥俊是铁厂河林场10多年来唯一的一线女职工。植树、巡山、砍抚育,她在这崇山峻岭中奔走了12万多里,距离相当于5次长征。

  巡山,没有现成路可走。夏季灌木杂草疯长,上次才劈出的路,再走,又被遮挡。每次巡山,都要带上砍刀,重新劈路。特别是自从那年被毒蜂蜇了以后,对于砍林劈路,景祥俊心里自然而然有种恐惧感。恐惧归恐惧,景祥俊还是很坦然地走进密林,做该做的事。她说,“工作,不能因为一次遇险,就退缩、畏惧。”

  大森林人迹罕至,熊、狼、蛇、野猪等常有出没,是巡山人安全的最大威胁。离景祥俊住地不远的铁厂乡有个叫熊正明的山民被黑熊的利爪挖得破了相,至今还一只眼高一只眼低,看着让人胆战。大家都提醒景祥俊少往老林子跑,可她说,作为护林员,山里的每一片林子都必须走到。怕她巡山寂寞,丈夫花元钱买了录放机送给她;怕她巡山危险,丈夫把老父亲养的猎狗牵进了林场,还常常陪她一起上山护林。

  每年秋季到春季,是最关键的防火期,防护任务重、难度大。秋天,有些人擅自潜入林区,寻山珍、挖药材,还在林子里生火烧水、烤干粮,带来很大安全隐患。这些人大都是“老油条”,不执行规定,也不听劝告,东躲西藏,与护林员周旋。景祥俊一次次巡视,苦口婆心教育人们防火防灾,甚至不惜撕破脸没收生火者的火种。

  诺水河镇铁平村农户张姐就是个例子。年10月的一天中午,景祥俊看见熊尖子的密林里冒出一缕青烟,急忙和同事奔过去:原来是张姐和另外两人正在烤干粮,还在往火堆里添加枯枝,火苗熊熊地燃着,倘若刮风,难逃火灾。景祥俊大声制止他们,将水壶里备喝的开水倒到火堆上彻底灭火。火刚刚浇灭,林子里就起风了,景祥俊怦怦心跳,感到万分幸运。没收了他们的火种,直到他们走出林区,景祥俊才和同事放心地转身继续巡山。

  店子坪竹林区有几十座坟茔,每到年节和清明,祭拜的香火不断,每到这时候,景祥俊都从早守到晚,等到香火燃尽,灭了最后一粒火星才肯离开。

  景祥俊对分管的那条防火道,更没有一点懈怠。这条从工区到泥地坪长米、宽4米的路,干净得都看不见一片树叶一株枯草。除了定期清扫,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她就会天天去清扫。夜里一刮风,景祥俊就睡不着,第二天一早,防火道上就会出现她奋臂清扫的身影……

  巡山护林无小事,看似平凡,责任如山。20年来,景祥俊守护的林子没有发生过一起险情。

  带动群众共建“群防群控网络”,泥地坪亩国有林场多年没有发生火灾

  林场组织上曾考虑到景祥俊身体的原因,两次想把她调往场部机关,她都谢绝了,因为不想离开自己看护的那片林子。景祥俊还有一个“小目标”——就是把人心凝聚起来,和自己一样投身森林管护。

  林场林地严禁放养牲畜,铁平村2组老农李德志偏常把家养的4头牛赶进林地放养。他是个留守老人,儿女在广东打工。夏日炎炎,景祥俊去他地里帮忙掰玉米。他病了,景祥俊帮着到镇上买药。山里人理次发必须步行几十里山路到镇上,景祥俊就让老公给他理。一次次感受到景祥俊的关爱和温暖,李德志性情转变了,再也没让牛钻进林场,还主动当起了护林宣讲员。

  被景祥俊用真情感化过来的村民,在林场周边的村子有数十个。

  9月,是防火宣讲的重要月份,景祥俊除了护林、清理防火带,还要对周边村子的村民进行防火知识宣讲。被没收过打火机的张姐,见到景祥俊一通大骂,景祥俊耐着性子等她平静下来,好言解释,又把防火宣传手册递到她手上。张姐慢慢地理解了景祥俊。因为护林和附近村民结下的心结,景祥俊就这样不厌其烦地一一化解。

  真诚感万家。林区范围内的群众防火护林意识普遍增强。景祥俊带动了大批人,大家手拉手共同守护绿色家园,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群防群控网络。多年来,泥地坪亩国有林场没有发生一起火灾。米仓山的人们都说,“出了一个景祥俊,人人都是护林员”。

  林地显眼的石壁上、村民们经常行走的道路旁、学校里、院落中……林地里、村子里到处都能看到景祥俊写下的端庄隽秀的宣传标语。“防火护林不能留下死角。”景祥俊说。场部领导说,在整个林场,景祥俊写标语最积极,每年都要提前采集几十个书写点,用过的石灰、油漆比谁都多。标语被雨水冲淡了,景祥俊就立马补上,她写的标语四季常新。

  年,景祥俊获得“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四川省奉献就业模范”。

……

其实咱巴中人杰地灵

正能量人物远不止这几位

都值得大家为他们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sl/5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