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没有医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8/5964855.html
汲舍的故事是从一个台湾老茶人开始的。
他叫林云连(林老),年夏天循着地图来到大理苍山南麓,一口气租下亩地开始种茶。在台湾梨山茶风靡之时,他离开家乡台中,寻找适合高山乌龙生长的土地。
这个土地最少要符合两点要求,一是经过北回归线,二是海拔米以上。他沿着北回归线、扒在地图上量,最后量到了苍山。从纬度和高原的海拔来看,这里有潜力种出最好的乌龙茶。
这片山地海拔米左右,那时山上还是一片光溜溜的景象,没有什么树木,大风一吹就是两个月,半年不下雨都是正常事。
林老刚辞去台中市茶艺协会理事长的职位,关掉了台湾的茶厂,憋着一股劲要种出和台湾名乌龙媲美的茶。他拿出所有的积蓄,改良土壤,“从山上拉了两、三千吨三级土埋在底下,用12匹马连续拉了半年”,从台湾空运3万多棵树苗,用点滴管培育,前两次请人帮忙培育都失败了,最后只好关掉台湾的茶厂,亲自来种,不成功便成仁,一入苍山就是三十载。
如今,山上的树木长大,风也少了,雨水也多了。山间相对高冷的气温和充沛的雨水、露珠为茶叶营造出一个极佳的生长环境,三、四百亩的茶园里一派生机,植物野蛮生长。
为了照顾好这“3万多棵里活下来的60棵茶树和它们的后代”,林老不惜下重成本,用牛奶、蜂蜜、黄豆和鱼骨发酵成天然肥料,浇灌茶树。在林老的经验里,每一种天然肥料都能赋予茶树一种香气。
记得今年夏天,我们第一次来拜访林老,开车沿着弯曲的山路而上,一路是磕磕绊绊的石头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林,四周一片静谧,转个弯就是大片的矮茶树,树上落着些黄色的枯叶。
到了门口,只见一块老旧的牌匾挂着,极似茶室的一栋小屋子十分简朴,只在砖砌的墙体安了几扇白色的铁丝门窗。老房子的烘焙间也空无一人,空地上有只狗在吠叫。苍山上竟有如此不受纷扰的茶厂,我们也感到意外。
图:仔仔
不一会儿,林老出现,他戴着顶白色的棒球帽,穿着洗得发白的马夹外套、西裤和帆布鞋,不急不慢地,径直走到泡茶间。
我们走进去,与他喝起茶来。
他坐在一把老式大沙发上泡茶,布满皱纹的手泡起茶来毫不含糊,拎起个大烧水壶往塞满茶叶的评审杯里注水,出汤浓郁,香气逼人。
图:仔仔
茶如其人,他说话直接了当,性情豪爽,他的茶叶也浓郁、有后劲。一杯杯茶下肚喝爽,再听说这茶林里郁郁葱葱,植物野蛮生长,我们就提着兴奋劲儿去探个究竟,甚至还徒步、拿着镰刀开路,去看有三、四米高的铁观音乔木。
正是茶园里的野和纯粹打动了我们,几个茶友一拍即合决定做一个咖啡和茶的空间,林老腾出原来养鸡的棚子,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汲舍”。
图:蘭若
图:蘭若
这次,我们和林老聊了聊这片茶园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三十余载的种茶心得。
Q:汲舍
A:林老
Q:您是什么时候来这里的?
A:93年8月份。
Q:为什么想来大理?
A:为了种茶嘛。在台湾,高山茶是要用抢的。
我以前就喜欢喝茶,后来也自己开了个茶厂。每年去找茶农买茶,排队都排不到。人家都提前一年买,钱都交给茶农了。我去都排不到,常常跑那么远,跑几百公里上去山上,只买了一两公斤。我就干脆自己种。
可是在台湾,已经找不到种植的好地盘了。适合乌龙生长的地方要经过北回归线,海拔2千米以上,连福建都没有,于是我就看地图、量北回归线,就量到大理来了。
Q:当时一个人过来种茶?
A:对,一个人过来。从改造茶地的土壤、肥料到成功培育,前后花了10年时间。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我雇了12匹马从山上拉了两、三千吨三级土,连续拉了半年,埋在地底下。然后用点滴管慢慢把茶树培养起来,前两次是叫人来种,都失败了。但我想着不成功便成仁,一定要种出比台湾更牛的茶来。于是我把台湾的茶厂关掉,亲自来做才成功。空运过来的3万多棵树苗只活下60棵,等它们长成小树,就开始扦插繁殖。长出来两年又种下去,经过了5、6年才有了现在这些乌龙茶,你想想多辛苦啊。
没有人和我这么像疯子一样,不计牺牲,前赴后继,把财产都整光了。茶叶好,但人最穷,哈哈。
那时候我请了个工人,种了3年。现在你算一下个工人要多少钱,还要提供中午饭、车费,简直是天文数字。所以我开玩笑说,我都是背美金来换锄头。
刚开始种的大部分都是金萱(乌龙的一个品种)和铁观音,本来我都想打退堂鼓了,种不出好茶就卷铺盖走人,直到16年前,我用桂花乌龙(乌龙的一个品种)做出了冷冻茶,才决定留下来。
我还写了首打油诗:“十八载如箭,两须已变了。家乡春光好,归期似无遥。平贵凝凝等,宝川应到了……好茶取到手,方知罢不了……百年得一愿,此生应够了。”我就是平贵,我老婆就是宝川,出自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的典故。哈哈。
Q:以前在台湾,您是台中市茶艺协会理事长,似乎很风光,来这里有没有落差感?
A:没有,更多是安心吧。当时我在山上种茶,半年都可以不下山。
Q:当时包了多少地?
A:亩,茶叶才种了三四百亩。租了38年,一年。那时候5万块可以买一、二十间复兴路的店面呢。
Q:您的泡茶间有一个很大的留言板,当时有很多人过来吗?
A:对,好多人来这里玩,喜欢在树上刻字留名,我看不下去就做了一块板子给他们签名。北京、上海、台湾来的人都有,其中还有一些名人。在07年左右,林心如和刘涛也来这里拍过《大理公主》,就在我之前住的那栋老房子里。
Q:您觉得怎么样才能种出好茶?
A:营养元素都要到位。土里欠缺什么元素,就要加什么元素,而且最好都是有机的肥料。当然了,还要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
Q:茶地边的发酵池里真的是牛奶、蜂蜜吗?
A:对。想做最好的茶,就把牛奶、蜂蜜都整上去,还有黄豆、鱼骨头这类天然蛋白质。所以你喝我的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牛奶能给茶叶带来“高海拔气味”,菜籽油饼就整给旁边那些树、草吃的,不然油分被它们吃光了,茶叶就会涩。
记得那时候邓川牛奶厂的锅炉烂了,好多牛奶快坏了,我一看,就买了好几车,一桶一桶拉回来,叫工人背着去浇茶树。现在我就找超市和送牛奶的小哥,直接把过期的牛奶都送过来。
每一种天然的肥料都会“跑”出一种香气,所以好茶一定要有多元的营养元素,要多样化。像“桂花味”,就是要很多香气集合在一起。我还会用整颗的黄豆拿来磨面作肥料,还有菜籽油和红糖也加进去,放在一起去发酵。我是不计成本的。
Q:怎么会想到用黄豆?
A:黄豆是植物营养王啊。当时检验出来这边的土壤欠缺油脂,而且松树太多,会出松油,有气味。黄豆的油脂是最多的,就可以破它天然的一个短板。把发酵好的带油脂的肥料浇在茶树上,把叶面覆盖起来,就可以放止松树味进到茶叶里。油脂多的话,喝起来也比较顺滑。这些都是相关的,需要研究。我在这里二、三十年了,就是在研究这些茶叶的香气,香气跟肥料息息相关。
Q:有没有想过加什么别的东西?
A:鱼,它有“高海拔味”。
Q:高海拔味是个什么味?
A:就是鱼腥味,哈哈,像雾一样。
Q:这么大一片茶地得要多少肥料?
A:看这三四百亩的茶地,你就知道我付出了多少。肥料发酵池有好几个,肥料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有些发酵时间会长一点。
Q:您的茶似乎比一般的乌龙都来得香浓。
A:当然啦,下的成本高,肥料好,也对身体有益。像冷冻茶,里面最少有5种香气,你要慢慢喝,慢慢品味就知道。很多人喝我的茶会觉得“诶唷,有点不同”。所以付出才能得到。
Q:既然肥料决定了茶叶本身的香气,那烘焙的作用就是把它的香气给逼出来?
A:乌龙茶非常讲究工艺。我做茶这么多年以来,什么茶做到什么等级都比较清楚了。像现在做的孔雀蓝(青心乌龙),就是比赛茶头等二的标准。抓一把茶叶来看,3/5发蓝色。但如果做成全部发蓝色的蓝色妖姬(一种乌龙工艺),香气还会输给孔雀蓝(青心乌龙),虽然在按照比赛标准蓝色越足越好,也有后劲和高海拔味,但喝起来孔雀蓝(青心乌龙)更胜一筹,回味也更甜。所以到最后,我还是要做孔雀蓝(青心乌龙)。这个看个人嗜好。
而且,茶叶的本身是带良性、冷底,烘焙就是让它的“冷”稍微转化掉一些,所以胃寒的人就是要喝带烘焙的茶,才不会受刺激受伤害。
Q:您怎么判断哪个茶适合焙到什么程度呢?
A:当然是发挥每一种茶最有效的情况来做,看它们表现哪一种香气和口感最好,就焙到什么程度。比如普洱大叶种做成生普或红茶,最能表现他的个性,有时候做成白茶,也能表现它自然的韵味跟香气。乌龙茶就要做到水中香,色香味俱全,还有入喉、有后劲,这些都要到位,才是真正的好茶。
Q:什么是“水中香”?
A:“水中香”是高冷茶的特性,乌龙茶发酵工艺里的最高境界。
像我们平常喝一些茶,只有面香,香气持续的时间短,而“水中香”就是把香气做到水里面,水中带香,这种香气能够撑很久。记得有一次,一个小伙子来喝茶,喝完下山,结果又马上跑回来买茶。他说,到了山下嘴里的茶香还很香浓,立马又上来了。
Q:茶园这边松树挺多的,之前听说,松树对茶叶的生长很好,对吗?
A:这种说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松树能遮阴,但它会出油。松枝被风吹断,松油就流出来了,再加上掉下来的种子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会把茶叶的香气掩盖掉,喝起来会有松油的味道,这不好。
Q:那您怎么处理?
A:在叶面上施肥,用自制的有机肥把叶面统统掩盖,让它“水火不侵”,保护起来。
而且肥料里的油脂要弄多一点,就像我刚说的,把整颗的大豆压碎,加油饼,这样,肥料上面就形成了一层油脂。这样坐下来,成本至少是一般的5倍,包括人工和肥料。
Q:说说您的东方美(一种工艺,虫咬茶)吧。
A:东方美人茶就是虫咬茶,也叫虞美人。这种茶是在高海拔、没有打药的茶地里,被一种叫小绿叶蝉的虫子咬过之后,出一种特殊的香气,人们就称它为“虫咬茶”。但我个人更喜欢用炭焙来烤它,更香。
Q:乔木铁观音呢?它有一种很特殊的香气。
A:乔木就是让铁观音树一直长,长到三四米、四五米高。这是日本人的点子,也是我们普洱古树茶的理念:茶树越高,它的根系就越深,稀有物质吸收得到,茶叶就多一份营养,这就是它有特殊香气的原因了。
Q:您一般怎么泡怎么喝?
A:按照个人的口味,喜欢浓的人可以多投点茶叶,淡口味的就少放一点。标准的是在评审杯这么大的茶器里放15克茶叶,第一道焖20秒,第二道15秒,到了第三道又加3秒共18秒。慢慢地,泡的次数越多,染色体越少,就要拉长焖的时间。而且我建议最多喝个8道就可以了,因为再往后喝,茶味淡下来反而冲淡了前面的香气,应该让香气在口腔里持续下去。
Q:您现在看来,做出一个好茶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
A:对于茶来说,第一是天气,第二是肥料,第三才是品种的问题。现在做茶的工艺到家了,就剩下天气。“时不予我”,就是天气的问题。
扫描“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