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正规医院要如何预防皮炎发作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410/8833199.html
11
鲫鱼品种概述
鲫属鱼类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鲫属。鲫属鱼类从形态学上可分为欧鲫、白鲫和鲫。欧鲫主要分布在欧洲及我国新疆境内的额尔齐斯河等水系,白鲫原产于日本。鲫广泛分布在从北欧到西伯利亚至亚洲各地,在我国广为分布。而银鲫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水域,我国盛产于新疆地区和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但在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现。
鲫鱼营养丰富,肉味鲜美,适应性强,易饲养,是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商品鱼市场容量大,我国南、北方人都爱吃。鲫鱼以其适应性强、食性杂、抗病力强及肉味鲜美等特点,正成为当前淡水养殖热门品种之一。此外,鲫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鲫多倍化现象比较普遍,且银鲫具有独特的单性和拟两性生殖方式,这些特性为遗传育种改良研究提供多种思路,使繁育更多优质鲫鱼品种成为可能。
鲫适应环境能力强,分布广泛,不同地域分布的鲫在形态上差异明显,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方品系:云南滇池高背鲫、广东缩骨鲫、江西彭泽鲫、河南淇河鲫、黑龙江方正银鲫等。滇池高背鲫自发现以来种群数量不断扩增,目前成为滇池的主要渔业对象,其体较高、体色银灰,头部尖。广东缩骨鲫典型的特征是体后部脊椎呈萎缩状、躯体较短。彭泽鲫原产于彭泽县丁家湖、芳湖和太白湖等自然水体,后经江西省水产研究所对其进行驯养选育,具有了生长快、个体大、抗病性和适应性强等优点,曾经是农业部向全国重点推广的五种淡水鱼类之一。淇河鲫分布于河南省淇河流域,其肉质鲜美,背色浅褐、腹部银色、脊背宽厚,体型丰满,又称“双脊鲫”。方正银鲫产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双凤水库,是一个天然雌核发育种群,因而所产生的后代与母本相似。与日本银鲫和东欧银鲫不同的是,在自然群体中方正银鲫雄鱼约占15%,而日本银鲫和东欧银鲫却没有雄性个体。白鲫是我国在年从日本的。白鲫又称大阪鲫,原产于日本琵琶湖,因其体色银白且食性与鲢相近,所以称为白鲫。白鲫体型大,背部隆起明显,似驼背,其性成熟早、繁殖率高、生长速率较快。近年研究发现雌核发育的白鲫全为雌性,比普通白鲫长得更快,抗病能力更强。
除选育种、人工引种外,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选育出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如湘云鲫、湘云鲫2号、黄金鲫、异育银鲫、异育银鲫“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兴淮鲫、杂交鲫、丰产鲫、长丰鲫等。这些鲫品种都具有一定的养殖优势,推动了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在红鲫(♀)×湘江野鲤(♂)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不同倍性四倍体鲫鲤与雌性二倍体白鲫交配产生了具有多种优势的不育三倍体湘云鲫。异育银鲫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它是利用方正银鲫为母本,兴国红鲤为父本,经人工授精后选育的子代。“丰产鲫”是利用尖鳍鲤的精子异精激发彭泽鲫雌核发育产生的子一代。“长丰鲫”以异育银鲫D系(方正银鲫为母本,兴国红鲤为父本经人工授精得到的雌核发育系)为母本,鲤鲫移核鱼为父本进行雌核生殖发育,并选育出性状稳定、生长性能优良的异育银鲫新品系。该品系为四倍体类型,但保留了典型的三倍体银鲫的可数和可量性状。截至年8月,共有17个鲫新品种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二倍体鲫品种7个,为红白长尾鲫、蓝花长尾鲫、萍乡红鲫、鲤鲫杂交种黄金鲫、芙蓉鲤鲫、赣昌鲤鲫和合方鲫;三倍体鲫品种9个,分别为彭泽鲫、松浦银鲫、异育银鲫、湘云鲫、异育银鲫“中科3号”、湘云鲫2号、津新乌鲫、白金丰产鲫以及异育银鲫“中科5号”;四倍体鲫品种1个,即长丰鲫。我国近年来审定通过的新品种见下表1:
这些鲫鱼选育种和杂交种的成功培育和推广应用对我国鲫鱼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鲫产量已从年的4.8万吨增至年的.2万吨。下面就市场上常见的一些品种做简单介绍。
常见品种介绍
“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团队从筛选出的少数银鲫优良个体经异精雌核发育增殖、多代生长对比养殖试验评价培育出来的异育银鲫第三代新品种。
生长习性:
“中科3号”是典型的底层鱼类,尤其适应在底质肥沃、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长;既可生活在静水和一定流水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中,又适于在池塘中养殖,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在全国各地均可安全越冬,最佳生长水温25~30℃,在此温度范围内,银鲫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生长期在长江流域为3~11月,其中7~9月生长速度最快;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水体的pH值、低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亦有较强的耐受力,适宜在各种水体中养殖。
“中科3号”为杂食性鱼类,既能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为食物,又能摄食底栖动植物以及有机碎屑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喜食大麦、小麦、豆饼、玉米和配合饲料等,同时还兼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
品种优点:
(1)体色银黑,鳞片紧密,不易脱鳞;(2)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比高背鲫生长快13.7%~34.4%,出肉率高6%以上;(3)遗传性状稳定,子代性状与亲代不分离;(4)碘泡虫病发病率低,成活率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团队进行银鲫种质创制和选育,利用银鲫独特的异精雌核生殖,辅以授精后的冷休克处理以整入更多异源父本染色体或者染色体片段,筛选获得了整入有团头鲂父本遗传信息、性状发生明显改变的个体作为育种核心群体,以生长优势和隆背性状为选育指标,用兴国红鲤精子刺激进行10代雌核生殖扩群;同时在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基于银鲫和团头鲂基因组reads测序深度比较策略鉴定了渗入到候选品种中的团头鲂分子模块,并利用这些分子模块筛选鉴定繁育亲本,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5号”。
主要优势:
相比“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即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含量饲料时一龄鱼的生长速度平均比"中科3号"提高18%;而“中科3号”则需要在31-32%的蛋白饵料系数下才能生长较好。“中科5号”的第二个优势是抗病能力较强,与“中科3号”相比,感染鲫疱疹病毒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中科5号”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总数分别减少9.47%和4.45%,在有利于食用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因此,养殖“中科5号”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能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
年至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了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养殖结果表明,无论是较本地的异育银鲫品种还是异育银鲫"中科3号",一龄异育银鲫"中科5号"生长优势明显,生长快20%以上;因不感染孢子虫而表现出更高的成活率,成活率高2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异育银鲫“中科5号”属中层鱼类,生活在水体中层,比生活在水体底层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易捕捞,拉捕率高。此外还具有易垂钓特点,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的鲫新品种。
湘云鲫是由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筠院士为首的课题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培育出来的三倍体新型鱼类。
湘云鲫为完全鲫鱼体型,经LDH和EST同工酶检测和mtDNA分析表明:湘云鲫偏于母本遗传,但兼有湘江野鲤、经鲫鱼、湘鲫、四倍体鱼等鱼的基因表达,故与普通鲫鱼有以下差异:
(1)湘云鲫鱼与其他鲫鱼的外形差异。
湘云鲫外观与普通白鲫鱼相似,但体形优于其他品种,因为不育,性腺比例小,所以内脏少,腹部比其他鲫鱼小,背部肌肉厚,体形也比其他鲫鱼品种要"苗条"。湘云鲫背部鳞片排列往往有些杂乱(其他鲫鱼很少这一现象),侧线鳞一般在30~32片范围。
(2)湘云鲫性腺发育不正常,自身不能繁殖。
湘云鲫为3倍体鲫鱼,不能繁殖后代,也没有性追逐现象发生,故可以在任何养殖水域放养,不会造成其他鲫鱼品种资源混杂,也不会出现繁殖过量而导致商品鱼质量的下降。
(3)湘云鲫生长速度快,生长不受性成熟局限。
一般鲫鱼品种因性成熟早而影响生长速度,限制了个体长大。湘云鲫不仅具有明显的杂交生长优势,且由于性不育,所摄取营养完全用于生长,个体的生长也不会受性成熟的局限。经同池对照生长试验测定,湘云鲫生长速度超过母本(日本白鲫)的1倍,是普通鲫鱼的3~5倍,当年鱼苗最大生长体重可达0.5公斤。春片养殖成鱼一般个体可达0.5~1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
(4)湘云鲫抗逆性强。
利用雄性改良四倍体鲫鲤与雌性二倍体高背型红鲫交配得到了具有显著改良性状的湘云鲫2号。
外形:
湘云鲫2号体侧扁,口端位,呈弧形,体被圆鳞,背部青灰色,腹部浅黄色,尾鳍灰色,整个鱼体体色光亮,在外形上接近野生鲫鱼(图2)。与三倍体湘云鲫相比,湘云鲫2号在体型上具有显著的改良特征:湘云鲫的体高/体长平均值为0.41,而湘云鲫2号的体高/体长平均值达0.45,表现出明显的高背特征。同时,湘云鲫2号体长/全长平均值为0.82,表现出体长尾短的特征;头长/体长平均值为0.27、头高/体高平均值为0.53,表现出头部小的特征。湘云鲫2号具有背部高而厚、腹部小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含肉率。
营养成分:
湘云鲫2号含肉率高达50.37%,水分与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7.09%和19.65%,表现出高蛋白、低水分特征,特别是湘云鲫2号肌肉中氨基酸总含量高77.79%(干样),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为25.26%(干样),4种呈鲜味和甜味氨基酸(Asp,Glu,Gly,Ala)的含量也比较高,占干样的32.49%,明显高于湘云鲫的鲜、甜味氨基酸含量17.68%(干样)。湘云鲫2号肉质鲜美且水分低,氨基酸种类丰富,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保持了鲫鱼的风味,具有口感鲜美的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是一种理想的养殖商品鱼。
不育性及生长速度:
湘云鲫2号性腺发育与湘云鲫相似,性腺不育,是一种不育三倍体鱼。由于性腺发育受到抑制,其生殖发育能量可转化为生长能量,从而使它们的生长速度加快。养殖试验表明湘云鲫2号的生长速度与湘云鲫的生长速度相近,Ⅰ龄鱼可长到-g/尾,Ⅱ龄可长到1-2kg/尾。同池饲养下湘云鲫2号的生长速度为本地鲫鱼生长速度的4.21倍,为普通红鲫的1.43倍。湘云鲫2号生长速度快与它们的性腺发育滞后、生殖细胞呈退化现象以及在繁殖季节GTH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和分泌小球不排出有密切关系。
另外,湘云鲫2号的不育性保证它们在任何水域中都不会与其它鱼交配,消除了它们对鱼类种质资源产生干扰作用的隐患,同时也避免因生殖而易造成产后染病死亡的现象。
抗逆性:
湘云鲫2号抗逆性强,便于运输,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其抗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耐低氧能力强。在缺氧情况下,能够长时间浮头用嘴呼吸而不易因缺氧发生死亡。(2)在近几年的推广养殖中,无论是池塘、湖泊或其他水域养殖,均没有因疾病而发生大量死亡的现象。(3)抗低温能力强。湘云鲫2号在春冬季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生长等优点。
黄金鲫属、鲤亚科、鲤属和鲫属的鲤、鲫杂交种。黄金鲫体形优美(比彭泽鲫稍宽高且厚实),体长适中,全身鳞被整齐,鳞片晶莹牢固,适合长途运输。成鱼期体色稍呈金黄。具如下特点:
(1)含肉率高,营养价值高。黄金鲫膘肥体厚,肉质紧,含肉率高,细刺少,脏器小,鱼肉味道鲜美,营养特别丰富。经国家权威部门化验证明,黄金鲫的含肉率比彭泽鲫高11%以上,且含有23种氨基酸。
(2)适温范围广。黄金鲫适温范围广,在0~38℃都能正常生存。其生长水温为12~32℃,旺盛生长水温为16~28℃。
(3)抗寒性强。池水水位保持在1.5米以上,凡达标的水体或水域均能安全越冬。
(4)抗逆性好。黄金鲫对水环境的要求不严,通常饲养鲤、鲫的用水都能养殖黄金鲫;耗氧率极低,在整个饲养期间.只要池水中的氧气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pH值在7℃9.4,其摄食、饵料转化率、生长等均无影响。
(5)抗病力强。本场养殖该品种十多年,从未有暴发性、突发性的病害发生,而且仔、幼鱼期的车轮虫、三代虫、指环虫,成鱼期的锚头鳋等寄生性疾病也比其他养殖鱼类少。
(6)吃食时间长。因其吃食时间长,好上钩,是垂钓业的极好品种。早春当水温上升至6℃以上时,该鱼种就开始觅食,晚秋水温下降至5℃左右时还有不同程度的摄食,延长了饲养时间。
(7)容易养殖。黄金鲫性情温和,具有天然集群摄食习性,不用驯化就会上台吃食,且吃食老实、不炸台,减少了饲料的浪费。
饲养建议
面对市场上品种不一的鲫鱼,养鱼户应该如何饲养?下面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对养殖者而言,品种选择主要考虑的是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哪种鲫鱼长得快、价格高就养哪种鲫鱼;而市场上则以品质优、外形美、适合消费者心理而价高畅销。市场消费是养殖的原动力。养殖者在选择鲫鱼饲养的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市场或目标市场对鲫鱼的消费习惯。如土鲫鱼,长势慢,从幼苗长到克(3两)重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最大个体达克,如果市场长期售价高,利润核算丰厚,未尝不可以养。如湘云鲫,具有鲤鱼的部分特征(如头部似鲤鱼,有很短的须或须宊等),在很多地区不符合消费习惯。目前,该品种在重庆地区饲养较多,其他地方则比较少。又如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外形上最大的特点是在头部的后缘有一个小小的隆起,类似于武昌鱼(团头鲂)的特征。市场容量究竟有多大,还需市场进一步推广和验证。
对于交通不便利地区的养鱼户,鱼苗购买途径有限,如何对品种进行简单的鉴别,应参考两个基本的条件:
(1)鲫鱼可依高背型和低背型两大类来直接区分。一般认为体高/体长为40%以上的为高型,40%以下的为低型。一般高背型鲫鱼比低背型鲫鱼生长速度更快。
(2)优质鲫鱼的侧线鳞必须在28片鳞甲以上,最多者为35片鳞甲,如果低干28片鳞甲则为土鲫鱼或劣质鲫鱼,优质鲫鱼的侧线上下鳞必须在5片鳞甲以上,最多者为7片鳞甲,如果低干5片鳞甲则为土鲫鱼或劣质鲫鱼,总之,鲫鱼的侧线鳞和侧线上下鳞的甲片数目越多越好。
(1)品种、规格、生长阶段
从上列几种鲫鱼品种的营养需要看,湘云鲫、湘云鲫2号、异育银鲫“中科3号”长势快,营养需求高;黄金鲫采食量大,长势快,营养需求相对较低;而异育银鲫“中科5号”因具有团头鲂的遗传信息,营养需求不高。建议在养殖旺季,湘云鲫、湘云鲫2号、异育银鲫“中科3号”可选用34~36个蛋白的中高档料;黄金鲫使用30个蛋白左右的中高档料;异育银鲫“中科5号”选择28-30个蛋白的高档鱼料即可。
对出售规格不大的鲫鱼,可分鱼种、成鱼两个阶段饲喂。对出售规格大的如1斤左右的,在鱼肥后期可适当降低饲料的蛋白。对出售规格要求大的地区,对黄金鲫应特别注意。黄金鲫在1两到7两的范围内采食量大,长势快,超过了7两后饵料系数大幅度上升,甚至可达3.0。
(2)季节、气候、水温
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水温不一。不同的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水温下的饲喂饲料的档次。如我国华东地区前后期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根据华东多年的养殖习惯,华东年初和年尾一般使用低档料,具体为:5月10日前使用28%蛋白开口饲料;5月10日~7月20日使用32%-33%蛋白的鲫鱼饲料;7月20日~9月20日使用35%-36%蛋白的鲫鱼饲料;9月20日~10月30日使用32%~33%蛋白的鲫鱼增肥料。
(3)水质、放养密度
水偏瘦,适温下应选择高档料或增加投喂量;水偏肥,适温下应选择低档料或减少投喂量,待水质调好后再更换饲料档次。水质的好坏是水产养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
放养密度与投放鲫鱼苗的规格、出售成鱼规格、饲料档次、塘租等因素息息相关。如四川池塘主养鲫鱼鱼苗可放到0-尾/亩,最高的可达0尾/亩,0-0尾/亩比较普遍;而江苏苏北(盐城)一般在1-尾/亩。究其原因,一是投放规格不同,四川鲫鱼苗投放一斤10~20个头比较多,而盐城一般为一斤7~8个头的为主。相比之下,四川投放的鲫鱼苗偏小。二是出售规格不同。四川鲫鱼3两/尾开卖,而盐城7两/尾以上才出售。四川可以边养边卖(塘中达到出售规格的鱼)。理论上,饲养密度越高,对饲料档次要求越高。另外,塘租也是必须考虑的。以上说明,放养密度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能生搬硬套。
(4)混养模式
在国内常见的池塘混养模式中,以鲫鱼为改底鱼的比较多。注意:异育银鲫“中科5号”属中层鱼类,应以其他鲫鱼区分开。
(5)饲料颗粒的粒径
鲫鱼在水中采食,其采食环境使它们每次只能吞食一颗饲料;颗粒过大,需等颗粒在水中泡软,泡散后才能被食用,造成饲料的有效成分散失就多;颗粒过小,反复多次吞食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结果常会影响它们的食欲,使鱼在半饥半饱的状况下就放弃采食,还会因延长采食时间而增加饲料的浪费;鲫鱼口径偏小,适宜的饲料颗粒粒径对其采食尤为主要。下表2供大家参考。
表2鲫鱼颗粒规格与鱼体大小的关系
(6)投喂频率
适当提高投喂频率,可以提高鲫鱼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减少饲料浪费污染环境,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个体生长差异,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条件的话,在日投喂量确定前提下,建议鲫鱼日投喂频率可达6-8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