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葡萄酒兑雪碧威士忌兑可乐很土鳖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

在短片《跪族》里听到的解释是:人家欧洲人花了几千年的时间做葡萄酒,就是想方设法把酒里的糖分提取出来,你这一倒雪碧,就回去了。但是我觉得并不成立,葡萄酒分干红、甜红。制作甜红还要再加糖。还有一种解释是:最纯正,最正统的喝法,就不是兑雪碧的。人家还对温度有要求呢。但吃东西本来就是很个性化的事情,自己爱吃什么样的就吃什么样的。所谓传统、习惯、风俗能凌驾于每个人之上吗?

原来和一个香港酒商聊天,他说某次老外笑中国人不会喝葡萄酒,往里面兑雪碧。他立马反击道:你们英国人会喝茶吗?你什么时候见过中国人往茶里面加糖加奶的(他的意思应该是指汉族人)。

随后,对于西方人喝茶加糖加奶、中国人喝葡萄酒兑雪碧这两个问题,他说了说看法,我觉得挺有趣的。他说几百年前,茶叶从广东、福建运往欧洲,要经过漫长的海运,等茶叶运到了,多少都有些发霉变质,如果按照中国人的饮茶哲学,这些茶叶不仅冲泡不出清幽淡雅、润而回甘的滋味,甚至还有霉味。一定程度上只能加糖加奶喝。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积累,加糖加奶的饮用方式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葡萄酒的情况也类似。十几二十年前,中国人对葡萄酒文化比较陌生,多数进口葡萄酒在运输途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有的酒放久之后味道早就变坏了,至今还有朋友拿出在家里放了很多年味道早已变坏的廉价葡萄酒,问我这酒怎么样),这些酒本身味道已经不行了;其次,多数中国人对于不甜的葡萄酒本身就没有形成审美习惯,自然也不适应。然后为了适口一点,喝的时候就兑雪碧呗。这样总比捏着鼻子吞咽,还昧着良心说很好喝要坦诚得多。所以说早期喝葡萄酒时兑雪碧其实很正常。说到底,这欧洲人一开始喝茶加糖加奶的情况差不多。

如今葡萄酒文化渐渐普及,进口售卖过程保存得也越来越规范,所以兑雪碧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随着葡萄酒文化普及,如今、以后往葡萄酒里兑雪碧土鳖吗?

我觉得也不是多大个事,不了解葡萄酒文化,不适应干白干红的味道,兑呗,兑不兑是你的自由。

不过喝葡萄酒时有个普遍性规律,就是随着你越喝越频繁,一般人都会渐渐从喜欢甜葡萄酒渐渐变得喜欢不甜的葡萄酒,因为甜味常会掩盖葡萄酒里很多复杂的香气。所以如果你喝得多了,自然就不兑雪碧了。

不过对于好的、贵的、陈年的葡萄酒和威士忌,我觉得最好是别掺兑别的东西。这些酒也许你喝不惯,但酿造这些酒的人、风土都赋予了它很多风味、变化,而且通常都陈酿了很多年。对于懂酒、会品鉴的人,能从里面尝出很大的乐趣。出于对这瓶酒、酿造者、时间的尊重,你最好是和喝懂酒的人一起学着品鉴它,或者把它留给真正喜欢品酒的人。

最后,有很多葡萄酒饮品就是要加糖或者兑雪碧的,我有时用橘子丁做西班牙人常喝的sangria,就喜欢加一点雪碧。

葡萄酒+水果切片+白兰地+蜜糖……听上去并不比葡萄酒+雪碧高雅吧?那是西班牙的国民饮料Sangria。

伏特加+橙汁搅一搅,听上去也土鳖吧?那是著名的螺丝起子/螺丝刀鸡尾酒,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里有。

法国人到了冬天,要喝vinchaud热葡萄酒,葡萄酒里加砂糖、肉桂、姜甚或其他香料,都有。所在寻常。

江南人黄酒里加姜丝甚至枸杞。北方人白酒里泡药材。这都不是事儿。

英国人红茶里加糖与奶,伯爵茶用香柠檬油调味。王婆和西门庆时代喝茶,茶里加果仁松子。

类似的混杂喝法古已有之,世界各地都有,以后也会一直延续。

好喝就成了呗。

这个命题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在国内,某些语境下,葡萄酒和威士忌都被当成外来酒类,被仪式化了。

如果改成黄酒加可乐、白酒兑可乐,听着是不是就没那么夸张了?

物离乡贵啊。

有时问朋友,得到这样的回答:在巴黎是不是天天喝红酒吃牛排吃布朗尼……殊不知在巴黎,自己烤一份牛排,买瓶普通村名酒,半斤布朗尼,可能还不如贝尔提埃街某拉面馆子一碗鳝丝面贵……

好红酒当然值得珍惜。看到梅多克的好年份,或者朋友送一瓶好羊酒啦、玛尔戈啦,还是会认真喝的。但可不是沾了葡萄酒三个字,就得让人战战兢兢。普通些的酒,那就普通喝喝得了。

至于这段:

人家欧洲人花了几千年的时间做葡萄酒,就是想方设法把酒里的糖分提取出来,你这一倒雪碧,就回去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好酒不能甜?但稍微懂点酒的都知道:加强酒,比如波特、雪莉、马德拉,又或者是贵腐酒,那就是甜的。

法国的确是越往北普遍口味越干,但越往南大家还越喜欢甜酒呢。

干与甜是私人口味,这里没有高低之分。

老酒鬼,比如喜欢波尔多酒的,是会喜欢CabrntSauvignon那种结构的酒,还会有人嫌Mrlot掺多的太甜太顺——但那是建立在老酒鬼的基础上了。有许多初喝酒的不太理解何谓结构,何谓强度,会很奇怪有些老酒鬼为什么觉得沉涩的反而棒——那是因为老酒鬼着意的是酒的结构与潜力,或者喝多了口味变重了(确实也有这类人)。

但绝大多数的好酒,到最后依然得是:平衡。

而且:酒到最后,毕竟是让人喝的。

好的鱼,用来蒸到不见血,略加一点豉油就好,鲜。但如果用来红烧,也没问题,只要吃的人乐意。

好的松茸,用五花肉烤出来的油衬底略烤,下薄盐最好,鲜。但如果用来蒸蛋,也没问题,只要吃的人乐意。

酒,同理。好的玛尔戈、羊酒和拉菲,醒好了喝,好;下雪碧喝,只要你乐意,也没问题。

至于推论到“一切酒都不可以加雪碧,不然土鳖”——人自己乐意,怎么了?

一切调味方式都没有错,酒与饮食到最后,是伺候人的,人可不能反过来被酒给奴役了。——这个季节,巴黎人都在往热红酒里加香料呢。

补充一句话,我反对的,是通过把践踏别人的喜好来彰显自己逼格的德行。有装逼的地方,就有歧视。

各位混迹八卦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明星的粉丝里有严苛的,诡异的等级之分。欧美(剧)粉看不起日饭,日(剧)饭看不起韩(剧)饭,日(剧)饭看不起港台(剧)饭,港台饭看不起选秀粉,全宇宙看不起韩饭。

各位混迹酒圈的男子们一定知道,喝单一麦芽的看不起喝调酒的,喝调酒的看不起喝啤酒的,喝精酿的看不起喝哈啤的,喝哈啤的看不起喝伏特加兑橙汁的,喝白酒的,鼻子一哼傲视全世界。

我一个做咖啡师的朋友,据说非常不屑星巴克,“我昨天刚做了一杯手冲,用了四五种单品豆子”我笑笑,心说您喝的时候一定很酸爽。

承认吧,席绢永远比毛姆好读,威士忌可乐永远比martini好入口,林夕永远比鲍勃迪伦让人有共鸣(我说说的),今天复合的八卦永远比苏格兰独立到底有什么好有谈资,豆瓣不及格分数的恐怖片就是比圣丹尼斯获奖电影容易下饭。所谓接地气,不就是凭一个通俗易懂好亲近么。我不断提醒自己,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孰好孰坏,坚决不能漂亮了标签,委屈了自己,得不偿失。

对,标签。我想,人们乐此不疲的评论别人,比拼品味,洗白自己的黑历史,大概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微博标签更好看一些。有的人花毕生精力营造人前的形象,只是看客眼里,你也不过是一个情报渠道而已,每逢美食+自拍的定番,一半人在问是哪里,另一半人心想你脸上哪里动过。

为什么说葡萄酒兑雪碧,威士忌兑可乐很土鳖?类似的大约还有各大夜店流行的轩尼诗兑康师傅。土鳖吗,不好说。whiskycok是美国酒吧里点单率前五的鸡尾酒之一,美帝青少年趴体里的必备武器。红酒加上各种水果,汽水(干姜水,雪碧,等等),衍生出各种经典的宜人sangria,用冷泡茶,加点干白,加点水果白兰地,再来点柠檬,罗勒,就是夏日极好的punch,龙舌兰加橙汁,那叫tquilasunris。国外有葡萄酒加雪碧吗,有。你还觉得土鳖吗。可你当真因为我说的,觉得葡萄酒兑雪碧不土鳖的时候,又有一些些讽刺了。

酒好不好,对于我来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喝舒不舒服,好东西,你懂,自然不会糟蹋。好东西,你不懂,喝得开心它也不能算没尽其责。日本人把威士忌加苏打水变成了一款经典鸡尾酒high-ball,若中国的酒客和酒保携手让葡萄酒兑雪碧变成合理,也未尝不能算是件坏事。

恶意补充:关于雪碧在鸡尾酒中的几个用法:

四分之一杯龙舌兰,四分之一杯雪碧,杯口紧扣住杯垫,往桌面上猛烈撞击,一口饮下:tquilaboom

Pimm’sNo.1,一种稍甜的英式果酒,并以金酒(Gin)为底,经典做法即是加片柠檬,加上雪碧,叫做“pimmscup”

伏特加,白朗姆,加雪碧无妨,看下面六十年代的海报~

(雪碧若换成七喜,你会觉得不土鳖一点么,差评)

最后,总结一下:

1、红酒兑雪碧,不要用好酒,那是浪费,因为兑了雪碧的干红,酒的香味都被破坏,喝起来都一个味。(土豪随意)

2、别人请吃饭拿出一瓶珍藏的红酒,我建议你不要兑雪碧,你不喜欢喝可以直接说,给你换其他酒或者再开一瓶差点的红酒,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主人珍藏多年,单宁很平衡的好酒,你的行为,无异于朋友借你新买的跑车去乡下玩自驾游一样,让人很不爽。

3、品酒会上,不要兑雪碧,品酒会注重的是“品”字,你兑雪碧喝别人会以为你是嘴馋了来蹭饮料喝的。

若需了解更多医美资讯,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sl/7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