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药医共一祖扁鹊
蓬山,《山海经》说“山形如蓬,故名蓬”,内丘县志又说,“史记赵简子即中丘之蓬山赐扁鹊田四万亩”的地方。有着美妙的景象。“其山形盘旋交杂,外圆中虚,山巅有窍大如盘,朝暾出云气,为城市楼阁,或与唐山相连四十余里,如长虹然,日出乃解”古人的想象甚为丰富,“山有窍”灵山也。
在蓬山下有一座大岭名为鹊山,这座鹊山更为神奇,是内丘风水结穴的明堂。此山又称太子岩。主峰为莲花峰,海拔高约米,站在山前远眺,其东为鹊头,西北低平为鹊尾。文献说“周虢叔之后,虢太子弃国从扁鹊游,于此修真,内有太子卧石,长六尺,手足、肩、背宛然”。大山中植物很多,出产各种名贵的中药材,又为扁鹊采药处。著名的“开枣仁”就是产于此山中。
蓬山、鹊山不仅是药山,还有一组与扁鹊祭祀有关的建筑群。这组建筑群遍及鹊山,古人称扁鹊祠,而今人不知其意,现改名为扁鹊庙。
在扁鹊祠山门前有九株古柏树,说是扁鹊的九弟子变化而来。说是当年扁鹊在秦国遇害,神头村民与扁鹊弟子将扁鹊的头埋在这里,大地悲哀,鹊山挂孝呈出玉带,其景今日还在。而九弟子立在坟前久久不肯离去,慢慢地就变幻为九棵柏树。由于当时男女不能共祭,扁鹊的女弟子只有站在山顶处遥祭随之迹化为一棵凤柏。这个传说至今让人听后感到神奇。扁鹊祠中扁鹊庙大殿为元代的架构,庙前碑刻林立,有汉代的古柏多棵,更显得扁鹊庙的历史古老。庙左有碑刻廓,内有古人来此祭祀时歌咏的诗文。原有后周碑一通,今已不存仅留有碑拓。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人,姓秦名越人,从长桑君学医,尽得方术。后游医到赵国,适赵简子病,五日不知人事,经扁鹊医治愈,将内丘蓬山赐田四万亩。后在齐国行医,四望劝治齐桓侯;到虢国行医,治愈虢太子的“尸厥病”;到秦国行医,医好了武王的“毒疮”病;在内丘治好虢太子的“绞肠痧”。
扁鹊掌握中医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兼施外科和麻醉术,他倡导“六不治”之说,体现了科学、反对迷信的唯物主义思想。为了纪念他,在鹊山修建扁鹊祠,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清三代遗留下来的。民国时有建筑近30座,用道家“三才”天地人布局,左右分布,前后呼应,逐级而建,轴线延伸,错落相向,疏密有致。山门有有高大的碑楼,很为壮观,是元代刘秉忠书写的碑文,向前有回生桥,桥前有山岭,岭上崖缝有九龙柏。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观这里是医药共一祖,文化佛道溶合一体的文化福地。
通用之邢州白瓷
文献中记载的邢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窑,因创烧“类雪”、“类银”邢白瓷闻名于天下。白瓷是什么样的瓷器?
唐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茶圣陆羽说:邢州白瓷“类争类雪”
皮日休在诗文中唱说:“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轻如云魄起,圆似月魂坠。”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内丘及临城不断发现瓷窑址,从而揭露邢窑之谜。到目前共在内丘发现窑址28处。分布在李阳河及小马河流域,东起白家庄,西到西丘,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方圆约平方公里。并在邢台桥东区及邢台县的大沙河发现了北朝时期的瓷窑址。
在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发现出土瓷器标西上万件。邢窑产品种类丰富,胎质坚实细腻,装饰技法精美,而成为唐代名窑,其产品种类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器有有碗、盘、杯、壶、钵、罐等。窑款有“盈”“大盈”“翰林”、“官”、“进”、“解”“王”“江”“□弘”“楚”“石”等等。
邢窑白瓷产品质量很高,产透影白瓷,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一中记有“烘透内丘瓶”,所谓“烘透”的白瓷。应该就是透影白瓷。“烘”为烘烧,“透”为透彻,“烘透”与“内丘瓶”连,文意就是内丘烧造的瓷瓶带有透亮的特点。邢窑白瓷中的透影白瓷,在外国的文献中都有记载,阿拉伯人苏林曼(suleinman)在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笔记》中记:“中国人持有白色黏土制作的碗,像玻璃一样,可以看到里面盛的液体”。
邢窑产品除上贡朝廷外,还远销埃及、印度、叙利亚、日本、伊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研究者认为邢窑起于北朝、衰于宋元,烧造历史长达年。
邢窑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有着最大贡献,到今天仍占有重要位置,对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多彩的民俗风情
内丘的民俗文化十分的丰富。无论你是在县城,还是在乡下,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情。特别是在盛大节日里或者乡间俗成的庙会上,更能体会这里的民间文化的多彩的一面。
在柳林镇王交台村南有一个高台上,南临小马河,北面依村,有一戏楼称为牛王庙戏楼,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戏楼坐南向北,南北长约19米,东西宽近8米。为砖木结构,由戏台、罩棚两大部分组成。戏台又分前台和后,呈凸字形。该戏楼经过考证为明代建筑。据牛王庙院内清道光十二年,也就是年,重修戏楼碑记记载: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后,今六十余载,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奉歌舞祀典。
官有官制,民有民俗。在传统的庙会更是十分的热闹。每年鹊山庙会上,特别是三月初一时,来自周围各个府县的人们汇聚到这里,使山前山后,庙左庙右,村里村外成为人山人海。鹊山庙会源于何年何月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真实的表明,自从有了鹊山祠后,这里就开始形成民间庙会,无论是民众还是官员,都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扁鹊庙进行祭祀。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鹊山庙会以祭祀为主题,逐渐发展和演变成内丘特色的民俗文化。
每到会期,以“天、地、人”为主题的祭祀活动,夹杂来自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民俗,形成以道教为主体,配以佛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祭祀体系。在沿途的村镇有独特风格的内丘茶棚文化。
每个茶棚前,来自各地的乡艺班子上会表演,以示敬神,这是鹊山庙会神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内丘后河村的抬杠箱,所谓抬杠箱,就是四个人用两根木杠抬一箱子进行表演。杠箱上绘有各种图案,有八仙图,四季花卉及有美好象征意义的红枣、花生和谷、麦、豆等五谷杂粮等。人们抬着杠箱边走边唱,时舞时歌,以求取五谷丰收岁岁平安。
神头回回是一种民间歌舞。相传清朝中期,有一位南方人流落到鹊山张公塔村。把“回回”这种民间乡艺传授给了村里人。到今天流传已有多年的历史。每逢庙会,村村都向庙会献戏、献艺,表示对神医的崇拜,“回回”成为张公塔村向神头庙会献艺的专项节目。回回的内容多以表现男女爱情和平民生活为主。主要曲调有“井台会”、“张清秀赶考”等。演出由40名演员组成。有打钱鼓、打钱杆、打简板、吹羊角号、打竹板、花旦、打伞、打银锣、老丑、丑旦、打钗、打钹、打鼓、敲二钗、打大锣、敲小锣。演出时分别走“十二个角”,“葫芦串蔓”,“双套环”,“八角琉璃井”,“穿心一道杠”等图案。还有花旦双人舞,又有花旦嬉戏舞。最后是老丑、丑旦的双人舞。整个舞蹈抒情、铿锵、滑稽、诙谐。
可贵的文化遗产
内丘的文化遗产。在遗产名录中神码更具有地方特色。神码,过去俗称神灵码儿。是流行于内丘县及周边百里的一种木刻年画,据调查发现,现在有多个种类,近个版本,内容有自然神码、生活神码、儒释道神码。分大神码、中神码、小神码,通常用黑、红、绿、黄四色套印而成。在自然神码中,表现有天地、土地、土神、山神、火神、路神等,生活神码又分为居家神码、兴业神码、吉祥神码、避邪消灾神码。这些神码中有灶君、井神、仓官、梯神、梁神、车神、水草神、猪神、圈神、床神、鲁班神、祖师神、药王神、喜神、财神、门神等等。反映儒释道神方面有家堂神、南海大士、老君、地藏、罗汉、圣人等等。内丘神码现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冯骥才先生在考察内丘神码后,誉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神码的艺术来源于活,是内丘民间文化、民俗与信仰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真实写照。
除神码文化,在内丘还有七夕牛郎织女传说,内丘地方志书记载,县域七月七庙会是为祭祀牛郎织女相会而设立的庙会。在明代隆庆生意,内丘城玉皇庙前,来自城乡各地的民众在这里祭拜天棚地棚。
天棚地棚都是用五彩纸制成。天棚四周为云形花边,四边中央设四大天门,天门阁顶龙头翘,红旗招展,顶葫芦,悬灯笼,斜对角两行星星组成九曲银河,有五彩喜鹊搭成鹊桥。银河左上角红日一轮,里面有山川火焰和男人形象,红日旁边有牵牛星和两个小星星,旁边有四颗星组成织布的梭星,银河右下角有一轮蓝月,内有山川、桂树、玉兔和女人形象,圆月旁边有织女星和三星组成的牛郎星,此外,还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东斗五星和西斗四星、中斗扫帚星,还有云彩、星星、小鸟等图案。与天棚同样大小的地棚,四周为城墙样式,有四座城门,主要图案有莲花地母、大鳌鱼、小金鱼、蝌蚪、蜗牛、四大地门和小动物,还有金船、银船载着男女,地棚中心为画眼--鱼戏莲,有一鱼在与莲花嬉戏,四周的金鱼、青蛙和蝌蚪向着中心游来,画面左上方和右下方各有一个摆船的童子,向两边划动,上下交错,人鱼互动共同畅游在一个水域,非常和谐。
内丘的天棚地棚,是从明代传承下来的,代代有传人,制作手艺是师傅传授,传女不传男,传外不传内,制作时,要净身、净手、净脸、漱口,穿戴整洁,严禁外人参与和参观,他们通过祷告,进入“神境”,然后剪裁图案,闭目可以剪出她们平时剪不出的精巧样式。
内丘七夕祭祀活动,为研究民间信仰和民俗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是邢台农耕社会、农耕文明的具体反映。
财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如需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