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科技小院,给河北曲周农民带来了啥

北京治酒渣鼻的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35.html

科技小院,给曲周农民带来了啥

阅读提示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58名级研究生新生正式入驻曲周科技小院,开启为期45天的学前农业实践生活。

早在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几位教师和研究生在曲周农村“安家”,创立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推广农业技术的科技小院。

十几年来,一届届研究生来到科技小院读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将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落地,发源于曲周的科技小院模式也被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七部委推向全国。

十几年来,曾经靠经验种田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更加重视科学种田,许多新技术开始更快地推广应用,农产品也逐步走上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

近日,记者深入曲周农村,听农民讲述他们和科技小院的故事,感受正在农村汇聚的求新求变力量。

7月27日下午,曲周县前衙村,葡萄种植户贾跃曲在查看葡萄新品种红宝石的长势。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新技术从“够不着”到“零距离”接触

7月27日12时,曲周县白寨镇北油村。

种粮大户吕志海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玉米地里,看一看新铺设的灌溉系统。

走进玉米地,一条条直径大拇指粗细的黑色塑料水带,整齐地沿着玉米植株延伸铺设,每根间隔60厘米,水带表面盖着一层薄土,时隐时现。每条水带上都有细小的出水孔,进水一端通过更粗一些的主水带连接灌溉机井,末端则打着结。

这是曲周科技小院和曲周县农业部门正在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第一次听说这套系统,是在年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举办的一次讲座上,说它省时、省钱、省水,当时我就考虑装一套。去年县里组织推广滴灌系统,我是全县第一个报名的。”吕志海自豪地说。

去年秋天,吕志海在流转的73亩地里加装了这套滴灌系统。他仔细算过,过去大水漫灌,浇一次地要8天,电费多元;而今用滴灌系统只需要4天,电费多元。

吕志海是白寨镇种粮大户,目前经营管理着亩地。他与科技小院的缘分,在年曲周首家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建立时就结下了。

“曹国鑫、雷友、赵鹏飞……”吕志海掰着手指头,一口气说出十余名曾驻扎白寨科技小院学生的名字。

“过去我们很少能近距离接触最新的农业技术,科技小院设在我们镇后,在许多村民的地里都搞过新技术实验,村民们能直接到地里看效果,所以白寨镇在农业新技术应用上常常更早一步。”吕志海说。如今,驻扎在白寨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仍在吕志海的地里开展实验。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共设立了白寨科技小院、王庄科技小院、前衙葡萄科技小院、相公庄苹果科技小院等6家科技小院。

从“够不着”农业新技术,到“零距离”接触观摩,进而应用,十几年里,曲周县农民因科技小院的设立而受益。

曲周很多村先进农机的应用,也因为有科技小院的示范作用更快一步。

7月26日18时,曲周王庄村。金沃福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成,和儿子王永超正在玉米地旁调试植保无人机,准备喷药。

植保无人机是个大块头,四角的机翼展开后直径有2米多宽,一次可以装载40公斤药剂。这次喷药主要是进行玉米生长中期的追肥和杀虫杀菌。

王永超给无人机加装好复合药剂,熟练地调整好植保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的飞行参数,机器缓缓起飞,在玉米地上空穿梭往返,药剂随之喷洒而下。

金沃福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有成员户,土地多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以前农民自己打药一天只能打10多亩地,现在用植保无人机1分钟就能完成1亩地的飞防作业。”王志成说。

植保无人机能极大提高作业效率,是目前农机领域的先进设备。金沃福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全县较早应用植保无人机的合作社,已经用了2年多,现在用的这台是更新换代后的第2台。

“建在我们王庄村的科技小院,专门研究小麦、玉米高产高效高质栽培技术模式,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农机装备库购进了新设备,经常到合作社交流推广,县农业部门对许多先进农机的采购还有补贴,所以王庄村常常是全县最先带头用上农机新设备的。”王志成说。

如今,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曲周“绿色超吨粮”产能建设万亩示范基地就设在王庄村村头,科技小院师生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技推广方法,田间观摩会、农民培训、科技广播、科技种植大赛、科技小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sl/9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