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出名不是因为一根针一把草,而是疗

来源:拨开迷雾看世界(ID:bokaimiwukanshijie)

原创:拨开迷雾看世界

最近,武汉民间医生李跃华火了。

被污蔑为抗拒就医、大摆官架子的退休副厅长陈北洋,2月3日一家被确诊为核酸检测阳性,多方求助无果。最后只好请私人诊所的李跃华医生治疗。惊喜的是,陈副厅长3天、老伴4天、儿子7天体温恢复正常,二人复检均是阴性,一人虽有反复但已无碍。

这个李跃华医生,使用的是穴位注射法。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李医生用这个方法治愈了10例确诊病人,5例疑似病人。

他用穴位疗法做预防,与确诊病人在一起无任何防护措施,但没有感染。另有多人用此法预防,也没有得病。

武汉爱因思门诊院长李医生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苯酚1毫升,加入到生理盐水毫升中,再加入百分之二利多卡因5毫升,即得浓度在万分之6.4的苯酚溶液。

扶突(2个)、天突、肺俞(2个),每个穴位注射上述苯酚溶液0.5毫升,每日一次,连续3天。

李跃华医生已经研究穴位注射方十几年了,上面的论文说:1)治疗感冒例,全部治愈。2)治疗口腔—生殖器疱疹25例,全部治愈,观察3年无复发。3)治疗腮腺炎31例,全部治愈。4)治疗带状疱疹46例,全部治愈,随访3年无复发。5)治疗反复发作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及扁桃体肿大38例,全部治愈。6)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25例,全部治愈,随访两年无复发。

这个故事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重点在下面:

赤脚医生手册

穴位注射法并不新鲜。当年的《赤脚医生手册》就有这种方法的很多应用。

不用以为赤脚医生一根针,一把草,是糊弄老百姓。

赤脚医生受群众欢迎,是因为疗效!

我举个让人惊掉下巴的例子吧:

西医认为一旦发病死亡率%狂犬病,《赤脚医生手册》就能治好。

狂犬病发作,可以用桃仁、大黄、地鳖虫各三钱,一天一到二剂,大小便排出红色粪水,拉干净病愈。

这个方法不是天方夜谭。这个方子出自中医经典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即“下淤血汤”。

下淤血汤,由大黄、桃仁和地鳖虫3味中药,以蜜和黄酒调服,最早是治疗妇人腹中淤血的。

中医根据狂犬病人发病后“瘀热在里,其人如狂”的症状,将下淤血汤用于治疗狂犬病,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解放前,无锡人周小农在《山西医学杂志》发表文章,谈到治疯犬咬伤之方:象邑多疯犬,遭其害者治多无效。适有耕牛亦遭此患而毙。剖其腹,有血块大如斗,黧紫,搅之蠕蠕然动,一方惊传异事。有张君者,晓医理,闻之悟曰:“仲景云‘瘀热在里其人发狂’。又云‘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下血狂乃愈’。于斯用仲景下瘀血汤治之。不论证之轻重,毒之发与未发,莫不应手而愈。转以告人,百不失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浙江宁海名医严苍山年撰《汤头歌诀续集》亦载此方,名“癫狗咬毒汤”:

癫狗咬毒无妙方,毒传迅速有难当。

桃仁地鳖大黄共,蜜酒浓煎连滓尝。

可见用此方治疗狂犬病在浙江流传已广。

解放后关于用下淤血汤治狂犬病的案例就更多更规范了。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黄道六医案(江苏医药?中医分册;):

年8月,医院搞中医药治疗“乙脑”试点,该县某区转来一狂犬病人,不能见水,喝水时要用毛巾遮目,方可饮下,病情十分严重,院领导召集全院医务人员会议,并邀余参加,讨论治疗方案。西医称狂犬疫苗早已用过,效果不显,别无良法。征询余之意见,爰书《金匮》下瘀血汤方,嘱即配服。翌日晨,果下恶物甚多,怕水尚未尽除,嘱继续配服原方,恶物下尽,病亦霍然。下瘀血汤配制和服用方法如下。

处方:生大黄9克,桃仁7粒(去皮尖),地鳖虫7只(活去足,酒醉死)。

配制和服法:上3味共研细末,加白蜜9克,陈酒1碗,煎至七分,连滓服之。如不能饮酒者,用水对和,小儿减半,孕妇不忌。空腹服此药后,别设粪桶1只,以验大小便,大便必有恶物如鱼肠猪肝色者,小便如苏木汁者,如此数次后,大小便如常。不拘剂数,要服至大小便无恶物为度,不可中止,如留有余毒,则有再发之虞。如服后大小便正常而无恶物者,非狂犬病也。愈后不禁忌。

余用本方治疗狂犬病多例,屡试屡验。

二、沈占尧、李辉《狂犬灵防止狂犬咬伤45例》(《浙江中医杂志》年10期)

笔者近10年来用“狂犬灵”防治狂犬咬伤者百余例,有完整资料45例,简介如下:

狂犬灵用方:桃仁(去皮尖)6克、土鳖虫(去头足)6克、生大黄9克、蜂蜜15克(冲服),早晚空腹时服,一般服药5-10剂,重者服20剂。(此方即下淤血汤方)

凡狂犬咬伤者服药后,必泻下猪肝、鱼肠样黑色大便,小便如苏木水样,服药至大、小便正常为度。

如服药后二便正常,系非狂犬所伤,可做鉴别参考。

经治45例,男性39人,女性6人;其中15岁以下的11人,15-50岁之间的28人,50岁以上的6人。该45例思者经治疗后,随访2-10年均未发病。

看吧,明明中医药早就能治愈的恶性病,西医却一再以科学的名义宣布:狂犬病发作死亡率%,无药可治!

只因为中医没有话语权。

《赤脚医生手册》

不看权威,看疗效

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文,介绍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员王桂珍、上海浦东新区卫校退休教师黄钰祥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

年,黄钰祥所在的江镇公社卫生院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编写一本适合南方地区使用的赤脚医生实用教材。黄钰祥当初的讲义自然被视为教材的蓝本。年6月,《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50万册,一抢而空,后来数次加印,最后印了万册。此后,南北方不同版本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不断改进、再版。

不久,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这本深紫色塑料皮封面的手册,立刻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

它不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而是以疾病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赤脚医生手册务求实效,成为医学教育成功的案例。

《赤脚医生手册》图文并茂,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

老百姓的评价标准很简单,你能治好病就是有本事,治不好病而吹嘘自己科学,有双盲试验,只会被老百姓打出家门。

老百姓只看疗效,不看权威。

对比现在医疗服务的昂贵和低效,赤脚医生是一个奇迹。

医疗为人民服务

年,毛主席接到卫生部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中国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而且其中70%在大城市,剩下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了75%。

因此,6月26日,毛主席对此作出批示: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自此全国开始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大批医疗事业人才涌向农村,解决医疗用品和药物匮乏的问题,救治常见病症,预防传染疾病和地方性疾病,宣传科学医疗常识,培养简单的医疗技能和具备一些医疗技能的当地医疗人才。这也使得“赤脚医生”大量出现。他们活跃在农村的青山绿水、田间地头,送药行医,以最低的成本、最广泛的覆盖、最高效的运行、最深入的普及、最低的门槛使得农村的就医看病问题迅速解决,健康状况为之改观。

到年病床的分布农村已提高到60%。全国卫生经费的65%以上用于农村。

年,合作医疗已经覆盖了92.8%的农村社队。就这样,劳保制度、公费医疗、合作医疗覆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

在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和学习借鉴西方医学的关系上,毛主席主张要实行“中西医结合”,并把“团结中西医”确立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针。

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从年12月开始,卫生部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了六期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班,成立了直属的中医研究院。

年9月,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创办了4所中医学院。

年9月,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后,卫生部向毛泽东并中央呈送该班的总结报告。10月11日,毛泽东在报告上作了批语,充分肯定了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成绩,同时进一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凡是有条件的,都应该办一个70人到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以两年为期。还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多种传染病以及聋哑、骨折、急腹症、冠心病、白内障、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面积烧伤等疾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年,医院做了一个脊柱下肿瘤切除手术,用的就是针灸麻醉。父亲说,针灸麻醉还是有点痛,但是可以忍受。手术全程他意识完全清醒,医生的对话也听得一清二楚。老教授带着一个年轻学生手术,切开一节椎骨一看,肿瘤位置不太好,年轻人用灵巧的手法将肿瘤翻出来切除,老教授兴奋地表扬:“干得漂亮!”然后拍拍父亲的肩膀,“小伙子,以后打篮球都没问题!”

回忆起那时候医生的医德医术,父亲至今赞不绝口。

那时候西医学习中医成了热潮,尼克松访华时也参观过针灸麻醉技术切除甲状腺的手术,一时成为新中国的国际传奇。屠呦呦受中医古籍启发,发现了青蒿素,也是这个时期的成果。

当时中科院祝总骧和针灸专家郝金凯合作研究经络,发现了循经感传现象,从电学、声学的角度证实了经络的存在。祝总骧后来因此研究发明了经络锻炼法,治好了自己的多种慢性病。如今96岁的他依然健步如飞。

医疗市场化改革浪潮

农村医疗改革

年,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迅速衰落,合作医疗覆盖的社队从年的92.8%降至年的52.8%,6年间下降40%。次年,随着人民公社正式解散,农村合作医疗出现雪崩式的解体,覆盖面骤降至11%,比一年前下降40%多。到年,合作医疗覆盖面降至最低点4.8%,还不到30年前年水平的一半。只在上海郊区、江苏南部(苏南)等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合作医疗才得以保留。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奠基在集体经济之上的。集体经济一垮,合作医疗解体。绝大多数村卫生室(合作医疗站)变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绝大多数农民重新陷入自费医疗的境地。

20世纪90年代初,90%以上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年农村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政府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年是万元,9亿农村居民平均每人0.元。(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城镇医疗改革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人民的事业人民办”的旗号下,政府大幅退出了城镇医疗卫生领域。当时的领导人认为:市场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包括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

年以前,医院超过50%的收入来自政府预算。80年代开始了改革。年,政府补贴降为30%,年降到19%。90年代末,政府补贴仅为6%。(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说难听点,这有点逼良为娼的味道。医院要自己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以盈利为导向,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鼓励病人做过多的价格不菲的医疗诊断,并且开过量的药品。相反,基本医疗服务(通常是没有利润的)的开展却非常有限。最恶劣的是,出现了急救室不交押金就不给抢救的现象。

结果,卫生总费用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飞速增长。年,卫生总费用余亿元,到年高达亿元。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也节节攀升。年,居民个人负担不过23%;到年,已高达60.6%。

截至年末,城镇居民大约只有一半的人口拥有医疗保险,与改革开放初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全体城镇居民形成鲜明对比。

市场化下的医疗行业

医院发20%的经费,医院只给医生发20%的工资,其他的要你自己去市场上赚。经济指标从科室承包到个人承包,医院创造的收益挂钩,这就是医疗乱象之源。

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的塌方式腐败,对中药、西药的审批都需要花巨款买批准文号,大大增加了药品的成本。而中医太便宜了。一把草,一根针能值几个钱?利益集团要赚钱,必除之而后快。

于是,劣币驱逐良币,便宜的、廉价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统统被淘汰出局。而药品、耗材的回扣成为行业规则。

于是,医生们一边拿着和辛苦程度不相称的工资,一边又拿着行业规则的药品回扣。区别在于,有良知的医生坚守不害人的底限,而无良的医生则靠过度治疗赚更多的钱。

在这种情况下,恶性病如癌症病人、白血病人就成了香馍馍。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人是最舍得花钱的。

病人不相信医生,医生害怕病人行凶,互害模式就是这样造成的。

医院:美好的感觉回来了

———郭松民

有将要离开医院的患者,在接受采访时一脸留恋地说:“很好,我都不想走了。”

毫无疑问,让人感到留恋的,当然不是生病的感觉,而是方舱内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

医院内的氛围,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征:

1.最理想的医患关系:医生一心为病人,病人感激医生。

2.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的床位,吃一样的伙食,享受一样的医疗服务。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

4.集体乐观主义精神、充满必胜信心。

医院是公益性的,这是决定舱内医患关系的基础性原因。

从病人的角度看,由于不再担心医生会利用自己的疾病赚钱,所以对医生的信任感大大增强,医患之间的相互猜疑消失了。

同时,病人还会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尽量自己克服困难,努力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

从医护人员的角度看,病人的信任、尊重与友好,使自己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大大增强,所以会更加友善、耐心地对待病人。

医生不需要考虑经济指标,也不需要考虑病人的经济能力,按照最有效的方案治疗。

西医有效西医上,中医有效中医上。不看权威,看疗效。

而医患关系是良性互动的,医院无疑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一个世外桃源式的所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在访问了医院后欣慰地说:“有医生感慨,感觉二十年前那样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

不过,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少应该是三十年前的,也就是医疗改革全面铺开以前的,而不是“二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的医患关系甚至比今天还紧张。

这证明,严厉打击并不是医患矛盾的答案,公益性才是医患矛盾的答案。

这个实验也证明,而一旦医生和患者双双摆脱经济压力的束缚,医患关系就回到其最初的起点:为人民服务。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几秒钟时间把这篇文章转到您的朋友圈和您在的群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zy/4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