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近照
王琨·著名艺术家王琨,年7月生,天津人。-年入天津美术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年在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深造。现任《中国油画》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天津美协理事,天津油画学会副主席,美国南德克塔大学荣誉教授,天津美院、天津现代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新闻出版管理局支部副主任。
编辑手记77
致年轻朋友——挖掘·发现第四届中国油画新人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TotheYoungFriend-Dig·Discovery-TheSpeechoftheFourthNewChineseOilPaintingExhibition
一晃到了中年,成了前辈。不知不觉中发现后面已成长起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很多场合我们这拨人已成了长者,常有活动方告诉我们对年轻人说点什么。说实在的,真没觉得自己老,但回头一看,已在行内走了三十多个春秋,不长也不短,虽取得了点滴成绩,再往前看仍无边无际,充满诱惑和艰难,路还得前行,能把过去的得失和体验总结一下告诉年轻的朋友,如能缩短前行的时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如果大家不以为我在卖老的话,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画画不只是技术活,思想才是价值的体现,思想又来源于综合修养,它决定了你能走多远。综合修养又是平时的积累,只知道一些观念、名词或追逐时尚、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所以我建议年轻的朋友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博物馆,把我们中华美的历程理顺搞清。陶器的造型、青铜器的图案、唐三彩的线条、宋元山水的博大、明清肖像的传神,还有中国的书法、戏剧、民间艺术,看看我们的先人是怎样对待自然的,怎样把自然转化成为作品。有条件的话看一次京剧(或其他剧种)演出,用毛笔写写字,用宣纸画一画(针对学油画的同学),在没看和没做的情况下千万别说自己不喜欢,那将是最蠢的想法,这些事情做过后你再去画油画或尝试其他,我相信你会有新的感触,对写实、写意、抽象有新的认知,你会对什么是造型有新的理解,你才有可能进入画家的状态,才有可能成为画家。
有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做基础,再去学习、研究油画这一舶来品,我们会更为主动,不会陷入技术的泥潭不能自拔。油画在我们的土地上已有百年历史,几代人的努力已现端倪并生根成长,林风眠、关良、吴大羽、关紫兰、刘海粟、吴冠中、董希文都是我们的榜样,用我们的观念主动地去驾驭它、研究它比被动地跟风、抄袭、模仿更有意义,中国人画中国油画应该是今后的正途和方向。
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植物,认清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可自己的文化生态,热爱这片土地,由此生发出创作的激情和表达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去调动和研究各种技法或去寻求相对应的最佳表现方法。或许我们还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油画面貌,走出一片新天地。
年轻人充满活力,在 在艺术的道路上,年轻的艺徒是生力军,保持自身的活力,对传统有敬畏之心,我相信今天的年轻艺术家超过你们的前辈不是没有可能。
如今信息的渠道丰富多彩,网上及 艺术上有早熟的画家,有超前的天才智者,也有60开悟、70变法的老者,还有一生忙忙碌碌一事无成者,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都是同路人,年龄不是问题,应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共同携手前行。
即兴发言,不妥的地方大家指正。
年12月23日
王琨花园沟60×80
王琨花园沟60×80
编辑手记78
关于书与画的胡思乱想
CasualThinkingaboutCalligraphyandPainting
书画同源指中国画和书法道理相通,文化根脉同宗同源,这不必多说,谁都知道。
我所说的画是指油画而言,说油画与书法同源纯属异想天开,谁会相信?油画多少岁?书法多少岁?那是孙子和爷爷的爷爷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的发展,尤其近年来,它们相互仰慕,早已攀上关系,有的已结成亲家,说几个洋女婿的名字:弗朗兹·克兰、皮埃尔·苏拉热,安德烈·德朗,还有凡·高、亨利·马蒂斯、乔治·卢奥也靠谱。这是我的感觉,不管他们了解不了解中国书法,一眼便可看出他们的追求与书法相通。其实各种艺术门类其终极目标是相通的,手段的背后是殊途同归。
我本人写书法、画油画。书法简洁,表达直接,单纯到只有黑白和点线,却能囊括艺术中的万象,既深不可测,又简单至极。
比如形式上有郑板桥的“乱石铺路”,怀素的“惊蛇入草”,文徵明的“行云流水”,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苏东坡调侃黄庭坚的字说“死蛇挂枝”,黄庭坚反讽苏东坡的字像“拍死的蛤蟆”,这些很有视觉效果的比喻和当下流行的西方“符号学”“痕迹学”是否早已有了暗合?
我曾把卢奥、弗洛伊德的画风想象成“颜体”,厚重,有金石味;德·库宁和怀素、徐渭同样充满速度,一气呵成;凡·高与八大山人纯粹的中锋用笔一样,拙中含巧,这些对应是我个人在视觉上的一种感受。同样,每当我在画布上需要用线条勾勒时,书法中的意味和形式便会跳出来,线与线关系的如何处理更是让我与西方的“有意味的形式”难分伯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屋漏痕”“锥画沙”,与莫兰迪、席勒是否也有着暗合?就用线而言,东西方虽观念上大不相同,但艺术中的共性,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波提切利的线条处理与永乐宫壁画的线条处理,安格尔与明清肖像,在线的运用上都是服务于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表达。
就中国书画总体而言,与西方又有不同之处,在线的运用上更具独立价值,它不仅是轮廓线,或字的笔画,它更是艺术家精神表达的体现。精神层面的表达高于对物的表达。
线的运用在西方画家中多为反复多遍完成,即使像马蒂斯这样的大家,线的运用也多为轮廓,其独立价值并不突出,与中国绘画中对线的追求和要求并不在一个层面。
以书入画和用线入画还有区别。以书入画更强调每一笔的独立价值,笔与笔之间的照应、点与点之间的关系、点与线之间的协调,以及画面中的“贯气”。油画的特点是可反复涂改,多层画法,丰富厚重,与书法的下笔肯定、不做修改、一次了断形成对比,处理好了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其中的探索空间很大,创造出新的样式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我对书法情有独钟,油画又是我的最爱,每当我挥毫泼墨时,下意识地会注意画面的绘画性,每当我用油画作画时,一笔贯气的书写性又让我迷恋,书法与油画的嫁接对我来说并不刻意,笔随心走,至于能否整出“混血”,既要看基因的成活率,又要看外界的机缘,这种诱惑让我兴奋又具挑战性,对未来的“混血”我充满期待。
不管书法用笔、国画用线、油彩冷暖、多层描绘,都是艺术中的元素而已,没有谁规定哪个可用哪个不可用,界限是人定的,当然人也可以打破。艺术手段终归是手段,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
许多好的东西和创造,都是由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开始的。好,才是硬道理!
王琨太湖石60cm×80cm年
王琨太行山cm×80cm年
编辑手记79
品牌VS一窝蜂
BrandVSASwarmofBees
文/王琨
品牌或名牌标志着产品的高度,品牌的形成包括它的质量、品质、创意设计、文化内涵等经过实践的考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名牌越多,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发达和诚信的程度越高。名牌与非名牌的区别就是质量的保证与原创。
名牌包几万甚至十几万一个,我们的仿品满大街都是,几百元就能拿下,Jeep虽不是高档货,仿品以十分之一的价格遍地开花,一件元青花拍了个高价,景德镇满货架都是元青花,小小的“鸡缸杯”已成高档礼品,老实说,这些仿品质量都不错,有些高仿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国外许多名牌真品有些也是我们生产的,贴上别人的商标,价格随之翻上十几倍,从国外再含辛茹苦地背回来也在所不辞。前段时间从日本抢购回来的马桶盖就是我国浙江生产的。大钱人家挣走了,我们得点加工费而已,且把污染留在了我们的土地上,谁让你没有自己的品牌呢?品牌决定着你的层次,抄袭人家还要告你上法庭,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意味着维护利益,告诉你知识就是价值,知识就是财富。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不重视“知识产权”而靠模仿抄袭别人就别想玩档次,弄点“黑钱”做个土鳖小业主也就混混江湖。
在中国研发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不容易,投资大,需要反复试验,还是很难成功,一旦成功,抄袭模仿者便蜂拥而上,假当真来真也假,在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模仿造假一定大行其道,造假者往往打败创造者,因为抄袭模仿者省时省力,没有前期研发的投入,有些“聪明人”甚至比原创产品还“极致”。低成本使很多“聪明人”很快发了起来,如果不及时提高自主的品牌意识,“改邪归正”,研发自己的产品,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没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企业终将不会做大,会被淘汰出局,这一定是大势所趋。
科技产品我们已经尝到了无品牌的苦果,文化产品我们还在模仿抄袭,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征婚节目、各种达人秀、爸爸去哪儿了、妈妈哪儿去了之类,不是买版权就是抄袭,稍好看点的节目便蜂拥而上,我们的创造性已降至让人瞧不起的最低点。“蜂拥而上”是我们许多行业投机取巧的现状,要想成为经济强国、文化强国,抄袭、模仿这一关不过,难有作为,否则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我们曾“蜂拥”过怀斯,“蜂拥”过巴尔蒂斯,“蜂拥”过里希特,如今大卫·霍克尼来了,“蜂”们悠着点,先别往上扑,好好听听他的心声,了解一下他“观看世界的角度”,他的“美感是如何建立的”;看看他的“反向透视”“光影效果”“稳步换景”是咋回事,以及他的艺术之路我们能不能举一反三,用它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好好学习一下他的内在品质。其实,改变霍克尼画风的是中国的“散点透视”,他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需要,他在我们的传统中汲取营养,给他以启发。如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忘了自家的石头要是够硬,何必舍近求远乎?
学会自尊、自爱,不盲目跟风,要吸收借鉴,而不是抄袭模仿,根要扎在自己处。听说吕佩尔兹又来了,跟风,跟得过来吗?
“蜂”们,悠着点。
年4月23日
王琨杏花60cm×80cm年
王琨倒影cm×cm年
王琨舞60cm×80cm年
编辑手记80
MicroLetterRandomThoughts
刷 数码时代的到来预示了图像的泛滥, “绘画死亡说”叫嚣了几十年,里希特、弗洛伊德、巴尔蒂斯等许多大师不但告诉了我们绘画没有死,而且告诉了我们怎么活,怎样面对我们的对手,“生还是死”既是个问题又不是个问题,因为我们必须活下去。
绘画是视觉艺术、观念的产物, 我爱 我恨 朋友们,顶住,呵呵。
我是彩蛋:为什么有人画受好评,嘚瑟不停:
而有人画不被看好,很桑心:
福利来了:
火眼金睛帮你来评画
敢点下看别人怎样评价你的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