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丛日云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

医院订阅哦!

丛日云: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误读

作者: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凤凰网大学问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原刊于《探索与争鸣》年第7期,转载自“探索与争鸣杂志”

阅读提示:文章字数为字,阅读时间约为18分钟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往的研究多属于历史学和思想史的微观研究,某个概念、理论,某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在中国是如何引进、翻译、消化、解读、传播、评价的,如何在传播中发生变异(误读)以及在实践中使用(误用)的,等等。本文希望从宏观视野对以往微观研究的成果作出提炼和升华,试图揭示政治思想的跨文化传播,特别是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跨文化传播的某种一般模式,某种规律性。无疑,如果这种一般模式或规律性现象是存在的,那将成为我们理解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具体个案的极有价值的认识工具。同时,我们也力图打通历史研究与现实思考的关联,将历史学和思想史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政治学的有价值的资源。

01

政治思想跨文化传播的共性问题

要理解多年来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诸种问题,需要从更宏大的政治思想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往纯粹的历史分析、思想史分析、文本分析、概念分析都有它的价值,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但是我们还需要超越这种研究,达到更高的境界。因为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是一个跨文化现象,是异质文明交流的一部分,所以,政治思想的跨文化传播必然有它的共同性。而西方政治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是15世纪开始的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领域,所以,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将它视为一个单纯的思想史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学人,从清末、民国时期到当代,各家各派,在认识、引进、消化和传播西方政治思想的时候,都有一些共性的表现;一些政治学概念,如自由、民主、法治、宪政、政党、人民、革命等,在引入中国时也有一些共性的经历。纯粹研究思想史的人往往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视野,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都能得到理解;或者换了一个理解的角度,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因此,通过跨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比较文明的视角,发现西方政治思想在其他文化中传播的一些共性现象,对于理解中国问题有特别的意义。

西方政治思想的跨文化传播首先发生在西方文明内部。西方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或单元,但是,其内部还有不同的亚文明,或不同的亚文化。从纵向上来说,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现代各是一个亚文明,因此,西方文明的历史是由几个亚文明前后相继构成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上,一种政治思想在从一个亚文明向另外一个亚文明传播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异,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而变异的方向,也有规律可循。

比如古希腊的“城邦”概念到古罗马那里就转化成了“共和国”(respublica);古希腊的“公民”也转换成拉丁文的“人民”(populus);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到阿奎那的神学体系里就成了人是天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①;古代的混合政体经过漫长的演变,就成了现代的分权制衡;中世纪作为外延和内涵模糊的共同体的人民概念,到17~19世纪就演变为现代的民族概念和作为公民共同体的人民概念;等等。

一个亚文明的政治思想成果传播到另一个亚文明里,政治文化的基础环境发生变化,政治概念就会发生变异。比如,中世纪人民概念之所以会转化为现代的人民概念,就是因为民族国家取代了封建国家、共同体内个体的成长和成熟,于是,传统的人民概念便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当政治概念或政治思想发生变异的时候,当事者常常没有意识,他们以为在延续传统。一个思想家来到另一个亚文明环境中,人们会以自己的方式认识、选择和阐释他,他的思想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有的时候,这种变异甚至是思想进步的重要方式。

从横向上说,现代西方文明可按东西和南北两个坐标划分为不同的亚文明。在宗教上分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大体上与在民族和语言上的南方的罗曼语系和北方的日耳曼语系的区分相重合,而在政治法律领域最重要的是英美与欧洲大陆的区分。政治思想在跨地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虽然都属于西方文明圈,但在西方文明的各亚文明内部,不仅有文化的差异,还有发展上的时差,这就使政治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变异。比如,英文里的“公民社会”(civilsociety)到了德文语境下的黑格尔那里就成了“市民社会”(bürglischegesellschaft),权利概念在英语(right)、法语(droit)和德语(Recht)中的涵义都不相同。

在西方文明里面,真正和现代民主宪政的主流文化最有亲和性的是英美,其次是法国,然后是德国。思想史的研究告诉我们,当英国政治思想传播到法国再到德国时,会遇到什么样的反应,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基本的路向是个人主义的成分减弱,集体主义成分增强。在19世纪,以本土文化抵制“西化”的是德国人,他们拒绝英国的自由主义、法国激进的平等和民主思想,推崇和守护自己的传统。所以,“反西方主义”本身亦起源于西方,德国人才是后来蔓延全世界的反西方主义的先驱。后来,它又经由俄国传到中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批德国学者仍把这次大战视为英勇不屈的德国人奋起抗击西方的正义之战,是英雄对抗商人,理想主义的英雄国家对抗商业文明的决战。桑巴特说:“德国思想和德国感受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彻底拒绝与英国或西欧的思想感情有染的任何东西。”[1]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德国长期对“西方”的拒绝,使其最终走上纳粹主义之路。

从西方政治思想接受者的角度看,中国在前现代经历过的外来思想的引进与传播,也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现代西方政治思想跨文化传播的规律性问题。年前中国就遇到过第一次“西方”文化的冲击,那个西方是印度②。佛教思想来到中国的时候,曾因其是蛮夷的宗教、与本土的儒家伦理和道教信仰相冲突而受到长期抵制,而后又在抵制和冲突中相互融合。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中国人如何选择了大乘佛教而非小乘佛教,而后在进一步的选择中,又如何发展出本土特色的禅宗和净土宗并淘汰了其他宗派,在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中,如何与儒家、道教相融合,比如向皇权妥协,将忠孝观念纳入其教义,等等。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早期来华的经历也包含着类似的过程。当然,历史不会重复,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与历史上佛教文化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现代西方文化会彻底渗透和重新塑造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这是佛教文化做不到的。多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向都是“以夏变夷”为主,但现代西方文明却要“以夷变夏”。

现代西方文化已经持续向外传播了数百年,相对而言,中华文明是与西方文明全面接触比较晚的一个。当现代西方文化传播到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比利亚文明(拉美)、非洲文明的时候,它遇到的反应和我们中国人做出的反应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可以作为我们思考中国问题的参照。

比如,要研究西方的自由概念在中国是如何翻译、阐释和消化的,我们可以看看印度的情况。印度人也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依据他们本土的思想资源去解释西方现代文明的概念。

在古代印度和中国都有“自由”概念,其内涵也有相通之处,都是指人类的一种心境,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内心的自由,一种生活态度等。当然印度要比我们更重视自由价值,中华文明仅仅在文化的偏僻角落和边缘地带有自由因素的微弱存在,比如在老庄的思想里。但即使在那里,它也不是主流。而在印度,由于对精神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对超越主义境界的追求,“自由”属于它的主流思想传统。虽然他们也没有西方的政治法律意义上的自由,但他们追求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的自由,把这种自由的价值置于较高的位置。基于这样的传统,印度人会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西方的政治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概念。现代历史上,许多印度哲人都认为,他们自己文化中的这种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积极自由,高于西方那种外在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③。但印度人与中国人一样,要认识和实践西方政治法律意义上的自由,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再比如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传播时,也发生了一些共性现象。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曾受到广泛的欢迎。较早的有康有为的《大同书》,虽然其理论基础与西方的社会主义有很大区别,比如它的佛教文化背景,但它毕竟是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社会主义的嫁接。到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热情急剧增长。不光马克思主义者和早期共产党人热衷于西方社会主义思潮,还有一些北洋军阀、国民党元老,当年都热衷于社会主义。最终,源于西方社会主义的一支获得了在全国范围内试验这种主义的机会。这是什么原因?

如果我们有比较文明的眼光就会了解到,不单是中国人对它情有独钟,社会主义曾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广泛传播。在西方文化中,社会主义属于它的整体主义传统,是支流,只有经过与自由主义融合的社会主义即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才会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其他文明的主流传统都是整体主义的,所以,在现代化的早期阶段,西方的社会主义很容易在其他文明中产生共鸣。对外来文化“择优”还是“择劣”,取决于本土文化的特点。社会主义在其他文明里面传播时遇到的问题,发生的各种变异,都会启发我们去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这个流派前面能加上的修饰词是最多的。在西方,它已经有了许多修饰词,当它传播到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时,大家都是戴着自己固有文化的有色眼镜来面对它的,都要将它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这就给社会主义赋予了本土的特征。社会主义的许多修饰词就是标志着文化、民族和地域特征的。

02

文化的有色眼镜与误读西方的必然性

我们的精神血液是由本土文化构成的,这就注定了我们都是戴着文化的有色眼镜看待其他文明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的误读不可避免。由于中西两大文明的个性特征差距较大,相互认识对方也有着更大的困难。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中西文化接触的过程中,特别是其早期阶段,我们误读西方是正常的,不误读反倒是不正常的。

张福建教授讨论过史华慈对严复的解释是否正确的问题。史华慈在《追求富强:严复与西方》(InSearchofWealthandPower:YenFutheWest)中认为,处在近代中国危机中的严复,为了救亡图存,以致有意无意间扭曲或错置了密尔思想的重心。使得原来以“个人自由为目的”的密尔,逐渐向“以个人自由为手段”的方向倾斜④。张福建教授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否定了史华慈的结论。

但笔者认为,从文明交流的一般趋势上判断,严复必然是如史华慈所言,否则就不正常了。在严复那个时期,不误读密尔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他的误读只能往这个方向走,即从国家主义的角度去误读,夸大密尔思想里的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因素⑤。严复早期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基本上还是原汁原味的、纯正的中国文化,他戴着纯正的中华文明的有色眼镜去观察和解读西方文明,必然会出现这种误读。

如果说严复的误读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够认识和判定他的误读?我们也是中国人,我们怎么能超越自己文化的局限?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在西方文化渗透更深、现代化水平更高的文化环境下。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没有纯正的中华文明了,中华文明已经完全被西方文化所渗透,当代中华文明是中西文明水乳交融的产物。与严复时代相比,当代社会与西方文明的距离要近得多。正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西方的差距缩小了,与传统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比严复那一代更接近西方,从而能够发现先人的误读。当然,我们这一代也会有我们时代的误读,严复时代纯粹的中华文明的有色眼镜今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支离破碎的中华文化,被西方文化重新塑造过的中国文化,它会构成新的眼镜的底色。

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外来的思想一定要纳入这种文化的框架当中才能得到理解,这就迫使我们正视对西方文化的误读问题。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一误读呢?它有赖于我们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入,而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入则有赖于我们这个社会进一步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缩小了和西方文明的差距,也就缩小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与西方的差距。这样,我们对西方的某个概念、某种思想观念的认识的差距就会缩小。当代中国思想界头脑比较清醒的学者,对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宪政这些概念在理性层面的认识已经和西方没有多大差距。这不是说现在的人比我们的先辈更高明,而是因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现代化了,这就使我们比前人更容易理解西方的政治和政治思想。

中西政治概念上的差距,包括中西文化的差距、古代和现代的差距,这是双重的落差。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和西方就有很大差别,而西方由古代进入现代时,中国还停留在古代。这一双重的落差,需要我们的社会和思想观念的进步来弥补。现代中国人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是怎样弥补这种双重落差带给我们的挑战。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苛求先人,尤其在政治领域,我们刚接触西方文明的时候,只能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去想象它、翻译它,然后再一点点地消化它,没有别的选择。我们会先消化一些我们也有的东西,再消化与我们已有的东西近似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能力去消化一些和我们差距比较大的东西,然后再消化一些我们完全陌生的东西,直到最后消化那些与我们完全对立的东西。而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已经完全改变了。先前消化吸收的西方文化要素融入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继续消化吸收西方其他文化要素的催化剂。

比如西方的民主观念,在皇帝时代我们是很难接受的。由皇帝作主到人民为主,那相当于让我们头足倒置。但当我们的人民成长起来的时候,当我们也开始平视领导人、把他们视为公仆、有了更多的参与意识的时候,我们开始以公民的心态面对权威、政府和领导人的时候,我们已经部分地消化和吸纳了西方的民主概念。

一个民族的文字符号系统,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政治符号也是如此。我们如何翻译本土文化没有的事物和观念,如何通过本民族文化的“转化”机制,移植外来符号?对有的概念,我们开始是用音译,这相当于在自己原有符号系统中创造了一个新符号,而后我们通过不断地诠释,使这个符号的意义明晰和丰满起来。西学东渐的早期,我们大量使用音译的方式。后来我们主要使用意译的方式,选择中文原有的词汇来对译西方政治概念,但它只能表达对应的西方概念的表面或局部特征。这样,使我们找到初步理解西方概念的一个门径,但这样做也最容易产生误导,有时甚至完全是望文生义,以中文术语本来含义推测该概念所表示的西方事物⑥。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对该概念不断地诠释,纠正误译背后的误读,直到中国现代生活达到西方现代生活水平,思想意识也相应地进步了,才能真正理解西方的概念,而原来中文术语传统的涵义如被蜕去的外壳般已然消失。

直到今天,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还在花很大力气,强调法治是“水治”不是“刀治”,民主是民为主而不是“为民作主”,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什么才是真正的“代表”,等等。而冯天瑜先生从事的“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对近代移入的有重要文化内涵的概念进行“中—西—日”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以确定该概念的内涵和在移植中发生的变异,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学术清理工作。无论在思想领域还是学术领域,我们都行进在消化西方政治观念、擦亮文化的有色眼镜的过程中。

03

文化的契合性与对外来文化的选择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没有树立起对英美的宪政民主和市场经济的信仰,而是偏好于背离了西方主流文化的各种思想学说。其中很多人更青睐于部分西化的日本和“不东不西”的俄罗斯。这种现象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呢?

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历史上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相当深,清末和民国时期在西化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头。俄罗斯有时要脱亚入欧,相当于中国的全盘西化;有时又强调俄罗斯就是俄罗斯,相当于中国的“中国特色”。亨廷顿说俄罗斯是在文化认同上被撕裂的“不知所属的国家”(torncountry)⑦。是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还是作为独特的东正教文明的核心?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人就在这两种文化认同中受尽煎熬。但对清末特别是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来说,日本和俄罗斯成了中国与西方沟通的桥梁。

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热衷于西方文化的集体主义支流?为什么他们青睐部分西化的日本和“不东不西”的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还无力消化和吸收纯正的西方文化及其主流传统。因此,要选择它的支流而非主流,要经过日本和俄罗斯的二道手的转换,因为西方文化在融入了日本和俄国的因素后,就与我们的本土文化有了更多的契合性,我们更容易和它产生共鸣。像拉斯基这样没什么思想深度的西方思想界的二流人物,为什么在中国知识界那样受宠?这与当时中国人的理解能力和需要有关。我们和纯粹的西方文化、和自由民主的主流文化距离更远、更陌生,要达到它就离不开中介。

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信息在传导的过程中会失真,特别是经过文化滤镜的折射后,更会大量失真和扭曲,所以,经过二道贩子之手的货色会误导我们。但同时我们也要同情地理解那一代先人:在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水平上,他们也只能理解日本和俄罗斯,再远一点到德国和法国。在政治领域,认同英美主流政治传统的知识分子,如胡适、陈序经等,在当时以至以后的数十年,都是曲高和寡。

西方文明的精髓是个人主义,但在新文化运动时代,中国人还不能理解和认同政治领域的个人主义。如秦晖教授所指出的,晚清最早引进西学的时候,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民主共和,而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这些内容则没有受到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丸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zy/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