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如春雨,当大地需要时,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幕,润物细无声。
——题记
“武山有个高楼乡,十年九旱庄稼光”。记事起,父亲坐在台阶上,看着远处的大山,就经常提到这句顺口溜,然后感叹道:“今年没什么雨,庄稼又没收成”。幼小懵懂的我,还不能体会他对于雨水的那种期盼。只记得,每当下雨天,母亲总是忙着把家里的桶啊,盆啊,罐啊腾空,然后让我跟父亲把它们一个一个摆在屋檐下,雨珠敲打着盆盆罐罐,演奏着交响乐。
记忆中,父亲总是起的很早,扁担上挑着两个水桶就出门了。有天,母亲让我跟着父亲一起去取水。穿过十几户人家,在靠近山脚的一块台地上,我们停下了,台地的中心是水井。我问道:“我们家里为什么没有井,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取水”,父亲吸着烟,蹲坐在井旁“现在还好了,我们小时候,全村只有一口井,冬天天不亮的时候,我们就去井旁边排队,然后把水挑回来。”我脑海中突然想到冬天的早晨,被母亲叫起来,离开温暖的被窝去上学的那种痛苦。
人生就像一棵树,有人给你施肥、浇水,你想着快快长大,结出果实,慰之以甘甜。有一天路过的人在树下停留,你发现自己能够遮阴避雨、止饥解渴,于是无论艳阳高照或是电闪雷鸣,你将根深植于大地,骄傲的挺直躯干,延伸着自己的枝蔓。
参加工作以后,我来到了秦岭深处的一个小村庄,一下高速,满目青山,河水涓涓,尽情的呼吸着负氧离子。对于这个即将成为自己第二家乡的地方,充满好奇。找到住所,放置好行李后,准备去拖地,打开了水龙头,无声的沉默。走到楼下问国土所的同事,解释说,所里用的是井水,三楼太高了,水上不去,可以到一楼去接水。端着水盆,从一楼到三楼往返几次后,感觉迈向楼梯间台阶的腿无比沉重。
某天,晚饭过后,第一书记席书记叫我一起出去走走,熟悉一下村情。沿着毛河一路走过去,河的两边零星的分布着一些人家,天已微暗,再往前走,河边有两个人影,隐约能看到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走到近处,在去往大梅子沟的十字路口,看到是一对母女,母亲左手挎着一个菜篮,右手拎着水桶,小孩手里拎着一个水壶,走路颤颤巍巍。我跟领导一看,赶紧走上前,说道“老乡,我们帮你吧”。大人回头一看,眼神中带着疑惑(听我们的口音,知道是外乡人)。我解释道“我们是徐家店社区的驻村干部,来参加脱贫攻坚工作的,专门来帮你们的”。接过她们手中的水桶,一路相伴而行,了解到这一块的群众大多都是在河里取水吃。我突然想起来前几天经常在路上能看到有些群众挑着扁担,一个筐里放的是洗净的衣服,另一个筐里放着蔬菜。把她们送到家门口后,挥手道别。我跟席书记继续往前走了一段,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自建的两层平房,前面是院子,大多没有院门,两边低矮的砖墙张开怀抱,拥抱着正对的小路,似乎也在欢迎着路上的行人。
回来的路上,天已经完全暗了,我打开了手机的手电筒功能,微弱的一点光亮,包围着我们缓慢前行。席书记说“河水容易被污染,水质不是很安全,我们省厅出资建设的毛河西自来水马上就要竣工验收了,到时候,群众拧开水龙头,就能吃上放心、安全的水了。”
我知道,毛河西自来水的建设也饱含艰辛与曲折。
满目青山,河水涓涓
徐家店社区南临丹江,毛河自北往南穿村而过,汇入丹江。为了居住安全,村民大多居住在远离河道的阶地上。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岩体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强烈,导致某些含水层位地下水矿物含量超标,硬度过高。长期以来,从河里挑水吃与自建水井一直都是村民饮水的主要方式,由于水质不达标,村民很多得了结石病,附近几个村庄甚至出现了精神病人和低智人群。脱贫攻坚开始后,扶贫干部把饮水安全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集中供水工程是一个复杂又综合的建设项目,需要牵头与协调的问题处处存在。首先就是水源井的科学选址,要综合考虑地质构造条件、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等因素。毛河西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井取最终确定在一个农户的耕地中,对于这个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村庄来说,土地就像黄金一样。扶贫干部明白,农民对于土地有着天然难以割舍的情感,于是一次次的上门做工作,晓以义理,最终农户深明大义,无偿贡献出了自己的土地。施工与建设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奈与阻力,最难的莫过于供水管网的铺设,将饮用水送入每家每户绝非易事。由于管网铺设的时候,需要将已经硬化的道路进行开膛破肚,一来造成群众出行不便,二来修补后会造成道路不美观,三来有些群众迷信风水,在房前屋后铺设管道甚是抵触。面对群众的抵触与不理解,扶贫干部没有退缩,苦口婆心的做工作,给他们讲解安全饮水的必要的性,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经过努力,管网全部铺设完毕,其他配套辅助设施也顺利推进。当然了,饮水工程的建设也离不开多部门的协作,由于供水工程耗电量巨大,原先的变压器已不能满足需要。对此,村干部与扶贫干部多次去电力部门沟通对接,最终顺利将变压器进行改扩大调整,满足了居民的人畜饮水与日常生活要求。听村干部说,毛河西自来水建设的时候,席书记在施工过程的过程中,每天都要到工地去好几次,了解进度和质量,有天下雨的时候,不慎摔伤了膝盖,得了骨膜炎,住了好几星期院。出院后,时常带着护膝,一到下雨天,还是会有不适感。
夜更静了,鸟叫虫鸣交相辉映,远处一辆摩托车驶来,呼啸而过,划破了夜的宁静。“这条路没有路灯,下面就是河床,路边没有护栏,路又靠近山体,下雨天容易有滑坡和滚石,晚上出行可能有安全隐患。”我说道。席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扶贫,不光要让每一户贫困户拔除穷根,更要在这种水、电、路基础设施,普惠性的事情上下功夫,让每一个群众真正受益。”可能是傍晚的秦岭湿度大,也可能刚下过雨吧,眼前顿觉有点湿润,雾气环绕,眼前似乎看到那一个个为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的奋斗者,高大而伟岸。
田间地头、千家万户,有一群人,他们与群众结对子、认亲戚、话家常、算细账,对每一户的情况了如指掌。无论是矛盾纠纷调解,还是防汛防滑动员,无论是深夜的报表填报,还是政策的宣传解读,无论是户户研判精准施策,还是项目建设筹划协调。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用脚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年华。
依稀记得,毛河西自来水通水那天,我像高考那年拿到入学通知书一样兴奋,三步并两步的跑到三楼,打开水龙头,水流汩汩而出,脑海中浮现出那对母女取水的画面,我知道肩挑背扛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毛河西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幼儿园师生以及附近村民户人的饮水难题。驻村的同事说:“这下好了,以后洗澡不用专门等周末回西安了。”经历一路的夜深人静颠沛流离,迎来温暖的晨曦初露繁花似锦。
前年回家过年,抬头望向那连绵不绝,遮天蔽日的山脉时,发现山上有很多挖掘机在施工,陡坡地,整成平的了,光秃秃的山,似乎也有了几抹绿色。以前,每到下雨天,地里面根本蓄不住水,水流汇聚后毁坏农田,水土流失严重。父亲说:“这几年村里开始搞脱贫攻坚,给我们帮助特别大,地给我们整平了,每家每户都通上了自来水,门前的土路也用水泥硬化了,以后咱农村的路走着,也不沾土了。”
我知道,无论是黄土高原、秦岭山脉,还是戈壁沙漠、雪域高原,都有着一群最可爱的人,在这最广阔的大地上奔走,如春雨般滋润万物,带来希望,相同的故事每天在全国各地谱写。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拉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