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民间春节习俗拾趣10则

留住乡音yin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陈海川林筱凤王雨·

我国人民过年有许多种传统习俗,如扫尘,贴对联、挂年画、祭祀祖先、放鞭炮、吃团年饭、守岁、给小孩压岁钱、拜年、初一不杀生、不挑水、不扫地等,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年年相似。但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时代的变迁,许多春节习俗和节令食俗,有些被沿袭下来,有些被淘汰革除或是赋予新的内容。可是在文昌民间过春节,却有另一种特有的饶有情趣的奇风异俗和独特风采。

贴“利是钱”

新春佳节,文昌民间不仅家家户户都喜欢张贴门对春联,还盛行在门楣上张贴“利是钱”,以示“迎春接福”、“迎新招财”、“避邪驱祟”。

“利是钱”是祈求“利是”、“吉祥”之意,用红纸和金色文字、图案印制而成,一般宽约10厘米,长约20厘米,以1张、3张、5张等单数为一套,张贴在门楣上,金灿灿红丹丹,迎风飘摆,跟门对相映成辉,非常好看,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随着时代的变迁,“利是钱”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旧时的“利是钱”一般都是一张巴掌般大小的红纸,在上面洒点金粉,下端剪成牙状即成,现在可不同了,“利是钱”变成了一种民间装饰居家的艺术品。“利是钱”上的用字、图案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语、吉祥图。在“利是钱”中间一般都印有一个“福”字,四边有金银财宝的图案,两侧还有像“年年顺心,事事如意”、“恭喜发财,万事胜意”、“金玉满堂,财源广进”之类的吉祥对联,有的在“福”字上面两角印着一对灯笼,灯笼上分别印着“大吉”、“大利”的字样,上中间还印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的减划连笔组图,也有人在正厅的祖先牌位神案前中间张贴“五代同堂”的“利是钱”,“五代同堂”为五代人组成图案,俗叫“五代荣”,在图案两侧有一副对联:“年年添福寿,代代发财丁”,寓意添丁添福添寿添财源。

“利是钱”除了张贴在门楣上外,人们还喜欢贴在贮存粮食的柜、笼、缸和灶壁、农具上,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贴福字

新春佳节,文昌民间都喜欢在门上、谷柜、水缸、箱柜等地方贴个用红纸写的“福”字。“福”字是个吉祥字,古书上解释“福”字有五种含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它包括长寿、富裕、健康、追求崇高品德、善终等五种福气,故人们都喜欢贴“福”字。另据有个古老传说,古时姜太公“封神”的时候,他的老婆没有封到神,就整日闹着向姜太公讨封,姜太公大为不悦,说:“一个妇道人家,整日争名夺利,不能一人得道鸡犬都升天嘛!”他的老婆还是死死央求,说:“不管封什么神,都要给我封一个嘛!”姜太公说:“你是个八败命,到我家害我穷一辈子,那就给你封个穷神吧”!他的老婆说:“穷神蹲在什么地方呀?”姜太公怕她坑害穷人,便说:“凡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能去,只能蹲在最穷的地方。”后人为防穷神进家,新春佳节便贴个“福”字,在文昌许多村庙也在挡风墙上写个大“福”字,以避穷神进村。

送灶神

全国各地春节送灶神活动多在腊月廿三或廿四日举行,送走灶神后才进行大扫除,文昌民间俗叫“採坌”,可文昌民间却不同,先“採坌”,大年三十才送灶神。大年三十,文昌民间除了祭祀祖先、本村恩主公、本家老少男女殇神、小童年例公等外,就是祭灶神、送灶神。关于灶神民间有很多传说,出现多个不同姓名的灶神,文昌民间最信仰的灶公叫张丞相、灶婆叫罗氏夫人。文昌民间大多地方请灶神下界时,灶公灶婆一起请,一起享受人间给他们的供品,敬祈灶公灶婆初一回天去在玉帝面前报告人间恶善的事时,多说些人间好话,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玉帝听了好话才会多给人间赐施宏恩。文昌民间也有一些地方祭灶神只祭灶公不祭灶婆。原来有些地方人们非常厌恶灶婆,认为灶婆是个泼妇、恶婆,太多嘴舌,爱说人间坏话,人们怕她在玉帝面前乱说人间坏话,人们请灶神下界时,干脆只请灶公不请灶婆,故文昌民间有些地方只祭灶公不祭灶婆。

特别年糕——米花糖、椰子糖

我国人民过年有做年糕的传统,因为糕是“高”的谐音,“年糕,年糕,年年寿高”,文昌是个吉利口采。

年糕这种岁时糕点食品,我国古时就有制作米粒糕和粉糕的技术,据六世纪时的《食谱》记载,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将米磨成皮粉,加水和成面团,贴上枣栗,用箬叶裹起蒸吃的记载,我们的迁琼始祖传承先人的风俗习惯,也都年年春节制作年糕,并且年糕的品种越来越多,文昌民间的年糕有做年粑(甜粑、薏粑)的,有炸饺子酥、三角酥、勒戴酥的,也有做京果的,在文昌一带旧时民间比较盛行的年糕是米花糖和椰子片糖,米花糖俗叫“糖贡”,很像古代的“米粒糕”。“糖贡”大多都掺进适量的爆花生米(去皮,碾成粗粒)、爆芝麻(去皮)。还加点姜汁,这样不仅甘香口感好,还因为花生又名长生果,芝麻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俗谚,做“糖贡”加进花生芝麻,意为吃了象征健康长寿,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糖贡”的主料是爆米花。农民在晚稻收割时,就将稻谷煮成半熟晒干贮藏。大年三十前几天便将晒干半熟的稻谷舂去谷壳,筛去米糠,剩下净米待用。制作时,先将米用细沙猛火爆成米花,再将赤糖或白糖煮化成桨,掺进适量米花、爆香的芝麻、花生仁,用锅铲反复翻炒,炒至米花糖桨粘紧,立即铲出盛在簸箕里用饭铲压平按实,稍凉便用菜刀横直切成方块,方块的厚薄大小可随意,待凉了便装进土罐或铁鐥里蓋密,否则易返潮变软,吃时会粘牙。椰片糖俗叫“椰子糖”,制作方法简单,先将老椰子肉剁成片状放进铁锅里用清水煮片刻,捞起滤水,然后将糖煮化,倒进椰片用锅铲翻炒,炒至粘糖干水便成。

文昌民间年糕“米花糖贡”和“椰子糖”,是各家各户摆年奉祀祖先的供品,也是招待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的佳品,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习俗。

无鸡不成年

文昌民间有句俗语说:“无鸡不成年”,就是说年上没有鸡就不像过年,没有年的气氛,年宴其他菜肴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白斩鸡一定要有,三十、初一祭祀祖先、敬神鸡也一定要有。因为鸡爬土觅食,双脚总是向后爬,过年有鸡意喻有益于后代子孙。但年初一民间有不杀生的习俗,原来初一吃的鸡是大年三十宰杀好的。年鸡人们很讲究造型,鸡宰杀去毛除内脏洗净后,在鸡膛里抹上少许精盐,投入几根葱头去腥气,把鸡脚扭反插进屁股旁开腹的洞里固定,鸡头仰屈,放进滚开的清水中翻转几下,使鸡身四面受热膨胀定型,慢火浸煮至熟捞起,这时,只见鸡身滚圆。鸡皮淡黄,油光透亮,香气四溢。大年三十吃用的可在鸡身上抹上麻油,初一吃的,为了保鲜,祭祀祖先拜神后,在鸡身鸡膛再抹上一点精盐,初一吃用时放在滚汤里烫一下,便斩件装盘,吃起来味道跟鲜鸡一样。

文昌农家养的大多是正宗的文昌鸡,文昌鸡是个独特品种,毛色艳亮,脚矮身圆,肉质肥美,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蜚声海内外。文昌农家一般在正二月就开始养鹐鸡,养到年前一个月左右便笼养育肥,用熟番薯、米饭、米糠、花生饼或椰子饼等揉拌均匀喂养,如年关将至,鸡还不够肥,按经验就在饲料里加进少许花生油,鸡很快就会肥起来。据老人讲,旧时,有些地方春节期间还开展肥鸡“较赏”(评比)活动,将熟鸡造型后端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评比,比谁家的鸡养得又大又肥造型又美。优胜者给予奖赏,鼓励人们大养其鸡。

文昌民间还有“无鱼不成年”的习俗,“鱼”和“余”字海南话文读是谐音,鱼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年宴桌上也摆鱼,但人们重点是吃鸡,鱼只是摆设,象征“年年有余”。图个吉利。

吃“如意菜”

如意菜即豆芽菜,豆芽菜为何叫“如意菜”?“如意”是民间流行的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头呈灵芝状,柄微弯,是“八宝”中之一宝,它寓意人们事事都能如愿以偿。因豆芽菜二片豆瓣很像“如意”,故文昌民间叫豆芽菜为“如意菜”。

“如意”菜是文昌民间家常菜,也是一道寓意吉祥的菜肴。每逢民间传统节日,尤其春节为甚或结婚宴席、祝寿宴席等筵席,必有“如意”菜。在文昌民间,春节或办大型宴席,“如意”菜多是自家培育。“如意菜”有黑豆芽、绿豆芽、黄豆芽等多个品种,但文昌人喜欢用黑豆培育的“如意菜”。培育时,先在庭院角落边用砖头或木板围成一个大方框,铺上一层约三四厘米厚的沙土,再将豆类泡浸一个晚上,捞起均匀地撒在沙土上,然后盖上一层薄沙土,上面用芭蕉叶复盖,每天掀起芭蕉叶洒水一二次,约二三天豆粒就开始长芽,长到约十五厘米长便开始吃用,需要多少拔多少,拔了要盖住,免得豆芽长出绿叶。“如意菜”吃法多种多样,可作冷盘拌菜,可用来炒肉丝,味道非常鲜美,用来煮瘦肉汤也是很好的养生汤羹。文昌民间春节菜肴非常丰盛,但“如意菜”还是要有,春节吃“如意菜”象征新的一年事事如意、平安如意,旧时文昌民间结婚宴席必有一盘“如意菜”,意喻新婚夫妇美好如意,也祝愿宾客万事如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婚宴一般都是细菜,很少有粗菜,但具有独特风味的“头盘菜”(现称为“全家福”),内容除了有鱿鱼、虾米、瘦肉、腐竹、粉丝等外,还是少不了加入“如意菜”。祝寿宴席其他菜可有可不,寿面、粉丝“如意菜”一定要有,意喻老人长寿如意。

“如意菜”是文昌民间最为普遍吃用的营养菜肴,它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健脾、壮筋骨、降低胆固醇、抗衰老等作用,故“如意菜”不仅寓意吉祥如意,也是人们保健养生的好食品。

点长明灯

我国古代有除夕夜点旺火的习俗,人们用木柴、黍杆等垒成外圆中空的柴塔,除夕头一个时辰子时一到,便把柴塔点燃起来,火势越旺越好,它象征着新的一年全家昌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广东、海南一些乡镇村庄从年三十至十五夜夜在家门口挂长明灯笼,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在文昌农村,春节期间也有点长明灯的习俗,但它是另一层意思,因为海南话“灯”和“丁”同音,丁指的是男儿,寓意人丁兴旺。文昌民间过春节是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十五元宵节民间称为小年。这期间家家户户夜夜灯火不断,正厅点吊灯,房间点小灯,连牛舍也点灯。正厅点到十五元宵节,房间小灯仅点到初三夜。每晚开始点灯俗叫“上灯”,天亮熄灯俗叫“落灯”。“上灯”时得先向祖先牌位上香,在正厅门口燃放一包鞭炮。旧时点的是海棠油台灯,夜间得起来添油,不能让油尽灯灭,灯火断了就表示不吉利。正月十五元宵是新一年第一个月圆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欢乐高潮日,文昌许多村庄都举行游灯、送灯活动,俗叫“闹元宵”,文昌也有一些村庄有游灯送灯的习俗,但大多村庄村民只有送灯去恩主公庙,还送去一个空心珍袋(煎堆),每个大珍袋顶上还串着几个小珍袋,意喻几代同堂,小油灯和珍袋摆放在公庙前的神桌上,烧香跪拜后便燃放鞭炮、流星、烟花,一直闹到深夜才把小灯珍袋端回家来端正摆在正厅的八仙桌上。文昌民间人们最喜欢在正厅公阁梆上贴上这样一副春联:“新年新春新日月,添丁添福添财源”,横批是:“财丁兴旺”,这才是春节夜夜点长明灯的真正含义。

“吃岁饭”

“吃岁饭”即大年初一炷香祭祀祖先后吃的第一顿饭,这饭不吃荤只吃素,有些地方叫“吃斋饭”。因过这个时辰每人都加了一岁,故而文昌民间大多地方叫“吃斋饭”或“搬岁”。过去的岁饭单调,多是白米饭,粉丝、椰子糖等,现在的岁饭品种多样,已演变为一种美食,除大米饭外,菜肴有甜菜,它表示新一年的生活将是甜甜蜜蜜的,有生菜,即能生吃的菜,如包饭菜、香菜等,生菜是“生财”的谐音,它象征新的一年将发大财;有芹菜,芹是“勤”谐音,意喻新的一年将勤劳致富;有粉丝、面条、腐竹等,这些食品又长又成条,预示今后的财路畅通无阻,事事顺利,有炒花生米,表示全家生活圆圆满满,无比幸福;还有木耳、蘑菇、黄花菜、豆腐块等,这些都是素菜中的精品,既美味可口,又富有营养。有些地方”吃岁饭“还喜欢围炉,边吃边添菜,意喻年年团圆,年年“添财”。

吃岁饭后或初一早上,长辈都要给孩子们逐个分赠压岁钱,压岁钱又称百岁钱,意为压邪趋吉,祈望晚辈们事事顺利,长命百岁。

初二祭祀村主公、土地公

村主公庙、土地公庙统称为“山神庙”,文昌民间大多都是村主公、土地公合庙合祭,但也有一些村庄村主公庙、土地公庙分开建造,分开祭祀。村主公、土地公源于古代的社神,人们敬奉村主公是因为它是村社的守护神,认为它能驱邪扶正,护村爱民,至德普施,男康女泰,财丁长绵,故人们尊称它“恩主公”,土地公人们敬奉它是因为它是护土神,认为它能以其造福村庄,施德于民,故人们尊称它“福德正神”、“福德公”。

正月初二祭祀村主公、土地公是文昌民间比较盛大的敬神活动,由村里“公头”主祭,“公头”有轮流做的,也有在上一年祭祀时扔筊中者做的,祭祀供品费用公摊到各农户承担,供品非常丰盛,有鸡鱼肉饭、金银财宝(纸钱)、香烛鞭炮等,供桌上的摆设特别讲究,饭必须12碗,红筷12双,酒12杯,12即12个月都平平安安。祭祀由“公头”代表全村庶民焚香跪拜,先诵念祭祀日期、节期,后诵念祭词:“谨告于:本村恩主列位乡官,当所土地福德正神,庙宇内外一切威灵,恭迎驾临,位尊恩主,职官乡邦,恩深德厚,庶民不忘,现备馔醩,诚献馨香,垦恩鉴格,伏主笑尝,恩主显赫,赐福无疆,广开财路,如愿以偿,供其康泰,长年平安,人畜蕃盛,万事吉昌。”退公词简单:“奉祀答谢完毕,即此奉送。”祭祀结束后,“公头”在庙前将供品的肉、鸡剁成块状,内脏切段,全部送给村里各家各户,有些村庄“公头”敲锣,村民听到锣声便主动到公庙去领取,有些村庄则由“公头”将剁块的猪肉、鸡肉等用椰叶骨串起来派人按户分送上门。

此外,正月十五元宵节游灯送灯,农历二月二土地公诞辰,还要祭祀村主公和土地公,逢年过节各农户一般都对村主公、土地公举行小型的家庭祭祀活动,故说村主公、土地公在一年之中是被人们祭祀得最多的神祇。

“漏缺口”

大年初三“送赤口”,文昌民间俗叫“漏缺口”,意喻送走贫穷,表达人们渴望新一年里美好生活的心愿。

大年初一初二人们一般不扫地,初三早上才扫地出门,把大年宰杀鸡鸭的毛、鞭炮纸屑、旧扫把等垃圾送到村外,倒在路口处。“送赤口”扫地时,得先放一串鞭炮表示送走贫困,在路口倒垃圾时,口里小声诅咒道:“祭虫孔(空音)、祭蚁堀、土蝇蚊子不走出”,意为全年都辟疫禳灾,人畜平安。初三人们一般不拜年,因为初三家家户户都扫地出门,来拜年的人们认为不吉利,但文昌民间有句拜年的俗语说:“亲亲戚初一二,他亲戚初三四”,又有句俗语说:“无忌无论,做乜都有运”,故人们就不管那些清规戒律,初三四也互相拜年。

作者简介

陈海川笔名小戈,主任编辑。男,汉族,年2月出生,海南省文昌市人,中共党员,学历中师。从年开始,先后担任小学教师、文昌文化馆文学戏剧创作辅导干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编播组副组长、农村组副组长、社教部副主任、主任、海南省广播电视学会专职副秘书长、《琼州乡音》杂志编委等职务、系海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海南诗社会员。年以来,共创作发表了《水落石出》、《月夜追踪》、《将心比心》等30多个琼剧作品、80多个曲艺作品、多首小诗民歌、多篇民间故事和散文,有20多篇广播新闻作品(节目)和广播学术论文和8个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有10多篇新闻通讯、学术论文收入丛书出版,曾多次受聘担任中国广播奖评委,多次受聘在全省广播采编业务培训班上讲课,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学会工作者。本人传记被《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海南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名录》、《海南戏剧家》、《中华陈氏名人通鉴》等多部辞书记载入典。

林筱凤,女,年出生,本科双学位,新闻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学位,通讯工程专业毕业,工学学士学位。文昌市文教镇下田村人,现任职三沙综合频道(三沙卫视)。

王雨,女,年出生,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任职海口市妇幼保健院。

战略合作伙伴: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马来西亚中兴民族基金会

主办:香港海南话研究会

总顾问:翁诗杰,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文人政治家

主编:郭坚,海南话词作家、系列文化发起人

专家团队:谢忠,著名海南话主播、故事王

朱运超,著名海南话研究专家

曾万紫,海南著名作家

潘心团,作家、琼剧研究专家

符岱,著名海南话主播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zy/8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