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ldquo土鳖rdquo说信心

  今天下午,温报集团4楼温州都市报路演中心,一场名为“再论‘土鳖’的专家座谈会”在这里举行。

  6月12日,温报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金可生专访医院院长瞿佳的报道《“土鳖”走向世界》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并衍生出“温州人的内涵是什么?”“温州发展靠的是什么?”“温州人该如何更加自信?”等多个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温报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金可生说,我们借“土鳖”说信心、谈文化、论发展,从瞿佳个人的工作成就、为人处世来看科技产业和温州的发展,其中涉及的文化观点,是对温州社会的解释和看法,需要有认同和共识。立足于自身优势,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把眼界拉大。

座谈会专家发言

谢浩

中共温州市委原副秘书长,温州市委政研室原主任,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从瞿佳身上引出的是温州自信

内涵是温州模式、改革、发展的自信

  瞿佳有几项经历和我一样,做过供销员、拉过板车、做过小工,另外,我还当过民营企业的厂长。

 

  瞿佳做人做事,都很值得称道。他的难,难在把温州的眼视光做成国际一流水平。

  大家都提到了文化自信。我感到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层面的,不是区域层面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文化,是几千年渊源的文化,我们讲的文化自信,应该是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

  区域可以提温州自信,温州模式、温州改革、温州创新、温州发展,都是没问题的。

  温州自信的内涵,我们肯定会提到“温州模式”。温州模式对中国改革具有全国性意义,我们温州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现在谈浙江精神,如果没有温州这个典型地区,其实也是不完整的。

  温州之所以在全国出名,不是贡献多少经济,而是改革。温州在改革的各个领域,像土地承包、个体私营经济等,创造了60个全国第一。

  最后是发展的自信。怎样让温州企业家自信起来,对温州未来的发展自信起来,让温商回归的成果巩固下来?这个时候,温州传媒需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所以,从瞿佳身上引出的是温州自信,温州自信的内涵是模式自信、改革自信、发展自信。

洪振宁

市社科联原副主席

温州文化是合金型文化,这里的人往往见怪不怪,鼓励试错,宽容创造

  首先,点赞瞿佳,也点赞报道瞿佳的大众传媒!瞿佳精神:了不起!

  创新之本在于人。文化决定创新。本来温州人应当更有文化自信,但许多温州商人特没文化自信,一是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了解温州历史文化,二是一些商人有自卑感。

  我就从瞿佳现象,说说温州人的文化自信,从“土”字的含义说到温州人的品格。

  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风土,温州的地理位置,是海边。钱穆先生讲: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往往有强烈的空间拓展、向外寻求的欲望。温州的人多地少,又加剧了这一倾向。生活在这里的人,往往见怪不怪,鼓励试错,宽容创造。台风多,人的应变能力也比较强。温州地区民众迁徙不断,移民也促成了温州人的吃苦精神、开拓性格和抱团作风。

  土,了不起的土,是开风气之先。温州人的文化自信,概括地说,一是独特的地理所形成的复合型文化,二是不断移民所养成的群体性格,三是文成会、兴贤局百年体现温州人向上向善的精神,四是孙、黄较早将变法求强(改革发展)的思想理念传播到温州,五是重振永嘉事功学派作为求强的思想资源,六是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探索新学、兴办新式学堂,七是合群运作,以合指为拳的方式方法来经营,八是一批经世人才创办实业推进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九是较早走出温州,传播新文化,发展工商实业,十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所创造的温州模式和温州人学习力与创新力。总之,温州地区较早推进知识和制度的转型,推进早期现代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气。

  近代文明在温州推进。文化血脉传承下来。现代性在这里不断成长,成为推进现代化的动力。那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温州人身上代代相传。这种文化,养育了富有智慧的温州人,温州人有创新思维、务实品格、合作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造福百姓的初心。温州人有一种精神,总是那么执着地去探索新知,发展实业,致力于民生的改善,我们将此概括为创业创新,说温州是创业者的热土,创新者的乐园。

  经济发展总是有起有落有高有低,时代发展一波接一波,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每次变化总是伴随着许多现象,本来是正常的。温州了不起的是:温州人骨子里的那种精神、韧劲、能力和品格,这是温州城市的内涵和魅力。这是温州人的财富。瞿佳是温州人的品牌,是品牌温州人。《温州都市报》报道瞿佳,是在以瞿佳事迹为个案,解读温州人骨子里那种了不起的品格,点赞世界中那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夏立明

温州科技馆馆长

要让“土鳖”变“洋鳖”

还需两个字:人才

  我感觉,温州要让“土鳖”变“洋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还需要两个字:人才,需要一种广纳天下人才的格局。

  现在,在上级推动下,两院院士要到地方来,走院地转化的路子。一位院士能凝聚一个产业、一个领域中最顶尖的人才和资源。

  现在温州组建了6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涉及各行各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业发展战略标准制订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我们还是有个感觉,温州在机制上还要更灵活放开,需要进一步为温州发展破题。温州要发展,先要把人才工作做好,必须把人才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

  只有建立政策的高地,才会有人才的洼地。温州近年的政策,吸引人才的力度在加大,但和省内杭州、宁波或江苏一带相比,我们确实还存在差距。

  此外,企业本身也要转变观念。温州企业发展这么多年以来,目前规模特别大的还是不多。温州现在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多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也没出现特别大的企业,它们其实更需要引进人才。但目前的情况是,企业家把高端人才发挥的作用看得比较弱,没引起足够重视。其实这些高端人才可以给企业本身带来很多质的变化,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吴文灿

温州医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温州还有很多走向世界的“土鳖”

比如吕帆,比如李校堃

  我是湖南人,没想到,在温州一干就是14年,见证了温医大这14年的发展,这个时间不长也不短。

  确实,瞿佳院长是温州土生土长的一只“土鳖”!真的,他的睿智,他的开拓进取,他的为人与品德,他的大气与宏观驾驭能力,他的努力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这么多年来,有时我会动摇,是留在温州,还是去北上广?我想主要是因为瞿佳院长,温州的这只“土鳖”与温医大眼视光这与众不同的精英团队,最终让我留在了温州。

  实际上,除了瞿佳院长以外,温医大还有很多走向世界的“土鳖”,比如吕帆书记,她刚刚当选为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主席,是我国第一个中美联合培养的眼视光学博士。还有,我们这些“新温州人”的代表,温医大校长李校堃,他站在医药界最前沿,真的很难得。

  我是年从湘雅医学院博士毕业来温州的。在医学界有着“南湘雅、北协和”的说法!在吕帆、瞿佳等“土鳖”的支持、关照下,历经10多年的磨练,今天的我也许是一只还没有出土的“土鳖”!我是全世界第一个拿起内窥镜做眼科手术的眼科医生,我一直为此而努力!在温州这么一个地级市,作为一位医生,居然能把北上广处理不了的病人吸引到温州,且能很好地解决病人的问题,这真的不容易,也在一定程医院,证明了我这一只还没有出土的“土鳖”的价值。

  就现在来说,在一个地级市诞生一个如此“牛”的眼科,确实了不起。是吕帆、瞿佳等学科带头人的睿智的结晶。医学学科竞争真的非常激烈,没有超强智慧是不行的。目前,医院是全国唯一的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专科的眼科医疗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级市,目前在全国只有2个,除了苏州就是温州,这非常了不起。但,吕帆、瞿佳等还在和我们一起奋斗,眼视光正努力申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陈志远

阿联酋浙江侨团联合会会长

温州人倒不了,必须要重树信心

  非常感谢媒体搭建了这个探讨的平台。这20来年,我主要在国外打拼,所以深有感受,温州人确实需要自信,需要文化的传承。我个人能力也有限,但温州人这种抱团的力量,给我在外创业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我在外打拼,靠的是温州人的文化和精神传承。温州人带给我的是能吃苦、敢做、敢拼,不会抱怨,有困难一起克服的精神。特别在年,迪拜经济危机,很多人生意一落千丈,出现危险信号,我找了有关贸易数据资料,给温州商会的人鼓劲,大家硬是闯过来了。所以,我们能在外面做成功,真的离不开文化传承。

  还有,我父亲90岁过世这件事,对我感触很大。我当时只知道,每年给父亲一些钱就够了。父亲突然走了,想对他说的话都没机会说了,真是想关心都没机会了。所以,我到现在很后悔。

  我说这个,是想说现在社会经济好了,这个社会更需要大家去关心,才会有温暖,有创造力,才会进步。

  温州人经济不错,虽然目前个别人遇到一些问题说没信心了,但温州人倒不了,必须要重树信心。温州人在世界各地做得都挺好,目前缺的是对温州好的建议。

  温州人都来关心温州,树立对温州的信心,我觉得温州还是很有希望的。

林加乾

温州市眼镜商会会长

现在是温州眼镜产业“最好”的时期

把握机会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产业

  现在对温州眼镜产业来说,是近二三十年最好的时期。

  温州眼镜产业这几年发展比较快,整个产业每年有近亿元产值。

  眼镜产业从欧洲起步,后来向日本、韩国等地转移,再后来转到我国台湾、香港,这几年转到温州。温州眼镜产业主要做光学这部分,光学的附加值比较高。这对温州来说是机会,我们要把握住。

  温州眼镜制造已经做得不错,但和高端眼镜企业比,还有一定距离。眼镜产业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可以做到一年亿元。以镜片为例,现在在全球的主要厂商是依视路、蔡司、豪雅三家,仅依视路一年的销售额就达50亿欧元。

  温州眼镜企业的体量和他们还差很远,目前温州眼镜行业一年产值几亿元的有二三十家,更大的还没有。这说明潜力很大。温州现在有很好的眼视光专业,但眼镜产业没有用好资源、品牌,研发设计也没做好。两头没做好,只能做微笑曲线的低端——制造。温州眼镜产业想发展,缺的是土地、人才等资源。

  瞿佳院长是瓯海眼镜小镇的名誉镇长,他前段时间就给我们指导,怎么将眼镜产业和眼视光资源对接,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当然,我们对温州眼镜产业的前景是比较自信的,目前虽然跟依视路等巨头有差距,但温州眼镜产业声名在外、生产制造能力强,温州人对眼镜的投入、对客户的负责任,全世界客户都非常认可。如果能把握住机会,温州眼镜产业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产业。

厉汉华

温州维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来的温州模式,应该是创新模式

  我一直在考虑什么是温州模式?我的理解,过去的温州模式是创业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大家自力更生。未来的温州模式,应该是创新模式。

  过去的创业是单打独斗,解决温饱问题,未来的创新模式有几个转变:民营经济向民营科技经济转变;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货币金融投资向产业金融投资转变。

  如何去实现这三个转变,我对温商的建议是,自信开放,洋土相融。首先是自信,第二是开放,如果还玩圈子文化,得不到进步。对温州的建议是,既要大力引进人才,也要就地取才。科学家的科技成果没有企业家对接,就是瘸子,走不出去。企业没有科学家的支撑,就是盲人,方向在哪里不知道。温州企业要做大做强,既要有科学家也要有企业家,这两方面人才都要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的前提是企业要有科技创新的意愿,把科技成果变成产业。温州企业不能有“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这会严重阻碍创新,这样的企业也没有未来。

陈光秒

杭州温州商会秘书长

要围绕温州、温州人两个角度

做好融合文章

  我年到杭州,到现在整整20年。5年前,我开始专门做温州人的组织、联络。

  这么多年做温州人的组织、联络,我们掌握了很多温州人的情况,也产生了对温州人精神的诠释和看法。我们常说,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抱团、勤奋。在我看来,温州人跑到全球创业,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勤奋、感恩、义气、共享,这种品格会与当地融合,从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现在国家提文化自信,瞿佳的故事就体现了温州的自信,温州前些年确实遇到困难,也有唱衰温州的声音。温州人就要像温医大一样自我强大,自强进而自信,敢于向别人展示温州人精神、文化等。

  我们还要重视常年在外的温州人以及新温州人,他们的智力、经济、社会资源等财富也很丰富,要围绕温州、温州人两个角度,做好融合文章,发挥好这两个群体的优势和效应。

  我也接触到不少搬到杭州的温州人,18岁到45岁这一年龄段接近40万,对温州来说这是人才的流失。在杭州的很多温州人也在想:怎样有更多的机会,从产业、公益、教育等方面和家乡联动。所以,温州要考虑的是,如何形成更好的环境、氛围,让更多的人才留在温州,或者出去了再回到温州,甚至吸收外地的人才到温州。同时,在新环境下,温州人一定要继续创新,继续引领,整合凝聚各种温州人的力量、资源及组织,形成聚力合力,让温州更好创新。

刘新婷

博士、温州医科大学讲师、温州医医院视光诊疗中心行政主管

温州精神就是筷子发芽、火腿走路

变不可能为可能

  我是一名新温州人,9年因为读研究生来到温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得到了吕帆、瞿佳教授他们的关怀。

  我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是吕帆教授,也就是现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非常感谢吕帆老师的精心栽培,给我提供很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我曾担任过吕老师主编的书籍以及科研工作的秘书,进步很大。我还有机会与吕老师一起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拓视野。印象很深的是和吕老师一起在西藏做志愿者时共处的那段时光,感受到了吕老师像母亲般的关怀。

  作为温州医科大学的学生非常荣幸能够认识瞿佳教授,并有机会与瞿老师一起工作。瞿老师工作非常勤奋,经常工作到晚上12点多,科教楼最晚熄灯的是他办公室。瞿老师工作很认真,在他身上能够看到温州精神,筷子发芽,火腿走路,变不可能为可能。他经常跟我们讲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很重要,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我非常幸运能结识两位精神导师,两位老师身上有满满的正能量,学校的老师也常说“只要和吕老师和瞿老师工作过,都会能量满满”。两位老师对待学生都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意、理解和包容,并严格要求,为我们更好的发展创造和提供机会。我想,这些是我选择留在温州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原因。

普通人眼里的“温州精神”

  今天,记者采访了多个领域的人士,倾听他们眼里的温州精神。

温州市冠豪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志远(与瞿佳相识10多年):

  瞿佳做事的前瞻性,是许多温州企业家要学习的。他做事不计较眼前利益,都规划到未来三五年。

  温州眼镜产业有较好的基础,现在眼镜企业做品牌,不要因做品牌而做品牌,要运用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化的高度去做,这样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就会很大。毕竟,医院这样的学与研的平台。

国企职工沈玮(做过记者,采访过瞿佳):

  我曾是媒体从业者,和瞿佳因采访结缘。那次采访,他刻苦努力、干一行爱一行的钻研精神让我感动。

  多次约访,瞿佳一直没空,直到有一天瞿佳说,当天晚上11点有空,我就去采访了。成稿后,瞿佳与我联系,对于稿件中的用词多番斟酌,探讨专业内容。我从他身上体会到了吃苦耐劳的温州精神。

浙江省泵阀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文荣(读报道后知道瞿佳故事):

  我看了报道后,深有感触。医学界与企业界是相通的,医院的发展,就如一家小作坊做成大企业一样,需要带头人有一股温州精神。在我眼里,温州精神就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不折不挠的精神。在当前,企业家需要这样的温州精神。

银行职员白梦巧(读报道后知道瞿佳故事):

  我是看了报道才知道瞿佳的故事的。我觉得在他身上体现了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有闯劲的温州精神。

  我朋友在投资品牌餐馆时,做到第三家门店,遇到品控问题,一时难迈过这道坎,可是她仍坚持不懈,去知名连锁品牌店学习,最终找到方法解决。我朋友的投资案例,就是温州精神的一种体现。

创业者施谷雷:

  我前不久刚离开企业去“单干”。我认为,温州精神就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我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上班,每次和大学老师通电话,老师总会问我怎么不创业。我的老师是西安人,在老师眼中,温州人富有经商头脑,敢于创业,所以就一直问我这个问题。前不久,我进入创业者之列,温州人的骨子里就是要有一股创业劲儿和闯劲儿。

个体户郑均:

  瞿佳就像很多温州人那样敢闯、敢拼。温州人在全国的高知名度,与敢闯、敢拼、抱团这种精神是分不开的,像永嘉人近几年在全国开出上万家超市,就是在传统的超市领域闯出一条路。他们在投资超市中,总是抱团打天下,事实上这种方式也能有效抵御风险。

▲点击图片查看总编访谈全文

温州一定会越来越好,点赞为温州加油!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吕进科陈忠胡建国赵亮郑俊杰/文王诚/图视频

编辑:赵亮王锦灵

校对:郑凌

审核:胡建国

温州都市报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gq/2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