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宝贝的父母

白癜风治疗方法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一)

昨天泡脚的时候,偷偷开电视看了一会儿,被女儿知道了。说爸爸偷偷看电视,却不让她看,伤心的不得了。老婆怎么哄也哄不好,只好我去安慰。

看着女儿躺着床上,脑袋蒙在枕头里,身体一抽一抽的委屈样儿,我不禁苦笑。我在她边上躺下,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说:

从前有个小孩,他一直被父母管束着,努力学习,长大,离开父母,上大学,谈恋爱,成家。他终于松了一口气说,终于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再也没有人管我了。

可是后来不久以后,他有了一个孩子,于是他要陪她一起长大,给她换尿布,洗澡,夜里起来泡奶粉,陪她做游戏,教她识字,上幼儿园,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直到她上小学,跟她一起学拼音,做作业。偶尔他也想放松一下自己,也想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躺下来休息一下,看看电视。可是不行,他要给孩子做榜样,要以身作则,他要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虽然很辛苦,他还是不能自由自在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他依然很高兴,因为有孩子的出现,让他的生活多了许多的快乐,他非常非常地爱她!

宝贝终于不抽泣了,掀开她的枕头,眼泪鼻涕一大把,我把纸巾递给她,足足用了七张纸巾。我说你在包馄饨呢!女儿噗嗤笑了,差点打出一个大泡泡。

陪她聊了一会儿天,终于把她哄睡着,我悄悄的离开了。终于可以正儿八经的看会儿电视了。

(二)贝母的种类

第一段广告强行插入,是因为我突然想起贝母的名字来由。南北朝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贝母是百合科植物,像大多数的百合科植物一样,地下都有鳞茎,如同一片片贝壳聚在母亲的身边。

(川贝中的松贝,图片来源于网络)

平常人都只知道川贝,性状像上图所示,它只是川贝中的一种,叫松贝,鳞片一大一小,小的如同天上的弦月,因此习称“怀中抱月”,不得不说古人真的浪漫之至。

实际上贝母的种类有很多。翻开药典可以看到有川贝,浙贝,平贝,伊贝,土贝母,湖北贝母等等。这只是药材的名称,每个药材还有不同的来源。

比如川贝,它的植物来源有百合科的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przewalskiiMaxim.)和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Franch.)。

后来因为野生川贝越来越少,于是又增加了两个品种,太白贝母(FritillariataipaiensisP.Y.Li)和瓦布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var.wabuensis(S.Y.TangetS,C,Yue)Z,D,Liu,S,WangetS.C,Chen)。从瓦布贝母的拉丁名上,我们也能看出,它应该是暗紫贝母的一个变种。

(川贝不同商品规格,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面是根据来源分类,如果根据性状的来分类,川贝又可以分为“松贝”、“青贝”、“炉贝”,“栽培品”。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片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青贝呈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片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片叶2~3枚及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片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好了,你是不是有点晕了呢?下面我们就从贝母的历史沿革和原植物来讲讲贝母吧!

(三)贝母的历史

1、土贝母(假贝母)和老鸦瓣

土贝母,《中国药典》记载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m.)Franquet的干燥块茎。

(葫芦科假贝母,图片来源于网络)

(葫芦科假贝母的块茎,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你查中国植物志,发现它叫假贝母,不叫土贝母。这算是《中国药典》的一个瑕疵。

《诗经·载驰》中有“陟彼阿丘,言采其蝱“,作者许穆夫人身处许国,今河南叶县。蝱读meng。西晋陆机《诗疏》中云:”蝱,今药草贝母也,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著,有分解。“陆机为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后移居洛阳。因此,蝱应为分布于洛阳附近的葫芦科植物假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

(百合科老鸦瓣,图片来源于网络)

《尔雅》记载:莔(meng),贝母。《说文解字》中记载:莔,贝母也,通作蝱,则莔和蝱均相通。西晋末年郭璞注《尔雅》:莔根如小贝,圆而白花,叶似韭。这个描述与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edulis相近。现今仍有部分地方以之混充贝母使用。

蝱和莔都是指贝母,但是两者所对应的原植物却又不同。

至于“贝母”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阜阳汉简中,“贝母已寒热也”。

2、浙贝母和湖北贝母

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贝母,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断谷服之不饥。近道就是指南京附近地区。此时贝母应为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详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gq/3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