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第四十回导读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宝玉服侍袭人,向王太医问药。端阳节王夫人治席请薛家母女赏午。众人不欢而散。宝玉因此而回房中长吁短叹,并因心情不好借情雯跌折扇子股子还顶嘴而要撵他。袭人等跪求方免。晴雯讽刺袭人正经还没混上个姑娘就称起我们了。宝玉要情雯撕扇子,麝月出来干涉,宝玉说千金难买一笑。钗、黛谈说湘云往日的调皮作为。王夫人说湘云有了婆家,湘云给袭人等带来戒指。翠缕和湘云论阴阳,最后归结到麒麟也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两人在蔷薇架下拾到宝玉遗掉的金麒麟。评析点一:我们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当时晴雯思想性格的三句话作为小标题。这三句话连接起来,可以看出围绕“打发”即撵逐晴雯的一条心理活动线索:“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绝决语)——“要嫌我,变着法子打发我,也不能够”(悲伤语)——“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愤激语)这条明显的心理曲线,是晴雯反奴人格和个性的体现。最初主动说出“打发”的绝决语,可见其勇敢和任性,也可见其思想简单幼稚;从决绝语到悲伤语的软化,可以看到晴雯的内怯,因为宝玉要“打发”的话击中了晴雯的软肋。“打发”是奴主对待奴仆的惩治手段,它威胁奴仆的生存权,因此成为奴仆的软肋。晴雯希望用伤心眼泪换取宝玉的退让。但没有成功,宝玉在盛怒下坚持撵逐。最后的愤激语表明面对“压派”决心以死抗争,态度重新变得强硬。在权势压迫走投无路之际,以死抗争是被压迫者最后的武器。它可能使权势者被迫退让,即使不成,也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撕扇”前情节里,曹雪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冲突过程中的对话,特别是晴雯的语言和情状。从不怕撵的绝决语,到害怕撵的悲伤语,直到决心以死抗争的愤激语,就是没有乞求语。从“冷笑”到伤心含泪,到独自啼哭,就是没有下跪。直到宝玉晚上回来,她也没有半句讨好软话,并以撕扇泄愤。她的情感、态度、情绪有波动变化,不变的是她绝无奴颜媚骨的“心比天高”的骨气。可以说,情感、情绪、态度的变化不过是晴雯人格的曲线表现,它是生存威胁下的弱者自保;而不乞求无媚态的人格底线,才是主体的精神选择,它是不堪屈辱的勇者自卫。评析点二:那种时代,那种家庭,一个丫鬟敢于向主子以任性的姿态继续她的反抗,而那位公子也就居然以此为乐,真可以说“人是奇人,文是奇文”了吧?晴雯的任性出人意外,宝玉的欣赏也出人意外,这正是作者要通过这种新奇生动的形式,挖掘出晴雯与宝玉性格本质中的共同之处,表达出她和他相互间深切的关系。晴雯与宝玉,在形式上只能是奴主关系。但在晴雯的内心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听任主子的奴役、侮弄或践踏的奴才,即使对宝玉也不能例外。她所珍惜的只是互相尊重和真诚相待,因此她的自尊心在宝玉面前更不可以受到损伤。在宝玉,从来就不愿以主子自居,以奴才看人,当然就更不以一般丫鬟来看待晴雯。这回偶然不在意地流露了贵公子的嘴脸,果然遭到晴雯的顶撞,也是宝玉所从未受过的一次挫折,“把脸都气黄了”。可是一经冷静,也就自然地衡量到什么玛瑙碗、玻璃缸以及扇骨子之类本是供人使用的东西,总不能比“人”来的更为贵重?何况宝玉看惯了贵族家庭,挥金似土,贪污浪费,无可究诘,日常用具,更不知毁坏损失多少,拌坏了一个扇骨子怎能和碰伤了晴雯的心相比拟呢?宝玉看惯了也看厌了别人对自己的奴颜婢膝,媚主求荣,他之特别重视晴雯正是因为她全无“媚骨”。宝玉更痛心的是自己祖祖辈辈向着他们的主子——更高的统治者一代传一代地奴颜婢膝,媚主求荣;至于自己本身又正是那个时代那个家庭所要培养训练的一个“奴才秧子”。因此,“晴雯撕扇”,并不是什么美貌奴才因恃宠而撒娇,多情公子为玩赏而纵容,而是这丫鬟这公子恰恰在这样一个矛盾爆发中才深刻地表现出他们灵魂的共鸣。宝玉生活在竞争着做奴才的环境中,他更深切地认识到晴雯这样可贵的“人”的品质,他是多么欣幸啊!当宝玉把麝月的扇子夺过来交给晴雯,晴雯就立刻一撕几半,两人大笑起来。我们在这里听到的是心心相印迸发出来的一阵笑声吧?高明出众的作者是多么热情有多么巧妙地表扬了两个坚决反奴性的青年男女!(王昆仑《晴雯之死》)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湘云在袭人面前褒钗贬黛;袭人求湘云为宝玉做鞋,说林姑娘身材不好不能作。宝玉不愿会雨村,湘云劝他谈讲仕途经济,宝玉对她下逐客令,说黛玉不说这些混帐活。黛玉怕宝玉因麒麟生出风流佳事,听到宝玉赞她,不禁喜惊悲叹。宝玉要黛玉放心,说黛玉皆因不放心才弄了一身病,但放心,病便会好。宝玉误以袭人为黛玉倾诉肺腑。金钏儿投井死,袭人同病相怜而流泪,宝钗却去安慰王夫人,说金钏儿自己落井而死。评析点一:“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湘云在房中劝宝玉也该认识像贾雨村这样的“仕途”上人,结果被宝玉以“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顶了回去。而这恰好被廊下的黛玉听到,不觉心中感动。宝玉出门时碰见了她,便急于表明自己的心迹,结果两人怔怔对望了半天,黛玉拭泪而去。宝玉却还把前来送扇子的袭人当成黛玉诉说自己所想,吓得袭人魄消魂散。宝玉清醒过来,羞得满面紫涨,夺了扇子便抽身跑了。评析点二:黛玉听到宝玉赞她,不禁喜、惊、悲、叹。原因是: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宝玉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称赞于她,其亲热厚密,不避嫌疑。所叹者,既为知己,却有金玉之论,横插一宝钗。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却无人为她主张;况自己病渐成,恐致痨病,不能久待,纵为知己,奈何命薄。评析点三:听到金钏死后,袭人、宝钗各自的反应是:袭人听说,想素日同气之情,想到自己相似的命运,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说后,却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反映了袭人的同情心和宝钗对下人的冷漠之情。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为金钏儿死而五内摧伤。受了父亲一顿教训,因为金钏儿感伤,竟不曾听见,因而惹怒了贾政。忠顺府长史官来索琪官。贾环又进谗言,贾政气得面如金纸。贾政以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而笞挞宝玉。得知宝玉挨打,王夫人与贾母先后出来相劝,总算化解了这场危机。评析点一:宝玉挨打的原因有三: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二是宝玉与琪官(即蒋玉菡)、柳湘莲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官场纠纷;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辜负了贾政对他的期望。评析点二:“宝玉挨打”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算作一个小高潮,意为在此之前的种种矛盾暗线经过长期的积累推进,由偶然发生的一个事件引发,得到集中激烈的爆发。“宝玉挨打”横贯其中最明显的便是贾宝玉与贾政父子二人的冲突。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的冲突爆发可谓是必然,只是欠缺一个具有足够杀伤力的导火索罢了。《红楼梦》故事一开头,就借冷子兴之口道出贾政对抓周只抓脂粉钗环的宝玉的不满。本应走仕途经济之路,恪守祖训光宗耀祖的儿子自幼在莺莺燕燕中长大,与女儿家玩耍,喜爱胭脂粉黛,对传统士人所做的学问仕途嗤之以鼻,这对于一生恪守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的贾政而言是难以忍受的。起初贾政长子贾珠在世的时候,贾政或许并未对宝玉抱有太高的期求。但贾珠早亡,宝玉作为贾政唯一的嫡子,就不能不按照世家大族子弟的传统取士之路走了。谁知宝玉不但不在读书功名之事上奋发图强,反而沉浸在诗书六艺等闲情逸致里,而且爱和女儿家们作乐玩闹。这对于传统的价值观是一种赤裸裸的反抗与挑战!在宝玉挨打之前,贾政已经在许多事情上与宝玉发生了“枝节”:宝玉读私塾前的冷笑与不屑、大观园题匾额时的过于严苛、听到“袭人”二字后的不自在等等。但由于贾政的心思放在官场仕途上,并不操心家务,再加之有贾母这一大家庭的最高权威一味袒护与溺爱,贾政对宝玉的不满一直是“隐而不发”。因此,贾政与贾宝玉这种甚至要动用“板子”才能发泄痛恨的矛盾,其引发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必然性的。无论贾宝玉有无引诱金钏、私交优伶,在贾政眼中,他早已是不务正业、淫荡好色之徒,是个正正经经的败家子。他早已有意要教训他,以泄心中的愤恨与失望,只是这个时机是早是晚到来而已。忠顺王府的介入更碰触到贾政的死穴——家族的前途与利益!作为世代袭爵的贾家,看似辉煌如初,实则“一代不如一代”,仅仅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家族前途飘渺,荣光渐渐流逝的危机时刻,宝玉居然还得罪了忠顺王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此乃不忠之事;而金钏乃王夫人的丫鬟,宝玉淫辱金钏,不但行淫乱之事败坏尽家风,还对母亲是极大的不尊敬,此乃不孝之事;忠与孝,支撑封建家庭有序运转的两大道德支柱都被宝玉一时毁坏,这让贾政如何不大动干戈!贾政与宝玉的矛盾只是冲突爆发的必然性之一。故事中还隐藏着另一条暗线如影随形,亦是激化贾政与宝玉父子矛盾冲突的重要必然线索,那就是贾府的嫡庶之争。作为传统大家庭,贾府讲究嫡庶有别,长幼有序。嫡子拥有对贾府官职、爵位、田产、财物的直接继承权,庶子虽也是主子,却不是合法的家产继承人,终有一日会离开这个大家庭,另辟支系。宝玉为王夫人亲生,是贾政的嫡子;贾环为赵姨娘所生,庶出。贾府的嫡庶之争随着宝玉与贾环的成长愈演愈烈。以赵姨娘与贾环为代表的庶方和以王夫人与宝玉为代表的嫡方明争暗斗,花招百出。表面看来,王夫人与宝玉占据有利地位。王夫人出身显贵,心机缜密,擅用各种手段,宝玉又倍受贾母宠爱;但赵姨娘却更得贾政好感,她虽然出身寒微、胸无城府,却心狠手辣,手段阴毒,贾环受其母影响,虽不敢与宝玉明着对抗,但背地里推灯造谣这种阴险手段却一点没少。宝玉元宵日训斥贾环、贾环推油灯烫伤宝玉,都说明二人虽是同父兄弟,却无手足之情。情感的对立与多年利益的相争让双方势如水火,“宝玉挨打”就是嫡庶之争激化的结果。评析点三:“宝玉挨打”宛若一场暴风雨,雨点落入水面,原本平静无澜的水面顿时被搅浑了,各色人物趁势出场,贾府这一看似风平浪静的大家庭下的种种潜在的矛盾与势力都浮出水面。例如王夫人,她作为宝玉的生身之母,也是金钏之死真正的“凶手”,第一个赶到宝玉被打的地方。贾政看到王夫人,火气更大,板子下的更狠,即便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也没有罢休的意思,大声数出宝玉的种种罪状。在这一事件之前,王夫人始终作为一个慈祥心善、不问家事的和蔼女人形象出现,而“宝玉挨打”极大地丰富了她的性格。她逼死金钏、事后刻意落泪,可以从中看出她的虚伪与冷酷。而这次要被打死的是她的亲生儿子,作为一个从小在男权社会下长大的女性,王夫人深谙在这个社会里的生存法则。她没有反对贾政对宝玉的管教与责打,语气中甚至有支持贾政对宝玉进行管教的意思,这很好地维护了贾政作为男权统治的代表的尊严;紧接着,她以夫妻之情进行劝说,看不奏效,立马转到自己的处境,“快到五十的人”“只有这一个孽障”,这说的既是她自己,何尝不是眼前暴怒的贾政呢?见贾政态度略有松动,她马上拿出杀手锏——早逝的长子贾珠。为人父母,爱子如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再被提起,哪怕是铁石心肠都会为之动容。王夫人的哭诉与劝告看似委婉含蓄,令人同情悲悯,但句句都说到贾政的软肋上。她时时刻刻在提醒贾政:你已经人近半百,宝玉是你唯一的继承人,打死了他,你我二人有何活路?王夫人心思之缜密、用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她绝不是不问家事、整日吃斋念佛的圣人,她才是将荣国府的大权与命脉把握在手中的幕后大将。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袭人说但凡听他的话也不至如此若打出残疾,叫人怎么样。宝钗手托丸药来看。亦云: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老太太,太太心疼,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玉心中为之大畅。黛玉来看,宝玉安慰黛玉说自己是装出来给人看的。黛玉无声而泣,劝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王夫人叫袭人,袭人汇报宝玉情况,王夫人给了两瓶进上的香露。宝玉打发袭人去宝钗处借书,叫晴雯送旧帕两块给黛玉,黛玉神魄驰荡,自感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题诗三首于其上。评析点一:宝玉挨打后,袭人、宝钗、黛玉各自的反应体现的人物性格:袭人是强忍悲伤,悉心服侍。宝钗探伤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黛玉则不同,她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辞里。写“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可见哭泣时间之长与伤心之重。所以说,黛玉的关切完全是真情流露,宝钗的关切则多少带些表面文章。评析点二:宝玉被打的第三个重大意义则是对宝黛爱情的影响。宝黛爱情在这一天发展到知己的新阶段,此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黛玉的小性以及宝黛之间的口角;却也为二人的爱情悲剧铺垫了基础。宝黛无论多么情深义重,可颦卿命不久矣,奈何?文中写宝玉记挂黛玉,便支开袭人,让晴雯给黛玉送去了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子。黛玉先是不解其意,思忖一时,方才大悟,不由神魂驰荡,悲喜惧愧,五味杂陈。不由题诗三首,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黛玉终究输给了时间,也无法掌控命运。由此,宝玉挨打这么一件看似离《红楼梦》结局非常遥远的事件,却开启了《红楼梦》中所有悲剧的大门:父权制失去了权威,贾府最被看好的继承人在旁门左道上越走越远;宝黛爱情最终以黛玉病死而宣告结束;那个曾经“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也最终只落得个幽冷凄清。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充满了繁琐芜杂之事的半天,是以宝钗“到房里整哭了一夜”而结束,也实在是神奇之文。按理来说,宝玉被打,要么是宝玉身疼了一夜,要么是林黛玉心疼了一夜,可偏偏都不是,是贾宝玉未来的妻子薛宝钗被薛蟠气的整哭了一夜,令人感叹。这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宝玉被打后薛宝钗第一个来看望且送来了丸药;而她的整夜痛哭也许真含有被呆霸王薛大傻子说中心事的尴尬与痛苦。甚至可能预示了薛宝钗将来的婚姻悲剧。“生活是杂色的,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一还原便是一团琐碎的细节。”而恰恰是在这团琐碎的细节中蕴涵了偶然中的必然,孕育了后来的重大事变。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宝玉要吃小荷叶儿莲蓬汤。凤姐叫做十来碗大家吃,贾母说她拿官中钱做人情,她自告奋勇做东道,银子在她帐上领。贾母对薛姨妈夸口说她有本事叫凤姐弄来东西大家吃。凤姐说贾母若不嫌肉酸,不然连她也吃。宝玉说袭人站乏了,拉她坐下。袭人叫宝玉请莺儿打络子。凤姐叫莺儿和玉钏给宝玉送汤。玉钏儿叫婆子端汤,自己空手走。宝玉叫玉钏儿尝汤。宝钗提名给宝玉打络子;袭人得了王夫人两碗赏菜感到意外;宝玉不在乎;宝钗深明其意。评析点一:傅家两个婆子在场看到的情景,出来议论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玉钏)疼不疼,这可不是呆子?”还借大观园婆子之口,说宝玉“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作者借傅家婆子表现宝玉的手法和用意是:一是从婆子的眼光看宝玉,说明宝玉的言行不合乎世俗的眼光,不为世人所理解,更不要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婆子们了;二是明贬实褒,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他不认同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因而无人可言(黛玉除外,只有她是唯一的知己),只好与动物交谈,对星月长叹。评析点二:“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是非常重要的一回。皆因玉钏儿和莺儿日后都是贾宝玉妾的第一人选。从玉钏儿和莺儿一来,贾宝玉房中丫头一哄而散就是伏笔。莺儿是薛宝钗的贴身丫头,日后陪嫁给贾宝玉,薛宝钗势必要留下莺儿作为臂膀,收房做妾无可厚非。玉钏儿缘何会成为贾宝玉的妾?就要从这一碗莲叶羹说起。贾宝玉要吃莲叶羹,玉钏儿给贾宝玉送汤过去,亲自喂给贾宝玉吃。一碗莲叶羹真正的意义,是将贾宝玉和玉钏儿形成连接的纽带。“莲叶羹”并非只是一碗汤。莲叶羹是由四种花样做成的模子,只有豆子大小。有菊花、梅花、莲蓬、菱角四种样式。模子印出来用鸡汤煨好,再辅助新鲜荷叶清香。所以叫莲叶羹。关键是菊花、梅花、莲蓬、菱角四种花,几乎囊括了大观园所有女子。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掣花签,重要的人物都有花签影射。李纨是梅花签;林黛玉是芙蓉花签;香菱是并蒂花签。菊花虽然没有,但菊花诗又是人人都有的。如此,一碗莲叶羹几乎代表了大观园群芳。而且莲叶羹的“莲”通“怜”,凡是与“莲”相关的人,无论字同、音同还是意同,结局都不算好。林黛玉(芙蓉花签)、香菱(甄英莲)、晴雯(芙蓉花神)、王熙凤、平儿、尤二姐、巧姐(贾琏),贾迎春(丫头荷花)、贾惜春(藕榭)、花袭人(蒋玉菡)、尤三姐(柳湘莲)、秦可卿(贾蓉)、藕官、菂官、蕊官、茄官、龄官……金钏儿和玉钏儿本来与“莲”无关,结果一碗“莲叶羹”,让她们也落得“可怜”。金钏儿死后,王夫人愧疚给了五十两银子,又用薛宝钗的两件衣服给她装裹了,但这并不是结束。贾宝玉既然害了人家,主子道义就要负责。既然金钏儿死了,给妹妹玉钏儿一个名分,是他们“积善之家”应该具备的德行。所以,玉钏儿是贾家第一个有二两银子月钱的丫头。而王熙凤一听说玉钏儿吃了姐姐的双份月钱,用“大喜”形容,预示王夫人已经考虑好日后要将玉钏儿赐给贾宝玉做妾。玉钏儿的二两银子月钱是官中出,合理合法合规,比之袭人的二两月钱由王夫人出更合法。而贾政对赵姨娘说他看好两个丫头,一个给贾宝玉,一个给贾环,毫无疑问也是玉钏儿。娶玉钏儿就等于娶金钏儿,一碗莲叶羹背后,她们姐妹牺牲的是一条命。而贾宝玉去水仙庵祭奠金钏儿也是以妾礼。贾元春省亲时,让龄官再唱两出戏,龄官唱的《相约》《相骂》贾元春特别喜欢,就出自《钗钏记》。钗为薛宝钗,钏为玉钏儿,预示日后贾宝玉的一妻一妾正是她们二人,而莺儿也会作为通房丫头存在,这也是袭人被迫出嫁的因由。她不出嫁也没位置了。贾政只有一妻二妾,贾宝玉在父亲退休前,不可以越过父亲。玉钏儿与贾宝玉的缘分,通过一碗莲叶羹体现,背后却是金钏儿的一条命的代价。金钏儿活着时,在主子眼里一文不值。死了又为了心安百般补偿,不顾玉钏儿愿不愿意强行安排,是那个时代主仆之间无法逾越的身份鸿沟。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贾母吩咐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以后贾政若唤宝玉以她的名义加以拒绝。宝玉甘为诸丫环充役,骂宝钗入了国贼禄鬼之流;除四书外,别书皆毁,深敬黛玉。薛姨妈赞袭人,王夫人说袭人比宝玉强十倍。但不同意马上收做屋里人,过二三年再说。宝钗来到怡红院,袭人正做鸳鸯戏莲花样的兜肚,袭人出去,宝钗坐在袭人的位子代做鸳鸯戏莲花兜肚。宝玉于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后怔了。凤姐叫袭人向王夫人叩头。宝玉喜不自禁。袭人说从此后她便是王夫人的人了。宝玉受龄官冷落,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评析点一:这一回中体现宝玉叛逆性格的两处情节:一处是宝玉于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另一处是宝玉兴冲冲去梨香院找龄官,没想到受到龄官的冷落,宝玉并未使出主仆的礼数,而是尊重龄官的意思。评析点二:第三十二回袭人向史湘云介绍过薛宝钗曾劝过宝玉讲究点仕途经济,宝玉没等宝钗说完,抬腿就走了。本回又说宝钗辈“有时见机劝导”,就是说不只一次的劝导,宝玉骂她“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在理念上已同薛宝钗彻底决裂,实际是否定了《大学》中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因此他也鄙弃“文死谏”“武死战”的名节,按照宝玉的逻辑,所谓死谏之臣,只为了“邀名”;死战之臣,只顾图汗马之功,猛拼一死。即便是“出于不得已”而必死,那武将肯定是疏谋少略,自己无能,白送了性命。那文官若朝廷少有瑕疵,便胡弹乱谏,倘有不合,浊气一涌,即时拼死,“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义”;简而言之,贾宝玉批判的是为沽名钓誉而死的人,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谓的反对“君权神授”。而他自己的死法,则希望“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死得很浪漫,颇有神话色彩,似乎也暗示了他将来也要返回本体的神话世界。评析点三:薛宝钗进了怡红院,来至宝玉屋内,替袭人做针线,听到宝玉睡梦中的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玉对婚姻的取向说的非常明确,可见两种婚姻路线的激烈搏斗,宝玉在为争取婚姻自由而痛苦挣扎。对宝钗而言,倘若宝钗不理解“木石姻缘”指谁而言,那金玉缘的含意她是知道的,即癞头和尚说“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而贾宝玉却否定和尚道士的话,也就是拒绝了与宝钗的结合,“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为何而怔,想些什么,小说没有写下去。然而,宝钗坐在宝玉睡榻前做针线,已透露出宝钗的内心隐秘,而这一幕恰被黛玉看见,先是“早已呆了”,“半日又握着嘴笑”,叫过湘云,让她来看,最后是“冷笑了两声”走了,黛玉完全明白宝钗的用心。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宝钗给宝玉起号无事忙、富贵闲人。湘云补和诗,自愿当东道。宝钗邀湘云安歇,给湘云出主意请老太太吃螃蟹赏桂花,教湘云纺绩针黹为本。二人夜拟菊花题十二个。咏海棠诸诗以及后面的咏菊诸诗,每一首都“诗如其人”,把大观园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都表现出来,同时也通过其中词句隐示了他们的命运。下面对这六首诗作简要赏析。1、贾探春《咏白海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首联写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在斜阳寒草、苔翠盈映衬下,显得十分清幽。颔联以玉和冰雪喻白海棠花,化用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又韵》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同时,又以花拟仙女,因为《庄子·逍遥游》曾说美丽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此联赞美白海棠花的精神比玉还高洁,花瓣似仙女使人迷恋陶醉。颈联写白海棠花蕊芬芳娇弱无力,深夜的月亮照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尾联意为不要说白海棠像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探春这首诗以美女喻花,写出了白海棠的美丽姿态和高洁精神,这也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2、薛宝钗《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首联写主人公珍重白海棠的美丽姿容,白天也关上门,并亲自拿着手提水罐浇灌花盆。不仅描述了对白海棠的珍爱,闭门护理,亲手灌水莳弄,十分精心,还可以看出主人公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颔联为倒装句式,意谓秋阶旁有洗去胭脂的倩影,露砌边招来冰雪的精魂,写出白海棠的质朴本色。颈联写淡雅之极才知道花儿更加艳丽,花儿愁多怎能没有痕迹,赞美白海棠的淡雅艳丽与怯弱之姿。尾联说花儿要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也应使自身保持清洁;美好的姿容默默不语一天又到黄昏,赞美白海棠的素洁矜持。宝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她平日不饰妆容,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胭脂洗出”的注脚。“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似乎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淡极始知花更艳”,指薛宝钗之“罕言寡语”“安分随时”,能笼络人心,得到上下的夸赞。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3、贾宝玉《咏白海棠》: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首联写白海棠花的容颜浅淡映着一重重门,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像雪一样长满盆。颔联写白海棠像贵妃出浴肌肤如冰雪,又像西施捧心心灵似美玉。颈联写白海棠花晨风中摇曳如含忧愁千点,经夜雨浇灌更增添了一道泪痕。尾联写白海棠如有情意,听着捣衣声怨笛声送走黄昏。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有关。宝玉的这首诗寓意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白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她。“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白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顰颦”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晓风不散愁千点”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身世悲催。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4、林黛玉《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黛玉的这首诗,被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表明了黛玉鄙弃污浊世俗的孤傲品性,孤独寂寞的感伤情绪以及才华横溢的才情。首联不直接写花,而是先写赏花的人。“半卷”“半掩”写出赏花人的娇媚含羞之态,与花映衬;“湘帘”是湘妃竹做的帘子,这里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历来以“冰玉”比喻花的素淡纯洁,黛玉则从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当非同一般,因而喻为“冰”“玉”,显得别具风采,又写出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格。颔联上句以梨花之蕊喻白海棠资质的皎洁,下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这里用“偷来”“三分白”、“借得”“一缕魂”,构思巧妙别致。这里化用宋代卢梅坡《雪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颈联上句喻白海棠花像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衣,下句喻白海棠又像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对这两句诗,脂砚斋有评论:“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诗句隐中描写的当是黛玉的自我形象与心境,又含有借“仙人缝缟袂”暗示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的薄命早夭,借“拭啼痕”点出黛玉以泪还债之意。尾联写白海棠含羞带怯地独立深夜西风之中,寄寓了黛玉满腹忧伤却无处倾诉衷肠,只得听任西风摧残的凄凉心情。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5、史湘云《白海棠和韵二首》:①其一: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②其二:蘅芷价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海棠诗社刚成立时,湘云不在场。过后,宝玉特意把湘云请来。湘云来后,兴头极高,立即依韵和了如上两首。湘云是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除了黛玉,宝钗就要数到她。她像宝钗一样健美,像黛玉一样聪明,是一个介于薛、林之间的人物。第一首里,“自是霜娥偏爱冷”“秋阴捧出何方雪”,隐指吃“冷香丸”的冷美人薛宝钗;“非关倩女亦离魂”“雨渍添来隔宿痕”,隐指在苦恋中魂牵梦惹、泪渍不干的林黛玉。第二首里,为“悲秋”而“断魂”的是林黛玉。被“晶帘”隔破的花影,也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水中月”“镜中花”之类关于宝、黛爱情的判词。相对的,花难寻偶、玉烛滴泪等句,也像是隐指宝钗未来的“寡居”生活。湘云的诗说了宝钗,又说了黛玉,也就等于说了她自己。虽然我们已无法知道曹雪芹如何写她结局的具体情节,但“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判词已说明了她的结局同样是凄惨的。她将像黛玉那样为婚姻悲剧而哭泣,像宝钗那样过孤寂无着的生活,当然情节不会雷同。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贾母带王夫人、凤姐及薛姨妈等进园。王夫人说贾母爱在那一处就在那一处。贾母夸宝钗细致,凡事想的妥当。众人作菊花诗。李纨评潇湘妃子为魁,宝玉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宝玉带头作咏螃蟹诗,宝钗小题寓大意。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评析点一: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题目新,立意新,被评为诸诗之首。黛玉咏菊夺魁,一是说明黛玉的才华横溢,二是因为菊就是她自身的象征,高傲,孤独,没有丝毫妥协,不染丝毫尘埃。黛玉的孤独和高洁都是纯粹的真性情。评析点二:宝钗的咏螃蟹诗蕴含的意义:1、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2、旨在骂世:讽刺了贪求功名利禄,附炎趋势的贪官污吏之流。宝钗是古代社会的“正统派”,处处都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借她的诗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3、对宝钗似褒实贬:写宝钗对世情是练达的,但讽刺世人而忘了持镜自照,倒实在带有贬意:笑人家不择正路、“皮里春秋”,自己为了争得宝二奶奶的位置,不是也用尽心机、施尽手段么?说蟹有腥臭,自己热衷仕途经济就没有儒臭么?告诉别人吃蟹要“性防积冷”,难道“性冷”的只有螃蟹么?问螃蟹“于今落釜成何益”?不也应该反问一下自己:金锁终于配了宝玉成何益?如此等等。诗仿佛出于无意,却又实实在在地成了宝钗的自我嘲讽。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袭人问平儿这月月钱为什么没放,平儿告诉她,凤姐早支了在外放债。刘姥姥讲女孩子雪地抽柴草,老太太因马棚失火不让说了,宝玉还在追问女孩儿冻出病来怎办。刘姥姥又说神佛给人儿孙的帮事,吸引住了贾母、王夫人。宝玉却记着女儿抽柴之事,派茗烟四处找女孩之庙。评析点一:刘姥姥与贾母比较:1、身份:一个是世代侯门的贵族老太,掌握贾府的最高统治权力,一个是身份低微努力求生存的乡野老妇。2、年龄:刘姥姥75岁,比贾母年长。3、体质:刘姥姥依然健朗,贾母已然衰老,自称是老废物。4、生活特征:刘姥姥依然下地干农活,家境艰难却充满生命力;贾母富贵有福,被当作老寿星供养,却失去了生命的自主性与活力。——两个老太太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在这几回中互相映衬。评析点二:刘姥姥性格特征:谨慎谦卑、坚忍不拔、藏精于拙、装傻扮愚、见风使舵、插科打诨、善良诚信。评析点三:讲宝玉对一个故事中的女子的多情,看似一种呆气,实则是可贵的悲悯。与信仰和道德有关的东西是无所谓有没有的,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宝玉完全当真,正是他的生命的珍视,也正因此,他才能真心诚意对待身边的真实存在的女孩子们。评析点四:体现贾府奢侈的细节:贾家一餐光螃蟹就值二十两,够庄家人过一年的生活;吃饭用的筷子不是金的就是银的;上好的纱,穷人想拿来做衣裳却得不到,富人却拿著糊窗子。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王夫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李纨准备游园东西,刘姥姥上大观楼缀锦阁观看了一番。贾母拣大红菊花簪于头上,凤姐给刘姥姥插了一头菊花。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刘姥姥夸惜春能干。贾母领刘姥姥先来潇湘馆,刘姥姥误认为是公子书房。来到蘅芜苑,贾母夸宝钗太老实,要为宝钗收拾房子,叫鸳鸯取东西来放。在藕香榭吃酒行令。刘姥姥欲退席回家而不得。黛玉行令时无意说牡丹亭、西湘记中两句词曲。评析点一:刘姥姥被凤姐戏弄所引发的众人发笑百态及其与性格的对应:史湘云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心直口快之人,反应最快;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身子最弱;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撒娇;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宠爱;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说不出话来——又好气又好笑,但要保持其矜持庄重的姿态;薛姨妈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与王夫人映衬;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合:扣。前仰后合了;惜春叫奶母揉一揉肠子——年幼撒娇,与宝玉又不同;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点面结合的手法)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这两个是导演,还要继续捉弄刘姥姥拿象牙镶金筷子吃鸽子蛋。评析点二:“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根据房间陈设可以看出探春的个性:性格像男孩,追求大气,健康明朗,因此她的住处是开阔的;屋内陈设和对联表达了探春的生命追求:她的屋内也非一般闺阁女子的陈设,庶出的她一直对自己的人生有大的追求,她的气魄在后文的大观园改革中尽显;对联可以看出她喜欢烟霞的自由闲散,要用它作自己的骨骼,作为生命的本质,她喜欢住在山里,追逐泉石这些荒野的生命,而这些梦想正是她现实人生中所缺少的。评析点三:林黛玉无意识之下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词曲说了出来。这时有个细节描写,就是黛玉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之后,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为什么只有宝钗会在意黛玉说的这句话呢?在第四十二回我们才知道,原来宝钗自小就读过这些书,比黛玉还要早很多,且比黛玉读的禁书多得多,“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但她知道这些书的害处“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所以,她只是知道,读过,从来没说过,这是宝钗为人滴水不漏的地方。评析点四:刘姥姥在大观园吃饭时的描写:刘姥姥拿起筷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过响声儿就没了!”这段文字从刘姥姥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对刘姥姥进行了描写。这里刘姥姥给我们留下的形象是:没有见识,但在质朴中透着乖巧,显得世故。

语文最美,唯有情怀

欢迎来到一个普通语文人的小小天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gq/7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