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瘀药牛虻

不久前采药,看到一种外形长的和黑木耳很像的蘑菇,但颜色却是红艳艳的,非常可爱,学名可能是卷丝小杯菌,我姑且叫它红木耳,不知道能不能吃,但应该是没毒的,如果能开发出来送上餐桌,应该会很受欢迎,放上来给大家过一下眼瘾。

进山采药,山里蛇虫鼠蚁是少不了的,其中最令人生畏的无过于各种毒蛇和马蜂了,毒蛇不常见,马蜂也是季节性的,一般不招惹它们,它们也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有一种叫牛虻的昆虫,就让人很头疼。蚊子无时无刻都叮人,但蚊子叮人只痒不痛,这牛虻不一样,它体型是蚊子的数倍,当你衣服被汗水或雨水湿透的时候就悄无声息的来叮人了,隔着衣服都能叮到皮肤里,吸了血就跑,叮的时候皮肤很痛,又不怕人,用手也挥之不去,十分讨人厌。但它却是一味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的好药,仲景《伤寒论》里就有用它入方的抵当汤,只是现在用的比较少,这药前人所记甚详,我就不拾人牙慧了,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录于下及文后,有兴趣可以看看:

各家论述

1.《纲目》: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本草经疏》:蜚虻,其用大略与土鳖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如《经》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ZHE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3.《本经逢原》:虻虫,《本经》治症瘕寒热,是因症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仲景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伤血也。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虽缓,亦能堕胎。

虻虫又叫蜚虻、牛虻、牛蚊子、绿头猛钻、牛苍蝇、瞎虻虫、瞎蚂蜂、瞎蠓、牛魔蚊、牛蝇子、瞎眼蠓。

来源

中药牛虻为昆虫类虻科复带虻或其他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

采收炮制

生用,捕捉后用沸水烫死,去掉足翅,晒干或阴干用。亦可焙炒用,称焙萌宠,将蛇虫置锅内,用文火焙炒至黄褐色或棕黑色,质地酥脆为度,取出放凉。焙炒后可降低毒性,便于粉碎。

性味:味苦;微咸;性凉;有毒。

归经:肝经。

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主治: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干血痨;少腹蓄血;癥瘕积块;跌打伤痛;痈肿;喉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3g;研末,0.3-0.6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敷或调搽。

附方

1、虻虫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虫(去翅、足)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2、虻虫治肿毒:虻虫、松香等分。为末,置膏药中贴患部。(《现代实用中药》)

3、虻虫治踠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千金方》)

4、虻虫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四两,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

虻虫配水蛭,一潜一飞,皆吸血之物,逐恶血,散结,治血结上下俱病者,功效尤彰。两药之破血逐瘀力量大于三棱,莪术,常治疗瘀血闭经,癥瘕积聚,折伤坠扑,蓄血疼痛。

虻虫单用者很少,多配伍为用,与水蛭是常用之药对;虻虫攻血之力峻猛,急而短暂;水蛭破血之力迟缓,稳而持久;二药合用具有很强的破血逐瘀功效。现代药理证实,虻虫、水蛭、虫在抗凝血、纤溶、扩张血管、保护组织缺血等方面的作用相似。

本品古方皆炙焙,近代主张微炒减轻其毒性即可。服用时间不宜过长,采取间歇用药的方法,中病即止。

虻虫配桃仁,有协同作用,可化瘀血通经闭,去瘀生新,治疗妇女各种瘀血痛证兼有大便不通,月经不调属于血瘀实证者,均可治疗。

虻虫配当归,一温一寒,一补一泻,相得益彰,治疗月经不调,瘀血经闭,腹部包块等。

虻虫配丹皮,清热凉血,破血逐瘀,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兼有发热者。

虻虫用药禁忌:气血虚者、孕妇及月经期均禁服虻虫,伤寒发黄,脉沉急,少腹鞕,如小便不利者为无血证,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审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肝血桔竭,而非血结闭塞者不宜用;孕妇腹中有症瘕积聚,不宜用。凡病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忌虻虫。

拍摄地点:昭平

花草山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hq/7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