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549560.html
张晓岚李树惠文/图
文化墙。
陆良县是云南省率先被播下马克思主义火种的县(市、区)之一,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谱写了一曲光辉灿烂的篇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火在陆良已呈燎原之势,陆良人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起了全省著名的龙海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三支队和陆良的地方革命武装,依托根据地群众的支持长期转战,为陆良县的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红色诗篇。
在陆良县东部龙海山一带,有片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75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的革命老区。这是在解放战争中由中共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陆良地下党组织创建的云南较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诞生的摇篮。如今这里较好地保存着“‘雨古协定’所在地”“小寨指挥所”“小寨革命历史纪念馆”“医院”“陆良县临时人民政府驻地”等一批革命遗址,是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
■小寨秘密据点
小寨村地处龙海山区腹地,下辖小寨、赖台子、朱家窝棚、冯家窝棚、满家窝棚、钻天窝棚和小横箐7个自然村。这里的“李标堂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三支队队部旧址,于年7月建成“小寨革命历史纪念馆”。
年7月4日,震惊全滇的陆良武装暴动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陆良全县,陆良的革命斗争形势暂时处于低潮。年秋,按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部署,陆良恢复党的组织活动,加强了对敌武装斗争的领导。年初,中共地下党派皇甫立本同志以陆良上层人士杨体元代表的身份,与小寨村开明人士李标堂建立了联系。李标堂是龙海山区与地下党合作最早的上层人士之一,他的家后来成为地下党的联络点,也是三支队司令部驻地,他的儿子李自廉在对敌斗争中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年2月任龙海山游击大队一中队队长,8月任护乡二团三营一连连长。
年10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出许南波、杨守笃、谢敏等到陆良开展地下工作,当年11月14日与杨体元在龙海山区雨古村正式签订“雨古协定”。年初,经中共陆良县特别支部决定,在龙海山区贫苦农民组成的联防队基础上,选拔人员成立脱产的游击队。杨守笃利用民主人士杨体元的特殊身份作掩护,深入龙海山区发动群众,做基层统战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开展党领导下的对敌武装斗争,游击队仅一个多月就发展到余人。在这一时期,“李标堂宅”成为陆良地下党和边纵三支队活动的重要地点,杨守笃带领40余名游击队员经常在这里召开会议、避险、休整,与敌人开展游击战。
年3月,朱家璧、祁山等率领路南圭山、弥勒西山、泸西东山的武装部队余人,来到龙海山区小寨村,宣传和发动群众,组织民兵联防队,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和抗铲保苗“四抗”斗争,小寨村成为龙海山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年5月,陆良挑选出余人的游击武装力量,加入朱家璧领导的云南游击部队,编入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6月在丘北舍得村整编为3个支队,陆良武装编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三支队,辖第七、第八、第九3个大队。6月15日,三支队第八、第九两个大队与纵队在丘北温浏分兵后,返回龙海山区坚持在盘江以北斗争,发展队伍,扩大巩固游击根据地,打开在陆(良)、曲(靖)、富(源)、罗(平)4县边境的游击斗争局面,与敌人进行英勇作战。
年8月10日,国民党第二十六军一九三师五七七团,对龙海山区进行全面扫荡,小寨村联防队及时组织民兵阻击敌人。小寨村李标堂、活水乡资中华,召集人员在龙海山圩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两路向敌饶继昌部发起进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使敌人疲于防守,不敢扩大清剿范围,保护了小寨村和周边村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三支队在小寨一带建立多个交通联络点,组成情报网络和武装战线,情报人员都用化名或代号,以鸡毛火炭信传递情报。同时,三支队广泛发动群众,组织起农协会、青年团、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并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传唱《金凤子开红花》《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广泛进行革命宣传。
■巩固革命根据地
年4月9日,三支队在鲁衣村成立游击团,小寨也相继成立了游击队和民兵联防组织。4月下旬到6月中旬,敌二十六军一九三师五七七团、保安十一团和地方武装,纠集3个团的兵力实施所谓的“分进合围”扫荡计划,进犯龙海山区等革命根据地。龙海山区区委和小寨村民兵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安排,积极准备,迎击敌军,在干部群众中进行全面动员,传达上级指示,教育干部群众做好充分准备,粉碎进犯之敌。小寨壁垒森严,村主要道路和山头由民兵把守,儿童在路口站岗放哨。6月的一天,一个敌特分子假装到山区销售日用小百货,但他的一举一动早就被小寨的民兵掌握,他刚要进村就被几个民兵抓获。同时,游击队组织各家各户坚壁清野,把粮食和石磨、水桶、锅碗瓢勺等物品藏进山洞,成熟的庄稼全部收割隐藏,牲畜赶上山林躲藏。敌军上山后被游击组织开展的“麻雀战”弄得晕头转向,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最后狼狈撤退。
■鱼水深情永传扬
为了巩固龙海山区革命根据地,驻扎在小寨村三支队的游击队员们分赴各自然村,帮助开展群众工作,他们张贴标语,宣传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政策,得到了小寨村和周边村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年8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二支队护乡二团(简称“护二团”),安排一个小分队在小寨村一带开展对敌武装斗争。护二团的指战员进驻小寨村后,以良好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条心,同仇敌忾求解放的大好局面,有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掌握了斗争主动权。
8月下旬,召夸战斗后,三支队女干部戴松、李昂和外地调来的女干部王文惠、俞晓翠、胡韵波、郑淑英等护送伤员路过小寨,小寨村的妇女拿出坐月子才能吃的红糖煮鸡蛋慰问伤员,希望伤员好好养伤,早日重返战场。
年端午节的中午,王文惠、俞晓翠正在大湾子村坚持工作,当得知敌人已来到大竹园上大坡村后,便和武装民兵保在坤火速向小寨方向转移,刚到小寨村边,在村口放哨的一个妇女向她们摆手示意敌人已经进村了,女战士们得到了群众的掩护,立刻掉头往山上转移,把文件藏在山洞里,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年9月,“边纵”司令部决定集中一支队的3个团,由陆良的护二团配合,攻打曲靖潦浒镇,歼灭大恶霸海中鳌的反动武装。战斗开始之前和结束战斗之后,4个团0多人驻扎在龙海山区,小寨村群众连夜到地里把青包谷搬回家,磨浆做成粑粑,有的群众还做荞粑粑,有的送上鸡和鸡蛋,妇女会编织近千双草鞋送给部队。
诞生于陆良龙海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以龙海山为根据地、以像小寨这样的山区村寨为据点,在陆良县各地点燃反蒋武装斗争的烈火,开辟了以陆良为中心,包括相邻石林(原路南)、师宗、罗平、富源、马龙6个县的革命根据地,坚持盘北战争,还北上接应宣威、沾益的武装起义,后又奉命跳出外线,到滇北等地开辟新区,转战于滇东、滇东南、滇东北、滇北、滇中、黔西等地区的24县,开展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最后配合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和兄弟支队,为解放云南作出了积极贡献。
■龙海山区医院
年8月25日,召夸战斗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决定在龙海山区根据地建立临时医院。院址设于新台子行政村宜得大箐茂密的树林里,这里怪石嶙峋,豺狼、野猪出没,荒凉恐怖但适宜隐蔽躲藏。
召夸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是三支队与敌作战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斗结束后,司令员杨守笃派左向等人去处理烈士后事,到达作战区域,才知道当地群众已就地安埋好烈士遗体。在这30多名烈士中,有相貌特征与杨守笃十分相似的五连副连长杨守荣烈士。杨守荣牺牲后,被敌人认作杨守笃而割下头颅去报功请赏。人民群众极为悲愤,把坏人抢去的棺材打开,抛出已入殓的敌户,将杨守荣烈士的遗体装进去重新安葬。对于20多位在召夸战斗中身负重伤的战士,中共陆良县委和三支队党委决定迅速成立临时医院进行救治。把建立医院的任务交给二十三团卫生队,卫生队队长戴松任命为龙海山区根据地临时医院院长。
临时医院非常简陋,根本没条件起房建屋,只能搭窝棚,民兵们帮忙用树干做屋架,枝条做椽子,放上山茅草、树叶遮挡风雨,先后搭起了10多个窝棚给伤员们安身,重伤员住一个窝棚,其他伤员2至3人住一个窝棚,供医务人员和伤员食用的只有洋芋和荞子面,蔬菜以南瓜、豆角为主。
临时医院一搭建好,从昆明惠滇、昆华护士学校毕业的戴松与李昂两位女医护人员带上有限的药物、器材,首先护送伤员来到荒冷的宜得大箐。随后,医院工作过的陈守志和从事过简单医务工作的邱玲、管伙食的余建来到医院,大家都是因战斗需要而加入卫生队的,没有专业的医技水平,而且部队药物来源又十分困难,每弄到一点药品,负责供给的同志都要历尽艰险,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才能送达这里。部队转移后,药品再无补充,还不到1个月时间,一些必需药物已用尽。没有酒精,买清酒代替;没纱布、药棉,就把已用过的、被脓血浸透的纱布洗净,用树枝架在煮饭锅上高温消毒,继续使用;有限的一点进口青霉素等抗菌药物得首先保证重伤员使用。在无设备、缺技术、缺药物的情况下,有的伤员伤口感染,有的因无法抢救而牺牲。
继召夸战斗后,年9月上旬,边纵主力组织拔除曲靖潦浒反动据点,消灭地霸、大土司海中鳌部武装的战斗,旋即又在曲靖石宝山与敌二十六军展开激战。这两次战斗,共20余名伤员被送到医院,有的伤势较重,且处于缺医少药的艰难困境,伤员们用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勇闯生死难关。其中一位广西籍的伤员因伤口感染死于破伤风。十六团的胡文崇伤员,脊椎中弹下半身失去知觉,没有导尿工具,用热敷按压来排尿,医院没条件输液,伤员又不能进食,最后因肾衰竭而死。还有十六团一营三连的机枪手李文义,在潦浒战斗中坚守阵地,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直到机枪被打坏,自己被敌人一粒子弹射穿食管、穿过肺叶,嵌入后背生命垂危。入院后,却时时念叨着阵地,再三要求将背上的子弹取出重返战场。没有麻醉药,邱玲用自己在越南节省下来的妇女费托人买成烟土给李文义用于止疼,为了迎合伤员的心愿,手术时,戴松、邱玲等医护人员将李文义抬到阳光下,用一条床毯做帐篷,在李文义半昏迷的状态下,大家跪在地上为其进行手术。当血管钳探取弹头时,李文义疼得汗流满面但一声不吭,弹头取出后,血液喷涌而出。由于李文义感染已十分严重,他不能进食,仅靠注入有限的浓葡萄糖维持生命,因无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他体温不断上升,人一天天衰弱下去。有一天,李文义突然清醒,不停地念叨起机枪和阵地来,还说:“我不能回部队了,家也不能回了。”戴松趁其清醒就急忙打探他的身世,才知道李文义家在河南登丰县,是被抓兵出来的,日本投降后,李文义离开国民党军队后流落在广南一带,靠帮人卖工度日,年2月,才找到边纵主力部队。戴松等医护人员强忍着悲痛,想尽力为生离死别的战友做点什么,询问他想吃点什么,李文义诚恳地说,想抽口烟,止止疼,另外还想吃儿时吃过的桃子煮鸡蛋。一位民兵跑了好几家,找来2个秋桃,放入红糖做成桃子煮鸡蛋,李文义挣扎着尝了两口。第二天太阳当顶时,李文义突然口吐鲜血,与世长辞。当时天气已入深秋,大家穿得都很单薄,戴松将一件只穿过一次就舍不得穿的米色府绸衬衫给李文义穿上,那是攻打大地主恶霸刘绍熙缴获的战利品。掩埋好烈士遗体,戴松他们又抱来大块大块的山石一层层压好坟头,以防四处出没的野兽侵袭,没有条件立墓碑,烈士的英名只有铭记在生者的心里。
所有伤员在部队和地方党组织及山区人民的关怀下,以坚强的意志,积极配合治疗,伤势日渐好转后重返前线。其中,在召夸战斗中负伤的李双喜,当时一粒子弹打中他的臀部,在腹股沟炸开碗口大的伤口。受伤时,他滚到山沟里躲过敌人的搜捕,当地农民陈玉堂发现后,背起李双喜朝山里跑,又遇上来清理战场的敌军。李双喜怕连累群众,要求陈玉堂别管自己,只要把枪交给部队就行。陈玉堂只好应允,将李双喜藏进草丛,背上枪跑开不远,又遇敌人,陈玉堂又藏了枪,向大梨树方向甩开敌人。第三天,敌人走后,陈玉堂惦记着受伤的李双喜,沿路返回找到靠干粮袋里仅有的一点生米维持生命的李双喜,然后跑到村中,叫村民陈老狗、陈小牛扎了副临时担架,3人抬着李双喜翻山越岭,在下半夜时终于将其送到医院。李双喜面色苍白,碗口大的伤口爬着密密麻麻的蛆虫,肌肉已经发腐变黑,散发出一股恶臭。邱玲等医护人员迅速为李双喜清洗患部,李双喜忍着剧痛,配合手术,每次换药,也总是一声不吭地坚持着。伤口才愈合,就挣扎着练习走路,想早日回到部队。
9月,敌人扫荡龙海山区的气焰越来越嚣张。白天黑夜,医院不断接到鸡毛火炭信。敌人若是进山,伤员们就面临着危险。民兵们迅速帮忙找到几个极隐蔽的山洞,准备一有情况急忙把伤员藏进去。9月中旬,戴松接到司令员杨守笃的命令,要求带领已能行动的10多名伤员速向师宗方向追赶支队主力,医院工作交由陈守志负责。戴松、李昂和10多名伤员走后,在紧张的反扫荡中,由民兵们保护着医院和还未痊愈的伤员安全,扎好部分担架,让重伤员随时能躺上去安全转移。进入10月,山箐愈渐寒凉,上级把伤员接到下水槽村(新台子村),村民腾出房子让伤员居住。11月,边纵二支队从圭山又送来5名伤员,带来一些药物,暂时解了燃眉之急。医院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到12月,将最后两名痊愈伤员送往师宗。此时,云南通电起义,陆良国民党政府当局及县保安十一团响应起义,接受共产党领导,战事基本停止。医院存在仅4个月,自始至终得到县区乡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民兵数十人参与搭棚、抬伤员、站岗放哨,妇女会、姊妹会帮忙护理伤员、洗纱布绷带,儿童团帮忙送鸡毛信,大家共同努力,出色完成救治伤员的特殊任务,医院共搭建窝棚31个,救护伤员65人,其中除重伤员3人牺牲,其余62人伤愈归队。
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龙海革命老区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火硝烟,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红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激情岁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年,龙海乡实现生产总值6.8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顺利通过省、市、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花木山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被评为“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曲靖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曲靖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小寨村成功申报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小新村先后被评为“曲靖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省级优秀民族特色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雨古村、大竹园村获评全市“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年,龙海乡对雨古协定纪念碑新址进了再次修缮,将此处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对边纵三支队指挥部革命遗址进行系统修复和保护,更名为“小寨革命历史纪念馆”。龙海乡党委政府将花木山林场、雨古协定纪念碑,滇桂黔边纵三支队队部旧址、朱家璧纪念碑,打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宣传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让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龙海乡积极传承发扬革命老区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龙海乡党委政府以“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八老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主旋律,深挖红色历史,厚植红色元素,将花木山林场、雨古协定纪念碑、滇桂黔边纵三支队队部旧址、朱家璧纪念碑,打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宣传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结合每年“七一”“清明”等重要时间节点,举行纪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铭记先辈功绩,弘扬革命精神。开展常态化的革命精神宣讲活动,目前已开展干部党性教育7万余人次。
“现在我们日子好过了,生活富裕了,我们今后要把革命老区的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雨古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保黑倮说。
未来可期,龙海乡作为革命老区,将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凝聚全乡党员干部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志气,激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以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先进典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龙海本土故事,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弘扬爱党、爱国主义精神,厚植老区情怀,为庆祝建党周年交出优异答卷。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陆良县把党史学习教育与陆良历史相结合,加强对党在各个阶段历史的学习,全面检视自身初心使命,不断传承好红色基因、党的先进经验与革命先烈勇于斗争的精神,团结全县各方力量,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以革命先烈和“陆良八老”为镜,厚植红色基因,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切实把担当使命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落实在全县“十四五”规划确定目标及年远景目标工作中,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