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这几年脸上的斑点渐多,听说是血瘀造成的,自行喝某活血药好几个月了,这样行吗?大夫,我偶尔会出现胸闷气短,吃邻居推荐的某活血滴丸症状确实缓解了,这样可以吗?活活血、化化瘀是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也是中医药深入人心的典型标记。活血化瘀药风靡中西医界,深入医患双方的内心,近年来更是火遍全球,大有活血化瘀可治万病之感。
血瘀证是临床常见证候,《内经》中即已有“血脉凝泣”及“脉不通”等的记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活血化瘀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但应该注意的是,在重视活血化瘀药应用的同时,要防止“百病皆有瘀,无病不活血”的倾向,避免活血化瘀药的滥用。
那活血化瘀药的正确使用指征是什么呢?在其应用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且看王耀光健康平台为您解读。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症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其性味多辛、苦、温,主入心、肝二经。活血化瘀药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在临床常见的瘀血证中多以疼痛、肿块、瘀斑,另外肌肤甲错、脉涩、出血多呈暗紫色,伴有块状,提示多有瘀血的可能。活血化瘀药可分为活血止痛药,如川芎、延胡索、郁金等;活血调经药,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等;活血疗伤药,如土鳖虫、马钱子、苏木等;破血消癥药,如三棱、莪术、水蛭等。需要注意的是,活血化瘀药又有作用于全身和局部之分,有偏寒热虚实之分,有峻缓之分,故临床治疗瘀血证要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施治,才能更好地发挥活血化瘀药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1、活血当分寒热
血瘀一证,无论病程久暂,没有不偏寒或偏热的。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积块论》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可见,寒可致瘀,热亦能致之。如女性经期贪凉则会出现小腹冷痛,经血色暗且有血块,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证,治当温经散寒,祛瘀止痛,可用川芎、赤芍、桂枝、当归等温经活血之品。又如部分女性放置节育器后出现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环络胞宫,损伤胞络,感染毒邪以致邪毒蕴结,日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月经过多,淋漓不尽,此时应治以清热祛瘀,活血止血,可用丹参、熟军、丹皮、三七粉、王不留行等。
2、活血宜辨虚实
血瘀证亦有虚实之别。有因虚致瘀,亦有因瘀致虚者。如气虚不能行血,则会致瘀,阴血津液亏虚,亦能致瘀,当以益气滋阴化瘀法治之,丹参、生地、当归、丹皮、白芍之属可用;血瘀阻滞脉道,气血难以达之,则病区气血阳气虚,宜以温阳活血法治之,常用当归、川芎、丹参、附子、肉桂、炮姜之属。纯实无虚者,当活血破血,常用中药有三棱、莪术、水蛭、穿山甲等。活血化瘀药有利于活血祛瘀通络,但易耗阴伤津,故常需配补气、养血、滋阴等药,使症状改善又巩固疗效。
3、活血不忘止血
凡事都讲求一个“度”字,治疗瘀血证时活血药运用的剂量、时机、种类、配伍上都要科学合理地把握。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会减弱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加毛细管通透性[1-2],长期或过量不规范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可能会引起过敏性荨麻疹、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3],所以医生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应询问患者近期手术史、消化道溃疡史,在治疗血瘀病的同时预防出血,将活血与止血溶于一体。如王耀光主任在治疗慢性肾炎时在祛风活血通络的基础上常加茜草、丹皮、蒲黄炭、艾叶炭等活血-止血双向作用的中药,临床收效明显。
4、活血勿忘理气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摄血、行血、固血,气滞则血瘀,气逆则血冲。如果气虚而失于固摄血液之功,亦即“气不摄血”,血离经外溢而瘀血。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必须在气的温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津液等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职,不仅会出现四肢不温,甚至出现口唇紫绀,局部有瘀斑、瘀块等。瘀血形成后,又会影响气的运行,因而活血不可忘记理气,气虚血瘀者宜补气行血,如黄芪、人参之属,气滞血瘀者当行气活血,如川芎、姜黄之属,寒凝血瘀者宜温阳活血,可加如附子、川芎、桂枝之属。故在活血化瘀治疗中,配伍理气药,可收行气活血之效。气血调和则百病消。
5、活血兼顾健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疾病过程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瘀血的形成是整体阴阳失调造成的,不能只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比较见效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