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云李力黄勇徐永莉赵成坚谷颖乐(广西药用植物园)
导读
daodu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geckoLinnaeus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蛤蚧性平,味咸,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效,主要用于虚喘气促、痨嗽咳血、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小儿疳积等疾病,千百年来在中医界内倍受推崇,历代医药学家均认为其是治肺肾虚喘之要药,被誉为“南国药珍”。本技术适用于蛤蚧饲养管理。
1.种苗来源
1.1引种前的准备
引种前,需要对提供蛤蚧的场进行方方面面的调查。蛤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发展蛤蚧养殖时,必须到林业相关部门办理合法的养殖证件,所以在引种蛤蚧时首要了解的是,出售蛤蚧种苗的养殖场是否办理了《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然后了解该场在养殖蛤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如何、疾病防疫工作是否做得到位等。对于准备涉入蛤蚧养殖的,还需要了解提供种苗的养殖场能否提供技术依托,或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
1.2选种
引进的种苗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定,通常要求蛤蚧无外伤(包括四肢、脊柱、皮肤、口腔、牙齿等),无畸形,体质健壮,活泼好动,自卫能力强,蜕皮完整。如果引进繁殖群,可按雌雄为4:1比例引进,且雌雄蛤蚧都达到体成熟(3龄以上);引进小蛤蚧则更利于驯化,但养殖过程成活风险较高。
2.小蛤蚧饲养管理
2.1小蛤蚧养护
在小蛤蚧即将孵化出来的时候,先做好前期工作的准备,即将小蛤蚧养殖笼和遮光麻袋、料盘、饮水盘消毒备用,遮光麻袋以阳光曝嗮为宜。待蛤蚧卵孵化出小蛤蚧后,即可放入小蛤蚧养殖笼进行精心护理。此时主要是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提供小蛤蚧足够的运动空间,避免笼内过于潮湿,保持25-30℃温度,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同时,要搞好笼内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等,定期更换养殖笼和遮光麻袋等。
2.2饲喂方法
小蛤蚧出壳后不久即有捕食动作,起初是咬住昆虫一段时间后又放开,约一周后可吞食小昆虫。此时,小昆虫为最适宜的饲料,以投喂鲜活小昆虫为主,主要以小土鳖虫、小蝗虫为首选,也可饲喂小黄粉虫幼虫、小大麦虫幼虫等,每天投喂,也可以隔天投喂,投放多少要根据平时的食量大小而定,任其自由采食,随着其不断生长而增加投放量;饮用水可用小碟盛装放入笼内,供小蛤蚧自由舔食,为了预防小蛤蚧发生软骨病,可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酸钙和鱼肝油补充钙质等。每天检查清理剩余的昆虫,特别是死、残的昆虫,防止其变质发臭,污染养殖笼的环境,诱导蛤蚧疾病的发生。
2.3瘦弱小蛤蚧养护
由于先天不足,有些小蛤蚧出壳后发育不良,或形体畸形,体质虚弱,导致其进食困难或不进食。针对这样的小蛤蚧,应及时将其与健康小蛤蚧分开饲养,人工灌喂。即刚出壳连续一周灌服葡萄糖水,在水中补充钙片,一周后每隔一天采用人工投喂的方法,将一只小昆虫送入蛤蚧口中,并观察其消化情况,因为小蛤蚧体质较弱,稍不注意容易就出现胃肠道的问题。
2.4小蛤蚧冬眠期管理
当年孵出的小蛤蚧,因捕食时间短,体内储备有限,抗寒能力不强,所以越冬管理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当气温低于20℃以下时,小蛤蚧活动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即进入冬眠期。此时关好门窗,将小蛤蚧集中放入冬眠箱内加盖保暖物(如干净麻袋等),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3.成年蛤蚧的饲养管理
3.1雌雄蛤蚧的鉴别
蛤蚧的雌雄在其外部特征有明显的差别,鉴别如下:
雄蛤蚧:从外观看,一般雄性个体较大,形体粗壮,头较大,颈尾较粗;后肢股部腹面有一列鳞片,其上有圆形股孔,又名股窝;肛前鳞片也有肛前窝共14-22个,排成人字形;尾基部紧靠泄殖腔处有两个椭圆形隆起,内有两个半阴茎,各有一开口;交配时半阴茎翻出体外;尾基部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鳞突。
雌蛤蚧:从外观看,雌性一般比雄性小,颈尾较细,排卵期腹部膨大,无股孔,鳞突较小,鳞突大小因蛤蚧大小而异。
3.2雌雄蛤蚧配对
达到体成熟的蛤蚧,在适宜的条件(从四月开始)下开始交配。此时应按4:1或6:1雌雄比例(经选育)进行合群配种,为了保证配种率,也可以雌雄1:1-1:2的比列合群养殖。但这种比例的雌雄合群养殖,蛤蚧之间的斗殴更为突出。通常情况下,以每平方米养殖20只(雌16只、雄4只)比较理想,如对养殖技术把握不到位的养殖户,可适当减少饲养密度。此时在管理上应增加营养,特别是对蛋白质、钙、磷、锌等微量元素的补充,饲料品种多样化。群养中,雄性易发生争斗、咬伤或断尾现象。
3.3蛤蚧繁殖期管理
蛤蚧从冬眠中苏醒开始活动后即发出“咯-吤”的叫声,声音响亮,每年开始鸣叫的日期各不相同。蛤蚧的鸣叫可能是一种求偶的信号。每年4月到6月,雄性成体之间常出现斗殴现象,可能是因为争夺配偶而引起。
蛤蚧交尾多在4月到5月,一般在晚上进行。交尾时,雄体靠近雌体,并爬到雌体背面,雄体尾根部绕到雌体尾根下面,迅速与之接合,数秒内完成,交尾后各自分开。蛤蚧交尾时对周围环境十分警觉,一旦发生异常惊动迅速分开。
蛤蚧生长达到50g以上即为成体,在正常情况下,蛤蚧满3龄才能达到性成熟,此时的体长约13cm左右;但人工养殖情况下,昆虫饲料(尤其是蝗虫)供应充足时,体重增加较快,可达70g以上。一般达到体成熟的雌雄蛤蚧才能作为繁殖用成体,这一时期应将其放到有运动场或有假山的养殖场地养殖,使其得到充分的活动,以增加食量,增强体质。此时,昆虫投喂量比小蛤蚧多些,以活体蝗虫为主,任其自由采食;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E等,并定期补充锌元素。
3.4产卵期管理
蛤蚧产卵期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各地有所不同。我们在野外调查及室内养殖观察到,蛤蚧常将卵产在一个适宜的地方,形成卵群,少则7枚-8枚,多则达20多枚,而且相互靠近并互相粘连,很容易给人们一条蛤蚧年产卵十多枚错觉,其实,这是蛤蚧喜欢群产的一种习性。稍微留意观察,不难发现,一条雌蛤蚧在某处产卵1枚-2枚后,其余的蛤蚧有可能来同一地方产卵,因而形成卵群。
成年蛤蚧经配种受精后,从5-9月可陆续产卵,此时注意保持环境清静,便于蛤蚧顺利产卵。蛤蚧产在墙上的卵,应在产卵蛤蚧护卵行为结束后,用铁丝网罩着封存好,并将产卵日期记录好,放到网罩内,避免其它蛤蚧食卵或损坏卵。此时,投喂富含钙、磷、蛋白质的昆虫饲料,防止蛤蚧卵壳缺钙无法硬化。
蛤蚧卵不经雌蛤蚧附着孵化,而是靠气温(最适宜温度30℃)自然孵化。受精卵约经20天左右变为肉色,经过60天变为灰褐色,经90天后胚胎发育完成,当然在气温较低时,胚胎发育过程要变长。所以卵的孵化期长短与产卵时间、气温有直接的关系,一般7月上旬之前所产的正常受精卵,在当年的10月即可孵化出小蛤蚧,孵化期最短是90天;当气温逐步变低,气候变冷时,胚胎发育迟缓或停止,这些卵要到来年气温升高时,胚胎恢复发育方可孵化出小蛤蚧。所以对当年未孵化的卵要注意保护,避免蛤蚧卵人为破损。
蛤蚧在这个时期必须满足昆虫饲料的供给,因为这一时期蛤蚧经过产卵后营养的大量消耗,如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导致雌蛤蚧产后大量的死亡。在生产中,经常会发生蛤蚧难产和产后死亡的现象,而且比较普遍,一定要引起注意。
3.5饲喂方法
蛤蚧食性是以昆虫为主,喜食鲜活昆虫,夜间捕食,耐饿性极强。
对飞翔能力不强的昆虫,如土鳖虫、黄粉虫、大麦虫、蚕蛹等,可放在用浅盆装盛放入养殖室内;对飞翔和攀爬能力强的昆虫,如蝗虫、蟑螂等,则可放入室内任其飞翔攀爬,供蛤蚧捕食。必须添加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可加入饮水盆中供蛤蚧舔食。
蛤蚧多在夜幕降临时外出捕食,所以投料时间应该安排在傍晚,天色即将转黑之前。一般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将投喂时间定在18:00至20:00之间。
根据蛤蚧对不同饲料的食量及养殖室内蛤蚧的养殖量而定,即前一天投喂的量多了,第二天投喂就应该减量,反之则增加投放量。一般遵循自由采食,不造成浪费的原则。
3.6蛤蚧冬眠期的管理
蛤蚧进入冬眠到苏醒这段时间,约4个月,各地因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广西特有的灰斑蛤蚧11月中旬至来年3月为冬眠期。冬眠期管理要点是防寒保暖。此期间,可把蛤蚧集中转移到背风温暖的室舍或养殖箱内,将门窗关闭,以防冷空气大量侵袭。此时不要刻意惊动已经进入冬眠状态的蛤蚧;在冬眠初期如气温偶尔回升,高于20℃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考虑暂时打开门窗,让养殖室处在通风透气的状态;在气温持续阴冷天气时,门窗保持关闭状态,一直持续到春天气温上升到20℃以上后,蛤蚧开始苏醒为止;在气温持续一周低于10℃以下,并继续维持低温时,可将蛤蚧集中在冬眠箱内保暖,也可使用保温膜保温。
END
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