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蛇串疮医案一则

吴某某,男,65岁,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右胁部带状疱疹疼痛10余日。

现病史:患者10余日前感冒后右侧胸胁部突起片状的红色斑丘疹,继之发为黄豆大小的水泡,簇集成群,排列不规则带状分布,皮损部位灼热疼痛,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西药抗病毒治疗后皮疹部位仍持续性疼痛,跳痛、烧灼样疼痛,时作时止。遂特来求诊吾师门诊,辰下:右胸胁部疱疹,皮疹部位呈跳痛、烧灼样疼痛,时作时止,夜间疼痛加剧,急躁,口苦,寐欠安,舌尖红苔白,脉弦。

处方: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12g

党参12g白芍20g炙甘草10g

川楝子12g延胡索9g谷芽12g

麦芽12g陈皮12g酸枣仁15g

牡蛎30g(先煎)

X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4月22日):药后证缓,右胸胁部疼痛较前缓解,疱疹面积减小,时有口干口苦,身困,舌尖红苔白,脉弦。予上方去党参、酸枣仁、陈皮,加太子参、赤芍、土鳖虫、牡丹皮。继服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钟温服

三诊(年5月1日):药后证缓,睡眠改善,皮损缓解,胸胁部疼痛缓解,口干,舌淡苔白,脉沉。上方加沙参,继服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药后患者胸胁部疼痛几近全无,皮损消退,余诸症皆瘥。

按语:本案患者右胁部带状疱疹疼痛,当属蛇串疮。患者因外感湿热邪毒,散布胸胁,肝经火毒蕴积,则见疱疹发于胸胁部、灼热疼痛;其龄年老,脏腑虚损,气血亏虚,血虚肝旺,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刺痛剧烈;肝郁化火,故见急躁、口苦;邪热扰心,心神失养,故夜寐欠安。观其脉症,此乃肝胆郁热、经气不利之证。

四诊合参,吾师投以疏肝清热,理气止痛。投以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化裁。方中柴胡微苦微寒,气质轻清,能疏能散,以和解少阳之郁滞,复其条达之性;黄芩苦寒,清少阳邪热,柴芩合用,一散一清,邪热郁滞得解,枢机自能运转;姜半夏化痰散结;牡蛎软坚散结,并能潜镇肝阳;党参益气生津,扶正祛邪;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养血柔肝,平抑肝阳;甘草味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芍、草同用,则酸甘化阴,有缓急止痛之功;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谷麦芽健脾消食;陈皮理气调中;酸枣仁养心安神。

二诊时,患者药后证缓,右胸胁部疼痛较前缓解,疱疹面积减小,时有口干口苦,身困,舌尖红苔白,脉弦。上方去党参、酸枣仁、陈皮,加太子参补气生津;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土鳖虫破血逐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三诊时,患者药后证缓,睡眠改善,皮损缓解,胸胁部疼痛缓解,口干,舌淡苔白,脉沉。上方加沙参养阴益胃生津。服上方7剂后,患者胸胁部疼痛几近全无,皮损消退,余诸症皆瘥。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7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