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风湿用药配方

白癜风专业医院资讯网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此文药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不可擅自配药!

  三消饮子

  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生川乌(先煎至不麻口为度)12克,北细辛6克,苍术、独活、牛膝各9克,全当归12克,穿山龙、千年健、追地风各30克,威灵仙18克,乳香、没药各3克(均去油)。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趁热服,服时可滴酒数滴。

  温经散寒、祛风渗湿。

  风寒湿邪合而为痹,经络闭阻,故而肿痛。方中以川乌、细辛祛风散寒止痛;苍术、独活散风祛湿止痛;牛膝,当归养血活血;乳香、没药散瘀散肿定痛;穿山龙、追地风、千年健、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可铲除致病之因,有活血、通络、止痛之效,能消散痹痛诸症。加酒服用,可助药力速达病所,取效甚捷。

  痹证,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笔者临床验证15例,并随证加减,服药10~20剂,全部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

  化瘀通痹汤

  娄多峰-《中国中医药报》

  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香附、延胡索各12克,透骨草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瘀血痹,系由于局部闪扭、外力损伤、慢性劳伤等引起经络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从而加重脉络闭阻,逐致痹症。此类病症局部疼痛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寒热有关。治疗时若单用祛风湿药,收效甚微;而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祛风除湿药物则收效甚捷。

方中乳香、没药,前者活血,后者散瘀,相得益彰,为治本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香附理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加强活血祛瘀之功;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祛病而不伤正;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以治标。诸药相合,共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目的。

  瘀血痹(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周炎症等)。

  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草乌;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气虚者加黄芪;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梢蛇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止痛。

  临床屡用,收效甚佳,一般服10~20剂即可见效或痊愈。

  热痹镇痛汤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生石膏30克,细辛、麻黄各2.4克,羌活、独活各5克,桑寄生20克,知母、黄柏、僵蚕、栀子各10克,忍冬藤30克,赤芍10克,鸡血藤15克,羚羊角粉0.6克分2次冲。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热散风,活血通络。

  热痹发病急,肿痛剧烈,兼有发烧。王肯堂说:“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

方中重用生石膏、知母、黄柏、栀子之辛凉苦寒,以煞其火焰之势,火熄疼痛自减;麻黄、细辛、羌独活散风透邪、开闭止痛,且能胜湿,散风即能祛湿,祛湿即能消肿,虽为热痹,必然受风寒而发,故仍须用散风祛寒之味;桑寄生、忍冬藤通经络而祛凝滞;鸡血藤、赤芍活血通络,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故凡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之属于热痹者,此方能消肿止痛,药下即减。其所以收效迅速,似有赖于羚羊角清热透邪之力,以其善走经络而行邪外出也。余曾治数例,肿痛极剧者,皆以此方,药下即安,效力之捷,诚有不可思议者。

  热痹。风湿性关节炎之偏于热者。

  多年使用,取效颇捷,效佳。

寄生慢痹汤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祁蛇6克,鸡血藤20克,乳香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搜风活血,通络止痛。

  本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由轻而重,逐渐变成慢性。原因不一,有的属于寒湿凝聚,或热灼,或湿痰瘀阻。故其治亦因因而异。今以搜风活血、通络止痛为法,方用桑寄生、威灵仙、地龙通络止痛,祁蛇走窜搜风,无处不到,其止痛之力颇速;鸡血藤,乳香活血通络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搜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若寒邪偏甚,加附子6克,细辛3克,麻黄3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寒则凝滞,故加辛热之味,散寒开闭;

热偏甚者,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热则血气沸腾,故加辛凉苦寒以清镇之;

湿偏甚者,加川萆薢15克,炒秫术12克,苍术、黄柏、防风、羌活、独活各10克;

膝关节有积液者加木通,防己各10克,甘草3克;

湿甚加风药、风能胜湿;风偏甚者,加羌独活各10克,桂枝6克,穿山甲10克,蟅虫3克;

风胜加虫类活血药,以血行风自灭也。如脉滑数再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

如脉迟加附子10克;上肢痛,加桂枝;

肩关节痛加片姜黄10克;

下肢痛加牛膝10克,青、海风藤各12克,松节20克,或加川乌、草乌各5克;

腰痛加杜仲炭,续断,狗脊各12克,或加云茯苓,川萆薢各12克。

  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热痹二合汤

  言庚孚-《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犀角屑3克,生地12克,赤芍药,粉丹皮、净麻黄、苦杏仁各10克,薏苡仁30克,生甘草6克。

  犀角蘸水磨汁,分2次兑服;麻黄后下,余药共水煎服,每日2剂,早晚各1服。

  清热化湿,活络止痛。

  热痹,《内经》称之痹热,并明示热邪致痹证常与湿邪有关。如经云:“其热者,阳气多,阴邪少,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也。”故方用犀角地黄汤以清热,配以麻杏苡甘汤以化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化湿,活络止痛之功。临床每每投以本方,治热痹,确有一定疗效。

  热痹。

  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蛇归类风汤

  张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蕲蛇20克,当归20克,蜈蚣2条,全蝎、苏土虫各5克,山甲7.5克,仙灵脾15克,熟地、白芍各25克,秦艽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祛风镇痛,活血通络,补肾养血。

  方中蕲蛇(或白花蛇)祛风湿、通经络,《本草经疏》谓其“性走窜,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也”。亟言其搜剔风邪之力。

蝎子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骨节疼痛;蜈蚣驱风镇痉止痛;穿山甲散瘀,通经络;苏土虫活血散瘀止痛。数种虫类药配合,有较强的祛风镇痛,活血通络作用。当归、白芍、熟地、仙灵脾补肝肾养血、营筋骨、利关节,相互配伍,体现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变形、僵直、手指足趾关节呈棱形、疼痛如锥刺,严重者功能丧失,几成残废,肌肉消瘦,或萎缩,皮肤枯燥等。

  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蠲痹饮

  栾炯-《辽宁中医杂志》

  制川乌18克,制附片12克,麻黄6克。黄芪30克,苍术、细辛各10克,苡仁、桂枝、仙灵脾、威灵仙、制南星、地鳖虫、虎杖各15克,雷公藤2片,日服3次(湖北黄石市制药厂生产)。

  方中川乌、附片要久煎以除其毒副作用。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温肾蠲痹,散风祛湿,化痰通络。

  祖国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其病因由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方中以川乌、附片温阳通经;麻黄、桂枝、细辛、威灵仙散风宣痹;黄芪、仙灵脾益气补肾;苍术、苡仁、南星燥湿化痰;虎杖、地鳖虫化瘀通络;雷公藤有祛瘀通络、清络热、除络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温肾蠲痹,散风除湿,化痰通络之功。

  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障碍,关节畸形,不能坚持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等。

  如风甚者加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湿甚者,加防己、萆薢、泽泻、蚕砂;肿甚者,加木通、茯苓、皂角刺;寒甚者,加肉桂、干姜、草乌;化热者,加石膏、知母、寒水石、黄芩、黄柏、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痰瘀互结者,加半夏、白芥子、山甲片、桃仁、红花、丹参、制乳没;气血不足者,加熟地、桑寄生、续断、狗脊、杜仲、骨碎补、牛膝;肾阳虚者,加肉桂、鹿角片、巴戟天。

  治疗76例,近期控制:经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类风湿因子,血沉恢复正常,且停药后可维持3个月以上,计35例(占46.09);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或恢复正常,但关节肿痛尚未消失,计27例(占35.5%);有效,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好转,计12例(占15.8%)、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益气通痹汤

  张选志-《中医杂志》

  附片、桂枝各15克、黄芪、党参各30克,川芎20克,没药、乳香、防风、羌活、独活、甘草各15克。

  上药用冷水浸泡1~2小时,沸水文火煎约2小时,每剂煎约毫升,日分3次温服。

  益气温阳,活血通痹。

  高原大自然中清气缺乏,宗气化源不足,则一身之气虚;高原四季气俱寒冷,世居的藏族民众有生食、冷食的习惯,从而使寒冷之邪易内伤外感;气虚,寒冷均可使血行不畅,阳气阻遏,加重病情。因此、气滞、多寒、多瘀是高原痹证的主要病理机制。

方用附片、桂枝温阳祛寒;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川芎、乳香、没药活血通痹止痛;防风祛风胜湿;羌活、独活除湿通痹;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痹之功。故用之疗效满意。又高原气压低,蒸发量大,在煎药时宜久泡久煎,方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释出。

  高原痹症(包括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

  行痹加苍耳子、天麻各10克;痛痹加麻黄12克,细辛6克;着痹加苍术15克,苡仁30克;气血双亏加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肝肾阴亏加女贞子、旱莲草各30克;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各15克;热痹加忍冬藤、红藤各30克;痛风加威灵仙、防己各15克。

  治疗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剂,平均服37.5剂,结果治愈26例(占21.3%),显效34例(占27.9%),好转58例(占45.9%),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1%。

 补肾活血汤

  程昭寰-《辽宁中医杂志》

  当归、赤芍各10克,生地15克,桃仁、红花各6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川芎6克,丹皮9克,木瓜10克,露蜂房、桂枝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待基本治愈后,应改汤为丸,徐徐善后。

  滋肾养肝。

  本病病在筋骨关节,但无不累及肝肾。精血同源,损则同损,虚则同虚。虽病变复杂,症状不一,但正虚是主要矛盾。治疗重点是滋肾养肝。滋肾要用温柔之品,不可温燥;养肝意在养血活血,不可峻猛克伐。若兼湿热痰瘀诸证,又应适当兼顾。补血之法,求之肝肾。肝肾同治,求补精血。

本方是桃红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衍化而成。血虚多滞,四物汤中以赤芍易白芍,更配入少量桃仁、红花,意在行瘀而不破血;六味地黄丸妙在三补三泻,病不在脾,故去山药,以木瓜易山萸肉,酸入肝以柔筋。蜂房味苦平,用治痹证,能凉血祛风除湿;桂枝辛甘,通络和阳。

通络有行血之能,和阳有通气之功。阴柔之剂佐入阳刚之品,使药能直达病所。药虽平淡,效果尚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

  瘀血明显加土鳖虫、地龙;兼湿热加苍术、黄柏、苡仁;上肢疼甚,加威灵仙、片姜黄;下肢疼甚加牛膝、五加皮;腰痛甚加豨莶草、桑寄生;气虚加黄芪、党参;阳虚去生地、丹皮、加仙茅、仙灵脾;血虚加丹参、鸡血藤、何首乌;阴虚去茯苓、泽泻,加女贞子、旱莲草。

  多年使用,屡验屡效。

  对关节变形的病人,难求速效,宜本方改用丸药缓图,其效方显。

  石藤热痹汤

  张梦侬-《临证会要》

  生石膏粉、忍冬藤各30克,鲜桑枝、白茅根各60克,夜交藤、鲜石斛、白芍、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甘草、竹茹各10克,白粳米1撮。

  上药加水毫升,煎熬成毫升,分两日6次温服。病重可一日服完。

  清热滋阴、熄风通络。

  本病因风热合邪,故方用石膏清热、降火生津;黄柏清热坚阴;生地凉血泻火清热;知母消肿泻火滋阴;白芍泻火敛阴止痛;忍冬藤散热解毒消肿;夜交藤滋肝肾之阴而通络;白茅根清血分中之热而消瘀;桑枝利关节治风热臂痛;竹茹除烦热,而寒滑利窍;石斛除邪热治风痹骨痛;甘草解百毒而缓中止痛;白粳米滋胃液以清热除烦。组合成剂,用治此病,屡试皆效。

  热痹,证见上下肢肩、肘、腕、指、髀枢、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痛处热灼,微现红肿,痛如锥刺、不能动。但持续0.5~1日,此处痛减,红肿消退。又走窜彼处关节,引起肿痛,循环往复,交替不已。多有炽热、汗出、舌红、脉数、食少、形瘦等象。常数日或数十日不愈。

  多年使用,屡验屡效,效果甚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8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