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需要一个社群的力量土团之家乡村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是最好教育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一个社群的力量

孩子会在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

汲取他们成长所需要的养份

土团之家社群介绍

土团之家是一个正在实践青色组织的社群,一群年轻人走在自主管理的道路上,这里没有谁是老板,没有谁听令于谁,没有上下级,有的是共同的宗旨,在宗旨的感召下,行动生活,共同创造集体的未来,就像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拥有自主做事情的权利和自由度,但随之也要为自己所做之事完全的负责,在社群中我们共同的身心成长。是的,这里是一个新的系统,孩子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有这份探索的勇气和热情,那么适合过来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共创学堂缘起

小放篇

我是小放,一个被生命推着前进的人,学生时代特别贪玩,爱旅行,爱探索,到处跑,也没正儿八经上过班,用3年时光游历东南亚斯里南卡印度的各生态社区,森林和朴门农场,后来在学盖房子的时候认识了波波,从此人生发生戏剧性转变,从未想过结婚生子养娃的我,一一都找上门来了。新生命的到来让我停止了漂泊,开始沉淀下来,就像燕子筑巢那样,我们也开始寻找地方落地,给孩子稳定的生活。年我们回到波波老家瞅瞅,车一到山坡顶上,放眼望去,整山整山的绿草随风飘动,那画面,那瞬间,我现在还记得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感觉。我扭头就跟波波说,不找了,就这儿了。年秋土团之家就此成立,开始扎根土地。为了迎接肚子里的娃,我俩召集朋友和志愿者们哐哧哐哧的盖房子,娃一落地,一开春,波波又哐哧哐哧的给他种了棵果树,我们想着树跟他一起长大多美好,虽然最后娃出来了屋还没建好,树也死了好多,好在娃见证了小屋的诞生过程,果树还活着一些。我那贪玩的翅膀也默默的收了起来,波波调侃我,给附近的山头池塘水库都起了名字,手一指,后面的小山坡取名“苍山”,旁边的池塘取名叫“洱海”,侧面的水库叫“泸沽湖”,远方是托斯卡纳……哈哈哈,真是哭笑不得啊~土团之家的“泸沽湖”土团之家所在地真的是安静,很长时间整个村都只有小土团一个娃,他一出来我就焦虑了,这妈要咋当呀,这教育是咋整呀,买了一大堆育儿书,娃几个月的时候我就急的抱着娃去上了个华德福的培训课,只感叹新手爸妈真是手忙脚乱,忒不容易了。养了几年下来这会儿终于可以当猪仔一样散养对待了。小土团今年四岁了,天天黏着我们大人一起玩,也不太匹配啊,后来去了外婆家上了一个月的幼儿园体验到了小伙伴的乐趣,但娃也不想离开爸爸妈妈,所以现在一心的在筹划落地共生学堂的项目,又被推着往前走了一步,哎~我这被推着前进的人生啊。为什么要办学堂?一个社群怎能少了教育呢?孩子怎能少了孩子了呢?如果合适,在社群里一起相互支持共同育儿成长多好呀,我喜欢带娃玩(除了自家娃外),特别喜欢带一群娃玩。因为我发现娃和娃之间才容易产生魔法般的互动生发别样的学习力,我也能从一个妈妈的角色里出来,孩子也能从黏糊糊的角色里出来。我和孩子们一样,那会儿我就是大孩子了,一起玩多自在多滋养啊。这几年娃来的多了,就更加希望能一起养娃了,既不是甩手掌柜,又能轻松带娃,共同养育。

土团之家背景介绍

波波篇

四年前我们(波波和小放)回来这里,最初这里是个养殖场,山头上一个水库,几个池塘,父母养了只鸭子,生活区就是养殖场的环境。有几间水泥房,我们在帐篷里面住了两个冬天(第一年小土团便是在帐篷里面用自然分娩的方式出生的),志愿者们也是在山上搭帐篷。冬天了下雪了,盖不了房子了,我们就每天劈柴生火取暖。慢慢地有了第一栋自然建筑,也就是我们住的土团小屋。土团小屋第三年才有了土团教室,后来又有了穹顶温室和土团厨房。父母放弃了养殖,开始尝试转型生态农耕,并养起了土蜂。除了建造,我们还种下去了几千棵树苗。几年下来,参与过我们工作坊和志愿者近两百人,这些人也因此成为土团之家早期建设的见证者。其中不乏朋友受我们启发也开始返乡在做一些类似事情。

随着持续的建设,这里开始慢慢变化,土团之家被越来越多人知道,我们所做的事情也开始获得本地乡亲的理解和支持,几个新伙伴的加入更是给这里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力量。我们也开始正式迈入青色组织的转型,有了明确的自主管理机制、角色分工以及流程架构。虽然没有老板,没有等级,但对于要做的事情,去向的地方,每个人是清晰和默契的。

我们似乎在这里开始也越扎越稳了,现在在村子里我们租了几栋民房,准备慢慢改造。接下来要建一栋大型土团公共空间,有图书室,有茶室,有待客厅,有民宿。期待未来这里会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在这里生根落地。而乡村教育也会是其中之一。

现在再写这些好像有种轻描淡写的感觉,一切事情似乎都是在顺其自然的推进。然而实际生活教给我们的,我们要走的弯路,一步也不曾少过,甚至过程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然而正是因为那些宝贵的困难经历,好像后面再怎么着也就那么回事了,总不至于更坏。

当然,问题与挑战也一直都在

比起城市,在乡村这个资源的真空地带,无论创业还是生活,各方面挑战也更大。加上土团之家经济模式相对也还不成熟,缺乏稳定的可以与外界持续互动的产品、业务,伙伴们活动策划能力也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能够去服务和探索的客户群体相对也比较狭窄,都是在摸石头过河。

社群的建设,大家如何共事,如何决策,如何处理冲突,自主管理的创新实践我们也是刚刚起步,所幸这一方面我们有青色组织的专业教练支持,不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然而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基建的投入建设。无论是时间投入还是金钱投入,对于想要发展社区,基建无疑是一个恢弘的工程,其工程量的庞大和繁琐被我严重低估了,没有资金投入,几年来所有一砖一瓦、水电等都是我们亲自动手在弄。只能通过将时间战线拉长,来稀释采用传统购买或雇佣的快速见效方式产生的高昂成本。基建环境的改善注定是个漫长之路。不经常做过粗活儿的城里人来这里会抱怨环境建设得不够,花草树木不够优雅,泥泞的烂泥路,一派地狂野杂乱,我也只能苦笑一下。刚开始的情况下,我们自己种地,产出的食物能让大家管饱肚子就已经实非易事了。

虽然没有足够储备资金去快速完善学堂项目,我们也没有打算找融资,只是依靠每次办活动微薄营利去投入建设。这个过程是龟速的,如果说长出一片森林需要投入多长时间,那么这个项目可能就要持续投入多长时间。一旦开始,就做好一场马拉松的准备。好在我们并没有多大的雄心要做一件多宏伟的事业。也没有要做出榜样给谁看,对实现规模或是可观的盈利我们更是没有这方面的预期的。也正是如此,这让我们得以轻松上路。

不过,如果是单纯为了过日子,或是想有一个不错的环境来提高灵性修为,这里也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我说这话有点残忍,因为见过很多人兴奋而来,失望而走的。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乌托邦,也没有庇护所,只有在不断失望和跌落之后的是否依然有勇气选择继续面对。

什么样的教育

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我不避讳地说,不管是学识的储备,能力经验上的储备,对于要做教育这样一件事情,我们都还没有做好准备(事实命运也永远不可能等到我们准备好了再去行动),但我们期待开始这样一个探索,也做好了准备接受过程中的变化未知以及相应而来的挑战。

无论是华德福、传统文化教育、自然教育、homeschool、蒙氏、夏山还是印度黎明之城的unschooling,我们越来越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合适自己的教育。

我们不想囿于某一个理论或流派的形式,更希望是能够做一些整合性的探索,结合在地情况,做出适宜妥协的选择。

为什么想要在乡村做教育

首要当然因为乡村更接近自然。在城市,学校教育固然有它的好处,齐全的设施,便捷的资源。但弊端也很明显,培养的小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填鸭式的教育枯燥乏味的教学,甚至有时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而自然的教育不一样,除了带来孩子更多品行上的锻炼,孩子的感官体验更丰富,天性更容易得以释放。爱默生说:“培养一个好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在自然中成长”。教育家卢梭认为,一个人十五岁以前最好在乡村生活。还说到:“人们所想到的是一种残忍的教育,它以牺牲儿童的现在来追求并不确定的未来。为了准备将来能过上某种他可能还享受不到的遥远的幸福,儿童在生活之初就身负沉重的束缚前行,可怜号兮。”一个快乐的充满回忆的童年,能够汲取给生命一辈子的支持养分。这种教育不是书本知识、技能的灌输,而是要能培养富有灵性,洞见生命智慧,超越潜能的人。亲子共创学堂——部落式社群养娃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教育陪伴孩子成长需要一个社群的力量孩子会在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汲取他们成长所需要的养份在社群生活中,孩子的接纳度,开放度,包容性会增强,会多角度看世界,多元性的学习,以自然为环境,和社群一起来生活?家长角色这里有别于传统幼儿园,并不提倡把娃带过来不管,而是一起来共同养育孩子,参与其中,一起共建共生,因为你才是孩子生命成长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土团之家能提供的是一个场地和自然的环境。带孩子玩游戏?社区养娃社区如何支持到孩子?土团之家社群的共建者们会在某一时间段参与带孩子,让孩子跟随大人一起劳作(以劳作,农耕,建筑,游戏,运动,舞蹈、做饭,阅读看绘本……的方式)在每日生活的背景下让孩子们自主吸收。?家长如何参与到社区?部分时间是和孩子们一起。基于轮流带娃的部分,家长也有机会空闲出来,参与到土团之家的集体劳动生活中,感受集体创造的社群生活。?共创学堂想要为孩子去搭建的板块

自由玩耍……

农耕板块朴门设计,生态小水池设计,菜园种植,花园种植,育苗,移摘,覆盖,照顾,浇水,堆肥,采收和保育

建筑板块玩泥巴,粉刷,雕塑,和成人一起参与盖房子的部分工作

手工板块木工,泥塑,陶艺,手做玩具,做生活洗漱日用品板块(制作手工皂、液体皂、牙膏

野外生活技能……

食育教育从菜地到餐桌,从摘菜到炒菜,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给予孩子更多探索的权限

户外运动……

感官游戏引导孩子打开感官,体验式进入自然,倾听自然的智慧,以自然为师以自性为师

自然艺术以大地为画布,以天为画布,在天地之间任意畅玩天马行空

绘本阅读与讲故事

绘画结合日常生活,自然界中自然物,劳作等串联起来,体验下结合的绘画,画四季,画节气,画感受,画吃的,去户外写生,用全身来感受

郊游徒步不定期的徒步,露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其他的邀你来一同填写??……以上只是发起人的畅想,前来者也可以融入自己的创意,任何想法都是被鼓励的。与此同时所有的尝试都是带有不确定性的,行动的过程会为我们筛选留下最合时宜的内容,行动便是最好的可能性。在这里,让孩子以全身体验的方式来参与生活,真实的触碰生活,游戏、玩耍是主旋律,自然而然的感受、进入、生发、于孩子而言快乐的玩耍,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知不觉就长大了。邀你来共创,陪伴孩子短短的童年时光。如果你想要一起共创学堂学堂号召不怕吃苦,不怕孩子吃苦,适应性强,期待不高,不怕尝试,喜欢自然乡村生活,不觉得耽误孩子,想要探索教育,守护孩子童年,共同育儿,不断探索自己生命成长的家庭,欢迎你们加入土团之家的共创学堂。前来需考虑的点自然环境:自然都是一体两面,这里有漂亮的日出,蓝天白云夕阳,夜晚闪亮的星空,干净的空气,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狂想曲,虫鸣鸟叫蛙声,秋日的凉爽和多彩的色调,冬日的白雪暖阳配着室内的暖炉,灶台的火咕噜咕噜冒泡的食物,也有夏天的炎热蚊虫叮咬的不间断,走兽的偶尔刷存在,有冬天的寒冷,凛冽的寒风,下雨天,三伏天阴雨天直接感受,没有隔了一层的感受这些都是真实的是直接的体验。能接受自然的一切并理解愿意适应的请来。生活环境:就选择而言这里并不是舒适的,更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适应的地方,凋敝的村落和不便利的生活与交通,前来者所居住的地方是农村老旧的房屋,我们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装修,通水通电,有热水洗澡,有新的床,生活是没有问题的,要想更舒适漂亮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基建的改造的成本太高,只能慢慢完善,在有精力和盈利的情况下进行逐步改造。学堂外部照片学堂内部照片土团之家是一个还在建设中的地方,我们在这里边生活边建造,这里没有想要什么就可以立马购买实现的便利,衣食住玩,更多的是大片发挥的空间,怎么用双手去制作食物和创造所需,怎么样去打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温馨度,不仅仅只是用钱,更需要行动用双手用心意让孩子们参与进来,看见变化和创造的过程,滋养内在的力量、勇气和自信。教学方式:学堂目前没有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和板块的架构(后续会在实践中慢慢搭建),更多的是互助散养式育娃,成人和孩子一起生活、劳作、探索,一起成长。管理方式:学堂是自主管理,没有谁为谁负责,谁管理谁,谁服务谁,这里是平等的,你拥有提出任何改变措施和行动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需要为自己所承担之事负责,这里并非是一个单纯体验或逃离城市生活压力的地方(实际上在农村生活需要面对的挑战和压力更大),而是一个为了孩子们,汇集每个人的力量一同共建共生共创的地方。看到这里如果你和孩子仍然想来「招收孩子年龄」面向3-7岁的低龄孩子「费用」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我们给到三个价格,请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本心进行选择。

?每个月元一大一小基本食宿费。每个家庭多加一个人加。

(土团之家平均每月运营开销在1万元以上,其中包括硬、软件建设、生活后勤采购等,根据我们目前的投入,加上综合运营成本,这个数字是我们认为可以平衡运营的最低成本。)

?每个月元一大一小基本食宿费。每个家庭多加一个人加。

?每个月3元一大一小基本食宿费。每个家庭多加一个人加。

(盈余的会投入到学堂的改造建设之中)

所有家庭前来会有一周的双向选择期,如果觉得不合适,期间离开的家庭,按体验共建者标准收费。(3天及以内元/天,3天以上7天及以内元/天,7天以上15天及以内90元/天,15天以上30天及以内60元/天,3-7岁孩童半价)「共同钱包」因为孩子们在一起,还会产生生活上的其他费用,我们会建立一个共同钱包,每个家庭出一样的钱,一起共用,来采买孩子们在学堂期间的各方面需要(孩子的课程学习内容的活动材料费)以记账的形式,离开时,有余便退回。土团之家提供素食,有生态种植的蔬菜、米和油,部分食物会超市购买,对于有吃纯有机家庭的需求,土团之家生产不了的食物,可以自行购买,孩子们的食物可以共同购买。「时间」一个月起步,6个月后可以申请加入共创园的创生成员。可选择在周边租房,独立,只需共担孩子们一起生活教育吃饭所产生的成本。「福利」短期:土团之家会不定期举办短期亲子活动,家长孩子可在此期间免费参加活动。长期:满6个月后可分享参与贡献项目收益。共创学堂发起人介绍小放土团之家发起人温柔分娩导乐师育有一4岁男孩,在家水中分娩,孩子出生后一直在探索适合的教育,现今在实践自我与自然的教育之路,大自然充满魔力与智慧,想陪伴孩子,一起探索生命共同成长。

波波

7年自然建筑领域深耕

大地自然建筑学院项目发起人

朴门永续设计教师

土团之家发起人

报名表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8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