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m.39.net/disease/a_6169035.html
Pauline姐姐本来不想蹭这个热点,因为心虚,怕被骂在京漂保姆面前找优越感。
但我认识的一位国奥师傅让我改变了主意,他说“钦佩她,不是因为她文笔好,而是她做得比我好”。接着看见一个远在英国的中年汉,也写了篇文章,说自己被触动了,“在反思自己”。
这两个男人年纪加起来快一百岁,但他们的表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班会,同学轮流上台讲自己学习英雄模范的体会。每个人都好像偷了生产队的羊,诚惶诚恐。
范雨素写得很糟糕,因为我硬着头皮也没读完。一篇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编辑导读里说,她有“独特幽默感”,但我看到的是“万恶的旧社会”这种奇怪的措辞。还说她“像位人类学家,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
但我看到她好像很热衷给自己订制锦旗:
“我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我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就我个人口味而言,她的文字是陈腐的。但我不同意一种评论,说范雨素走红,是因为她是农村妇女,城里人刷屏,是出于慈善之心。
我一直相信这种中学生作文很有市场,比如蒋方舟就是这个调调,圈粉无数,是公认的才女。
我还想到了一个女作家,舒婷。她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中国文学的审美之谜。她是我妈妈的偶像,但我第一次读她的诗吓得痛经,怎么这么烂呀。
不信?来两段酸爽一下——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致大海》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
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不是一切》
这是朦胧诗?比新月派落伍,比林徽因土鳖,叫新诗潮?这应该是工厂黑板报上,女工花两分钟就能即兴创作的诗。
我曾经认为舒婷是占了男权社会的便宜。男人给女诗人订的标准低,而且朦胧诗总得有个女性,所以她被拉进去凑数。又或者,中国男人太恋母,舒婷的母性光辉太炽热了。
但我看过好几本权威的当代文学史和诗歌鉴赏词典,好像又不是这么回事,他们真诚地相信舒婷的诗唯美又前卫。
这是审美观的问题。我隐隐觉得这也是义务教育的问题,一种模式化的语文教育,已经制造出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一篇优秀的带来深刻教育意义的作文,张贴在教室,老师热情洋溢的点评,随之而来就是同学们谈体会,一个个表态要学习先进,改变落后。
范雨素火了后,人民日报点名表扬,我看见了一模一样的戏剧场面。
我不明白北岛和多多,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舒婷放在一起,为什么不觉得羞耻。
但我觉得羞耻,当我看见那位国奥师傅为范雨素叫好,我很后悔自己曾把他当良师益友。
·END·
已被拉黑
人生就是一次次冒犯
原创文字欢迎转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