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年7月给虎嗅写的一篇文章。时过近4年,回头看看这个文章,也没错。最主要的是,当时没有原创,现在标识上原创。
要按照这个题目写自媒体,当然主要话题有两个,一个是怎么土鳖,一个是如何盛宴。
当然,在此之前,我也要说说我对自媒体的基本观感。
自媒体史
作为个人的媒体,重点在个人视角传播信息或者观念。这又可以再分:广义上讲,每个人就是一个媒体,只要他愿意使用某些传播媒介,不管是著书还是讲演。司马迁的媒体就是写了本《史记》,表达他的情怀。只不过在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史记与现在的媒体区别太大。这要看英尼斯的理论。
现代的新闻业,个人的观念传播当然要说到不同于消息传播的杂志或者评论。在英国,18世纪的,不管是笛福的《评论》还是艾迪生的《旁观者》,我觉得,这都算是个人媒体的先驱吧。
中国的媒体传播历史里,一开始的也不过是某个人靠刊物或者报纸,传播自己的理念,这里面既有严复梁启超这样的人,也有其它的知名不知名的。
后来,圈子里有了个词,叫做同人办报,也叫知识分子办报,民国的报纸,不少就是这样的,它表面是一份报纸,但由于报纸是自由出版的,所以多数也是在表达个人立场。当然,传递信息等内容渐渐丰满,同人报纸会渐渐变成综合报纸。但是,报刊主人的立场,总是会明显表露无遗的。
然后就是这样的东西在中国消失了。唯独香港等地方还有遗存。金庸办的《明报》,最初的社论都要他每天自己写,所以明报也是金庸的自媒体。林行止办《信报》,同样如此。
但随着商业化的递进,这些表达个人立场的东西渐渐都被埋掉或者埋掉半截了。娱乐占了上风,评论和观点不再有人愿意花钱看。
但技术的发展,却让个人观感的表达变得更加低成本。所以,互联网兴起之后,博客这些东西,确实让一些传统的东西复活了。尤其是在西方,本身出版自由一直没有断过,所以新的技术下,更多的表现自我观点的东西就更加耀眼夺目了。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德拉吉报告,然后还有赫芬顿邮报。左右两派的政治斗争,一下子就在互联网上有根据地了。
说到这我们就要把翻家史的事情打住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个人媒体的普遍性质有哪些:首先,出版自由是自我表达的基石,汉朝也是有出版自由的,割了鸡鸡的司马迁也是可以写汉高祖的。其次,技术在不断降低传播门槛。最后,政治是最能让个人掀起表达欲望的兴奋剂。
如果以以上几点来谈我们所面对的自媒体,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法谈下去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自媒体,可能真不太符合以上的几个方面——除了技术门槛的确在更降低之外。但我们继续说下去吧,这就是我所说的,土鳖的所在之处。
现在的自媒体,是“土鳖”的所在之处
说土鳖,我们可以当做一个中性词,因为它本身指的是本地化特色。虽然很多普遍因素不存在,但本地化的具体因素往往会促进一个东西的发展。
本地化之一就是我们有本地化的技术演进。从博客到微博,再到鍝噷鐧界櫆椋庡尰闄㈡瘮杈冨ソ鐧界櫆椋庡ソ娌荤枟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