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大全弘扬民主文化传承中药国粹
土鳖虫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有苏土元、汉土元、金边土元三种。前两种行销地区较广,后一种中南、华东部分地区以及吉林习销。
别名:土元、土别虫、地鳖虫。
来源:为蜚蠊目蜚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或冀地鳖Steleopygaplancyi(Bol.)[PolyphagaplancyiBol.]的雌虫干燥全体。
原形态:
1、地鳖体呈扁圆形,盖状,黑色带光泽,雌雄异型,雄虫有翅,雌虫无翅。雌虫长约3厘米。头小,触角丝状。腹部有横环节9个,腹面深棕色,胸足具细毛,生刺颇多。药材质脆,易破碎,足多已脱落。腹内有灰黑色物质。气腥臭。
喜生于阴湿处及墙角松土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冀地鳖形态与地鳖相似,呈椭圆形,雌虫体长3.0~3.6厘米。体黑褐色,无光泽。胸腹部每节两侧各有一黑色圆形小黑斑。
分布于河北等地。
栽培:
喜生活于阴湿的松土中,怕阳光,昼伏夜出。冬末与早春为冬眠期。夏秋两季繁殖最强。
小规模饲养,可在室内挖瓮形地洞,口小体大,深约3尺左右(如湿气大要挖浅些),壁要光滑,内放松土1尺深或多些,口用盖子盖好,以防土鳖虫逃走。如用掉底的大口瓮埋入土中作饲养池则更好。
大规模饲养,于室内建造较大的三角形或方形饲养池。挖地约1尺深(如地干燥可挖深些),四周砌严实砖墙,墙高出地面1.5尺,上面架木棍,用粘土封严(加石灰更好),中间留1~2个洞口。池内地上铺松土及草屑,(松土的湿度以手捏不成团而有润湿感为宜)。
饲料:冬眠期不食,于春季气候转暖恢复活动时开始喂食。主要饲料为米糠、麦麸、碎豆饼等。于晚上土鳖虫出来活动时,将饲料均匀撒在松土表面,每3~4天撒食1次。夏季气候炎热,每隔3~4天洒水1次,同时补喂多汁饲料,如南瓜瓤、青菜叶、烂水果、去皮南瓜碎片等以补充虫体所需水分。
性状:
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功效与作用:破血逐瘀,散症结。
药理作用:美蓝试管(2克生药/毫升)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炮制:夏季捕捉,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先用清水洗净,再用盐水煮后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味:咸、寒、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破瘀血,通经。
主治:血瘀经闭,结块腹痛,外伤瘀血作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跌打损伤有瘀肿或骨折。地鳖虫有助于消肿止痛。内服每日6~9g,酒送服,也可配自然铜、骨碎补、乳香、没药等,方如跌打散。外用可配其他活血祛瘀药水煎外洗。
2、治肝肿大属慢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变,肝区有闷痛,可配郁金、三七、鸡内金等内服,有活血止痛作用。
3、治宫外孕,有包块和蓄血,可用地鳖虫加四物汤,再配薄黄、五灵脂、花蕊石等。
4、试用于抗癌,取其有软坚散结作用,常与其他抗癌药配伍,如治子宫肌瘤,可用地鳖虫配大风艾、铁包金、穿破石、虎乳灵芝等。
附:地鳖虫和水蛭不同,两者虽都能破血,但地鳖虫又兼有行血、和血的作用,药性不算峻烈,虚证也可使用。水蛭专于破血,药性峻烈,虚弱者一般不用。
用量:水煎一般用6~12g,抗癌用9~15g;入丸散服1.2~1.8g,以酒浸后炒制者效力较好。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处方举例:跌打散:地鳖虫15g(去头足,研末)、自然铜9g(煅末)、骨碎补9g、当归9g、红花9g、乳香9g、没药9g、泽兰9g、赤芍9g、川续断9g,共研极细末(亦可制丸),每服3~6g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复方:
1、碰伤,摔伤,伤处疼痛:土鳖虫1两,焙干,研末。每服1钱,黄酒冲服,每天2次。
2、经闭,痛经:土鳖虫2钱,丹参5钱,赤芍、香附各4钱,桃仁、延胡素各3钱,水煎服。
3、黑色素瘤:土鳖虫、金银花各2斤,红枣、核桃仁各1斤,制马钱子半斤,冰片6钱,猪胆汁1.5斤。除猪胆汁外共研细粉。将猪胆汁煮沸1小时,加入药粉,用适量蜂蜜为丸,每丸重2.5钱。每日早晚各服1丸。
注:《本草纲目》谓:虫咸寒有毒,但临床应用上未见有明显的毒害。
另外过去有些地区曾以水生甲壳昆虫龙虱(水鳖虫)作土鳖虫用,土鳖虫在广东、广西等地区盐渍后蒸熟或炒熟后作食物用,谓能滋肾水、缩小便,有补益作用。与土鳖虫效用不同,不应混用。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病症中医用药,病症小偏方吗?
想要了解更多中药知识和食用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