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周解剖中药

第十二周

中药学

丹 参

苦,微寒。归心、肝经。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1.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

2.血瘀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痹疼痛

3.疮痈肿痛

4.心烦不眠

煎服,10~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

红 花

辛,温。归心、肝经。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1.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恶露不行。

2.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胸胁刺痛,癥瘕痞块

3.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4.热郁血瘀,斑疹色暗

煎服,3~10g。

孕妇慎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桃 仁

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1.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癥瘕痞块,跌扑损伤

2.肺痈,肠痈

3.肠燥便秘

4.咳嗽气喘

煎服,5~10g。

孕妇及便溏者慎用。

益母草

苦、辛,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1.瘀滞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

2.水肿尿少

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煎服,9~30g;鲜品12~40g。

孕妇慎用。

泽 兰

苦、辛,微温。归肝、脾经。

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1.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

2.跌打伤痛,疮痈肿毒

3.水肿,腹水

煎服,6~12g。

益母草、泽兰均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常用于妇人经产血瘀病症及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疮痈肿毒、水瘀互结之水肿等证。然益母草辛散苦泄之力较强,性寒又能清热解毒,其活血、解毒、利水作用较泽兰为强,临床应用亦更广。

牛 膝

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1.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胞衣不下

2.跌扑伤痛

3.腰膝酸痛,筋骨无力

4.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5.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牙痛口疮,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

煎服,5~12g。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孕妇慎用。

鸡血藤

苦、甘,温。归肝、肾经。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2.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血虚萎黄

煎服,9~15g。

王不留行

苦、平。归肝、胃经。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1.血瘀经闭,痛经,难产

2.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淋证涩痛

煎服,5~10g。

孕妇慎用。

土鳖虫

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1.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2.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煎服,3~10g。

孕妇禁用。

马钱子

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2.风湿顽痹,麻木瘫痪

3.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

孕妇禁用;不宜多服久服及生用;运动员慎用;有毒成

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自然铜

辛,平。归肝经。

散瘀止痛,续筋接骨。

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

3~9g,多入丸散服,若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

孕妇慎用。不宜久服。

苏 木

甘、咸,平。归心、肝、脾经。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1.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痛

2.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痈疽肿痛

煎服,3~9g。

孕妇慎用。

骨碎补

苦,温。归肝、肾经。

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

1.跌扑闪挫,筋骨折伤

2.肾虚腰痛,筋骨痿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久泻

3.斑秃,白癜风

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亦可浸酒擦患处。

孕妇及阴虚火旺、血虚风燥者慎用。

血 竭

甘、咸,平。归心、肝经。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

1.跌打损伤,心腹瘀痛

2.外伤出血

3.疮疡不敛

研末服,1~2g,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药用。

孕妇慎用。月经期不宜服用。

儿 茶

苦、涩,微寒。归心、肺经。

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1.跌扑伤痛

2.外伤出血,吐血衄血

3.疮疡不敛,湿疹,湿疮,牙疳,下疳,痔疮

4.肺热咳嗽

煎服,1~3g,包煎;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

刘寄奴

苦,温。归心、肝、脾经。

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1.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外伤出血

2.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

3.食积腹痛,赤白痢疾

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亦可鲜品捣

烂外敷。

孕妇慎用。

莪 术

辛、苦,温。归肝、脾经。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1.癥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

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煎服,6~9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

三 棱

辛、苦,平。归肝、脾经。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所主治的病证与莪术相同,二者常相须为用。但三棱偏

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

煎服,5~10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

水 蛭

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1.血瘀经闭,癥瘕痞块

2.中风偏瘫,跌打损伤,瘀滞心腹疼痛

煎服,1~3g。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

虻 虫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破血逐瘀,消癥散积。

1.血瘀经闭,癥瘕痞块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煎服,1~1.5g;研末服,0.3g。

孕妇禁用。体虚无瘀、腹泻者不宜使用。

半夏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辛、温。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悬

降逆止呕——胃气上逆,呕吐反胃

消痞散结——胸脘痞闷,梅核气

内服炮制后用,3~9g;外用适量

本品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天南星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

苦、辛、温。归肺、肝、脾经,

燥湿化痰——顽痰咳喘,胸膈胀闷

祛风止痉——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蜗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

散结消肿——痈肿,瘰疬痰核,蛇虫咬伤

内服制用,3~9g;外用生品适量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白附子

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辛、温。归胃、肝经。

燥湿化痰——中风痰壅,口眼蜗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

祛风止痉,止痛——痰厥头痛,偏正头痛

解毒散结——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煎服,3~6g,一般宜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磨以酒调敷患处。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旋覆花

菊科植物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煎服3~9g,包煎。

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者慎用。

川贝母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等的干燥鳞茎。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

散结消肿——瘰疬,疮毒,乳痈,肺痈。

煎服,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浙贝母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苦、寒。归心、肺经。

清热化痰止咳——风热咳嗽,痰火咳嗽

解毒散结消痈——瘰疬,瘿瘤,疮毒,肺痈,乳痈

煎服,5~10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解剖学

前庭蜗器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主要有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可分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

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胶质

神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以外,包埋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内有形态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称为白质。轴突被髓鞘包绕称为神经纤维。位于小脑和大脑深面的白质为髓质。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外形略膨大。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合成束。

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集合成大小、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合成一条神经。

脊髓

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下端至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新生儿平第3腰椎。

外形:全长45cm。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马尾:腰、骶、尾髓节段的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仿其形状称马尾。

以上只是提醒大家一些重要概念与名词,记不得的同学快去翻翻老师的ppt或者自己的笔记吧,这周的解剖就复习到这里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pf/7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