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八区北京时间23:00
=======
YING
现于悉尼
关于想写一篇留学攻略或是关于留学生活的推送已经很久了。
从到,向朋友们采访约稿,等他们把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再给我发有趣好看的照片。
但到了后来,手上拿着这一堆素材,却很慌乱。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才能不辜负他们。
在过去的半年里,有好几个学弟学妹问我关于出国的大小事情。
这就是这篇推送最初的由来,想以过来人的身份,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与启发,提前打开一个看未来看世界的窗口。
推送的前半部分是我和两个朋友做的采访,纯实用性的部分比较多。
至于后半部分,在邀请朋友们写下关于他们留学生活的文字时,没有以命题作文的方式,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
最后呈现的,大多数都是关于生活的种种模样。
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出国留学”这件事所带给我们的,最后都会落回到我们的生活,落回到我们怎么看待和面对这个世界。
特别感谢我的朋友们。
遥敬一杯。
东十区悉尼时间01:00(夏令时)
=======
小肥柴
多伦多大学本科
现于悉尼
···关于选校···
Q:本科和硕士都是出于什么原因选的学校?
A:
本科去加拿大的原因:
1.加拿大总体来说相对比较安全;
2.高中的学校与加拿大的一个高中有合作项目,所以家长比较放心。
研究生去澳洲的原因:
1.没申上香港和加拿大的研究生,因为学术上问题,自己的绩点不够高;
2.英国的研究生读一年,觉得没什么必要。
悉尼大学哈利波特楼
pc:小肥柴
Q:关于“选国家还是选学校”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对于留学前期选择,有什么看法?
A:
我觉得应该选学校。学校能够带来的成长很多,而相对来说国家带来的帮助(影响)不大。例如我觉得澳洲和加拿大没多大差别,基础设施都差不多。但如果先考虑选择国家的话,我认为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吧。
我觉得成绩还是很重要的方面,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例如一些很重要的问题:从事的行业,想要学到什么,读研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等等。
如果从国家或地区具体来说,比如,有的人留学就是为了镀金,也不考虑移民,那么他可以选择英国,因为学制只有一年。
有的人希望之后留在国外,那么加拿大和新西兰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如果是处于以上两者的中间,希望未来能够多点选择,那么可以选择澳洲。相对于加拿大和新西兰来说,移民澳洲可能比较难,但没有太难,学制也大多是一年半到两年。
如果家里有经济压力的,可以选择香港,相对来说费用比较便宜,离家里比较近,物价和内地差不多。节省起来可以很省,例如超市打折、特价午餐等等(小肥柴有半年在香港交换的经历)。香港的大学的某些专业质量比国外大学好,例如港大商学院、中文大学商学院。
而美国的学校对专业要求很高,适合想过去学知识的人。美国的大学偏学术,学术环境最顶尖,体系严谨,研究生入学标准全世界第一。有些学校可能会水,但藤校不可能水。美国的学校不太在乎排名,只在乎它的研究有没有干货。当然英国的前几所学校也一样。
悉大图书馆外的草坪
pc:YING
···关于准备···
Q:你觉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比较好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
A:
第一个是,要看好申请DDL,最好第一批申请。虽然第一轮要求比较高,但给出的offer多。
相关材料都提前准备好,例如有些学校的毕业证年底才发(肥柴哥说的主要是国外的一些学校),可能会影响申请的进度,所以要提前想好应对对策。
第二个是,语言考试尽早先考好,不要拖延。
第三个是对于环境改变的适应,要做好准备。大多数学生在国内呆的时间太长,很多事情真的不太好改,所以很多人出国了会很不适应。
但同样也有些人在国外呆久了,环境大同小异,反而回国之后不适应了,进城了像个土鳖,比如我(笑)。
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是必然的,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要多练练口语。
悉尼NewTown的晚霞
pc:Bernet
···关于生活···
Q:加拿大和澳洲在文化上各自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A:
我觉得,加拿大的广东人多一点,澳洲的话,东北人多一点?(笑)。
我觉得两个地方的人都挺像的,讲礼貌,比较nice。
但加拿大治安近几年没有澳洲好。因为前两年的叙利亚难民计划的原因,一直治安不好,有段时间晚上都不敢出门。
澳洲的话,人都很友好很friendly。
悉尼Bondi到Coogee的路途中
pc:小肥柴
···最想说的一点···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前规划好,提前想好,例如能不能适应,留学带给你什么,你有怎样的目标,等等。
要从宏观的角度,好好想一想自己适不适合出国。
我有个高中同学,已经毕业工作一年了。刚好前几天和他聊天,才知道他当时也想要出国,原因是看到当时周围的同学都出国。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后来他和爸妈商量了很久,决定还是不出国比较好。
其实我们留学生出国读完书回来后,之前本科同学已经找到好的工作,做得很好了。
但这时候我们才入职,可以说赶不上节奏了。如果留学对你没有帮助的话,出国研究生没有意义的。
我对于留学这一点,比较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人生体验,例如有些专业需要国外的研究生去补充。
国内研究生一共三年,有一年的时间要被导师压榨,什么也不能干。
而在国外一两年就能读完,可以踏踏实实地回来工作,大多数国外的研究生文凭过简历的关还是可以。
留学是个非常大的决定,而且对于整个家庭来说也是这样的。
所以要好好考虑自己适不适合留学而不是有没有钱去留学。
说实话,国外生活压力可能会小一点,能过得快乐一点,但从某些方面看,对个人发展也不是很有利。
比方说找工作很难,而且回国找工作也很难。比方说在国外留不下来,陷入两难的尴尬情况。
还有一点是,有的人性格比较自闭,这样就不太适合出国。
在国外自闭,就很不容易成功,很不容易走出来,在生活和心理上都形成封闭的圈子,最后就一无所获地回国了。
但当然也有自闭的学霸。
所以适不适合留学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心理素质一定要好,要不然很容易得抑郁症。
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出国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回报,例如有人说悉尼大学的课程很水这一方面。
但我觉得自己的收获还是比较多的,得到成长也比较多。
在小组活动中,也交流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可能就是缺少了一些学术上的经验。
这一学期最大的收获就是你们这些朋友(没错就是我们),从各个方面帮到了挺多,平时有什么事也可以说,我以前不是这样的,哈哈哈。
西五区多伦多时间10:00
=======
勘恒
现于多伦多
···关于选校···
Q:当时你是怎样选的学校呢?
A:
我对于择校这件事啊,随缘,看哪个能要你……
我的情况很简单,我当时有澳洲的学校和多伦多的offer,然后因为我的朋友在多伦多,所以我选择了这里。
而且多伦多大学也挺好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得看老天爷的安排了。
多伦多大学
pc:勘恒
···关于准备···
Q:你觉得在准备留学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A:
老实说我觉得我没有特意去准备留学,反正出去了自然而然会习惯的,在哪上课还不是一样。
加拿大的枫叶
pc:勘恒
···关于生活···
Q:平时在加拿大的生活是怎样的?
A:
年到加拿大多伦多的时候,我发现这里和北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地方。
建筑、饮食、语言都和国内有着天壤之别。
走在大街上,你既能看到古典的欧式建筑,也能欣赏到雄伟的摩天大楼。
在多伦多这个多元化的城市,你既能品味国外普遍的意面、Pizza、烤鸡等各种西餐,也能去唐人街享受中国国内的特色美食。
走在一大帮说英语的外国人中间,你也总能听到汉语,日语,韩语等亚洲语言。
与高节奏的北京相比,充满多元文化的多伦多则是慢节奏,这里的人慢慢悠悠地干着自己的工作,到晚上准时下班。
有些地方甚至在周末并不会营业。于是我们中国人以“效率低下”来形容这里的服务。
然而进到多伦多大学内部则是另外一幅景象。
大家扎堆在图书馆学习,熬夜在机房写代码,甚至是牺牲周末时间去上校外辅导机构的课外班来提高GPA。
经过了四年的洗礼,我们已经对这里的大学生活可以说是完全习惯,DDL、考试等各种任务让你没有时间停下来去干别的事情。
魁北克市的建筑
pc:勘恒
···最想说的一点···
现在马上就要毕业了,这里的生活让我们既怀念又不想怀念。但无论如何,我们总要找好自己的目标,选择在这个城市留下或者去别的地方闯荡,脚踏实地的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极光,加拿大黄刀
pc:勘恒
西五区纽约时间10:00
=======
六爷
现于纽约
···美国生活故事···
来到纽约快半年了,回顾的时候发现进度条还挺快的。
跟北京一样的纬度,温度上差不太多,可能因为临海纽约还要温和一点,雨多一点。
吃的方面,一半时间自己在家解决,其余时候因为吃不起或者没动力折腾,来来回回吃的也就几家快餐。
来了才知道国内的汉堡王麦当劳是中国特色的,口味丰富太多,想念麦辣烤翅。
在国内和麦当劳差不多的肯德基,在这边数量和环境都差了很多。
去了一两回chipotle,饭半生不熟不怎么好吃,到头来最喜欢去的还是华人区一个小美食城里的港式烧味店点双拼饭,便宜而且干净卫生。
——
专业里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和印度人,上的课都没有小组合作任务,看起来不会认识新的同学。
偶尔打个球会有其他外国人,打完一局基本都要相互击掌,比较友好。
大概是口语和群体的原因,一般校园工作也比较少中国人的面孔。
上课和本科区别不大,感觉语言能力还是差一些,不能听懂所有的话。
印度人的口语就流利多了,往往操着一口td不分的口音课上提问,但八成是听不太懂他们说的。
如果说学习有什么不同的话,主要是quiz和作业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去准备和复习。
学校的设施很好,第一次有这么大的图书馆。
——
住在布鲁克林,离学校只有六七公里,但坐地铁要半个多小时。
地铁确实是纽约一大特色景点,闸机窄窄的,大点的行李箱都得走紧急通道才出得去。
进出口是共用的,经常有人等着让你帮忙刷票。
有些线在周末的时候会走不通的路线,晚点和临时停车也是时有的事,所以地铁也不能掐着点出门了。
站台没有屏蔽门,轨道上除了掉下去的水瓶和地铁卡,有的时候还能看到老鼠。
听说会有流浪汉在车进站的时候推人,大家一般都站的比较靠后。
很多线还是人工报站,车靠站之后隔几个车厢会有一个乘车员探头出来看有没有人堵门。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地铁上经常能看到卖艺表演的人,唱歌弹琴演讲的都有,还有小孩子来卖东西的。有时候一趟车就能遇到好几波。
也有遇到流浪汉身上带着不知道多久没洗澡的味道,熏跑一车厢的人的。有一次还遇到了戴小丑面具的,差点就吓得下了车。
后来到波士顿玩的时候,发现地铁站都一样破破的。
地面上,没有八车道大马路,很多单行道,路边都是停车位,隔不了多远就是一个路口,开车也挺难受的。
路上很多药房,也卖一些日用品。这里的超市塑料袋给得很大方。
——
在和美国人有限的接触中,还是感受到友善为多。
车基本都会停下让人,给后面的人留门和道谢的礼节都很到位,刚到的时候还有人主动帮我带行李箱过闸机,问路也一般答得很耐心。
他们的街边的楼上经常斜插出旗子,像学校、银行的旗子,更多的是独栋居民楼前插的美国国旗。
想象不到我们也家家户户插国旗的场面,也许是他们的骄傲感,可能也是因为民族性格吧。
——
这几个月看了五六个博物馆,藏品比想象的要丰富很多。
听了一场百老汇,没有字幕对话只能靠猜。
黑五去逛街,人多的跟过年的北京路一样。
看了两场电影,两场结束都全体鼓掌。一次是我和我的祖国,去看的全是中国人;一次是joker,时不时有人大笑或者鼓掌,全程看得胆战心惊,担心有人突然站起来开枪,等电影一结束就撤了。
几个月慢慢习惯了用信用卡支付,不方便的快递,适应了在外面喝直饮水,在公共厕所铺马桶垫。
等明年回国的时候可能又会不习惯了吧。
西八区圣地亚哥时间7:00
=======
Wayne
现于加州圣迭戈
···关于孤独这件事···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来美国已经三个月了。三个月算不上很久,但对我来说则感觉是度过了一段漫长的适应期。
“大名鼎鼎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由LouisKahn设计,得过美国建筑学会25周年大奖。
建筑也是坐落在悬崖上,朝向西太平洋,在这里工作也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pc:Wayne
还记得出发前,父母一直叮嘱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要学会照顾好自己,有什么心事多跟家里人聊聊。
一开始我对他们的话还不太上心,心想:“不就离家远点而已嘛”,然后随便附和了事。
刚来到美国安顿下来那阵子,其实过得挺开心的,但随着开学之后一天天过去,新鲜感也开始减弱,自己慢慢地显露出疲态。
课业压力确实大但尚且能应付得来,让人难受的更多是独居带来的孤独感。
那段时间基本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白天上课泡馆,跟其他同学的交流也很少,晚上回到家自己一个人就开启自闭模式,有一晚临睡前才发现,原来自己今天一句话都没说过。
时间久了之后整个人都变得很丧,每天一睡醒情绪就很低落,经常睡到中午都不愿意起床,也没有心情做饭,浑浑噩噩就过完一天。
“因为学校就在海边,一个人无聊的时候经常会跑来学校外围的悬崖边上看日落“
pc:Wayne
记得最难受的一次,是midterm前一个周末。
那天是外婆的生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整个家族老老小小都会回乡下给外婆贺寿,从小到大我也是一次没有落下。
但是今年,我与亲人们不仅隔了一整个太平洋,还有十六个小时的时差。
老妈跟我说:“我们今晚切生日蛋糕的时候,你还在睡觉呢。”
“没事的妈,我就想凑凑热闹,开着视频看看就行。”
那天晚上我调了凌晨三点的闹钟,就为了能赶上大家给外婆端上生日蛋糕的时刻。
我看着视频通话里面热闹喜庆的场面,却发现自己内心的孤独并没有减弱,反而多了一种无力感。
——
后来爸妈和我视频聊天的时候看出来我的状态不太对,我便跟他们倾诉了自己的心事。
从对未来规划的迷茫,求职的无力焦虑感,到一个人生活的孤独自闭,一下子全部倒出来。
然后爸妈说了一段对我意义重大的话:
“儿子啊,送你出去读书,我们并不是希望你以后学成之后能留在那里赚大钱什么的。
我们的初衷只是说,我们以前没这个机会出去,所以希望能让自己的子女有机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留学是一次体验,也是一次修行,其中有苦也有乐。
我们知道你一个人在那边压力很大心里很郁闷,但这是你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我们隔着重洋帮不了你什么,你要学会靠自己去克服这些难题,这样你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你要改变自己现在的状态,不要整天独来独往,多交些朋友,心情不好就出去逛一逛玩一玩,有压力要学会自己去排解。
至于未来的规划,爸妈这个阶段已经给不了你太多建议,你也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当你有了目标,自然就会有生活的动力了。
我们没别的要求,就希望你能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读完书,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我们就满足了。”
"LaJolla,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珍珠”
拉霍亚海滩可是全美前十的海滩哦,不用修图就能拍出很好看的风景"
pc:Wayne
爸妈的一番话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那开始我便主动去社交,去参加团体活动,认识了许多朋友。
那时真的是觉得,和朋友们一起聊聊天也是很开心的事。
"学期中的时候跟一群同学去美军基地打Paintball,气枪打出来的彩弹打人真的很痛,还把我手机的屏幕打裂了,但是真的好爽啊!(小孩子切勿模仿)"
"11月底的时候组团包船去美墨边境海钓"
"第一次出海钓鱼,有鱼上钩成就get
(一下午就这么一条,高手们都是好几条的)"
pc:Wayne
一个人的时候我便出去走走,在海边看看日落,去川菜馆吃顿好的,去大华超市扫扫货,回家研究新菜式,健身房和球场也是我经常打发时间的地方。
"没心情学习的时候,有时也会一个人坐半小时公交车去远一点的海滩看海狮
(海狮海豹傻傻分不清)”
“见惯了大场面的海狮,一本满足地晒着太阳”
“海狮宝宝是在是太可爱了哈哈哈”
pc:Wayne
当生活变得充实,自己忙碌起来之后,心里的孤独感也减弱了。
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固然还是会有,但现在的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应对,去解决。
我的经历算不上独特,孤独感在留学生之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无法避免的。
面对这种孤独感,或许我们更应该去接纳它,承认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学会与孤独做朋友,能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考完final之后和同学自驾去拉斯维加斯浪了两天,路上第一次体会到公路旅行的魅力"
pc:Wayne
···写在最后···
做这次的推送,像是跟他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去看去感受美加澳三地留学生的生活。
发现国外的生活共性还是很多。例如不合胃口的餐食,相对而言糟糕的交通,截然不同但同样丰富多元的文化。
以及对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情,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大家都给出了自己的描绘或看法。
还有关于孤独等负面情绪必然显现这件事。我在看Wayne写的那段的时候,即使具体经历不一样,但同样很能感同身受。
于我而言,留学这件事带给我的还是老套的“成长”二字。
但成长的幅度,应该是从来没有过的。
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了解到了更广阔的人生,面对过更沉重消极的情绪。
好好经历过后,就能变成更好的人,有更强大的心脏和更阳光的生活态度。
所以。
那些正在决定要不要出去的朋友,好好思考,尽量尽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那些即将要出去的朋友,这就是你们将要遇见的生活,不要怕。
那些正在外面生活着的朋友,down的时候可以想想,有很多人,其实正在经历和你一样的事情。
那些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留学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些不一样的人生。
——
前段时间在Wayne朋友圈看到这张夜空。他假期到美东转了一圈。
是吧,生活中有些景色很美。
但可能总要到高处才能看见那一面。
所以。
无论在哪里,都一起努力吧。
特别鸣谢
(排名不分先后)
小肥柴
勘恒
六爷
Wayne
···留学故事还有···
vlog:在土澳的第一个月
来看悉尼的海
vlog:遇到的那些人
学校紫色爱情故事
-
「佛系推送」
下期大约是...关于城市或关于旅行
-
是YING“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