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蜡”,读作zhà,古代年终大祭万物,《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所祭有八神也。”《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郑玄注:“亦祭宗庙。”陆德明《经典释文·礼记音义之二》:“蜡,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臘。”当年孔子曾参加过鲁国的蜡祭。《世说新语·德行》:“(华)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刘峻注:“晋博士张亮议曰:‘蜡者,合聚百物索飨之,岁终休老息民也。’”故“蜡”就是岁终之大祭,有慎终追远、休养生息之意。
“蠟”,读作là,指动物、植物所产生的,或石油、煤、油页岩中所含的油质,常温下多为固体,具有可塑性,能燃烧,易熔化,不溶于水,如白蠟、石蠟、银样蠟枪头等。《篇海类编·鳞介类·虫部》:“蠟,蜜滓也。蜂脾融者为蜜,凝者为蠟。”蠟可以做蜡烛照明,故又引申指蠟烛,如吹灯拔蠟。蠟为淡黄色,故又引申指像蠟的颜色,如面色蠟黄、蠟梅。建国后推行简化字,“蜡”“蠟”均写作“蜡”,
“腊”,读作xī,干肉,《周礼?天官》:“腊人掌干肉,凡田兽之脯腊。”郑玄注:“大物解肆干之,谓之干肉。薄析曰脯,捶之而施姜桂曰锻脩。腊,小物全干者。”像风干牛肉之类,需要切成一条条的挂在那里晾晒,这称为“干肉”。将牛肉等切成薄片晾干,这称为“脯”,我们现在吃的牛肉脯是将肉绞碎,腌制调味后压成薄片,这样比较整齐划一。像风干鸡、风干鸭、风干鱼之类,剖开肚子直接晾晒就行,这就称为“腊”。
“臘”,读作là,祭名,《说文·肉部》:“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段玉裁注:“臘本祭名,因呼臘月臘日耳。”建国后推行简化字,“腊”“臘”均简化为“腊”。那么问题来了,“腊肉”的“腊”该读xī还是读là?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这里要读作xī,是把蛇制成蛇干以入药,就像把海马、蛤蚧等制成干一样。而腊肉及腊鱼、腊鸡、腊鸭、腊排骨等,是在冬天(多在臘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虽也有些干,但绝不像劈柴样的干肉那么干,故按制作季节论应读作là。
如今的“蜡”身兼“蜡”“蠟”二字之义,“腊”身兼“腊”“臘”二字之义,这和“触”“觸”简化字均写作“触”、“奸”“姦”均简作“奸”、“听”“聴”均简为“听”是一样的,好处是精简了汉字字数,减少了汉字笔画,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来根据汉字六书造字原则,以意符为贯(“贯”,古代穿钱的绳索,《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将具有相同意符的字贯穿起来,形成字族,字族之中字义互相关联,学习起来事半功倍。但有些简化字失去了表义的结构,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这样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就很难以表义结构去推测字义,使得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这里我们所说的“蜡祭”“臘祭”,按简化字规范字形,写作“蜡祭”“腊祭”。
“蜡”和“腊”都为祭名,二者所祭对象不同。蜡祭百神,周人每年农事完毕后,在农历十二月举行八蜡祭,《礼记·效特牲》云:“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又云:“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收成不好的地方,八蜡没有尽到职责,就不用祭祀了,以节约民财。收成好的地方,则要通过隆重的祭祀来感谢八蜡。郑玄注:“四方,四方有祭也。其方谷不熟,则不通于蜡焉,使民谨于用财。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先啬”是始造田者,即神农氏;“司啬”是掌管农业的神,即周人先祖后稷;“农”指督理农事与田法的神;“邮表畷”指督农官在田间的办公处所;“猫虎”可以捕食偷粮食的老鼠和祸害庄稼的野猪;“坊”指堤防,蓄水之处,“庸”为水沟,泄水之处,二者都与农田水利有关;“昆虫”祭之祈免虫害。可见,蜡祭的对象都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神祇。
腊祭先祖,《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公社”是古代官家祭祀天地神鬼的处所,同一氏族的人共用一个公社,这就是氏族公社的起源。“门”指城门,“闾”即里门,一个氏族公社的人住在一起,防备野兽和敌人,共用一个闾门。郑玄注:“此周礼所谓蜡祭也。天宗,谓日月星辰也。大割,大杀群牲割之也。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五祀:门、户、中霤、灶、行也。”“门”“户”,古代双扇门曰门,单扇门曰户。“中霤”为家中土神,孔颖达疏:“《郊特牲》云‘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社神亦中霤神也。”社神为一社之中的土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陆游:“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鲁迅的《社戏》,都与祭社神的习俗有关。“灶”是灶神,“行”为出行时的道路神。可见,腊祭的对象主要是祖先和住宅、道路等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
郑玄认为,蜡祭、腊祭是一个祭祀,《正字通》引《风俗通》:“蔡邕《独断》,皆言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汉曰腊。一说《月令》孟冬腊先祖五祀,自昔有之,非自汉始也。又郑《月令注》:‘腊,周礼所谓蜡。’不知腊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別,郑合为一,非。”看来从汉代开始,“蜡”“腊”就混淆不清了,郑玄认为是同祭异名,蔡邕指出这是错误的,蜡、腊二祭还是有区别的。蜡祭是礼祭八神,所用祭品为“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这里所说的“万物”,当是指田中所产粟黍杂粮。此祭应为郊祭,即露天而祭。腊祭祭的是“先祖五祀”,所用祭品为“田猎所得禽祭也”,即田猎捕获的禽兽。祭祖当在家庙中举行,五祀亦多在城中、社中、家中举行。
蜡、腊二祭都在年末举行,都有祈求年成、祈盼平安之意,故而随着历史演变,蜡、腊两祭逐渐合为一祭,称为腊祭。而蜡祭的主要遗存就是祭八蜡神(即昆虫神,排在八蜡第八位,故名),特别是北方农村,最大的农作物灾害就是虫灾,古时没有农药,只有烧香许愿求八蜡神保佑,所以各地多建有虫王庙、八蜡庙或刘猛将军庙(虫灾莫甚于蝗灾,故庙里主神为蝗虫神,民间称之为“蚂蚱爷”,庙称为“蚂蚱庙”。刘猛将军为元朝人,曾在江淮一带督兵捕蝗,很有成效,雍正年间封为扬威侯,令州县庙祀,遂成为驱蝗之神)。以前龙口曾遭过蝗灾,屺姆岛就建有蚂蚱庙,旧时每逢农历六月初六(传说虫王诞日)会举行虫王庙会。京剧有出《八蜡庙》,又名《招贤镇》,讲的是黄天霸等人设计除掉恶霸费德功的故事,整出戏是以八蜡庙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得名。此戏的武打部分甚为精彩,也极见功夫,多作为年底的封箱戏演出,为一年的辛劳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黄城二圣庙村因二圣庙而得名,庙中供奉清源妙道真君赵昱及其兄赵冕,赵昱在任眉山郡太守期间,曾进行过一次规模很大的河道疏浚工程,根除岷江水患,后被作为治水神奉祠。二圣庙村一带地势低洼,长期受水的气,这才建庙以镇之。供奉治水之神,这也算蜡祭之遗存。
举行腊祭那天称为腊日,唐宋时以腊日为节,官员放假三天,并有赐钱、赐药、赐食等活动。杜甫《腊日》:“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口脂”是一种防止口唇冻裂的药,相当于现在的润唇膏。“面药”是一种滋养面部皮肤的药物,相当于现在的润肤霜。皇上赐臣下化妆品,这也够贴心了。古代盛行五德始终说,汉为火德,故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晋为金德,以丑日为腊。刘宋和北魏水德,以辰日为腊。隋又是火德,以戌日为腊。唐为土德,以辰日为腊。宋又是火德,也以戌日为腊。腊日日期的不固定,很容易引起混乱,严重影响了腊日作为节日的权威性,至清乾隆十年(),“诏罢蜡祭”,腊日作为官方节日消失了,但在民间,则与年节融为一体,成为岁时节日体系的一部分。在老黄县民俗中,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大年三十晚上供养祖宗牌位,天地窝儿里要烧香祭天地,正月十五十六要点“天灯”“地灯”(即在锅台上、窗台上、门斗上、猪圈墙上、灶台口、门枕上、厕所门口等处点几盏菜灯),过年家家要贴门神,还要去土地庙烧香等,这都是古代腊祭的遗存。
关于腊八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很多人以为这是腊八节的由来,把腊日和腊八节混为一谈。其实正如前文所说,腊日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南朝时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并不等于后世这天也是腊日。敦煌文书唐代《时文轨范》:“腊月八日,时属风寒,景在八辰;如来说温室之时,祇试浴众僧之日。故得诸垢已尽,无复烦恼之痕;虚净法身,皆沾公德之水。腊日:嘉平应节,惜腊居辰。良词贵石之时,野折如来之日。”腊八、腊日分列,可见唐时腊日和腊八是两个节日,腊日是传统民间节日,腊八是佛教节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野外修炼六年,受尽各种磨难,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导致身体极度虚弱,后喝了牧女奉献的乳糜粥,恢复了体力,终于在腊月八日这天悟道成佛。而随着佛教的兴盛,腊八节越来越受重视,再加上祭灶神、除夕祭祖等活动架空了腊日节,腊日节也就逐渐式微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古人比较讲实用主义,祭祀(包括后来的信仰)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一笔交易,我供养了你,你要保佑我,腊祭的神明刚开始只祭八蜡、先祖五祀,还比较克制,后来就泛滥了,唐宋时祭祀的神明有近二百位,几乎无神不祭,这样一来就麻烦了,我的供品让哪位神享用了?哪位神能保佑我?俗话说,“人多懒,龙多旱”,神明多了就没有管事的了,无神不祭等于没祭,所以后来就把神请出来单列,灶神、财神、门神、厕神、山神、海神娘娘、土地公公、送子娘娘、蚕神娘娘……用着哪个求哪个,这样腊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至宋时,腊月八日这天除了要举行浴僧浴佛的活动,各寺院还有炒“药食”、制“腊药”、熬“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原是供佛用的,后亦用于施粥,救贫赈济。
腊八粥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亦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至明清时,腊八粥成为腊八节的一项重要民间习俗,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清代顾禄《清嘉录》卷一二也记载:“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很多人把腊八粥和八宝粥搞混了,认为腊八粥里要有八种干果和杂粮,这是不对的。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属于“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地方特产,“以果米杂成之,品多者多胜”,有些寺院熬制的腊八粥里加入了十八种干果,以供奉十八罗汉。也有多至三十余种的,堪称腊八粥里的“鸿茅药酒”。
民国版《黄县志》“四时之俗”条载:“十二月八日:食腊八粥(以稻、米、豆、黍、枣粉杂煮以食,名曰‘腊八粥’)。”黄县人腊八那天除了喝腊八粥,还照例要做腊八醋和腊八蒜,将大蒜剥皮放入坛中,倒入米醋(这和泡糖醋蒜不一样,后者蒜不用剥皮,且醋里要加糖),密封放置,到正月初一吃饺子的时候,打开泥封,腊八蒜通体碧绿碧绿的,如同翡翠(糖醋蒜不变色,过去人们以为只有在腊八腌蒜,才会呈现这样奇异的绿色,其实这是因为低温打破大蒜的休眠,激活蒜酶,对花青素一类物质起到催化作用,而醋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之在不破坏细胞壁的前提下变绿,所以低温和足够浓度的醋是腌制腊八蒜的前提,现在有了冰箱,夏天也可以腌制出腊八蒜来)。
腊八蒜
大蒜中的氨基酸和含硫物质溶出,给醋增加了更多风味,这称为腊八醋。醋带微辣(如果喜欢吃辣,泡时可多放蒜),大年初一吃饺子蘸腊八醋,再吃几粒腊八蒜解解腻,这顿饺子才吃得舒坦。
腊月农闲,家中又有余粮,古人喜欢腊月酿酒,称为“腊酒”,以供神和待客,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的就是这个传统习俗。不过可能南方的冬天不是那么冷,可以进行酒的发酵,黄县似乎没有酿腊酒的习俗。不管怎么说,过了腊八节,年味慢慢就浓了起来,各项的年节活动就陆续登场了,就像童谣里唱到的那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儿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猪头;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