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作文素材粮食安全

墨语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粮食安全解读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生产具有绝对安全保障能力,稻谷、小麦库存充足,能够满足国内一年以上的消费量,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17%至18%国际粮食安全线。国内稻谷、小麦等主要口粮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很小,基本上“米面无忧”。这一组组数字不仅代表了我国取得的粮食安全成就,更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喜讯,带来了信心。

粮食关乎国计民生,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根基稳、势头好,粮食安全为推动乡村现代化、书写农村发展新篇章贡献了力量。确保粮食安全不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更是关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离不开每一位储粮人的付出和拼搏,端牢中国饭碗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经济,部分国家为了确保本国粮食自给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措施,同时由于干旱和虫害等不利自然因素影响,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广大储粮人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砥砺初心,勇担使命,以拼搏奋斗诠释担当作为。

手中紧握的是全国人民的饭碗,肩上扛起的是大国粮仓之重任。从每天进仓查看粮情,检查粮食是否霉变,到每周对粮食进行虫害检查,用虫筛检查虫的多少和种类,判断粮食的质量等级……一位位储粮人牢记自己的使命,敢于“挑担子”负责,在收粮储粮中真抓实干,恪尽职守。正所谓是有多大的担当,就能干成多大的事业。我们要知重负重、迎难而上,以担当的“硬肩膀”扛起储粮重任。

新科技的发展为储粮技术的改革创新添加了翅膀,如今的储粮方式普遍采用氮气气调、绿色生态储粮、低温储粮等科学的储粮方式,同步建设先进的粮仓,并配备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和粮情监测“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形成了智能化粮食物联网。新技术的出现为粮食储存带来了福音,也对储粮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储粮人要增强学习本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知识武装自己,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好“看家本领”,以奋斗者的底色、奔跑者的姿态成为业务强将。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储粮保粮安全事关强农兴农和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但绝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只有每一位储粮人及各个单位形成合力,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同向发力,才能夺取胜利。“宁流千滴汗,不坏一颗粮”,这句话对于普通人来讲也许只是一句标语,但对广大储粮人而言,这是深深刻在心里的誓言,同时也化作我们每天的实际行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用信仰定义人生,以奋斗诠释成长。我们每一位储粮人都要紧跟步伐,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争当伟大梦想的践行者。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作为新时代的储粮人,我们要始终牢记“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使命,不忘初心,持续奋斗,以守粮有责、守粮尽责、守粮负责的担当,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壮丽篇章,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守门人”,奋力书写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储粮人答卷”。

粮食安全时评

01

食为政首:守住粮食安全的命根子

  食为政首,地为粮本。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说到底是要稳住耕地特别是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地之不存,粮将焉附?没有了耕地,“藏粮于技”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满足14亿人对农产品不断提高的需求,我国现有耕地已接近承载力极限。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下,我国耕地总量呈现减少趋势,自然灾害损毁以及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等,又使耕地质量下降,但国民粮食消费却持续扩大,粮食供求中长期都是“紧平衡”。人要吃饭与耕地有限之间的紧平衡,要求我们时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在保有耕地数量同时,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对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土生万物,最重要的是生粮食;地发千祥,不长庄稼就不祥。守住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趋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遏制耕地“非农化”,更要防止“非粮化”“非食物化”,耕地主要用于生产粮食和多元化食物,主要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首先要确保用于粮食生产,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只能生产粮食作物,三大谷物播种面积只能增不能减。必须纠正把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对立起来的倾向,坚决制止一些地区大量占用耕地植树种草、挖人工湖、造湿地的行为。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全国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强化耕地红线意识,当前要按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农村耕地“八不准”进行到底,落实不打折扣。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近日示警,农村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正从局部地区向全国范围、从普通房屋向楼房别墅、从农民自住向非法出售、从单家独户向有组织实施蔓延;不能让法律制度成了“摆设”“稻草人”,一些地方对土地违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巧立名目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对此必须以“零容忍”态度依法追究。

02

“六保”抓落实:

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眼下正是做好夏粮收购、秋粮田间管理的关键期,各地尤其是一些洪涝重灾省份要全力以赴做好农业防汛救灾工作,围绕保粮食安全,抓牢抓好眼前和长远工作任务,努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

  端牢“中国饭碗”,在今年有着特殊意义。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粮食生产、加工物流等造成一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也引发对粮食安全的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就要抓实眼前。要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及时启动托市收购,同时大力抓好市场化收购,严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农民“卖粮难”。7月中下旬是夏玉米苗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治,需压实防汛责任,落实防御措施,工作再加紧、措施再加力。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必须谋划长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快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碗中装好粮,就要促绿色显“特色”,让绿色生“金色”。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使消费者得实惠。

  碗里装好粮,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农村科技创新。疫情之下的农业生产中,植保无人机、线上农技“问诊”和农资购销发展迅速。要以此为契机,让地理位置服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给粮食生产插上翅膀,加强农科人才培养,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03

每一粒粮食都描绘着农民幸福的梦想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农业稳,发展的后劲才足。夏粮已经进入了收获期,每一粒粮食的背后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每一粒粮食是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特殊背景下“不误农时,不误农事”的生动诠释,每一粒粮食都是我们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全面小康的精神“加油站”。

  每一粒粮食都源自于农民辛勤的浇灌。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浇灌出来的,从选种育苗,到施肥管理,再到抢抓好天气的收获,每一步都是推动粮食丰收的重要环节。在战“疫”和“抓春耕”的双重压力之下,农民转变思维,借用“互联网+”进行“云备耕”,让每一粒粮食不仅仅有汗水的味道,还有新时代的农业智慧,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才让夏季丰收顺理成章。

  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农业稳,天下安。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期盼的就是“播下一粒种,收得万颗粮”。每一粒小小的种子之中,都蕴含了大自然赋予的巨大能量,从破土而出到慢慢长大,农民的细心呵护,就是为了最后的收获。粮食丰收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但是也是一颗快乐的过程,里面有对这山、这水浓浓的情怀,有安定人心的力量。丰收的喜悦不仅仅是农民的,更是国家的,更稳定的农业基本盘,才能让经济的底盘更稳,推动中国稳步前行。

  每一粒粮食都饱含了农民幸福的期盼。丰收,就是农民幸福的样子。丰收了,农民的口粮、经济收益有保障,让他们能够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丰收是土地对农民付出最质朴的回馈,每一穗弯腰的“麦子”,是对农民辛勤付出的致敬,是对他们奋斗精神的点赞。丰收了,生活才能更美好,农民对幸福的期盼才能更多,乡村振兴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快,才能更好地绘就出农民幸福生活的新画卷。

丰收,是农民手中稳稳的幸福;丰收,是国家发展厚重的底气;丰收,是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不断丰富的欢乐……要把农民丰收的硕果转化为真金白银,把收获的欢喜转化为精神上的愉悦,就需要搭建“线上+线下”的销售平台,让农产品走向千家万户,才能够让全中国都共享农民的丰收幸福。

04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托起稳稳的幸福

  古语云:“仓廪实,天下安。”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安天下之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实现夏粮丰收,打响粮食丰产的第一仗,不仅事关国家安全的大局,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藏粮于农,牢牢端稳“饭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吃饭永远是一个大事情,任何时候都要把“饭碗”牢牢端稳。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粮食丰收,去年产量是亿斤,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农业也受到一定影响,保障粮食丰产丰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确保夏粮实现丰收,事关整年的农作物收成大局。令人欣喜的是,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超过1.6亿亩,夏粮丰收在望。这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的饭碗端得很稳。这为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夯实了粮食基础,也为全年实现农业丰收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藏粮于地,筑牢粮食安全之本。土地是粮食之母,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本。总的来说,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守住耕地面积的红线,筑牢粮食安全之本。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生态领域治理,从制度上完善了永久基本农田管控体系,严格落实了18亿亩以上的耕地保护,尤其是突出了对良田沃土的重点保护,这些都为粮食生产筑牢了安全之本。在推进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我们还要盯紧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要“稳”字当头,既要稳面积、稳产能,又要稳质量,稳效率。各地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和共同责任,继续采取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休耕轮作等办法,提高耕地产出效益,确保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进入现代化社会,科技对于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已经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发展到现代化的农业模式,各种高科技农耕方式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金扁担”,挑起了满满的幸福和希望。无论是无人机播撒农药,还是互联网“屏对屏”的技术指导,亦或是在线打理水稻,各种科技成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也给粮食丰收提供了科技保障。在江西南昌县,这里种田逐步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实现标准化生产。当地的农民巡田都要带上手机,每巡完一块田都要打卡、拍照,将信息传回后台,并和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有针对性开展田间管理。深耕智慧种田,推进农业转方式,农业科技的深度应用,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智慧化的强大支撑。

  夏粮丰收,全年主动。在防疫的特殊背景下,夏粮丰收坚定了我们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信心。丰收的果实,是汗水浇灌出来的。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藏粮于农、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我们就能筑牢粮食生产的稳固底线,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托起中国人稳稳的幸福!

05

抓农时抢进度

牢牢守好粮食生产“压舱石”

  七月是收割的季度,也是播种的季节。近段时间,受之前雨情汛情影响的南方多地,趁着天气晴好积极展开抢收抢种补种,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经过疫情的冲击及汛情的影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真理再次得到印证。对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尤其是在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更要抢农时、抓“双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守住经济社会民生的“压舱石”。

  优化服务,保障“抢收抢种”不断档。在江西省,紧急动用41万公斤救灾储备种子发往灾区;全省每天组织收割机7.9万台,投入早稻抢收,其中跨区作业收割机1万台左右;调配稻谷烘干设备套,调动全省烘干中心满负荷运行......在“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把“抗灾保丰收”当作重要职责,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省长负责制,缺资金的给予资金支持,缺种子的及时送上门,抢时间,争速度,为“双抢”提供快车道,形成保障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

  科技兴农,加快“藏粮于技”不延误。在彭泽县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工作人员将已催芽的种子注入到植保无人机内,亩复播,三到四天就抢播完成,是人工播种量的10倍左右。洪灾是暂时的,而粮食安全是永久的,要抓长远重根本,关键还是在于让科技在绿野上释放光彩。要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粮食生产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能力。同时,要加快科技在田间的转化,转化农产品结构,让农产品更绿色、更安全。

  完善政策,培育“内生动力”不缺位。人是最积极的因素。加快灾后重建、保障粮食生产,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如今,农村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外出,剩下年迈老人的农村,逐渐出现了粮食生产“青黄不接”的情况。保障粮食生产,一方面要落实落地农业生产补贴有关政策,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民生产收益,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另一方面要同鼓励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回归农村,加大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源头活水。

06

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疫情防控中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再次得到彰显。只有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才能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虽然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在增多,我们必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加快补齐短板、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改革力度,牢牢握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以补齐短板为核心,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严守18亿亩耕地是确保“有饭吃”的基础,而提高耕地质量是增加粮食产量的关键,只有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红线两条底线,才能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提高耕地管护水平;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发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开展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多措并举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保持粮食产量基本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粮食生产发展的出路在科技创新,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也必须依靠科技引领。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大数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建设,快捷、高效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普及农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夯实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积极开展数字种植,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加快信息技术与农机化的深度融合,推广先进适用智能农机,全面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稳住粮食产量不下滑。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畅通粮食产销衔接渠道。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对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从目前流通形势看,粮食生产逐步向主产区集中,粮食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有的主产区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政策性收储压力较大。由此可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至关重要。深入推进粮食市场化收购,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化融资机制,完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体系,积极为各类主体开展市场化收购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通过实施最低收购价、奖励补贴等政策,多形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粮食物流设施和仓储设施建设,加强粮食收储流通全链条监管,建立重大涉粮案件处置快速响应机制,提高粮食产品供给质量和流通效率,全力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声明:本篇内容来源网络,由墨语文编辑整理而成。若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sl/5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