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http://m.39.net/pf/a_4591487.html
以伊沙为例,看文化人是如何退化为土鳖的‖“我看伊沙”之七
文/大鹏瞰海
引言
“小人为虫沙......”——周穆王故事,转引自鲁迅《南腔北调集·沙》
对于伊沙其人,我的内心不仅有反感,更有深深的悲哀。
所以反感,是因为他对新诗精神的严重污染,以及对新诗名声的持续败坏!
这一点,前面几篇文章已有阐述;这里,只说第二点。即:
为何对伊沙怀有深深的悲哀?
伊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照那个年代的说法,属于“天之骄子”,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人。然而,有谁能想到,三十年后,这位“天之骄子”,不仅没有层楼更上,反而彻底退化为粗鄙暴戾的蹩脚土鳖呢?
我们看伊沙的“诗”:
《汉瓦当词》
——献给我的口语诗战友
大巧若拙
舒密有致
落落大方
后来发展
朝绮丽走
等而下之
朝繁复走
等而下之
朝紧密走
等而下之
全都透出
小家子气
书名号是多余的,“舒密”为“疏密”之误,这都不说了,该“诗”用的是否“口语”,也不说了,单是“诗”的节奏就成问题:
“大巧若拙/舒密有致/落落大方/后来发展......”
这究竟该怎么停顿呢?我倒是很想听伊沙教授亲“口”为我们“语”一下!
这就是长期逆追求的结果。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下滑,本来就比上进容易。何况还有名利在那里诱惑着呢,尽管只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可以说,从伊沙一撒成名的那天起,他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并最终由开始时的假装没文化,蜕变为名副其实的没文化!
荀子《劝学》有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简单注释如下:
兰槐,香草名,其苗名兰槐,其根名芷。
渐,浸渍。
滫,臭汁。
服,佩戴。
伊沙原本资质不错,写诗多年,终于沦落到“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的境地,实在是因为在“臭汁”当中,“浸渍”得太久、太久了的缘故。
在《重建诗歌精神‖兼答为何要痛批伊沙》(点击题目可以查看)一文中,笔者曾提到诗的精神性、精灵性、文化性的问题。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所在。没有精神,没有灵性,没有文化的“诗”,不是诗!
而伊沙等人,正是打着“口语”的旗号,消解诗的精神性、精灵性、文化性的文化投机分子!
然而,“成功”是把双刃剑。一时迎合之后,再难(也是不甘)脱身,偶然的做戏,成为长期的表演,面具最终长在了脸上,想摘也摘不下来了!
假装没文化,退化为真正没文化;假土鳖,变成了真土鳖!
为文处世,可不慎乎!
我为伊沙一叹!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伊沙教授是我的反面教员!
张潮说:
“人,须求可入诗!”
伊沙教授等人的“诗”里,还是不去了吧。
大道多歧,人生实难。
谨用笔者自己的一首小诗以自勉(当然,有共鸣的朋友,区区亦不拒绝哟)——
风中
诗/大鹏瞰海
尽管双翅
已蜕化成臂膀
我的胸腔
仍跳着
鸟的心脏
关于作者
大鹏瞰海,教师。于学无所不窥,而要旨归于道、禅。嗜诗,兼工诗论。在《诗刊》及各类报刊发表过一些作品。著有诗集《雨浥飞尘》。诗观:好诗如铜钉,楔入读者心。
大鹏瞰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