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布头儿第期

北京白癜风断根治疗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205/4573529.html

点击蓝字·   我有一筐零布头儿,拿来补窟窿,真好!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零布头儿补窟窿,父亲很在行。

  那年,月亮又大又圆,照在屋顶上,地上便挡出房屋麻黑的影子。照在地上,泛起白光一片。人和土地都睡着了。只有蛐蛐儿的声音,在夜空里飘来飘去。

  此时,我正走在一条东西街道上,四层高的商业局和四层高的百货公司,面对面立在十字路口,各自的家属院尾巴一样,一字型排在它们身后,父亲,必然在这两个家属院里。

  家属院是老式瓦房,砖缝很宽,土鳖趁黑从缝里爬出来活动,被手电筒一照,便凝固在光影里,父亲用长筷子夹起来放进瓶子,再往砖缝里扒拉几下,拔拉出三两个瓜子状黑红色的土鳖籽,也装进瓶里。

  “书读完了?”父亲问。

  “嗯,连明天的新课都预习了,代数一道例题看不懂。”我跟在父亲身后,用小树枝朝墙缝里扒拉几下,弯腰瞅着,变成了父亲的尾巴。

  “明儿上课好好听老师讲。”

  “好。”

  “回家,睡觉。”

  ……

  我的房间不大,靠西窗一张三斗的桌子,桌子两边土鳖池和我的床各占半壁江山。土鳖悉悉索索吃食的声音,入侵我整个夜晚的美梦……

  桌子靠床的抽屉里,装了一些核桃,据说,吃了补脑。核桃是用卖土鳖皮、土鳖籽的钱买的。

  父亲说过,世上哪有一块布刚好可汤泡馍做成一件衣服的,总有零头余下,捡起来兑成百衲衣,暖和省钱。这零布头儿捡着捡着便被父亲加进了生活智慧。

  父亲兄妹五个,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十岁那年,奶奶去世,小学二年级的他辍学回家。

  弟兄仨天生善学,大伯学会修配眼镜落户外地,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致富的商人。17岁的二伯带着一本字典参军提干,带家属转去他乡开枝散叶。最小的父亲学会了拉二胡,在铁路文工团干一段儿后,回到老家,像二伯一样抱起字典,从书上学厨艺。

  我上学时,他受聘于商业局当厨师,会拉着二胡唱戏。

  暑假,我们坐在伙房前的空地上纳凉,他会拉起二胡,左肩微高,整个上半身向右倾斜,双眼微闭,脑袋随着琴弦的音律摆动着。随着闻声而至的人越来越多,动作的幅度越来越大,二胡的声音也越来越高亢,越来越饱满……不管有没有掌声,他都很陶醉,喜形于色,眼睛眯成月牙儿。

  当厨师,用来谋生。这二胡,便是父亲说的零布头儿,用来补生活中的“窟窿”,装饰心底的好。

  善学,这点儿,我随了父辈。不管啥一学即会,课本读完了,就想读课外书。买不起书不怕,我有样儿学样儿,“捡零布头儿”补无书这个“洞”,给同学补课,代记笔记、写作业换了许多书。白天学习,晚上预习功课看课外书。父亲做饭时,洗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把白萝卜里最甜的一段切下来,晚上用盘子端进我的房间,天然的水果拼盘一直甜到心里。

  每有奖状、喜报拿回来,他便笑眯眯地贴在食堂的墙上。伙房来来往往打饭的人看到了都会夸奖几句:“咦?师傅的丫头全能比赛又得了个第二名?”

  父亲一边打菜,一边把菜勺在大菜盆上当当当磕上几下,提高了声音说:“那是,我家妞争气着哩,你看看旁边,绘画比赛、朗诵比赛、黑板画,嘿嘿……”

  忽然有一天,卫生局搭伙吃饭的王叔说:“你家丫头学习好是好,就是体质差点。你看看,小脸儿白得像纸,身板儿瘦得像豆芽儿,早晚会影响记忆。”

  “那咋办?”父亲睁大了笑成月牙儿的眼睛。

  “吃核桃,补脑。”

  父亲的工资还要寄回去养家,钱从哪里来?王叔告诉他,土鳖籽土鳖皮是中药……

  从此,土鳖便成了父亲给困难打补丁的一块儿“零布头儿”。

  麦收的时候,父亲回到农村的家里收麦。

  月夜凉爽,他领着我去地里戗麦茬。割过的麦茬带着一部分麦根戗下来,晒干了,烧火做饭比麦秸耐烧,可省出买煤钱。每年,我家的院墙边上都会在这个季节堆起一座“麦茬山”。

  一轮明月下,父亲把寻常的铲子按上一人高的长把,弯腰站立着,两手拿着铲子一伸一缩往前推送着,麦茬就带着一部分根整整齐齐倒下了,我跟在后面,把麦茬根上的土在地上摔打掉,拢成堆。

  “呲呲呲,呲呲呲”戗麦茬的声音轻快干脆。

  父亲回头看我一下,往手心里呸的一声吐口吐沫,又抓起长把铲子边戗麦茬边说:“咱老家相媳妇的时候,就到坑塘边,听姑娘洗衣服的声音,棒槌嘭、嘭、嘭,鼓点一样急,就是个麻利闺女,管娶……”

  我听了,大笑。我正泛着困,有一搭没一搭地打麦茬根上的土,这是在敲打我呢……

  “看到了吧,办法总比困难多,咱家一年烧锅用的柴有了。穷没根富没苗,不干是不中。要不咋说好男不争家产,好女不争嫁妆,你好好读书,不愁没钱花。”

  月光下,一眼望去,麦茬泛着白光向地边铺展,没进远树的阴影里,一阵夜风吹过,能感觉到大地的呼吸。麦茬的香气,泥土的香气,一股脑儿塞进鼻子。我站起身,看着一堆一堆码放整齐的麦茬被铺上了月光,像一朵一朵蘑菇云。踩着一堆堆“蘑菇云”,往前移动,恍然觉得这些“蘑菇云”变成了一块块“零布头儿”,父亲用它们打了一块幸福的大补丁。

  父亲诊断出食道癌的时候,我如沉冰海,被惊得兵荒马乱。

  听说向日葵芯煮水喝治癌症,求内蒙的朋友快递过来;下堤余村有祖传的中药可以止痛?辗转去乡下买来。安利的蛋白粉补充营养?不分贵贱买回来……

  “效果咋样?”

  “中。”父亲的声音沙哑低沉,像耳语。最后三个月他已经不能大声说话。

  巴旦木,核桃,花生,瓜子,开心果……哄着父亲出去散步,我见啥买啥,旦凡他能吃一口,哪怕一颗瓜子我都兴奋不已,说不定哪一口饭这营养就机缘巧合补充上了呢?就能多一点希望在生死边缘上多徘徊一阵子,给大家一线希望去挽救他……

  那一天,我从饭店带回一份扣肉,他尝了一点,笑着说:“没我做的好吃。”他的笑,一度让我认为他的病有了好转的迹象……

  前几天,突然听大姐说父亲在最后几个月一直被病痛折磨,鸡蛋羹都难以下咽,有一次还因为无法忍受疼痛抬手打了自己几个耳光。可是,他去世前几天还笑着吃了我喂下去的九个大饺子……

  他对大姐说:“她买的那些中药粉真难咽,也不止痛,蛋白粉甜哩腻胃……她从小跟着我,惯坏了,脾气燥,麦秸火一点就着,你要多担待她……”

  也许,这笑,才是父亲要留给我的最好的“零布头儿”,给心灵的疼痛打上一个喜悦的补丁。

  每天端着父亲留的一筐“零布头儿”补漏查缺,日子过得飞快。许多见过我父亲的人,看到我总会说:跟你父亲一个样儿,会过日子!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杨晓曦

作者简介:爱读书,喜绘画,乐筝曲。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漯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漯河市社会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郾城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河南工人日报》《老人春秋》《齐鲁晚报》《河南诗人》《漯河日报》《银川日报》《新乡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

往期精彩回顾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九)为了春天的记忆选摘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八)等太阳打败了乌云天就亮了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七)我们一起上网课——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告白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六)爱心接力赛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五)阳光总在风雨后——隔离日记选摘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四)《最美的妈妈》、《陪伴》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三)赤子之心惓惓之忱——疫情之下的实中人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二)《爱的守护者》、《疫情下的担当》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一)一名班主任的抗疫生活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十)“苦难”也是一种浪漫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九)终身难忘的日子

抗疫作品展(八)《谢谢您,城市最美的逆行者》《守得云开见月明》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七)居家抗疫日记节选

郾城区作协抗疫作品展(六)疫情下的生活

杨晓曦?有两把刷子,是父亲对我的希望

杨晓曦?又是一年槐花香

杨晓曦?至爱

杨晓曦?构穗儿

?水源远,文韵流长。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水文韵“是漯河市郾城区作家协会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sl/9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